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 雁 归 来 课时作业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9大 雁 归 来 课时作业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5: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大 雁 归 来
10min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冬天似乎总是充满了灰白色的雾霭,天地也都缄默起来。大大小小的生灵,或休眠,或南飞,蓄积着力量,等候那春日的暖流。待万物苏xǐng,鸟雀归来,空气中又迷漫起生命的活力。这算是又一个四季的轮回。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雾霭(  )  缄默(  )
苏(  )xǐng
(2) 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 “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意思,文中“蓄积”的“蓄”的意思应为(  )
A. 储存;积蓄
B. 留着而不去掉
C. 心里藏着;暗中存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光明正大,没有必要偷偷摸摸,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B. 走进新时代,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地。
C. 这位老艺术家的表演可真是惟妙惟肖,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
D. 到了晚上,灯光秀上演了,那璀璨的灯光、美妙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3.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 ①⑤④③②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①④③⑤
4. 下列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  )
A.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搭配不当,将“枪声”改为“猎枪”)
B. 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大约是642只。(前后矛盾,将“大约”删掉)
C. 《大雁归来》这篇文章告诉人们,珍惜和保护大雁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语序不当,将“珍惜”和“保护”调换位置)
D. 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的原因。(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
5. 根据课文填空。
(1) 《大雁归来》的作者利奥波德,是______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
(2) 作者描写大雁主要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大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________观念。它们和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灵性。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大雁的________之情。
35min
【课内品读】
1★ .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如何理解“抖掉”一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阅读课文,你认为人类从大雁身上能找回哪些“丢失的东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词语“朋友、客人、使者、诗人、榜样”中选择一个,填入句子“大雁是我们的________”中,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21分)
鸟回三河口
刘 潇
①三河口的秋天悄然而至。
②高而蓝的天空连接起地平线,鸟儿如期而归。雁群像云朵从天边滑来,嗖地飘入芦苇荡中,揉碎了一湖粼光,晃晃地向外漾。野鸭随波摇摆着身体,笨笨地凫游,嘎嘎欢叫着。红嘴鸥忽而腾空,掠过水面,又倏地消失在不远处的芦苇丛里,扬起的苇絮如雪花般飞散在天地间。
③淀里的水是蓝的,清亮、透明。河道里的水却浑稠、浊黄。河滩上,白鹭叉着长腿,有一搭没一搭地漫步,一团雪白引出两行爪痕歪歪扭扭地延伸在旷野里。大地开始褪色,绿意未尽,树木和野草开始变红、变紫、变橘。枯去的芦苇头顶白絮,把茸毛铺满苍茫的天地间。黑、白、褐、灰、红……不同颜色的鸟羽,把湿地映衬得愈加色彩斑斓。
④循鸟音,我也回来了。踏上家乡的土地,看洛河入渭、渭河入黄。它们分别从北、西和西北方向穿越黄土高原而来,在陕西大荔县东南部三河归一,冲积出连片的湿地。其中,位于黄河岸边400余平方公里的湿地保护区,是水的世界,也是鸟的世界。秋风拂起时,这片广袤的生态保护区开始拢鸟入怀,有大鸨、大天鹅、赤腹鹰等2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成群的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来此越冬。
⑤目力尽处,南有华山拱卫,北有铁镰山屏护,东有中条山隔黄河守望,中有三河翻涌。湍流过后,涛声低沉下去,鸟鸣却高涨起来。三河口特有的自然条件给上万只鸟儿提供了天然屏障。一时间百鸟朝凤、千鸟翔集,大荔黄河湿地赢得了“北方小江南”的美誉。
⑥阳光不再炎热,栖息在此的一群群灰鹤、野鸭正扇翅起舞,迎接来自高寒地区的黑鹳、天鹅等新老朋友回家。湿地成了鸟的天堂。
⑦薄暮笼罩的清晨,当第一缕霞光抹过中条山的山尖砸下来,关中平原轰地映照在一片金黄中,黄河湿地的“飞机场”开始繁忙了。
⑧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鹤把一条长腿扎在水里,静静不动,警觉如四散在机场上的守卫。白天鹅伸长脖子,扇动双翅,脚掌交替拍打水面向前冲刺,肥胖的身体嗖地腾入空中。黑天鹅从天而降,俯冲滑行近水时,翅膀后张形成阻力伞,脚掌前伸如刹车片推向水面。一片水雾里,它稳住身体又优雅地举目四望,随波而漾了。身边的游人多起来了。有摄影爱好者或挺立,或半蹲,或俯卧,皆架长枪短炮,捕捉美丽瞬间。更多的是闲庭信步的游客。人鸟同框时,举手机对水凼而摄,竟有一队鸬鹚款款游入相框抢镜,给画面增添了几许活泼。忽而一声尖叫,草窝里有反嘴鹬呼啦啦腾空飞起。不知是人惊了鸟,还是鸟惊了人。
⑨放眼天际线,又一队鸟儿由远及近,鸣叫盘旋,是亲鸟带着孩子们回家了。
⑩鸟回三河口,入景,入心。我愿常来,与鸟同乐!
