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7张PPT)
第一节 流水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1.认识主要的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景观特征。
2.理解主要的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掌握应对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29页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
1.V字形河谷
(1)形成:在____________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______大多呈V字形。
(2)特点: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____,深度通常____宽度。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____的部分。
3.河流阶地
(1)含义: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____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湿润或半湿润
横断面
狭窄
大于
淹没
洪水
4.牛轭湖
(1)分布:____地区
(2)形成
平原
微思考 V字形河谷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地势高差大,水流急,河流向下侵蚀能力强。
[特别提醒] (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2)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3)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二、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
(1)分布:河流自____流至____。
(2)成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________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在____________地区,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流的______,或河流流经____时形成。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____大量沉积而形成。
山地
山麓
沟谷出口
干旱、半干旱
中下游
盆地
河口
微思考 冲积平原具有怎样的特征?
提示: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颗粒较细,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颗粒很细。
[特别提醒] 流速较快时,流水以侵蚀作用为主;流速降低到不足以搬运物质时,流水以堆积作用为主。
三、滑坡和泥石流
在________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滑坡
(1)含义: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____的作用下,沿______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掩埋____和村庄,阻断____,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流水侵蚀
重力
滑动面
农田
道路
2.泥石流
(1)含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______生产、交通运输、____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特别提醒]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工农业
城市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 )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
×
√
×
×
提示:(1)×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2)√ 河流阶地的阶地面分布有河流堆积物,相对平坦,组成物质通常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常常成为人们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3)×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 滑坡的发生表现为常发性,泥石流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流水侵蚀地貌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
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
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
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
了三峡的景色。
问题1 (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流水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流水侵蚀地貌。
1.流水的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流水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1.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形谷 B.水流湍急
C.为V形谷 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
√
(1)A (2)C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形谷。V形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第(2)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形谷。]
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山峰、河流、瀑布、湖泊……下图为冲积扇示意图和剖面图。
流水堆积地貌
问题1 (综合思维)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冲积扇的形态是怎样的?
提示: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速沉积规律制约,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1.流水堆积地貌的发育位置
2.流水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示意图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洪积 | 冲积 平原 沟谷 出口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 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彼此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类型 分布 示意图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河 漫 滩 平 原 河流 中下 游、 盆地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 河流中下游下蚀作用减弱,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
类型 分布 示意图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三 角 洲 河 口 处 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呈扇形或三角形
2.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山区河流模型及相关材料,设计了地理实验,主要用来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下图为山区河流模型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C.三角洲 D.江心洲
(2)该实验中调整活动支架的高度,主要是为了改变( )
A.流向 B.流量
C.流速 D.含沙量
√
√
(1)B (2)C [第(1)题,该实验模拟的地貌位于山前,即河流流出山口,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B正确;三角洲位于入海口或入湖口,不一定在山前,C错误;该实验没有设计在河道中形成江心洲,D错误;冲积平原面积大,包括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而该实验主要模拟山前冲积扇的形成,A错误。第(2)题,活动支架的高度变化,会引起图中山谷的落差变化,从而改变流速,C正确;实验中流量、含沙量均由倒入山谷的混合物决定,B、D错误;流向均是自高处向低处流,A错误。]
滑坡和泥石流
2024年4月19日开始,一场持续性的暴雨席卷韶城。暴雨引发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山体滑坡,导致道路受阻、通信中断、供电中断。21日晚,通向江湾镇的道路打通。23日下午,救灾指挥部收到消息,江湾镇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仍然很高,受灾群众必须全部向外转移。24日至26日,韶关遭遇新一轮强降雨。
问题1 (综合思维)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相同点有哪些?
