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测试卷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6:1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34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少年啊,愿你心如晨曦初露,chéng澈明亮。愿你在知识的瀚海中,笔耕不掇,扬帆远航,勇敢追寻真理的光芒。愿你在生活的起伏中,心怀热chén,不畏挑战,逐渐驱散心中的迷雾,huò然开朗。愿你在成长的道路上,珍惜寸金光阴,不让岁月轻易流逝,用汗水与智慧绘出幸福的图景。少年啊,愿你乘长风破万里浪,成为勇敢、闪耀的自己。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chéng(  )澈   热(  )chén   huò(  )然开朗
(2) 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2分)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们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要见异思迁,勇于改革创新,攀登时代新高峰。
B. 小江乐于助人,对大事小事漠不关心,看见别人遇到困难,总会立刻前去帮忙。
C. 在充满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D. 新实中学七年级大部分同学总是任劳任怨,阅读了大量名著。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主题为“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把“改善”改为“提高”)
B. 我校师生认真讨论和聆听了校长激动人心的学业考试动员报告。(“讨论”和“聆听”互换位置)
C.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中。(删掉“随着”或“使”)
D. 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香猪产业合作社引进了先进的养殖培育技术,使香猪的死亡率比原来降低了两倍。(删掉“在……下”)
4.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要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
B. 只有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才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C. 未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D. 未经历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哪能体会挫折磨难的考验
5. 默写古诗文。(8分)
(1) 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 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请你结合《西游记》全书,完成题目。(6分)
盈门下,绣缠彩结;满庭中,香喷金猊。摆列着黑油垒钿桌,朱漆篾丝盘。垒钿桌上,有异样珍羞;篾丝盘中,盛稀奇素物。林檎、橄榄、莲肉、葡萄、榧、柰、榛、松、荔枝、龙眼、山栗、风菱、枣儿、柿子、胡桃、银杏、金桔、香橙,果子随山有。蔬菜更时新: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药、黄精。石花菜、黄花菜,青油煎炒;扁豆角、豇豆角,熟酱调成。王瓜、瓠子,白果、蔓菁。镟皮茄子鹌鹑做,剔种冬瓜方且名。烂煨芋头糖拌着,白煮萝卜醋浇烹。椒姜辛辣般般美,鹾淡调和色色平。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
(1) 上文描绘的是________为唐僧准备的婚宴场景,也折射出明代人民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水平。与你平时吃到的食品以及往年你家的年夜饭相比,说说你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孙悟空为了美食可惹了不少事,请你从下图中任选一幅,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情节说说孙悟空惹出的祸事。(2分)
图一:蟠桃  图二:人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从孙悟空成长的角度思考,上图涉及的两次美食事件中,孙悟空的性格有何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25盐城东台期末)少年正是读书时。春风中学初一(2)班决定开展一次主题为“阅读有法,名家引领”的阅读交流会,请你参与本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任务。(6分)
(1)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班级准备于1月23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此次活动。班主任委派作为班长的你去邀请校外专家李老师出席本次活动,你对李老师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下面一段话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国文老师介绍的读书方法,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理解。(2分)
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56分)
(一) (2025盐城东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6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8. 诗歌前四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表明这首诗写于________(季节)。(3分)
9. 假如时光可以穿梭,你认为晁补之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位诗人成为朋友?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加以阐述。(3分)
A. 曹操《观沧海》 B.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 李白《峨眉山月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24南通启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①。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②?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③,过于所望,审④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⑤人意智。闻丞相为汝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
【注】①自济:挽救自己。②恨:遗憾。③增修:增长,进步。④审:果真。⑤益:增长。
10.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
丞 相 叹 卿 智 量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但以卿兄弟为念____________
