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自制冰糖 B.品红在水中扩散
C.自制无壳鸡蛋 D.自制酸碱指示剂
2.“驻马店文旅”火爆出圈,满满都是诚意。下列活动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皇家驿站游花船 B.嵖岈山雕石猴
C.郭集俸皇酒的酿制 D.老乐山舞狮
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下列有关端午节的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悬挂艾草 B.缝制香囊 C.系五彩绳 D.生火煮粽
4.牛腩粉是玉林市的特色美食。下列制作工序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大米磨成浆 B.清水冲洗牛腩
C.牛腩切块 D.烧燃气煮粉
5.钧瓷烧制技艺为河南省传统手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下列钧瓷烧制的环节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碎矿土 B.揉泥成型 C.坯体素烧 D.雕刻印花
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百炼成钢 C.食物腐坏 D.酒精挥发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
B.稀有气体作电光源
C.金刚石用于切割大理石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8.《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茶经》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制茶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晴天采茶 B.烧火炒茶 C.捣碎茶叶 D.封存茶叶
10.下列发明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
A.甲骨刻字 B.烧草成灰 C.高粱酿酒 D.火药爆炸
11.小明同学读量筒内液体体积时,先把量筒放在水平面上,然后平视读数为18mL,倒出部分液体,再仰视读数为12mL,则实际倒出液体体积( )
A.小于6mL B.大于6mL C.6mL D.无法确定
12.关于蜡烛燃烧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无意义的是( )
A.蜡烛燃烧为什么产生黑烟
B.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
C.是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点燃蜡烛
D.蜡烛的成分是什么
13.“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电子记录设备之一,能经受住飞机爆炸解体、剧烈燃烧、入水浸泡等的破坏。选择制作黑匣子的材料时,不需要考虑( )
A.必须是黑色 B.耐腐蚀
C.熔点高 D.耐高压
14.胶头滴管在实验室有多种用途,下图胶头滴管在使用时,操作正确的是( )
A.挤压取液
B.转移液体
C.滴加液体
D.搅拌均匀
15.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量取液体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
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
②毒性低;
③熔点558℃,沸点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
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
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根据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填序号)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 。
17.区分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
①石蜡可以燃烧
②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气体
③石灰石能与稀盐酸反应
④牛奶变质
⑤食盐易溶于水
⑥水加热后成为水蒸气
⑦金属铜可以导电
⑧水能与金属钠反应
⑨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
上述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写序号,下同),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上述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上述描述属于用途的是 。
18.在下列空格里填上正确的序号:
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⑤用途。
(1)硫磺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 ;
(2)取少量硫磺,加热,硫磺熔化成黄色液体 ;
(3)继续加热,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 ;
(4)这说明硫磺具有可燃性 ;
(5)硫磺可用于制作火药 。
19.(1)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①图甲中将仪器a与d连接时,使a较容易插入d的措施是 。
②图乙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是 。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g。
(2)下面是某些同学的实验操作,请回答问题。
①A操作存在的错误是 。
②B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
③C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 。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0.现加热100mL水,请根据下列仪器完成实验:
(1)量取了100mL水加热,应选择如图 仪器完成实验(填序号),还需要补充 (填仪器名称)。
(2)具体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取盛蒸馏水的试剂瓶,将瓶塞 (填“倒”或“正”)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
③向量筒倒入水,接近刻度改用 (填仪器名称),视线与量筒内 保持水平;
④往 (填仪器名称)里加100mL蒸馏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⑥加热。
(3)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A.①④③⑥②⑤
B.④⑤③①⑥②
C.①③④⑥②⑤
D.②③④⑤①⑥
(4)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2放置,其中不正确的是 。
21.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1)【猜想假设】猜想一:一定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 。
【实验探究】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颗粒状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大理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 (选填“一”或“二”)正确。
(2)【实验拓展】
①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 ;
②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2.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为30g,游码示数为2.8g。
(1)若称量时正确放置,则物质的质量为 g;
(2)若称量后发现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物质的实际质量为 g。
步入化学殿堂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C D D C D A B B A A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A
1.解:A、自制冰糖是溶液中的冰糖结晶析出,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此过程中碳酸钙与醋酸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自制酸碱指示剂是将紫卷心菜中的色素溶解在白酒中,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解:A、皇家驿站游花船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嵖岈山雕石猴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郭集俸皇酒的酿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符合题意;
D、老乐山舞狮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解:A、悬挂艾草只是将艾草位置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缝制香囊是布料等材料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系五彩绳只是绳子的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火煮粽过程中,燃料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同时粽子在煮的过程中,内部成分也会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解:A.大米磨成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清水冲洗牛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牛腩切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烧燃气煮粉,燃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5.解:A、碾碎矿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揉泥成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坯体素烧,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雕刻印花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百炼成钢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食物腐坏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解: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防腐,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稀有气体作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有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用于切割大理石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8.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爆炸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解:A、采摘茶叶,仅涉及茶叶位置的移动或收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烧火炒茶,茶叶中的水分蒸发(物理变化),但更重要的是,茶叶内部发生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将茶叶捣碎,仅改变茶叶的大小或形状(如从整叶变成碎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密封保存茶叶,仅涉及包装或隔绝空气,防止茶叶发生氧化等变化,但封存本身未改变茶叶的化学成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解:A.甲骨刻字只是在甲骨上留下痕迹,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烧草成灰,草燃烧后变成了灰,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高粱酿酒,高粱经过发酵变成了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火药爆炸,火药燃烧爆炸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11.解:平视读数是18mL,读数正确,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是12mL,实际上量筒内液体体积是大于12mL,故倒出的液体实际体积小于6mL。
