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课时作业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春 课时作业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2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春
20min
1.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春天悄悄来了,yùn niàng已久的旅游计划也终于能够实现。啾啾的鸟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阳光洒落,万物变得郎润起来,婀娜多姿的柳枝在春风中翩然起舞。多彩的油菜花田与①________(残垣断壁 星罗棋布)的徽派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的春日图画。小溪边,水流应和着鸟儿的欢歌,奏出一曲春日的乐章。鸟儿在枝间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牧童惬意地骑在牛背上,手中的短笛也成天瞭亮地响起;农人精神抖擞,在茶园辛勤劳作;姑娘们②________(花团锦簇 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她们的歌声wǎn zhuǎn动听,为这春日增添了几分柔情与活力。三月的婺源,真的是赏油菜花的好季节。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应和(  )    抖擞(  )
yùn niàng(  ) wǎn zhuǎn(  )
(2) 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 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下列句子的停顿和重音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 ________________
①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
②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
③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吧。
④又有的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⑤有的人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人说“春在梨花”。
A. ①②⑤④③ B. ⑤④①②③
C. ②①③⑤④ D. ③⑤④①②
4.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字__________,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这句话中的“泥土”是名词)
D. 经典散文《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拙作。(这句话中的“拙作”用词准确)
6. 某班开展“感受自然”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就活动主题表达自己的感想。下列发言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A. 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B. 历代文人墨客向来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有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著名文人的诗词为证。
C. 保护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让我们保护大自然,共建和谐家园。
D.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变更而显得精彩美丽。
45min
【课内品读】
1★ . 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画。请你细心观察这五幅图画,仿照示例,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5分)
①《春草图》(草报春):__________。
②《__________》(花争春):春花竞放。
③《春风图》(__________):春风和煦。
④《春雨图》(雨润春):__________。
⑤《__________》(人迎春):春早人勤。
2★ . “嫩嫩的,绿绿的”是用来修饰“小草”的,正确的语序应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呢?“钻”能否改成“长”?请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请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课文第六段除了写雨,还写了人。试概括写人的场景,并说说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鲁迅称赞朱自清的《春》“缜密”,小萌和你就此展开了讨论。(2分)
小萌:这种“缜密”体现在不同段落的相互照应中。如写野花“还眨呀眨的”,就与下文对春风的描写相照应。只有在春风的吹拂下,野花才会时而低下,时而抬起,就像“眼睛”在“眨呀眨的”。
你:我也发现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课文最后用三个比喻句颂春作结。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24宿迁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23分)
锦江春浓待佩弦
彭家河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正月初七,夜读得知朱自清先生曾住成都宋公桥边,于是次日一早便借买菜之机寻访。沿先生当年从望江楼回家的路,过九眼桥到锦江北岸,顺江前行,到望江楼公园对岸,那里便是宋公桥大体的位置。这段“几”字形的路长度不过两千米,不知先生曾来去多少回,一路又有几多忧愁几多愤懑几多欢喜。