(2) 勿以恶小而为之____________
(3) 勿效之____________
(4) 道亡____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的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自古以来父母都重视孩子的教育,请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及本篇选文,说说诸葛亮和刘备分别告诫了孩子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25泰州兴化下圩中心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9分)
母亲的仪式感
林 丹
①每次回老家,到了我即将从南方返回北方的日子,临走时,母亲总要一步一挪地走下楼,一步一挪地走下坡,顺着那条约50米长的半环行道,一直将我送到小区门口。
②我几次张嘴催促她:“妈,你回去吧。”她执拗地摇摇头,倔强地一直挪到马路边,自顾自地张望着车来的方向,说:“你莫管,我晓得呢,我总要下楼走一下的。”
③接我的车呼的一声停下,又呼的一声开走,果断得没有给我们留下母子告别的空隙,在母亲的跟前闪出一片空荡荡的空间。车开远了,我回头透过车窗向后望去,母亲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原地,久久地注视着我北去的方向……
④其实,母亲并不是一个有仪式感的人。她与父亲,跟那个年代的许多中国父母一样,含蓄而内敛,羞于表达自己心中对子女的爱意。
⑤一则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的感受,袒露自己的温情;二则由于物质匮乏,鲜少有鸡鸭鱼肉上桌,让吃荤成为餐桌的一种奢侈,所以过节日和生日的仪式感也无条件讲究。
⑥母亲忽略形式,对自己也是这样。她认为一切形而上的东西都是繁文缛节,纯粹是浪费时间,实在是不必讲究。直到她退休了,有了余暇时间,她的爱心才重新洋溢甚至泛滥起来。我们每次回家将要离去时,母亲总要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偷偷将红包塞进我们的行李箱,一步一挪地站在路边,目送我们远行,祝祷我们平安、和顺。
⑦十二年前,母亲外出下楼,一个趔趄,失足跌下台阶,从此既出不了远门,也行不了远路。加上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缠身,每天需要吃六七种药物,母亲的活动范围以家为圆心,以小区周围数百米为半径,仅仅局限于小城一隅。
⑧母亲每次给我们送别,也是始于家门口,止于小区门口。可她的思念却绵延不绝,越过千山,跨过万水,直达数百、数千公里之外的异地他乡。而母亲是喜欢出远门的。四十年前,她所在的县城人民医院曾经组织先进工作者去庐山旅游。虽然事隔多年,但母亲对旅途中发生的每个细节如数家珍,依然能够娓娓道来。
⑨可现在,她只能让哥哥周末开着车偶尔陪她去小城附近转转,最远的地方就是她当年求学的市里。
⑩母亲是多么希望能再去我和弟弟所在的城市看看,她的内心却纠结于自己会拖累我们,三番五次拒绝了我们的好意。她安慰我和弟弟说:“不去了,年纪大了,家里还有你们哥哥呢。”
搀扶着母亲衰弱的身体,漫步于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环湖栈道,放眼望去,山势蜿蜒,水域宽广,芦苇摇曳,碧波荡漾。
突然,在沙洲的一泓浅水处,欢快地游过来一群大小不一的灰鹅,公鹅展翅,母鹅引颈,幼鹅啄食,好一幅其乐融融的群鹅戏水图。
母亲轻轻一指,微微一笑,对父亲说:“你看,蛮有味呢。”脸上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与怆然。
我望着身子佝偻的母亲,湖风掠起她满头的白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天子湖的灰鹅尚能阖家团圆、安居家园,而我明天又要辞别母亲,北返糊口了。
半个月后,哥哥打来电话说,我走的那天清晨,母亲早早醒来,却再也无法安眠。她翻身去找血压计,猛的一下扭伤了,躺在床上半天动弹不得,却挣扎着爬起来,慢慢摸到厨房,忍痛给我准备早餐……
我呆坐在北方城市的楼房里,遥望家乡的方向,眼泪渐渐盈满了我的眼眶。
母亲啊,我竟是那样粗心,离家的那一天,匆匆拖着行李,匆匆与你别离,却丝毫没有发现静静躺在客厅沙发一角的你,第一次没有一步一挪地走下楼,第一次没有一步一挪地走下坡,第一次没有站在我熟悉的马路边,执拗而倔强地为我送别……
15. 阅读选文,体会“我”记叙的几件事以及母亲的不同情感,完成表格。(3分)
文章情节 母亲总是坚持送“我”,并久久伫立目送“我”离开 __①__ 母亲拒绝去“我”和弟弟所在的城市看看 出游时,母亲看到其乐融融的群鹅戏水场景
母亲情感 __②__ 羞涩、含蓄 __③__ 羡慕、怆然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16.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8分)
(1) 她执拗地摇摇头,倔强地一直挪到马路边,自顾自地张望着车来的方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此既出不了远门,也行不了远路。(从关联词角度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选文以《母亲的仪式感》为题,而第④段却说“母亲并不是一个有仪式感的人”,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结尾处连用三个“第一次”收束全文,请分析这样设置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25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7分)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胡老师。胡老师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③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在那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木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是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的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曾经跟那些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出金碧辉煌的面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丑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它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9. 【梳理事件】默读选文,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20. 【赏析语言】按要求品读字里行间的深意。(7分)
(1) 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人物形象。(4分)
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木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里的“微笑”和“叹气”矛盾吗?你如何理解?(3分)
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探究意图】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话。(3分)
小海:我发现文章多次出现“小雨”,读起来特别有味道。但我不知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你能告诉我吗?
