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二节 风成地貌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各种风蚀地貌及风积地貌。
2.了解主要风成地貌的特征及成因。
3.知道风沙活动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防治风沙的具体措施。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36页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____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____作用。
2.风蚀地貌
(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________。
(2)类型:________、风蚀壁龛、风蚀柱、________、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相间排列的风蚀柱、________和风蚀沟槽的地貌____。
风力
磨蚀
地表形态
风蚀蘑菇
风蚀残丘
风蚀残丘
组合
微思考 风蚀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岩石的软硬程度、风力大小和风向、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二、风积地貌
1.含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________。
2.沙丘
(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____地貌。
(2)形成不同形态的影响因素
地表形态
垄状
(3)______沙丘——最基本的形态
特点
微思考 简述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形成的异同点。
提示: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作用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特别提醒] 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固定的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新月形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
2.防治措施
(1)设置障蔽或________。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农田
植树种草
[特别提醒]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
(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 )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 )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 )
×
×
×
√
提示:(1)× 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3)×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4)√ 虽然草方格防沙效果较好,但使用寿命有限,每隔3~5年就要重新铺设。防护林则具有更好的固沙和阻沙效果。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风蚀地貌
敦煌西北部有一个“魔鬼城”,其地貌形态多种多样:有的似古城,街道、广场井然有序;有的如飞禽走兽,姿态栩栩如生;有的如航行船队,看上去气势磅礴。在夜晚刮大风
时会发出各种尖厉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所以
被人们称为“魔鬼城”。
问题1 (区域认知)敦煌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干旱、多风。
问题2 (综合思维)“魔鬼城”内的典型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风蚀地貌的类型
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 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 壁龛 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 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
风蚀 残丘 经长期风蚀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小丘,常成群或呈带状分布,丘顶呈尖峰状或平顶状
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 沟槽 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地面裂缝逐渐扩大成为凹槽,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风蚀 城堡 呈现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较平坦
雅丹 地貌 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垄槽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1.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
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
√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误;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下面的照片是面向东方拍摄的西北地区典型景观——流动沙丘。
风积地貌
问题1 (综合思维)沙丘和流动沙丘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在风力搬运沙尘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会沉积,形成沙丘。如果地表植被稀疏,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就会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问题2 (地理实践力)观察沙丘的形态,结合西北地区的盛行风向,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沙丘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其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问题3 (综合思维)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伸?
提示: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盛行西北风,沙丘链大多沿与其方向垂直的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问题4 (区域认知)森林能防风固沙,能不能在这里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定沙丘?
提示:不能。树木的生长需水量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能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树木很难成活。
风积地貌的类型
类型 特征 图示
新月 形沙 丘链 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类型 特征 图示
沙垄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长条状
横向沙垄 呈长条状,走向与风向基本垂直
格状 沙丘 呈网格状
类型 特征 图示
金字 塔形 沙丘 形似金字塔状
蜂窝 状沙丘 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沙窝形态,类似蜂窝状
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2.某中学的学生小霞利用假期游行新疆,她在旅行中多次见到图1和图2所示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小霞在图1中的沙脊上拍照时,红头巾最可能飘向(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形成图2地貌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蚀作用 B.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堆积作用
(3)图3地貌景观所在地盛行西北风,则陡坡坡向为( )
A.东北坡 B.东南坡
C.西北坡 D.西南坡
√
√
√
(1)B (2)A (3)C [第(1)题,图1地貌景观为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该地的盛行风为北风,则小霞拍照时红头巾应飘向南方。第(2)题,图2地貌景观为雅丹地貌,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2地貌景观为雅丹地貌,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坡度较缓一侧为背风坡,风蚀作用较弱,陡坡一侧为迎风坡,风蚀作用较强,若该地盛行西北风,则陡坡指向西北方向,为西北坡。]
必备知识