③我在这段路上来回寻找,都不见“宋公桥”的字样。宋公桥不在,宋公桥街应该在吧?地铁六号线顺江路站出口北边有个围起来的工地,我绕着这片区域打探,穿过几个街口,拐进老旧的化成寺街,走到小巷的尽头,有鸡鸣鸟叫,仍不见宋公桥街。小巷门口有位老人,我便向他打听。老太爷神情一怔,朝三米开外的围墙一指,叹道:“早拆了!这个院子之前就是宋公桥街的。巷子这边是化成寺街,对面就是宋公桥街,我家户口本上也写的是宋公桥街。”总算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我便在这里驻足张望。小院米黄的围墙高过人头,里面是一排灰色水泥老楼,围墙里边还有一丛浓密的竹子,伸出翠绿的长脖子向小巷张望。小院四周多是五六层的老旧楼房,在旁边两栋六十余层的高楼映衬下显得更加沧桑。八十余年过去了,朱家旧宅的位置已模糊不清,这个小院应该是与之最接近的地方了。小巷不时有人经过,提着蔬菜早点,转过墙角就消失了。我想,当年朱自清也应该是这样,默默地在小巷来来回回,迎送吴宓、陈白尘、姚雪垠、吴组缃等文化名人。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匆匆而过的清贫的身影有铮铮铁骨,怀锦绣文章。
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40年,昆明物价疯涨,教授们的生活陷入困境。考虑到成都物价比昆明低,又是妻子陈竹隐的老家,朱自清便安排妻子带上孩子们回成都生活。陈竹隐租了宋公桥报恩寺后院的三间泥地草顶竹泥篱壁的小房子安顿下来。朱自清获准休假一年,放了暑假就从昆明动身,辗转半月回到成都与妻子团聚,次日便去见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的叶圣陶。朱自清在成都的日常工作就是读书、写作,受叶圣陶之约编写帮助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那年 11月,朱自清的四女儿出生,叶圣陶第一次踏进朱家住所,深觉“佩弦所赁屋简陋殊甚,系寺中草草修建以租于避难者也”。每逢下雨,屋内就一片泥泞。后来,陈竹隐的中学同学刘云波的妹妹、妹夫金拾遗夫妇赠送了八百块铺地砖,家中环境这才好些。
⑤与叶圣陶的交往可谓他乡遇故知,朱自清难得开心。那天,他薄酒简菜热情招待叶圣陶,之后二人便一起到望江楼聊天。这是叶圣陶第一次登望江楼:“其处布置竹树房屋,雅整朴素。……在楼上坐片时,静寂之趣,足以欣赏。”
⑥朱自清当时月薪不过四百一十八元四角六分,然而成都“索米米如珠”,米价并不比昆明低,1941年3月他记道:“本月支出五百七十元,数目惊人!”此时,朱自清四十三岁,人到中年的他在成都有嗷嗷待哺的小女,远在沦陷区扬州还有垂垂老父和三个难以顾及的孩子。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他也没多少闲情逸致书写文学作品,但这一年,朱自清研究著述成果颇丰,学术名著《经典常谈》就是此时修改完成的。10月,休假结束,开学,朱自清独自乘船顺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叙永回到昆明。陈竹隐在成都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后来,朱自清的大女儿到川大上学,陈竹隐也在川大图书馆当馆员以补贴家用。1946年,全家回到北京。这几年间,朱自清在成都居住的时间接近两年。他在成都街头埋首独行,在宋公桥的陋室里奋笔疾书,为抗战胜利奔走相告,为闻一多被害大声疾呼,这是他匆匆的一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当然也是成都宝贵的文化财富。
⑦我返回顺江路,对岸是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栽的一片竹林,粉色的红梅一字排开,宛若一圈红绸。茂林修竹之上,朱柱碧瓦的望江楼卓然独立。宽阔的锦江安静东流,倒映着长桥大厦,倒映着江楼云影。
⑧想必叶圣陶在朱自清返回云南之后,会重到望江楼公园,“独寻洪度井,怅望宋公桥”。朱自清一家离开成都十五年后,叶圣陶重游望江楼,睹物思人,黯然写道:“楼边丛林势干宵,江上烟波入望遥。顿忆佩弦埋骨久,隔江忍对宋公桥。”而今,薛涛制桃花笺的洪度井还在,然而锦江南岸没有了叶圣陶,锦江北岸没有了朱自清,也没有了宋公桥。
⑨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锦江春色来天地,而先生却一去不复返。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29日,有删改)
1★ . 小语觉得文章的第①段写得好,请你说说其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语邀请你一起赏析文中的两段话。(6分)
(1) 老太爷神情一怔,朝三米开外的围墙一指,叹道:“早拆了!这个院子之前就是宋公桥街的。巷子这边是化成寺街,对面就是宋公桥街,我家户口本上也写的是宋公桥街。”(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在成都街头埋首独行,在宋公桥的陋室里奋笔疾书,为抗战胜利奔走相告,为闻一多被害大声疾呼,这是他匆匆的一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当然也是成都宝贵的文化财富。(请你谈谈对句中加点的“文化财富”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提到了竹子、桃树、杏树、梨树,你觉得其中哪个事物最能体现出文章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朱自清先生一生都在寻“春”,“春”对于他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请从这个角度谈谈你对文章末尾“锦江春色来天地,而先生却一去不复返”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根据本文写出三条建议成都市政府在宋公桥恢复朱自清故居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min
1. (2025北京顺义期末改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仅28个字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人写给岁月的诗。学校开展了“探寻中华二十四节气之美”的主题活动,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13分)
【活动一】节气·诗词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人们据此安排农事。古代文人常常以这些节气为内容创作优美的诗词。小明同学搜集了一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请你按照节气的先后顺序排列上面的诗句:____________。(填序号)(3分)
【活动二】节气·习俗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7分)
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 A )是一个重要节气,( B )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摸得着”的立春节气之美,学校组织了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