提示:突发性强;主要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
问题2 (综合思维)泥石流、滑坡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导致人员伤亡,冲毁交通设施、建筑设施,阻塞河道、摧毁农田等。
1.滑坡和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形成 条件 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汇聚大量水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山区沟谷中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摧毁城镇和村庄,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成因及危害
3.滑坡灾害的防避
项目 内容
滑坡 发生前 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在陡坡上或者坡脚从事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如果发现坡体松动要尽快离开并报告
如果发现坡体存在软弱面,可以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松软面
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山体,可以通过削坡减载(降低坡高或减小坡角)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项目 内容
滑坡发生时 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体
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4.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堆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6)突遇泥石流,应迅速沿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高处逃离。
√
3.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挟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的月份是( )
A.11~次年1月 B.3~4月
C.6~8月 D.9~10月
√
(2)山区沟谷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避灾方式是( )
A.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
B.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
C.迅速抱紧沟谷旁大树
D.顺着泥石流的方向向下跑
(1)C (2)B [第(1)题,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横断山区降雨多集中在6、7、8月,且暴雨强度大,因此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生在6~8月,C正确。第(2)题,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泥石流破坏能力强,大树也会被冲垮,C错误。]
必备知识
1.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2.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3.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必备知识
4.河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常形成沙洲和冲积平原,河口处常形成三角洲。
5.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在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6.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7.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流水侵蚀地貌
在平坦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牛轭湖形成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顺序为①②③④ B.牛轭湖水较深
C.与河流下切侵蚀强有关 D.牛轭湖在山区也较多
2.在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人工“裁弯取直”,能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淤积,缩短航运里程,但不少地方又开始恢复河流的弯道,不属于其主要目的的是( )
A.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D.减轻洪涝灾害
√
√
1.A 2.D [第1题,根据材料“在平坦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可知,其形成顺序为①②③④,A正确;牛轭湖淤积作用强,湖水较浅,B错误;与河流的侧蚀有关,C错误;在平坦地区形成,因此山区较少,D错误。第2题,由题干可知,恢复河流的弯道,能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能增加湿地范围,增加生物多样性;水流速度减慢,利于泥沙淤积,增加水域面积,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恢复河道弯曲,使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淤积增加,河道可能变浅,不利于减轻洪涝灾害,D错误,符合题意。]
题组2 流水堆积地貌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
√
3.D 4.B [第3题,水体既可能是湖泊也可能是海洋,①不正确。第4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辫状河流水源主要来自上游河流,流量受上游河流影响,从材料中无法得知流量情况。]
题组3 滑坡和泥石流
(生活中的地理)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读某地重点监测沟谷的参数表,回答5~6题。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 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5.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最小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为了准确预警预报泥石流,该地区应密切关注( )
A.空气质量 B.风力强度
C.降水强度 D.光照强度
√
√
5.D 6.C [第5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④沟谷集水面积较小,平均坡度较小,流域落差最小,植被覆盖率最高,因此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小。第6题,强降水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准确预警预报泥石流,该地区应密切关注降水强度。]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41探究
1.嘉陵江在此处形成这种特殊的河流形态,主要是受地形的制约。同时,河流流经此处时,对两岸的地貌形态也起着雕塑作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
2.流水侵蚀地貌,如峡谷、瀑布等;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教材P44活动
1.雅鲁藏布大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
2.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三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有关。同时,由于该地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侵蚀(下切、侧蚀)作用强。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可查找怒江大峡谷、长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澜沧江梅里大峡谷等著名峡谷的相关资料。