1.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风蚀地貌。
2.常见的风蚀地貌包括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称为雅丹地貌。
必备知识
3.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新月形沙丘是其中最基本的形态。
4.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5.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风蚀地貌
右图为非洲尼日尔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景
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板块碰撞 D.流水侵蚀
√
2.这一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 )
A.植被茂盛 B.草原广阔
C.湿润多雨 D.干燥少雨
1.A 2.D [第1题,由图可知,泰内雷沙漠平衡石与风蚀蘑菇一样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第2题,泰内雷沙漠平衡石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D正确。]
√
题组2 风积地貌
右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
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 )
A.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小到大
B.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大到小
C.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小到大
D.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大到小
√
√
3.B 4.C [第3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4题,风力一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被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在背风坡,沙粒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
题组3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生活中的地理)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下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6.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 )
A.杨树 B.桦树
C.柳树 D.沙拐枣
√
√
5.C 6.D [第5题,经过治理后的沙丘相对高度减小,结合示意图可知,C正确。第6题,沙拐枣是固沙造林的先锋物种,为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D正确。]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52探究
1.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沙黄土、黄土、黏黄土,颗粒逐渐减小。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风力作用的影响,会出现风蚀地貌(雅丹、风蚀蘑菇等)和风积地貌(沙丘)。
教材P54活动
1.盆地边缘的雪山,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碎屑物在盆地边缘堆积;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留下粗大砾石,形成戈壁滩。
2.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教材P56活动
1.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在野外,可以找出沙丘缓坡,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
2.灌丛植物可以阻挡风沙,随着风速减缓,将沙粒固定在其根部,形成沙丘。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
教材P57~58活动
1.(1)风沙作用于路基时,会造成路基风蚀。路基本身又是风沙前进的障碍物,可以导致风速降低,在线路上形成漩涡,致使沙粒无法前进,而在路基附近堆积,掩埋轨道线路。
(2)石方格沙障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近地面风力,近地面的输沙量会相应减少。高立式沙障是以阻沙栅栏的形式设置的沙障,可以有效阻止地表流沙,减少风沙影响的空间范围。
2.(1)豫东地区大面积的沙地和沙丘是河流带来的泥沙裸露于地表,遇风力吹扬后,在附近沉积而形成的。
(2)略。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下图是该地貌的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六) 风成地貌
1.形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图中的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
√
A B
C D
√
1.C 2.C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以风力作用为主,这种“蜂巢”地貌是风蚀壁龛,形成的主要作用是风力侵蚀,C正确。第2题,“蜂巢”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三角洲地貌为流水堆积地貌;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地貌;峡谷为流水侵蚀地貌。故选C。]
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表,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等作用,形成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相间排列的地貌景观,即雅丹地貌(下图)。新疆罗布泊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据此完成3~4题。
3.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中风蚀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 )
A.南—北 B.东北—西南
C.东—西 D.东南—西北
4.根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地表形成大面积戈壁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
√
3.B 4.C [第3题,根据材料“新疆罗布泊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可知,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中风蚀沟槽的延伸方向最可能是东北—西南方向。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发育先是形成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再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土墩和沟槽,沟槽加宽加深;之后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最后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地表形成大面积戈壁。因此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C正确。]
某地理小组同学做了模拟风力作用的实验:用吹风机在长方形硬纸箱中吹一捧颗粒混杂的沙石。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实验模拟的是( )
A.吹蚀、沉积 B.磨蚀、沉积
C.风化、沉积 D.风化、侵蚀
6.实验结束后纸箱内的沙石分布规律是( )
A.沙粒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B.垂直分层明显,下大上小
C.离风口越近,颗粒物越大 D.离风口越远,颗粒物越大
√
√
5.A 6.C [第5题,由材料可知,实验过程中吹风机开启后,纸箱附近尘土飞扬,吹风机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尘土飞扬反映风力的吹蚀和搬运过程,关闭后纸箱内外均有沙石分布反映风力沉积作用,A正确。第6题,离吹风机口越近,风力越大,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沙石大多被吹走,较大颗粒沙石位置变化不大,反之,距离风口越远,风力越小,风力的侵蚀搬运能力越弱,沉积作用明显,较小的沙石颗粒便沉积于此,D错误,C正确;受颗粒物大小和风力大小的影响,沙石分布水平方向有一定规律,垂直分层不显著,A、B错误。]
抛物线状沙丘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其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据此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吹(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8.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
