主题拓展课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利用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结合区域等值线分布图或相关统计图,分析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分布及利用是我们必备的知识技能。
【编者按】
(经典高考题)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
【命题解读】
命题立意
该题以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图文材料为素材,属于生活实践情境。从最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以及太阳能光热电站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利用及其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探源
教材第19页“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太阳辐射影响人类活动,是生产、生活用能的重要源泉,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
素养体现
区域认知
解答本题需比较我国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山东半岛、东南丘陵四个地区太阳能资源的分布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建设,认识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
地理实践力
通过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建设及其利弊分析,更加注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和谐
【思路点拨】
1.与太阳辐射相关等值线图的判读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图(图1)、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图2)、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值线图(图3)。这些图都具备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在判读方法上与其他等值线图大致相同,在判读时要充分借鉴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
判读此类型的地图要遵循等值线图的一般特征,且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一般从纬度、地势、天气等角度回答。
(1)定区域
依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图1反映的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图2反映的区域主体是我国南方地区。
(2)读数值
①读出图中最大值、最小值,求出差值。
②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变化规律(增大、减小方向)等(如图1中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3)看分布
看等值线的走向(如图2中成都西侧年日照时数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弯曲方向(如图1中乙地附近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由南向北弯曲)、闭合(如图1中甲地、图3中甲地等值线均闭合)及疏密(如图1中丙地等值线比丁地稀疏)。
(4)析成因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在成因上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等值线的走向多与纬度、地势、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置等有关。
②等值线的弯曲多与地形有关(如图1中乙地附近)。
③等值线的闭合多与地势(如高原、盆地,图1中甲处为高原地形,图3中甲地为盆地地形)、山脉走向(如迎风坡、背风坡)等有关。
④等值线的疏密多与地势起伏的大小有关。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3.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区位条件
(1)太阳能资源丰富(从纬度、海拔和天气等角度分析)。
(2)市场:距离市场的远近,如我国西部地区距离市场较远,东部地区距离市场较近;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市场对清洁能源需求量大。
(3)占地广,如分布在沙漠、荒滩、海洋等地,地价较低,可节约建设成本。
(4)能量分散,收集难度大,前期资金投入较大,因此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充足的资金。
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内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达到或超过120瓦/平方米的各段时间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下图示意1973~2023年吉林省年平均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据此完成1~3题。
1.吉林省西北部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比东南部地区多出600小时以上,这个差额主要来自夏季,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状况 ④植被覆盖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吉林省冬季和夏季的平均日照时数相差仅5.2%, 但是平均气温相差40 ℃左右,与冬、夏温差大无关的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昼夜温差
C.昼夜长短 D.季风环流
√
√
3.近几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总体增加趋势,冬季尤为显著,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强度减轻
C.森林覆盖率提高 D.大气污染减轻
√
1.A 2.B 3.D [第1题,夏季,纬度越高昼越长,日照时数越多;吉林省西北部距海较远,晴天更多,有效日照时数更长;吉林省东南部位于长白山迎风坡,夏季降水多,日照时数较少;夏季两个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差别不大。第2题,昼夜温差与气温年较差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正确。冬季纬度越高昼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距离冬季风源地越近,温度越低;夏季纬度越高昼越长,再加上受温暖的东南季风影响,温度较高。第3题,注意题干信息“冬季尤为显著”,表明该要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该要素能在冬季影响到太阳有效辐射量。全球气候、森林覆盖率无明显季节性变化,A、C错误。酸雨强度对太阳辐射影响小,B错误。吉林省冬季气候寒冷,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较多,污染严重,集中取暖可以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能见度,增加日照时数,D正确。]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75~2021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4~5题。
√
4.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5.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