小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感悟主旨】联系全文,说说对文章画横线句中“‘普通’的伟大”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写作(60分)
23. (2025徐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本好书,一场旅行,一次用心的观察,一回积极的尝试……都可能调和生活的“色调”,让生活更加绚丽多姿。
请以《给生活调个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书写正确、规范,力求美观。
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 1. (1) 澄 忱 豁(每空1分) (2) 掇 辍(每空1分)
2. C
3. D(“降低”后不能用倍数,应将“两倍”改为“一半”)
4. C
5. (1)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2) 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3)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4) 岐王宅里寻常见 落花时节又逢君(每空1分)
6. (1) 老鼠精(1分) [示例]无论古今,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未曾改变,而现代饮食更加丰富多样(1分)
(2) [示例一]选图一:蟠桃。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乱蟠桃会,玉帝大怒,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他,于是他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行山下。 [示例二]选图二:人参果。悟空等人偷吃了人参果,被两个道童辱骂,悟空一怒之下将人参果树推倒,观主镇元大仙大怒,要油炸唐僧。(2分)
(3) 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天宫时,任性妄为。但后来他开始在意师父的安危,大闹五庄观后,为救唐僧,他四处求方试图医活人参果树,从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成长。(2分)
7. (1) [示例一]书香伴我成长,阅读点亮人生。 [示例二]读书放飞梦想,拼搏成就未来。(2分)
(2) [示例]李老师,您好!我是春风中学初一(2)班的班长。我班计划于1月23日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一次主题为“阅读有法,名家引领”的阅读交流会,我们想邀请您来参加,请问您方便吗?(2分)
(3) “吃橄榄的办法”指的是精读,即要反复琢磨,细细涵泳品味,追求透彻的理解;(1分)“吃甘蔗的办法”指的是略读(或:跳读),即只求了解内容大意,汲取其精髓,而放弃其余部分。(1分)
二、 (一) 8. 雨 叶(或:雁) 晚秋(每空1分)
9. B [示例]“岁晚客程遥”写晁补之在外漂泊,他所处的吴松离家很远,表现了他的思乡之情,与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所表现的思乡之情有共通之处。(3分)
(二) 10. 丞相/叹/卿智量(每处1分)
11. (1) 只是 (2) 做 (3) 仿效、学习 (4) 丢失(每空1分)
12. 只有贤明、品德高尚,才能使别人敬服。(2分)
13. [示例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无论是避免小恶还是积极行善,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只有不断地积累好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示例二]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每个人都要有自我约束力,不能因为恶行小就放纵自己。同时,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即使善行很小,也要积极去做。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3分)
14. 诸葛亮:①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②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劝诫儿子要淡泊宁静,最忌怠惰险躁。(2分)刘备:从“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见,刘备认为德行修养是治国关键,劝勉孩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1分)
【参考译文】
我最初生病,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不能挽救自己了。五十岁死的人不能被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到悲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丞相(诸葛亮)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说你)有很大的进步,远超过他所期望的,果真能够像这样(的话),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贤明、品德高尚,才能使别人敬服。