√
7.B 8.C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抛物线形沙丘的形态表现为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图中丁一侧凹进,丙一侧凸出,因此丁一侧为迎风坡,丙一侧为背风坡。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该地区吹西风,B正确。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丁一侧为迎风坡,丙一侧为背风坡,沙丘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丁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丙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甲位于沙脊线以西,位于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乙位于沙脊线以东,位于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9~10 题。
9.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
√
9.A 10.A [第9题,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使地面摩擦力增大,减小风力,防止沙丘向铁路方向移动;还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A正确。第10题,此处利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主要是为了保护附近的铁路免受风沙掩埋,A正确。]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该地质地疏松的砂岩分布较广,盛行西北风,魔鬼城内怪石林立,怪石上多深浅不一的小孔,会发出长短不一的声音,声音随风的大小时常改变。下图为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
(1)乌尔禾魔鬼城怪石上深浅不一的小孔是在风力的____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2)推测乌尔禾魔鬼城怪石小孔发声的原因。
(3)乌尔禾的怪石、沟槽地貌较其他两个风区典型,分析其原因。
地处风口,且风口走向与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风速增大;岩石疏松,较易侵蚀。
吹蚀/磨蚀/侵蚀
当地风力强劲,风横扫怪石,发出声响;地面上的沙砾被风吹起,与岩石进行摩擦,发出声响。
[解析] 第(1)题,怪石上深浅不一的小孔是由于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凹坑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风蚀壁龛。第(2)题,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夜晚出现在“魔鬼城”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流动过程中,与物体摩擦振动发出的。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当地强劲风横扫怪石发出的声响,另一方面是地面上的沙砾被风吹起,与岩石进行摩擦,也可以发出声响。第(3)题,由材料可知,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该地质地疏松的砂岩分布较广,盛行西北风,这说明当地岩石疏松,较易侵蚀。由图示可知,乌尔禾地处风口,且风口走向与西北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明显,风速增大,侵蚀破坏能力强。
(易错题)多宝沙山位于都昌县多宝乡,是江南最大的沙山(下图)。鄱阳湖畔沙山很多,南北绵延数百里,面积达三万六千多亩。多宝沙山黄灿灿的“沙滩”与隔河相望的葱绿庐山形成两条独具此处水道特色的色带,实为壮观。读图,完成12~13题。
12.与多宝沙山的成因相似的是( )
A.新月形沙丘 B.河漫滩
C.V形谷 D.沙滩
13.该沙山的沙源直接来自( )
A.东部海岸海滩 B.庐山疏松的土壤
C.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我国西北沙漠
√
√
12.A 13.C [第12题,多宝沙山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与新月形沙丘的成因相似,A正确;河漫滩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B错误;V形谷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错误;沙滩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D错误。第13题,读图分析可知,注入鄱阳湖的河流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堆积下来,枯水期水位下降,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出露地表,该地盛行东北风,风力大,裸露的泥沙被东北风搬离地面,受地形、植被阻挡,风力减弱,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多宝沙山,C正确;当地距离东部海岸海滩和西北沙漠较远,且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不利于泥沙长距离搬运,A、D错误;该地的盛行风为东北风,庐山位于多宝沙山的西北部,不可能为沙源地,B错误。]
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下图是某年6月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
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
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
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
15.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
√
14.D 15.A [第14题,读图可知,沙丘顶的风蚀深度都是负值,所以沙丘顶一直受风蚀作用,高度不断降低,A错误。6月11日沙丘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B错误。6月26日沙丘西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是背风坡,C错误。图示6月21~26日,东坡风蚀深度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东坡由风积作用变为风蚀作用;同时西坡风蚀深度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西坡由风蚀作用变为风积作用;又因“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则说明这期间风向发生了变化,D正确。第15题,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风蚀深度是正值,以风积为主,为背风坡,说明沙丘移动趋势是向东,A正确。]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物质被固定在灌丛植物根部的沙丘被称之为灌丛沙丘,是半固定沙丘中普遍而常见的沙丘。灌丛沙丘往往呈带状分布于绿洲边缘。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下图示意灌丛沙丘景观。
(1)描述灌丛沙丘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2)简析灌丛沙丘呈带状分布在绿洲边缘的
原因。
(3)简述保护灌丛沙丘的具体措施。
[解析] 第(1)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比较干旱;根据材料可知,灌丛沙丘往往呈带状分布于绿洲边缘,绿洲一般位于山麓地势平坦地区,有一定的水源,利于植被的生长;由于降水少,生物少,土壤发育差,比较贫瘠。第(2)题,沙物质被固定在灌丛植物根部的沙丘称之为灌丛沙丘,需要一定的水源,灌丛沙丘呈带状分布,说明绿洲边缘有水源,且水源沿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绿洲边缘外侧为沙漠,沙粒丰富,可为灌丛生长提供沙源基础。第(3)题,根据材料“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可知,水源是灌丛沙丘存在与否的重要条件。应保护绿洲植被,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合理利用水资源,预留灌丛沙丘所需水量,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保护灌丛沙丘;采用草方格等工程措施固定大型灌丛沙丘。
[答案] (1)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气候比较干燥;地形较为平坦;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土壤较为贫瘠/地表多疏松物质。
(2)绿洲边缘有水源,利于灌丛生长;沙漠边缘多沙粒,为灌丛沙丘形成提供沙源;水源沿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
(3)保护绿洲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丘。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