1. 根据文中描写在横线上填写鸟名或动词,使鸟名与动作一一对应。(4分)
雁群飘入芦苇荡→①________凫游水面→红嘴鸥②________苇絮→③________腾入空中→黑天鹅④________水面
2. 解释“百鸟朝凤、千鸟翔集”在文中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赏析“雁群像云朵从天边滑来,嗖地飘入芦苇荡中,揉碎了一湖粼光,晃晃地向外漾”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文章最后一句“我愿常来,与鸟同乐!”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评论家曾言:“优秀的写景散文,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min
(2022镇江中考)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4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摘自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材料二】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摘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三】记者: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做倒计时形式,被广为夸赞,您认为这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有着怎样的意义?
刘晓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巧妙使用了倒数二十四节气,编排得别具匠心,这个环节让全世界一下就注意到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这样辉煌的时间文化。二十四节气展示的美,是中国时间文化之美。
(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3月8日)
1.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描述的情景,应该属于________(填一节气名称)节气。(2分)
2. 请推断古人创制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大 雁 归 来
基础积累
1. (1) ǎi jiān 醒 (2) 迷 弥 (3) A
2. B 3. B 4. C
5. (1) 美 (2) 拟人 南飞 春归 觅食 夜间群居 联合 喜爱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1) “抖掉”的意思是“抖动使落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水中嬉戏的大雁让香蒲摆脱了冬日严寒,从此蓬勃生长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大雁归来的喜悦之情。(3分)
(2) 运用比喻,作者把迁徙中的大雁的鸣叫比作“带着野性的诗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给大自然带来的诗意,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分)
2. 作者认为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春天的生机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分)
3. 善良,友情,亲情,联合观念,大自然的诗意等。(3分,至少写出两个)
4. [示例]朋友 理由:大雁每年都来,给“我们”的农场带来勃勃生机。(3分)
【拓展阅读】
1. ①野鸭 ②扬起 ③白天鹅 ④俯冲(或:滑行)(每空 1分)
2. “百鸟朝凤”:形容众多鸟类聚集在一起的壮观景象,写出三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优越,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栖息。“千鸟翔集”:进一步强调鸟类数量之多,展现了三河口湿地作为鸟类天堂的生机与活力。这两个词语共同描绘了三河口湿地鸟类繁多的盛况,突出了三河口湿地的生态价值和对鸟类保护的重要意义。(4分)
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雁群”比作“云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雁群飞翔时的轻盈和飘逸;(1分)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滑来”“飘入”“揉碎”“漾”等动词,细腻地刻画了雁群飞入芦苇荡时的动态美,画面感极强;(1分)整句话描绘了雁群与湖水、芦苇荡的和谐互动,营造出宁静而灵动的自然意境。(2分)
4.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这句话总结了作者对三河口湿地美景和鸟类活动的喜爱,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②表达情感,深化主题:通过“我愿常来”表达了作者对这片湿地的眷恋和向往,通过“与鸟同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深化了生态保护的主题。③呼应开头,结构完整:文章开头描写了三河口的秋天和鸟类的活动,结尾以“与鸟同乐”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每点1分)
5. [示例]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如“雁群像云朵从天边滑来”“红嘴鸥忽而腾空”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鸟类的动态美,同时通过色彩和意境的结合,营造出三河口湿地的独特美感。(3分)作者在描写鸟类活动的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如“人鸟同框时,举手机对水凼而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文章结尾“我愿常来,与鸟同乐!”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呼吁人们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3分)
素养提升
1. 芒种(2分) 2. 出于安排农事的需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