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6 第一章 复习建构课 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6 第一章 复习建构课 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复习建构课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网络构建
主题探究专攻
月球及其相关现象
1.月球
(1)概况:万籁俱寂,漆黑的白天, 昼夜温差大。
(2)月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环形山密布。
(3)特殊情况:同步自转——由于月球自转、公转的周期和方向都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相同的半个月球(月球正面)。
2.月相
(1)概念:月亮盈亏(圆缺)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月球自身不发光,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
(3)观察月相:上半月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向西;下半月的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向东。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4)形成原理
3.月食
(1)含义:所谓“食”就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阴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月食是指月球进入地球阴影,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2)形成原理:当太阳、地球、月球位于同一直线,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的一侧,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而发生月食。月食发生在农历月的满月(十五、十六)。
月球进入地球阴影区时发生月食
1.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月亮的形状变化与其公转位置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天体与月球处于同级别的是(  )
A.北极星      B.启明星
C.土卫六   D.比邻星


(2)当出现“玉盘高悬”现象时,月球公转至下图中(  )
A.甲位置   B.乙位置
C.丙位置   D.丁位置
(3)下列时间(农历)中,能观察到日、月同时出现在东侧天空的是(  )
A.初五 B.十二  C.十八 D.廿五

(1)C (2)B (3)D [第(1)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土卫六是土星的卫星。北极星和比邻星都是恒星;启明星是黎明时的金星,是行星。C项正确。第(2)题,“玉盘高悬”表示的满月,此时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B项正确。第(3)题,太阳在东侧时是日出后的早晨,月球在东侧天空时是下半月的月相。D项正确。]
人类航天基地的选址分析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势因素 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发射时间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
发射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地势因素 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好,地质灾害少
其他条件 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安全因素 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4.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分析
(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有利的发射条件:①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②深入沙漠腹地,安全性好。
(2)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高原地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天气良好天数多,交通便利,便于与北京航天控制中心联系。
(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除考虑国防安全外,地势高,利于节约燃料,发射条件好。
(4)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与其他三大发射基地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优势有:①从纬度看,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可增加有效载荷;②从交通条件看,濒临南海,有利于运输大型设备;③从安全性看,火箭残骸落入大海,造成危害的概率低。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图。
(1)指出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纬度分布的共同特征。
(2)说明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建在赤道地区的原因。
(3)世界各国大多采取向东发射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说出其主要目的。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第(2)题,注意结合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进行说明。赤道地区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最大,发射平台搭建在赤道地区,航天器在发射时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从而节省燃料。第(3)题,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火箭向东发射,和地球自转方向保持一致,便于节省燃料,可以提高发射成功率。
[答案] (1)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2)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向东发射,顺地球自转方向,利于节省燃料。
一、选择题
2023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新研究表示微生物有可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恶劣条件下存活,探寻其生命是未来前往月球南极的探测器的重要工作之一。月球南极有着长时间的阴影区,并可能蕴含着大量的水冰资源。据此完成1~2题。
章末综合测评(一) 宇宙中的地球
1.相较于地球,月球上难以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是(  )
A.距离太阳较远   B.体积、质量太小
C.公转速度过快   D.陨石撞击较多
2.月球南极可能存在微生物的有利条件是(  )
A.气温低,大气厚度大
B.岩浆活动多,地热条件好
C.温差小,存在水环境
D.温度较适宜,存在液态水


1.B 2.C [第1题,月球相较于地球,其体积、质量小,引力小,难以形成有效的磁场和足够的大气,造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缺乏液态水,难以存在生命。第2题,月球南极存在着长时间的阴影区,气温低,但温差相对较小,存在大量固态水,有一定的水环境,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月球岩浆活动早已停止,其南极附近不存在地热,气温低,不存在液态水。]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不稳定状态的表现,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太阳黑子和耀斑等。下图示意某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耀斑和太阳黑子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
A.色球层和光球层     B.光球层和色球层
C.色球层和日冕层     D.日冕层和光球层
4.图示太阳活动主要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电离层
5.图示太阳活动产生的直接不利影响是(  )
A.地球磁场受到扰动    B.短波通信中断
C.引发台风灾害      D.改变气候状况



