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五章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讲义--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五章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讲义--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58:16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主要植被
1.植被
(1)含义: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2.森林
(1)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3)典型植被比较
类型 特点
热带雨林 发育最繁茂,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3.草原
(1)分布: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2)类型
①热带草原
a.分布地区: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
b.植被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4.荒漠
(1)分布: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请将植被类型与其特征连起来。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②表现
(3)中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
②表现: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植被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
提示:(1)×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 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 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 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主要植被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问题1 (综合思维)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问题2 (综合思维)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该气候有何特征?
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问题3 (综合思维)“林海雪原”主要是指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亚寒带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主要植被及其景观特征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森林 热带 雨林 热带雨 林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全年呈深绿色外貌,群落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状根等现象。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热带季 雨林  热带季 风气候 与热带雨林相比,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优势物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茎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季相变化明显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 风和季风 性湿润气候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群落结构较简单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  地中海 气候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温带落 叶阔叶 林   温带季风 气候和温 带海洋性 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 针叶林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植被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呈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 热带 草原 热带草 原气候 草本植物发达,高达1~3米的禾本植物占优势,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树干多分枝,树冠扁平如伞状。湿季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时,万物凋零、满目枯黄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 性气候  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叶小、叶片内卷,地下部分强烈发育。季相变化明显
荒漠 热带 荒漠 热带沙 漠气候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有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温带 荒漠 温带大陆 性气候 
1.读世界四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甲、图乙对应的植被名称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B.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2)图丙和图丁所在地区典型植被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
①垂直结构复杂 ②旱生灌木为主 ③有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④具有长期耐旱的形态结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A (2)B [第(1)题,甲地景观是典型的稀树草原景观,对应的气候应是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对应植被为热带草原;马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对应的自然景观是草原,推断乙地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草原,A正确。第(2)题,垂直结构复杂对应的是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植被种类多,垂直结构复杂,而图丙和图丁所在地区为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极低,不可能垂直结构复杂,①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植被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长期耐旱的形态结构,同时也有非旱生的短命植物,②③④正确。故选B。]
植被与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湿地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步建成横跨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土地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草原和林网生态逐步好转。
问题1 (综合思维)图文材料中有哪些植被类型?
提示:天然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植被;防护林等人工植被。
问题2 (综合思维)图示植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环境为植被提供生长条件,同时植被会改造其生长的某些环境条件。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假如你从内蒙古高原东部到西部旅行,可发现植被是怎样过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原因是自东向西水分条件越来越差。
1.植被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被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3.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 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 环境
旱生 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 环境
光照 喜光 植物 对光照需求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 充足
喜阴 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 不足
2.天然植被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按照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下图示意北半球大陆天然植被的分布规律。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甲、乙方向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光照、水分
C.水分、热量   D.水分、光照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树叶坚硬的气候原因是(  )
A.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炎热干旱
C.雨热同期   D.冬季温和多雨
(1)C (2)B [第(1)题,顺着甲方向由东到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从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到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顺着乙方向由南到北,纬度越来越高,热量条件越来越差,植被从热带季雨林过渡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据此可知,影响甲、乙方向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水分、热量,C正确。第(2)题,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A、C错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植被蒸腾作用较强,但是同时降水少,叶片易缺水,树叶坚硬是指叶子上有较厚的角质层,角质层可以锁定叶面水分,减少叶片蒸腾。因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树叶坚硬的气候原因是夏季炎热干旱,与冬季气候关系不大,B正确,D错误。]
3.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植被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2)导致山地植被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在我国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2)题,随着海拔的变化,山地的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1.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等。 2.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3.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4.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从赤道向两极,植被形成带状分布。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5.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题组1 主要植被