教材P46~47活动
四、1.(1)侵蚀地貌为冲沟,呈V字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呈扇形。
(2)影响流水侵蚀与堆积的因素具有多样性。本实验模拟的是坡度与流量(流速)对地表侵蚀和堆积的影响程度。通过对A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坡度、流量(流速)与地表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坡度越大,流水侵蚀越厉害,被搬运的物质越多;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流水侵蚀越厉害,被搬运的物质越多。通过对B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堆积物呈扇状分布;颗粒物从扇顶至扇缘由粗变细;水流搬运物质越多,堆积物亦越多。运用实验结果去观察自然界中流水侵蚀的大地形,不难发现这二者具有相似的规律: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塑造总体呈现上游以侵蚀地貌(冲沟、峡谷)为主,中下游以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为主。
2.略。
教材P49活动
1.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发生在城镇的滑坡则常常会掩埋房屋,伤害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毁坏各种基础设施,造成停电、停水等;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造成职工伤亡,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地形陡峻,降水多且强度大等自然环境特征。
我们可针对滑坡多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②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③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④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教材P50~51活动
1.(1)泥石流能够毁坏房屋,造成人员伤亡;会危害公路、铁路和河道安全,造成交通中断;还能危害农作物,掩埋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等等。总体看,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多发生在我国的中部和南方地区,极重度分布区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广的主要原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岩层破碎,地表碎屑物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多、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等等。
(2)人类面对泥石流灾害的侵扰时,防灾减灾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我们可运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实时动态监测和灾后重建能力。此外,还可采取设立滑坡和泥石流观测点,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等措施。
2.(1)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并具有疏松性、直立性的特点;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人类活动强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易形成“沟壑纵横,地表破碎”的特征,黄土塬、梁、峁为其基本的地貌形态。
(2)黄土高原的这种地貌特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黄土高原采用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减轻其水土流失的程度,减少其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从而使黄河“变清”。
3.(1)依据图中树龄等值线范围(0~12年、10~20年)、陡坎(原河岸)等信息,可标注出上、下游两个废弃的曲流。
(2)依据上游河段曲流中树龄的年代范围是10~20年,可推测裁弯取直时间应在20年前(只有河道出露水面变成陆地后,树木才能生长,该处最早的树木年龄为20年,说明裁弯取直时间应在20年前)。
(3)从图中可获取的信息还有:河流两侧流水作用的差异,冲积平原形成受河岸两侧地形的控制(边界),上下游河流弯曲度的差异等。
下图示意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五) 流水地貌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③时期河谷的剖面图可能是( )
√
A B
C D
√
1.C 2.D [第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作用越来越强,河谷呈槽形。③图河谷最窄、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故其发育最早,④图河谷最宽,是最后形成的,故选C。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③为V字形河谷,在河谷上游山区,河谷发育最不成熟,发育最早,四个选项中,D为V字形河谷。故选D。]
古人关于长江的诗词有很多。如: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③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下图示意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北岸。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诗句描述的河段,正确的是( )
A.①—下游 B.②—上游
C.③—源头 D.③—中下游
4.图中所示河段易形成的典型地貌景观是( )
A.冲积扇 B.三角洲
C.V形谷 D.牛轭湖
√
√
3.D 4.D [第3题,③诗句中提到了白鹭洲,白鹭洲是指水中泥沙堆积形成的沙地,多出现在地势平缓、泥沙易于堆积的中下游地区,D正确、C错误;①诗句中提到“两岸”“猿声”“万重山”,可以看出该地山多、峡谷深,位于长江上游地区,A错误;②诗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述的是洞庭湖的景象,位于长江中游地区,B错误。故选D。第4题,读图可知,该河段河道弯曲,泥沙淤积严重,河流不时发生改道,易形成牛轭湖,D正确;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A错误;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B错误;V形谷形成于河流的上游地区,C错误。故选D。]
在河谷两侧分布的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一般大江大河的两岸常出现多级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最先形成的是( )
A.河漫滩 B.一级阶地 C.二级阶地 D.三级阶地
6.图中河流阶地( )
A.位置越高,地面越平坦 B.组成物质颗粒较粗
C.土质较为肥沃 D.洪水期被水淹没
√
√
5.D 6.C [第5题,河流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老,图中三级阶地的位置最高,所以三级阶地最先形成。故选D。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级阶地及河漫滩地面都较平坦,A错误;河流阶地是在河谷两侧分布的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组成物质颗粒较细,B、D错误;河流阶地上为河流堆积物,土质较为肥沃,C正确。]
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变化。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读图,完成7~8题。
7.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