3.A 4.D 5.B [第3题,太阳活动包括光球层上的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风,A正确。第4题,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D正确。太阳活动对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影响小,A、B、C错误。第5题,根据图中“短波信号”可以推断,图示太阳活动为耀斑。读图可知,耀斑会干扰地球高空大气中的电离层,导致短波通信中断,B正确。]
读下图,完成6~7题。
6.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其主要原因是M地(  )
A.纬度较低   B.地势较高
C.气候干旱   D.白昼较长
7.N地的太阳辐射比M地丰富,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6.C 7.A [第6题,读图可知,N地位于青藏高原,M地位于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M地由于气候干旱,大气降水少,天气晴朗,所以日照时数比N地多;M、N两地纬度相差不大,白昼时长相差不大;N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更高。第7题,据上题分析可知,N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辐射比M地丰富。]
下图表示地震时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到达震中距相同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8~9题。
8.W2可传播的物质状态是 (  )
A.固体 B.气体 C.液体 D.以上三者均可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W1的传播速度快于W2
B.震中距越远,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越大
C.W1和W2均可在液体中传播
D.地震时人首先感受到的是W1带来的晃动


8.D 9.B [第8题,结合图示可知,到达相同震中距,W1需要的时间比W2长,因此W1和W2分别代表横波和纵波。W2代表纵波,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都能传播。故选D。第9题,W1和W2分别代表横波、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慢于纵波,A错误;结合图中曲线可直接看出,震中距越远,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越大,B正确;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C错误;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因此地震时人首先感受到的是纵波即W2带来的晃动,D错误。]
读某同学制作的地球圈层结构模型的照片,完成10~11题。
10.对各圈层位置的正确描述是(  )
A.生物圈位于地壳内部
B.地核位于莫霍面以上
C.软流层位于岩石圈的内部
D.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11.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均匀


10.D 11.B [第10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其中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A错误;从地表到地心,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分成三大同心圈层。地表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至地心为地核,因此,地核位于莫霍面以下,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B错误,D正确;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C错误。第1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其中厚薄不均是地壳的突出特点,A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大气圈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C错误;大气圈的组成物质分布不均匀,垂直向上,空气越来越稀薄,D错误。]
燕子石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的化石,主产于山东莱芜山区,因其色泽典雅、质地优良,虫体形似春燕、宛如浮雕,多被用于制砚陈于书案。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可能与燕子石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是(  )
A.恐龙脚印化石   B.古老地层中的煤
C.冻土中的猛犸象   D.古老地层中的铁
13.燕子石开采于山区指示了哪种环境变迁(  )
A.生物演化   B.陆块漂移
C.地壳升降   D.气候变化