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地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增长你的思想和智慧。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可以自己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三) 15. ①“我”小时候过生日时,母亲不讲究仪式感 ②牵挂、不舍 ③渴望、纠结(每空1分)
16. (1)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母亲因病痛而缓慢的步伐以及母亲执拗地要送“我”上车的行为,从侧面衬托出母亲对“我”的关爱及不舍。(4分)
(2) “既……也……”写出了母亲生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也与文中母亲给“我”送别形成对比,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浓浓爱意。(4分)
17. 不矛盾。第④段围绕“我”的回忆展开,通过记述母亲年轻时不注重仪式感的事,表现了母亲内敛含蓄的爱,与下文母亲退休后“爱心才重新洋溢甚至泛滥起来”形成对比,凸显了仪式感背后是情感的延伸,塑造了立体真实的母亲的形象。(4分)
18. ①三个“第一次”后的内容按照空间顺序记叙了母亲每次送“我”离家的过程,结合上文提及的母亲腿脚不便,凸显出了母亲送别“我”时的不易与执着。②三个“第一次”背后的情感层层叠加,饱含着“我”的歉疚与感动,感情充沛动人。③结尾段照应首段,加上三个“第一次”,对比鲜明,重点突出,使整篇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四) 19. ①胡老师烧木箱里的纸片 ②漠视(或:淡忘) ③愧疚(每空1分)
20. (1) “只要……就……”写出了胡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各种各样”写出了胡老师善于捕捉并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想法和体会;“锁”是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胡老师对其记录的教学中的想法和体会的珍视。(4分)
(2) 不矛盾。“微笑”是胡老师烧掉底稿,心愿已了时的欣慰和满足;“叹了口气”写出了胡老师自知不久于人世,对自己不能完成教书体会和心得的无奈与遗憾之情。(3分)
21. ①奠定了全文哀伤的感情基调;②小雨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以小雨暗喻胡老师谦和、含蓄、坚韧、执着的品格;④借小雨比喻一种虽普通却坚守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生态度。(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2. “‘普通’的伟大”在于:胡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外表平凡甚至因一些“陋习”遭人轻视。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记录教学体会,即便底稿屡被退回也不放弃,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令人动容。重病之际,他坦然面对,仍心系未竟之事,展现出非凡的豁达与坚韧。他虽普通,却默默地坚持和奉献,如同构筑大厦底架的砖块,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这便是“普通”之中蕴含的伟大。(4分)
23. 【审题指导】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审题立意]《给生活调个色》是一个富有诗意和隐喻的题目。“生活”是我们日常经历的总和,涵盖学习、家庭、社交等各个方面。“调色”则是关键动作,它意味着改变、丰富和优化生活原本的状态。这里的“色”并非单纯指颜色,而是象征着生活的氛围、情感、体验等,比如快乐是明亮的暖色调,悲伤是暗沉的冷色调。文章应通过具体事件,展现生活因某一事物或某种经历而变得更加丰富、美好的过程,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成长与收获——描述通过参与某件事,如学习新技能、克服困难等,为生活增添成长的色彩,体现自我提升带来的满足感。②情感体验——以亲情、友情等为线索,讲述因情感的滋养,生活从平淡变得温馨,充满爱的色彩。③发现美好——强调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如自然之美、人性之善等,这些发现如同为生活涂抹上绚丽的色彩,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选材构思]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若从阅读书籍选材,可选取一本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好书作为素材。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柯察金的坚韧精神,激励自己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不再退缩,给原本因成绩而焦虑的生活增添了勇敢与坚持的色彩。若从旅行经历选材,可以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如去海边。在海边看到广阔无垠的大海,感受海风的吹拂,参与海上冲浪等活动,给原本单调的城市生活增添了自由、冒险与激情的色彩。若从兴趣爱好选材,如喜欢摄影,可讲述某次户外摄影经历。在拍摄过程中,发现了平时被忽略的自然美景,给生活带来了发现美的惊喜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