(生活中的地理)下图示意2023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是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2.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群落结构复杂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1.B 2.C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为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3月份路边有植物枝繁叶茂,故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B正确。第2题,图示枯枝败叶的树木应为落叶阔叶林,具有宽阔的叶片,C正确;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征,A错误;群落结构复杂,具有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的典型特征,B、D错误。]
题组2 植被与环境
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高耸入云的巨树杏仁桉,它们一般都高100米以上,最高达156米。高大的杏仁桉树下却几乎没有树影,因为它的树叶细长弯曲,而且侧面朝上,叶面与阳光投射的方向平行。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蒸腾旺盛,被誉为“抽水机”,当地人称之为“防疟(疟疾)树”。据此完成3~5题。
3.杏仁桉树叶的生长特点是为了(  )
A.增加地面光照   B.减少叶面水分蒸腾
C.滞留更多降水   D.增加太阳辐射总量
4.人们往往把杏仁桉种在沼泽地区,主要是可以(  )
A.保护湿地   B.净化沼泽水质
C.获得耕地   D.减少土壤侵蚀
5.当地人把杏仁桉称为“防疟树”的原因是(  )
A.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
B.沼泽变成干地,减少蚊虫滋生
C.杏仁桉的提取物质可治疗疟疾
D.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
3.B 4.C 5.B [第3题,据材料可知,杏仁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地处热带地区,蒸腾旺盛,杏仁桉的树叶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树叶与阳光接触面减小,减少了太阳辐射总量,减少了叶面水分蒸腾,B正确,D错误;树叶侧面朝上,不利于树叶滞留更多降水,C错误;杏仁桉树叶朝向不是为了增加地面光照,A错误。第4题,据材料可知,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有助于排干沼泽,形成耕地或作为其他用途土地,因此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故选C。第5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由于这种树的种植,沼泽变成了干地,蚊虫失去了滋生的环境,有效地防止了因蚊虫滋生导致的疟疾的传播,所以当地人把杏仁桉称为“防疟树”,B正确。]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20探究
1.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原为主,分布有小面积荒漠;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
2.首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降水差异较大,从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中部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引起草场的退化,使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较大的差别。
教材P124活动
1.热带季雨林的群落结构较复杂,乔木存在上下分层,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有板状根、茎花;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比较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为乔木和灌木,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耐旱性强,具有较厚的革质硬叶,一般株高较矮、树干粗壮,树皮的木栓层特别发达。
2.(1)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变率很大,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2)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储存大量水分。
(3)示例: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沙漠和戈壁地区。骆驼刺地下根系十分发达,能在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取水分;而矮小的地上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存下来。
教材P126~127活动
1.海南岛到漠河看到的自然植被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产生此种变化的原因是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变高,热量逐渐降低。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看到的自然植被依次是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2.(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应是热带季雨林。
(2)巧克力山所在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较薄,这种土层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被冲毁流失,因而难以生长树木。
(3)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旱季,降水少。5月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3.(1)植物体的增长取决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的数量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的数量。有机质产生得越多而消耗得越少,则植物体增长得越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气温的影响。植物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较强,而呼吸作用较弱,从而有机体增长最快。
(2)苹果树是喜冷凉的作物,如果将它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随着气温的升高,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将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质,从而导致其生长和繁殖受阻。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某文学作品中描述:“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队时,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长得走不完……路边全是高高的杨树,风过处无数落叶就如一场黄金雨从天顶飘落。”下图为杨树实景图。据此完成1~2题。
1.杨树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杨树分布区域的植物群落特征为(  )
A.结构复杂   B.常绿,多革质叶片
C.树叶为针状,耐寒   D.夏绿,林冠郁闭
1.D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文中此处位于京郊,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杨树属于落叶阔叶林,D正确;热带雨林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A错误;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气候区,B错误;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或高海拔地区,C错误。第2题,结构复杂是热带雨林的植被特点,A错误;常绿,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特点,B错误;树叶为针状,耐寒是针叶林的植被特征,C错误;杨树属于落叶阔叶林,其大多夏绿,林冠郁闭,D正确。]
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美不胜收。据此完成3~4题。
3.遍地“碎金”反映银杏树是为了适应(  )
A.夏季温和   B.冬季寒冷
C.终年多雨   D.干湿季分明
4.关于银杏树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有茎花现象   B.叶片为革质
C.茎叶覆盖绒毛   D.叶片较宽阔
3.B 4.D [第3题,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所以当秋风袭来,气温降低,为了适应冬季的寒冷,树叶凋零,B正确,A错误;银杏树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所在地区并非呈现终年多雨的气候特点,C错误;干湿季分明主要形容热带草原气候特点,且树叶凋零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变化,D错误。第4题,银杏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叶片较宽阔,D正确;有茎花现象为热带雨林,叶片为革质的多为常绿阔叶林,干旱地区的植被茎叶多覆盖有绒毛。]
泰加林是世界上独具北极寒区生态环境的森林带类型。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与泰加林形态特征相符的是(  )
A.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
D.全年深绿色,常有板根