8.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床变高
D.流水堆积导致河床变高
√
√
7.B 8.D [第7题,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图中丙测量点海拔最高,乙测量点海拔最低,所以三个测量点从下游到上游的排序依次为乙、甲、丙,B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下游河流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使河床变高,侧蚀作用使河床变宽,D正确,A错误;下蚀和溯源侵蚀会使河床降低,B、C错误。]
瓦依昂水库横跨意大利东北部的深山峡谷,某年的8~10月,该区域经历多次大雨,几天后瓦依昂水库南岸发生大规模滑坡,造成重大损失。下图为瓦依昂水库滑坡体区南北向剖面图。据此完成9~10题。
9.此次瓦伊昂水库滑坡的直接诱因是 ( )
A.强降水天气 B.地下水位下降
C.岩体结构破碎 D.水库两岸陡峭
10.下列措施,可降低库岸滑坡发生概率的是( )
①保持库区高水位 ②加强监测、预报 ③地表设置截、排水沟 ④小型滑坡体区设置挡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
9.A 10.D [第9题,结合图中降水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可知,多次大雨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上升,南岸滑坡体因湿重而下滑,A正确,B错误;滑坡体处于断层南侧,岩体结构并不破碎,C错误;由图可知,瓦依昂水库滑坡体区南北侧库岸坡度相当,但北侧并未发生滑坡,说明直接诱因不是库岸陡峭,D错误。第10题,由上题可知,南岸滑坡体因湿重而下滑,故保持库区高水位会增加库岸滑坡发生的概率,①错误;加强监测、预报只能降低库岸滑坡的危害,不能降低库岸滑坡发生的概率,②错误;地表设置截、排水沟有利于排水,减小流水对库岸的影响,小型滑坡体区设置挡墙,可阻挡滑坡体下滑,都可以降低库岸滑坡发生的概率,③④正确。]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图丙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__________,图乙是________,二者都是流水______地貌。
(2)若图甲图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_______处分布。
洪(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B
A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挟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
A B C D
√
[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是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流水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河流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易错题)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最容易出现裁弯取直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字母所示河岸,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a B.b C.c D.d
√
√
12.B 13.A [第12题,图中②处河流弯曲程度大,且②处附近河道较平直,水流速度较快,很容易在②处侵蚀,冲出新的河道,因此B正确。①处位于两个曲流之间,不容易出现裁弯取直,A错误。③处河道之间距离较远,不容易出现裁弯取直,C错误。④处弯曲程度较小,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裁弯取直,D错误。第13题,弯曲的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因此侵蚀作用较强,A正确;b、c、d均位于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C、D错误。]
云南小江流域(长江支流)干湿季分明,小江断裂带贯穿其中,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在小江流域,人们运用阶梯—深潭系统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改造。图1、图2分别示意云南小江流域某人工河流阶梯—深潭系统俯视图及纵向剖面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小江流域被称为“泥石流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原因是( )
①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②降水年际变化大
③雨季降水强度大 ④大量砍伐森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阶梯—深潭系统建成后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减少,主要是该系统改变了( )
A.流域降水强度 B.流水侵蚀强度
C.河床地质结构 D.河流流水方向
√
√
14.A 15.B [第14题,小江流域被称为“泥石流自然博物馆”说明小江流域泥石流多发,主要是地表岩石破碎并且降水强度较大共同作用导致,①③正确。降水年际变化大,对泥石流发生影响较小,②错误。大量砍伐森林不属于自然原因,④错误。A正确。第15题,阶梯—深潭系统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减小地表径流量和流速,所以能够减少流水侵蚀的强度,B正确。阶梯—深潭系统无法改变流域降水强度以及河床地质结构,A、C错误。阶梯—深潭系统没有改变河流流水方向,D错误。]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为某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该河段的部分区域谷坡陡峭,受地形与河流的影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的滑坡,并造成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图2示意该河段沿AB线的地质剖面。
(1)指出图中AB剖面线位置河相沉积物、湖相沉积物、坡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
(2)判断材料中大滑坡发生的位置(甲、乙、丙、丁四地中的一处),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AB剖面中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一般来说,下面的总是先沉积的地层,上覆的总是后沉积的地层,形成自然的层序,下老上新。结合图2可知,湖相沉积物在最下面,其次为坡积物,最后才是河相沉积物,因此湖相沉积物最先形成,河相沉积物最后形成,坡积物位于中间。
第(2)题,通常情况下,滑坡的发生需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有效临空面、易滑岩组和软弱结构面。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有足够的临空面。乙处上游出现湖相沉积物,可提供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易滑岩土体。乙处位于河流的凹岸,山坡坡脚(底部)易受到侵蚀,可产生软弱结构面,诱发滑坡。第(3)题,根据上题可知,乙处曾发生过一次大的滑坡,并造成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该河段的上游段地形崎岖,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搬运了大量的泥沙,因此当河流流向堰塞湖时,地势变得平坦,水流速度减慢,上游水流搬运的泥沙逐渐在堰塞湖中堆积,形成湖相沉积物。
[答案] (1)由先到后:湖相沉积物、坡积物、河相沉积物。
(2)乙处。乙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乙处位于河流的凹岸,山坡坡脚(底部)易受到侵蚀;乙处上游出现湖相沉积物。
(3)滑坡体堵塞乙处河道,在其上游河谷处形成堰塞湖;该河段的上游段地形崎岖,河流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了大量的泥沙;堰塞湖中水流速度减慢,上游水流搬运的泥沙逐渐在堰塞湖中堆积,形成湖相沉积物。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