故选:A。
12.解:A、蜡烛燃烧为什么产生黑烟,属于研究蜡烛的性质,有意义,故选项错误。
B、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属于研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有意义,故选项错误。
C、火柴、打火机均属于火源,是用火柴还是打火机点燃蜡烛,无意义,故选项正确。
D、蜡烛的成分是什么,属于研究蜡烛的成分,有意义,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解:A、黑匣子不一定是黑色,可以是其它颜色的材料,故选项正确。
B、黑匣子能够受住飞机如水浸泡不被破坏,则制作黑匣子的材料应耐腐蚀,故选项错误。
C、黑匣子能经受住飞机爆炸解体、剧烈燃烧,则制作黑匣子的材料应熔点高,受热不变形,故选项错误。
D、黑匣子能够受住飞机剧烈燃烧不被破坏,则制作黑匣子的材料应耐高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解:A、取用液体时,打开瓶塞,瓶塞应倒放;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取液后的胶头滴管不能倒置或平放,以防试剂倒流,腐蚀胶帽,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D、胶头滴管不能用于搅拌溶液,应使用玻璃棒,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C。
15.解: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要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读数,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解: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描述了碘化银的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②毒性低:描述了碘化银的毒性,需要在化学变化或生物体内才能表现出来,但通常我们将其归为化学性质,因为它涉及到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③熔点558℃,沸点1506℃:描述了碘化银的熔点和沸点,属于物理性质;
④几乎不溶于水:描述了碘化银在水中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
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描述了碘化银的一种用途,即根据它的某些性质(可能是化学性质,也可能是物理性质,但在此处我们更关注其应用)来制造产品;
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这是碘化银的储存要求,通常与物质的某些性质(如易分解、易氧化、见光易变质等)有关;
(1)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①③④(颜色、状态、熔沸点、溶解性);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②(毒性);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⑤(制造照相感光乳剂);故答案为:①③④;②;⑤。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见光易分解或变质;故答案为:光易分解(合理即可)。
17.①石蜡可以燃烧,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②氧气为无色气体,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③石灰石能与稀盐酸反应,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④牛奶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⑤食盐易溶于水,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⑥水加热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⑦金属铜可以导电,该性质物理性质;
⑧水能和钠反应,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⑨二氧化碳可作灭火剂,属于用途。
则属于化学性质的为①③⑧;属于物理性质的为②⑤⑦;属于化学变化的为④;属于物理变化的为⑥;属于用途的为⑨。
故答案为:①③⑧;②⑤⑦;④;⑥;⑨。
18.解:(1)硫磺是一种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2)硫磺熔化成黄色液体,该过程中硫磺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该过程涉及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硫磺具有可燃性,是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体现出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5)硫磺可用于制作火药,属于物质的用途。
故答案为:
(1)③;
(2)①;
(3)②;
(4)④;
(5)⑤。
19.解:(1)①在连接玻璃仪器与橡皮塞时,为了增强润滑性,常常用水润湿,且转动插入;
②根据图示可知:图乙所示实验中的错误是称量时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15g﹣3g=12g;
(2)①给试管内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生成的水滴倒流回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②玻璃仪器连接时不能在桌面上平压,右手要握住橡皮塞而不能握住玻璃弯管,图示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导管断裂或试管破裂;
③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药液会流入胶帽腐蚀胶头。
故答案为:(1)①用水湿润长颈漏斗玻璃管的下端,且转动插入;
②砝码和氯化钠的位置放反了;12;
(2)①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②导管断裂或试管破裂;
③药液腐蚀胶帽。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0.解:(1)量取了100mL水加热,由于水的体积较大,故应盛放在烧杯中加热,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应垫上陶土网,还需要铁架台,固定装置,加热需要酒精灯,故应选择BCH,还缺少的仪器是陶土网;
(2)①点燃酒精灯;②取盛蒸馏水的试剂瓶,将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③向量筒倒入水,接近刻度改用胶头滴管,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④往烧杯里加50 mL蒸馏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朝外;⑥加热。
(3)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③④⑤①⑥;
(4)A、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存放时盖上灯帽,故A不正确;
B、用托盘天平称量完药品后,要把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故B不正确;
C、取完药品后,试剂瓶要立即盖上盖子,故C正确;
D、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了胶头滴管,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
(1)BCH;陶土网;
(2)倒;胶头滴管;凹液面最低处;烧杯;
(3)D;
(4)ABD。
21.解:(1)根据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已知猜想一是“一定是化学变化”,那么与之相对的猜想二应该是“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实验一: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在玻璃片上凝结成小水滴;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再变为液态,整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实验二: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与盐酸(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这个反应过程中有新物质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实验一(物理变化)和实验二(化学变化)的探究,说明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所以猜想二正确;
故答案为: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小水滴;物理;变浑浊;化学;二。
(2)①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升华现象,例如干冰(固态)升华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升华。
②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用来承接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便于观察到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再变为液态的过程,从而证明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故答案为:承接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便于观察物理变化过程。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2.解:(1)小红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砝码质量为30g,游码示数为2.8g,若称量时正确放置,则物质的质量为30g+2.8g=32.8g。
(2)若称量后发现砝码的位置放反了,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30g﹣2.8g=27.2g。
故答案为:
(1)32.8
(2)27.2
第9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