6.图中大兴安岭的东、西坡泰加林南界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5.C 6.A [第5题,泰加林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一侧,区域纬度位置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应为针叶林,应该是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C正确;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A错误;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特点,B错误;全年深绿色,常有板根,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D错误。第6题,泰加林南界在大兴安岭东坡分布的纬度较高,大致在52°N,而在西坡分布纬度较低,大致在49°N。由于泰加林适合在寒冷地区生长,我国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大兴安岭西侧冬季处于西北季风迎风坡,冷空气堆积,气温低,泰加林分布纬度较低;而大兴安岭东侧处在背风坡,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一些,气温较高,泰加林分布纬度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热量,A正确。]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8.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7.C 8.D [第7题,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过渡地区。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喇叭沟门位于山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喇叭沟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因此该地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下图为四川省某山地垂直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10.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9.B 10.A [第9题,图中显示,甲植被位于山麓地带,应该与当地的自然植被相同。该山地位于四川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B正确。第10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东坡分布着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而山地西坡没有森林植被分布,说明西坡的水分条件较差。由图中夏季风箭头指向可知,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而西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故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A正确。]
11.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天然植被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属于人工植被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与图中其他类型的植被相比,乙类植被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3)指出丙类植被的突出特征及其成因。
(4)指出甲、丁两类植被的显著区别。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乙为热带雨林,丙为亚寒带针叶林,属于自然植被;甲为苹果树,丁为柑橘树,属于人工植被。第(2)题,乙为热带雨林,可四季开花;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现象。第(3)题,丙为亚寒带针叶林,树叶退化为针状,以抗寒抗旱。第(4)题,甲为苹果树,属于落叶阔叶林;丁为柑橘树,属于常绿阔叶林。显著区别是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落叶,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
[答案] (1)乙 丙 甲 丁
(2)四季开花;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3)树叶退化为针状。原因:适应干旱寒冷的环境。
(4)甲秋冬季落叶,丁四季常绿。
(易错题)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自然植被相同的两地是(  )
A.a、b  B.b、c  C.a、d  D.d、e
13.有关图中各地植被和植被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的植被冬季落叶,春季发芽
B.c地的植被为热带荒漠
C.e地的植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D.b地的植被具有耐旱的特点
12.C 13.D [本题组易错是由于不明确植被分布导致判断错误。第12题,图中a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地为地中海气候,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植被为温带荒漠;d地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e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a、d两地自然植被相同。第13题,b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不落叶,A错误;c地的植被为温带荒漠,B错误;具有植被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特点的是热带雨林,e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群落结构并不复杂,C错误;b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故其植被具有耐旱的特点,D正确。]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22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4~15题。
14.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5.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14.B 15.A [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3月25日”正值初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丛生的杂树冬季落叶,初春萌发,故当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15题,本题考查影响植物栽种的自然因素。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常绿灌木的生长需要全年有足够的热量,且冬季气温在0 ℃以上,气温过低可能会使植物难以生存。因此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每年秋季正是日本的赏枫旺季。下图是日本主要岛屿的红叶观赏日期图。
(1)描述日本主要岛屿红叶观赏日期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与N地相比,指出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富士山海拔3 776米,是日本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富士山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山上的植物达2 000余种。
(3)判断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日本主要岛屿红叶观赏日期自北向南,大致由10月20日到12月20日,日期逐渐延后。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红的日期变晚,因此观赏日期延后。第(2)题,N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1月20日之前,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2月10日,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M地受暖流影响,气温比N地偏高,枫叶变红的时间晚,所以观赏时间也晚。第(3)题,从富士山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沿岸洋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变化特点:自北向南,日期逐渐延后;大致从10月20日到12月20日。
原因: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红的日期变晚,观赏日期延后。
(2)特点: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12月10日)。
原因:受暖流影响,M地气温偏高,枫叶变红的时间晚,所以观赏时间也晚。
(3)自然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理由:富士山位于35°N附近的亚洲东部群岛上,受季风、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山麓地带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因此,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1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主要植被
1.植被
(1)含义: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________的总称。
(2)分类:____植被和____植被。
2.森林
(1)分布:湿润和______地区。
(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____________等。
(3)典型植被比较
类型 特点
热带雨林 发育最____,植物种类____,群落结构____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终年____,乔木多____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________,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一般具有____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____流失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______类植物为主,树叶为____,以抗寒抗旱
3.草原
(1)分布:一般分布于______、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2)类型
①热带草原
a.分布地区:位于____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
b.植被特征:以____________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具有极其____的群落外貌。
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____________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____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4.荒漠
(1)分布:____地区。
(2)类型:热带荒漠、____荒漠等。
(3)特点:植被____,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____,群落结构____。
 请将植被类型与其特征连起来。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____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____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____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____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____状况。
②表现
(3)中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____。
②表现: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____气候带→植被出现____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植被会发生____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____;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____环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
主要植被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问题1 (综合思维)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问题2 (综合思维)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该气候有何特征?
