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3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3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52:06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关于某次地震的等震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2023年3月,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富满油田的果勒3C井顺利完钻,井深达9 396 m,标志着塔里木油田正式迈入9 000 m级油气勘探开发新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钻井勘探影响最大的圈层为(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水圈
4.果勒3C钻井最深处可达的区域(  )
A.位于莫霍面以下   B.所属圈层厚度均匀
C.可能存在软流层   D.横、纵波均能到达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6.下列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回答7~8题。
7.①圈层的主要特点为(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8.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9.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甲圈层的名称,并说明该圈层空间范围的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
(3)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易错题)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低,南部高   B.中间高,四周低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面   D.古登堡面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距离呈正比
D.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
1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1课时分层作业(三)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D D C D C B A B C C C B
9.(1)生物圈。特点: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2)大气圈 水圈
(3)联系 渗透
14.(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如图:
1.D 2.D [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一般情况下,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区,距震中越远,烈度越小。第2题,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C 4.D [第3题,果勒3C井为由地面向地下钻并勘探油气资源,因此钻井勘探影响最大的圈层应为岩石圈,而对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影响很小,C正确。第4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 km,而果勒3C钻井最深处为9 396 m,可以推知最深处为地壳,应位于莫霍面以上,A错误;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B错误;软流层位于地幔,C错误;地壳物质为固态,横、纵波均能通过,D正确。]
5.C 6.B [第5题,图中C表示水圈,B表示生物圈,故A项错误;图中D表示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故B项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项错误。第6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7.A 8.B [第7题,①圈层提供水、水蒸气、无机盐,为水圈,其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②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③生物圈;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④岩石圈。第8题,图示各圈层上下没有明确的界线,A错误;各圈层间交错分布、相互渗透,B正确。③是生物圈,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个圈层,没有单独占有空间,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D错误。]
9.第(1)题,甲圈层处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接触带,故甲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第(2)题,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中。第(3)题,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0.C 11.C [本题组易错是不会判读等值线图,不理解莫霍面与地壳的关系。第10题,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地区等值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第11题,地壳是莫霍面到地表的固体外壳,莫霍面是地壳的起算点,因此0千米可表示莫霍面。]
12.C 13.B [第12题,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壳最下部为莫霍面,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古登堡面在地球内部,深度约2 900千米。对照图示可知甲为莫霍面,故C正确。第13题,读图可知,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正确;地壳厚度与距海洋距离无关,与距大陆中心距离不呈正比,A、C错误;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D错误。]
14.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E点的波速较快。第(3)题,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