12.B 13.C [第12题,燕子石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的化石,属于早古生代,同一地质年代的为古老地层中蕨类植物形成的煤,B正确。恐龙位于中生代,A错误。猛犸象生活在第四纪大冰川时期,C错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是太古宙,D错误。第13题,生物遗体经历地壳沉降运动后,被埋藏于地下,之后经历了地壳上升运动后,化石位置发生变化,C正确。生物演化、陆块漂移、气候变化不是主要环境变迁,A、B、D错误。]
鲎(hòu)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演化于河口浅滩,熬过了地质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科学家用鲎身体里的淡蓝色血液研发出了“鲎试剂”,可用于药物检测。下图示意寒武纪以来生物多样性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鲎化石是月盾鲎,推测月盾鲎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目前全球鲎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陨石撞击地球 ③海岸带生态破坏 ④滥捕滥杀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A 15.D [第14题,由图可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古生代的志留纪,鲎熬过了地质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说明在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前已经出现,鲎属于海上无脊椎动物,属于节肢动物,推断其出现在早古生代。第15题,由于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滥捕滥杀现象严重,加上海岸带生态破坏,使其生存环境缩小,数量减少,③④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和陨石撞击地球影响不大,①②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6.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校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他们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材料 太阳系模式图(下图)、太阳及八颗行星部分物理性质比较表
太阳系成员 距日远近(地球=1) 体积(地球=1) 半径(地球=1)
太阳 0 130万 109
水星 0.39 0.06 0.38
金星 0.72 0.86 0.95
地球 1 1 1
火星 1.52 0.15 0.53
木星 5.20 1 321.33 11.21
土星 9.58 763.59 9.45
活动一 读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与其他各行星一起围绕太阳公转,它们的轨道形状为_______,各行星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描述地球在该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 距日远近(地球=1) 体积(地球=1) 半径(地球=1)
天王星 19.20 63.08 4.01
海王星 30.05 57.74 3.88
椭圆形
自西向东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公转轨道中,以太阳为中心,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地球排在第三位,与金星和火星邻近。
活动二 参考上表,制作太阳系实物模型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 实物模型是根据相似性原理按比例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物体。
(3)同学们按同一比例缩小太阳及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制作太阳系实物模型。如果用一个直径约1.5米的大球代表太阳(太阳直径约140万千米),则适合代表地球的是________(在①②③④中选择一个序号填写),该模型适合摆放的场所是________(在A、B、C、D中选择一个字母填写)。
①小玻璃球(直径约1.4厘米) ②乒乓球(直径约4厘米) ③实心球(直径约14厘米) ④篮球(直径约25厘米)
A.课桌  B.教室  C.操场  D.空旷的野外

D
活动三 在前面学习和制作模型的基础上,探寻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原因。
(4)通过制作实物模型,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却是太阳系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其主要原因有什么?
外部条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内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解析]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有效信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公转轨道形状都是椭圆形,公转方向自西向东。第(2)题,读图可知,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公转轨道中,以太阳为中心,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地球排在第三位,与金星和火星邻近。第(3)题,由表格可知,太阳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09倍,若按同一比例缩小太阳与地球,则计算公式为:1.5米/109≈0.014米,即1.4厘米,故适合代表地球的是①小玻璃球。根据其大小比例,该模型适合摆放在空旷的野外,故D正确。第(4)题,地球外部条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内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酒泉是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之一,曾多次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强度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量[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1)分析太阳辐射或太阳活动对地球
同步卫星的影响。
(2)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3)说明与四川盆地相比,甘肃省太
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或太阳活动对地球同步卫星的影响应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太阳辐射为一种能量,可为地球同步卫星提供能源,太阳活动则会威胁地球同步卫星的安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第(2)题,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从是否均匀以及数值变化等方面回答。第(3)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日照时长等。与四川盆地相比,甘肃省纬度高,纬度不占优势,所以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从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和昼长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有利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同步卫星提供能源。
不利影响:太阳活动(耀斑、太阳风)可能会威胁地球同步卫星的安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2)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大致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增加。
(3)甘肃省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18.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02日12时41分在贵州毕节市威宁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材料二 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图2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降低危害,而要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材料二图2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写出其判断依据。
A
地震波
横波
纵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千米表示________(界面)。说出图1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威宁县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莫霍面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解析] 第(1)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最晚。第(2)题,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图2中A的传播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判断A为横波,B的传播速度较快,判断B为纵波。第(3)题,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面上。图1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得出。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科学院与南京大学的专家团队自建大型数据库,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其分辨率较国际同类研究提高400倍(注:奥陶纪大辐射是发生在奥陶纪的一次规模宏大、遍及全球的海洋生物辐射事件,尤以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兴起和繁盛为特征)。
(1)指出古生代地球上出现的代表性生物。
(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3)二叠纪末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简述人类是如何认识当时的地理环境的。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地球上出现的代表性动物有三叶虫、珊瑚、鱼类等;代表性植物是蕨类植物。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埋藏在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过程转化形成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可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第(3)题,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刻受到当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当时的地理环境。
[答案] (1)鱼类、三叶虫、珊瑚、蕨类植物等。
(2)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3)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