 
 
问题3 (综合思维)“林海雪原”主要是指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植被及其景观特征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森林 热带 雨林 热带雨 林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全年呈深绿色外貌,群落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状根等现象。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热带季 雨林  热带季 风气候 与热带雨林相比,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优势物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茎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季相变化明显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 风和季风 性湿润气候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群落结构较简单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  地中海 气候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温带落 叶阔叶 林   温带季风 气候和温 带海洋性 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 针叶林 亚寒带针 叶林气候 植被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呈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 热带 草原 热带草 原气候 草本植物发达,高达1~3米的禾本植物占优势,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树干多分枝,树冠扁平如伞状。湿季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时,万物凋零、满目枯黄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 性气候  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叶小、叶片内卷,地下部分强烈发育。季相变化明显
荒漠 热带 荒漠 热带沙 漠气候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有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温带 荒漠 温带大陆 性气候 
1.读世界四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甲、图乙对应的植被名称分别是(  )
A.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B.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D.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2)图丙和图丁所在地区典型植被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
①垂直结构复杂 ②旱生灌木为主 ③有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④具有长期耐旱的形态结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植被与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湿地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步建成横跨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土地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草原和林网生态逐步好转。
问题1 (综合思维)图文材料中有哪些植被类型?
 
 
问题2 (综合思维)图示植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假如你从内蒙古高原东部到西部旅行,可发现植被是怎样过渡的?原因是什么?
 
 
1.植被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被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3.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 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 环境
旱生 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 环境
光照 喜光 植物 对光照需求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 充足
喜阴 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 不足
2.天然植被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按照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下图示意北半球大陆天然植被的分布规律。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甲、乙方向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热量、水分    B.光照、水分
C.水分、热量   D.水分、光照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树叶坚硬的气候原因是(  )
A.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炎热干旱
C.雨热同期   D.冬季温和多雨
3.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植被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植被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2)导致山地植被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1.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等。 2.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3.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4.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从赤道向两极,植被形成带状分布。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5.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题组1 主要植被
(生活中的地理)下图示意2023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是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2.图示枯枝败叶树木的特征是(  )
A.多革质叶片   B.群落结构复杂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题组2 植被与环境
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高耸入云的巨树杏仁桉,它们一般都高100米以上,最高达156米。高大的杏仁桉树下却几乎没有树影,因为它的树叶细长弯曲,而且侧面朝上,叶面与阳光投射的方向平行。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蒸腾旺盛,被誉为“抽水机”,当地人称之为“防疟(疟疾)树”。据此完成3~5题。
3.杏仁桉树叶的生长特点是为了(  )
A.增加地面光照   B.减少叶面水分蒸腾
C.滞留更多降水   D.增加太阳辐射总量
4.人们往往把杏仁桉种在沼泽地区,主要是可以(  )
A.保护湿地   B.净化沼泽水质
C.获得耕地   D.减少土壤侵蚀
5.当地人把杏仁桉称为“防疟树”的原因是(  )
A.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
B.沼泽变成干地,减少蚊虫滋生
C.杏仁桉的提取物质可治疗疟疾
D.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20探究
1.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原为主,分布有小面积荒漠;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
2.首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降水差异较大,从东向西逐渐减少,植被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中部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引起草场的退化,使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较大的差别。
教材P124活动
1.热带季雨林的群落结构较复杂,乔木存在上下分层,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有板状根、茎花;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比较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为乔木和灌木,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耐旱性强,具有较厚的革质硬叶,一般株高较矮、树干粗壮,树皮的木栓层特别发达。
2.(1)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变率很大,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2)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储存大量水分。
(3)示例: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沙漠和戈壁地区。骆驼刺地下根系十分发达,能在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取水分;而矮小的地上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生存下来。
教材P126~127活动
1.海南岛到漠河看到的自然植被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产生此种变化的原因是自南向北,随着纬度变高,热量逐渐降低。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看到的自然植被依次是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2.(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应是热带季雨林。
(2)巧克力山所在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较薄,这种土层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被冲毁流失,因而难以生长树木。
(3)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旱季,降水少。5月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草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3.(1)植物体的增长取决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的数量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的数量。有机质产生得越多而消耗得越少,则植物体增长得越快。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气温的影响。植物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光合作用较强,而呼吸作用较弱,从而有机体增长最快。
(2)苹果树是喜冷凉的作物,如果将它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随着气温的升高,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将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质,从而导致其生长和繁殖受阻。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