4.D 5.D [第4题,读图可知,青藏高原是我国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最高的区域,D正确。第5题,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是紧密相关的,乙地地处内蒙古高原,晴朗天气多,云雨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D正确。乙地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较小,A错误。与植被数量多少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两地地势高低差别不是太大,地势高低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小,C错误。]
下图示意光伏板与日光温室结合的两种模式(高度相同)。据此完成6~7题。
√
6.山东、江苏、广东等地成为我国农光互补发电集中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
B.地形平坦,方便建设
C.科技发达,设备较先进
D.人口稠密,土地有限
7.与模式甲相比,模式乙( )
A.光伏发电量更高 B.温室的间距更大
C.农作物受影响小 D.建设总成本更高
√
6.D 7.C [第6题,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用地成本高,而农光互补的发电模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发电成本,因此这种方式最适宜在人口稠密、土地有限、地价相对较高的地区发展,D正确。第7题,模式乙比模式甲的光伏板面积更小,故发电量应该更低,A错误;模式甲每列的光伏板数量较多,为了使其获得充足的光照,温室之间的距离会更大一些,B错误;但对于温室内的农作物来说,模式乙光照削弱的少,农作物受影响小,C正确;同时模式乙建设总成本也更低,D错误。]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主题拓展专练(一)
1.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C.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D.整体分布较均衡
2.图中a、b、c、d四区域从年太阳辐射总量来看,最适合开发太阳能的是( )
A.a区域 B.b区域
C.c区域 D.d区域
√
√
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是北方多,南方少,但不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加,A错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是从东南向西北增加,但不是逐渐增加,B错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是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分布不均衡,C正确,D错误。第2题,从年太阳辐射总量来看,a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最适合开发太阳能,A正确。]
下图为105°E沿线部分地区与全球同纬度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值对比图。读图,回答3~4题。
3.105°E沿线部分地区与全球同纬度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值差异最大的地区在( )
A.20°N附近 B.30°N附近
C.35°N附近 D.40°N附近
4.105°E沿线相应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与全球同纬度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值差异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地势高 B.云雨天气多
C.纬度低 D.晴天多
√
√
3.B 4.B [第3题,读图可知,30°N附近,105°E沿线部分地区与全球同纬度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值差异最大,B正确。第4题,105°E沿线相应地区与全球同纬度地区纬度一样,因此排除C;地势高,太阳辐射总量应该多,A错误;105°E沿线,30°N处于四川盆地,附近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全球同纬度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值低,是因为该地区气候湿润,云雨天气多,B正确,D错误。]
湖南省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的省份。下图为湖南省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单位:MJ/m2·a)分布图(图1)和C地某日太阳辐射日变化统计图(图2)。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湖南省内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天气状况
C.海拔高低 D.白昼长短
6.图2中表示C地太阳辐射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
5.B 6.A [第5题,由图可知,湖南省太阳辐射大致东多西少,如果是纬度位置影响,应该是南多北少,A错误;湖南省西部多山地,多云雾与降水天气,故西部太阳辐射较少,天气状况是最主要因素,B正确;湖南省东、西、南三面有山,图中太阳辐射分布和海拔关系不大,C错误;年平均白昼长短东西差异不大,D错误。第6题,随着日出日落,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太阳辐射弱。一般当地正午12点左右太阳辐射最强,夜晚太阳辐射为0,不会是负值,可以排除②③④,①正确。故选A。]
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光伏农业是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天气状况
C.风速大小 D.土壤肥力
8.下列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由南向北递增
C.①最高,①地高值受地形影响
D.②最低,②地低值受纬度影响
√
√
7.B 8.C [第7题,光伏农业通过太阳能发电获得能源,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太阳辐射。天气状况可以影响光照条件,从而影响太阳辐射状况。第8题,读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上是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多。①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成为年太阳辐射总量高值中心,主要受地形影响。②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且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短,故②地成为太阳辐射总量低值中心是因受地形和天气状况影响。]
下图为非洲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特点表现为( )
A.自南向北递增 B.自东向西递增
C.自北向南递增 D.自西向东递增
10.影响图示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降水
C.地形 D.人类活动
√
√
9.A 10.B [第9题,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可知,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年太阳辐射量从南向北递增。第10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南部地区降水较为丰富,年太阳辐射量较小,北部地区降水较少,年太阳辐射量较大,因此影响图示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越小,而图示北部地区纬度较南部地区高,年太阳辐射量较南部地区大,所以纬度不是影响该地区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据此完成11~13题。
