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四)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D B A B D B B A D A D B
9.(1)A C
(2)可能原因一:当时地点3为高地,没有发生沉积,不能形成B岩层。可能原因二:当时地点3接受沉积,形成了B岩层,后又上升为高地,被外力侵蚀掉。
(3)暖湿的陆生环境 温暖的浅海环境
14.(1)④ 海洋
(2)④ ⑤(④和⑤顺序可换)
(3)蕨类植物
(4)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
1.D 2.B [第1题,由于受到地壳运动以及外力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地层不一定总是呈现老的在下,新的在上的规律,A错误。化石并不是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唯一指标,所以不含化石的地层不一定是最新的,B错误。生物化石反映了该生物所处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C错误。根据化石可确定地层顺序和年代,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D正确。第2题,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高等生物化石,故选B。]
3.A 4.B [第3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发现的水母化石形成距今约5.05亿年,此时期为古生代的早期。第4题,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该水母可能捕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无脊椎动物。]
5.D 6.B [第5题,从纵向上看,由下至上年代越来越近,图中生物出现的顺序应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第6题,生物物种的多少则需要关注图中阴影部分的横向宽度,如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中后期最宽,表明物种种类最多。]
7.B 8.A [第7题,由材料可知,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在2.33亿年前,此时处于中生代,繁盛的植被类型主要为裸子植物。第8题,由材料可知,卡尼期洪积事件后恐龙逐渐迎来了大繁盛,说明卡尼期洪积事件期间应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物迎来了繁盛时期,为之后恐龙的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9.第(1)题,沉积岩下方的先沉积,上方的后沉积,读图可知,该地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所以最下方的A岩层形成年代最早,最上方的C岩层形成年代最晚。第(2)题,岩层缺失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形成B岩层时,该地地势高,没有沉积,不能形成该岩层;另一种情况是:该地沉积形成了B岩层,后来又被外力侵蚀掉。第(3)题,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该地有煤炭,说明古地理环境适合森林生长;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该岩层有石油存在,说明过去可能为海洋环境。
10.D 11.A [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棕榈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多为乔木,因此判断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高温湿润,故选D。第11题,青藏高原上发现热带植物棕榈的化石,说明该地区地质史上曾经有过高温湿润的气候,后来地壳抬升,演化成高原气候,故选A。]
12.D 13.B [第12题,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第13题,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不繁盛;该时期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温度低,海平面较低;此时期还没有传统农业。]
14.第(1)题,三叶虫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距今5.41亿~2.52亿年,为图中的④时期。古生代早期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该地层沉积时为海洋环境。第(2)题,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时代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为图中的④和⑤末期。第(3)题,从图2中可判断出甲时期同位素地质年龄为5.41亿~2.52亿年,为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气温和降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总体看比平均气温高的时间较长,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图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且变化周期不同。
1/1课时分层作业(四) 地球的演化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与“文字”。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层总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
B.不含化石的地层是最新的
C.根据化石可以确定地层顺序和年代,却无从考证当时的地理环境
D.根据化石确定地层顺序和年代的基本原理,生物进化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即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化
2.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D.新近地层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2023年8月1日,科学家在加拿大落基山脉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水母化石,该水母距今约有5.05亿年,大约有90根触手,是一种掠食性水母,可捕捉体型巨大的猎物。下图为该水母复原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水母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后期
C.中生代 D.新生代
4.该水母可能捕食的猎物是( )
A.早期鱼类 B.三叶虫
C.两栖类动物 D.原始鲸鱼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6.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卡尼期洪积事件指的是发生在2.33亿年前的一次持续了上百万年的地质事件,该事件发生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造成了部分物种的灭绝。在卡尼期洪积事件之后,恐龙逐渐成了地球的霸主。据此完成7~8题。
7.卡尼期洪积事件时期陆地繁盛的植被类型是(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孢子植物
8.推测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的气候变化最可能是( )
A.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D.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9.读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岩层中最老的是__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__层。
(2)地点3缺失B岩层,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3)若地点1的A岩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可能为______________。若地点2的B岩层含有石油,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考察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棕榈化石,这是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较高海拔首次发现棕榈化石(如图)。全球棕榈科植物多为乔木,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读图,回答10~11题。
10.由棕榈化石的发现可推知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湿润
C.炎热干燥 D.高温湿润
11.根据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这一事件可推知青藏高原( )
A.地壳不断抬升 B.曾经位于热带
C.生物不断演化 D.曾经是海洋
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13.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材料二 图2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平均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
(1)图1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为________(填序号),并可追溯该地层沉积时为________环境。
(2)图1的①~⑤中,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的时代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末期。
(3)图2中甲时期主要植被为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描述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