“咬春”——同学们学做春卷,和面、刷油、包馅、煎炸……一气呵成,既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绘春”——同学们用精彩的书画作品将美好的春色展现出来。
“颂春”——同学们精心挑选出赞美春天的作品进行朗诵,把最美妙的声音献给最美好的时节。
①请你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连贯。A应填 ________,B应填 ________。(4分)
②“绘春”环节,同学们想在精彩的画作上添加一副对联,请你选出合适的下联(3分)(  )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
下联:______________
A. 春雨绵绵润万物
B. 春雨滋润百花艳
C. 细雨拂面暖心怀
D. 时雨催红万树花
【活动三】节气·文化
(3) 右图是小文展示的“春”字的篆文写法,请你补全解读。(3分)
上部是“草”,表示草木重新发芽吐绿;中间是“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部是“日”。整个字形描绘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情景交融。(5分)
情景交融指文学作品中景物的描写、环境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仿佛浑然一体。《春》一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借对春天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你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春
基础积累
1. (1) hè dǒu sǒu 酝酿 婉转 (2) 郎 朗 瞭 嘹 (3) ①星罗棋布 ②花枝招展
(4) 三月的婺源,真的是赏油菜花的好地方(或:婺源的三月,真的是赏油菜花的好季节)。
2. A 3. D
4. 佩弦 散文家 诗人 学者 [示例]踪迹 欧游杂记 背影
5. D 6. B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①春草勃发 ②春花图 ③风唱春 ④春雨滋润 ⑤迎春图(每空1分)
2. 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与色泽。(2分)“钻”不能改为“长”。“钻”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小草冲破土层的劲儿和顽强的生命力,又传达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如果改为“长”,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分)
3. 运用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1分)又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抚摸”一词更让人体会到春风的轻柔、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分)
4. 写人的场景:人在雨夜撑伞慢慢走着,农夫披蓑戴笠在地里工作。(2分)作用:烘托出春天雨夜安静、平和的气氛,用一种静态的美,渲染了沐浴春雨的温馨。(2分)
5. [示例]写春雨“密密地斜织着”,就与上文对春风的描写相呼应。有了春风的吹拂,雨丝才会倾斜(2分)
6. 不能颠倒。(1分)这三个比喻句分别将“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和“青年”,写出了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渐渐到来的动态进程。(3分)
【拓展阅读】
1. ①开头引用朱自清《春》里的句子,为下文回忆朱自清先生作铺垫;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日到来的场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抒发了对朱自清的缅怀之情。(每点1分)
2. (1) 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太爷听到作者询问宋公桥街后思绪万千的样子,表露了老太爷对宋公桥街的留恋和不舍,以及对街道被拆的伤感与遗憾。(3分)
(2) “文化财富”指的是朱自清为抗战胜利和革命事业创作的文学作品,更是指他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的宝贵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3分)
3. 竹子最能体现文章的内涵。文中多次提到竹子,如第③段“小院米黄的……浓密的竹子”、第④段“陈竹隐租了……泥地草顶竹泥篱壁……”,竹子不仅是朱自清居住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象征着他坚韧不屈的高尚品格。朱自清虽清贫,却有铮铮铁骨,怀锦绣文章;在抗战时期,他虽然条件艰苦,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关心国家命运,正如竹子在严寒中依然翠绿挺拔。所以,竹子最能体现文章的内涵。(4分)
4. “春”寓意着美好前景,蕴含了朱自清先生对祖国光明与美好未来的期盼。(1分)“锦江春色来天地,而先生却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是祖国的春天已经到来,国家已经迎来了美好与繁荣,朱自清先生却已经离开了人世;(1分)饱含了作者对朱自清先生深深的缅怀之情与对其未能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之情。(2分)
5. [示例]①朱自清曾在这里居住,并于此取得重要的学术成就;②朱自清曾在这里和叶圣陶交往,值得纪念;③在纪念薛涛的同时纪念朱自清,能使宋公桥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每点2分)
素养提升
1. (1) ②①④③(3分)
(2) ①[示例]A不但 B而且(每空2分) ②D
(3) 春天阳光普照、草木萌发的景象(或:太阳初升、草木萌发的画面)。(3分)
2. [示例]天气新晴,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气,却充满着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了一层金沙。天空中每一朵云彩都被染上了颜色,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绚烂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中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