11.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冬季、夏季差异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相较于夏季,影响该区域冬季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昼长
C.云量 D.海拔
13.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 )
A.晴朗天数更多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距消费市场近 D.空气湿度较小
√
√
√
11.D 12.B 13.C [第11题,甲地日照时数冬季为700,夏季为900~1 000,故甲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200~300;乙地日照时数冬季为600,夏季为700~800,故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200;丙地日照时数冬季为600~700,夏季为800,故丙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200,丁地日照时数冬季为600,夏季为500,故丁地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D正确。第12题,该区域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多,而冬季白昼时间短,日照时数少,故相较于夏季,影响该区域冬季日照时数的主要因素是昼长,B正确;同一区域纬度和海拔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A、D错误;该区域大部分位于青海省境内,降水较少,云量较少,对日照时数影响较小,C错误。第13题,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距省级行政中心近,消费市场广阔,C正确;两地均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晴朗天数多,空气湿度都较小,A、D错误;甲地比丙地太阳能资源更丰富,B错误。]
下图是浙江省某一水库水面上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推动当地能源建设向绿色健康方向发展。读图,完成14~15题。
14.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
15.“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 )
A.降低大气温度 B.提高地面温度
C.增加太阳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
√
√
14.B 15.A [第14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大面积发展,需要水面多、光照丰富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符合,B正确。第15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集热板遮挡、吸收太阳辐射,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可能会降低大气温度,A正确;“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集热板遮挡、吸收太阳辐射,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有所降低,B错误;“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无法影响太阳辐射,C错误;“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集热板遮挡、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减小,大气逆辐射减弱,D错误。]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太阳能发电分为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热发电是通过吸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
材料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祁连山脉中吾农山(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南侧。德令哈市建设了我国首座商业化运营的50MW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且已并网发电。该电站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采用的是太阳能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图2),先利用熔盐(硝酸盐)储存太阳能热能,再根据需要用高温熔盐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储存2万吨熔盐能保证24小时发电。
(1)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分析当前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缺点。
(2)根据材料分析德令哈市建光热发电站的优势区位条件。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换为电能,发电的连续性好,日照波动对其影响较小,发电较稳定,输出电力稳定;但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换为电能,使得转化率较低。结合材料二可知,光热发电需要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对水的依赖较大。读图1可知,光热发电的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德令哈市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土地价格低;柴达木盆地的硝酸盐资源丰富,为光热发电提供了丰富的储热原料;德令哈市位于祁连山脉中吾农山南侧,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资源。
[答案] (1)优点:受日照波动影响小,发电连续性好,输出电力稳定。缺点:转化率较低;对水的依赖较大;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2)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柴达木盆地硝酸盐资源丰富,储热原料丰富;附近有高山冰雪融水,水资源较多。
17.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2)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试分析其原因。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
地理纬度(北纬)
南京
2 182.4
32°02′
上海
1 986.1
31°09′
重庆
1 211.3
30°40′
杭州
1 902.1
30°20′
宁波
2 019.7
29°54′
拉萨
3 005.1
29°36′
[解析] 第(1)题,读图,台湾岛中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岛屿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东侧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太阳辐射少,所以年太阳辐射总量西侧高于东侧。第(2)题,读表格,表中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是拉萨。拉萨所在纬度较低,海拔高,日出时间比海拔低处较早,日落时间较晚,白昼时间较长。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日照时数多。
[答案] (1)西侧高于东侧。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
(2)拉萨。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