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9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9 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7:0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等相关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对等压面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热力环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1.热力环流



?
(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地面___________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_;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
②B、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_;E、F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_。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低压区
高压区
高压区
低压区
微思考 古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什么该处会出现一窗之隔,两重天地的奇妙景象?
提示: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凭窗远眺所见的景色。诗中的“西岭”指的是成都西南的西岭雪山,表面受热少,气温低,形成高压区,产生下沉气流,使积雪不易融化,故有“千秋雪”之称;门前停泊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形象地表现了成都作为交通枢纽的繁忙景象,盆地(江面)受热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区,产生上升气流,利于船只航行(“万里船”)。空气从高压区的雪山沿坡下沉,到河谷处受热上升,形成热力环流,这种持续的局地环流既维持了高山的低温积雪环境,又为江面行船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气流条件。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力????? ?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做水平运动???? ?风
(2)风形成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
水平气压梯度力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_______________
与等压线______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______

地转偏向力
平行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夹角
3.大气运动的意义输送________和水分??????????????????????????????????????形成复杂的____________和导致气候变化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
热量
?
天气现象
?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气温高,气压高;反之,气温低,气压低。 (  )
(2)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  )
(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  )
(4)摩擦力只降低风的速度,不影响风向。 (  )
×
×
×
×
提示:(1)× 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4)× 摩擦力既降低风速,又改变风向。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热力环流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诸葛亮字孔明,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提示:会受热膨胀上升。
问题2 (综合思维)孔明灯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提示:热力环流原理。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观察孔明灯,当我们将其点燃后,灯罩内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凹凸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小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热岛效应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PA (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
1.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1)~(2)题。
A       B       C       D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的是(  )

(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12月  B.8月   C.1月   D.2月

(1)B (2)B [第(1)题,依据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2)题,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大气的水平运动
读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提示: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分析上图,总结高空的风和近地面的风在受力上有什么不同。最终风向有何差异?
提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当单位距离上水平气压差相等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不变。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问题2 (综合思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各有什么特征?
1.形成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
大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使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地转偏
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为零
不影响
风速
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
减小
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受力
最终风向
图示
理想
状态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类型
受力
最终风向
图示
高空
中的风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与等压
线平行

近地
面的风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
与等压
线斜交

“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
2.下图为我国东北部及周边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P点近地面的风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A (2)D [第(1)题,读图可知,P点东部为低压中心,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可判断P点近地面的风为西北风。第(2)题,比较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丁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本节反思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各受哪几个力影响?其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分别怎样?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热力环流
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回答1~2 题。
1.图中表示的是(  )
A.冬季白天      B.冬季夜晚
C.夏季白天 D.夏季夜晚
2.下列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
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净化
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原理
D.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保存


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空气间层后被加热,上升后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地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故最可能利用太阳能供暖,则该图表示的是冬季白天。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该节能房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读图可知,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而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是为了使室内空气与空气间层空气循环,有保温作用,如果要净化空气,还需要打开窗户。]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4.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3.C 4.D [第3题,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根据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可知气温是a>b>c>d>e,由此可知乙地气温高、气压低,甲地气温低、气压高,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压值大小为甲>乙>丁>丙。第4题,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乙地为高压,甲地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四地气流运动方向为乙→甲→丙→丁→乙。]
题组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下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①~⑧是只考虑大气水平受力而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5~6题。
5.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① B.④
C.⑤ D.⑥
6.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P1 A.③ B.⑧
C.⑦ D.②


5.B 6.A [第5题,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水平气压梯度力由P1指向P2,风向向右偏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一锐角夹角,故O点的风向为④,B正确。第6题,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P1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49读图
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区;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
教材P51思考
1.


?
2.城市热岛效应使风在近地面由郊区流向城市。城市建设时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教材P52作业题
1.略。
2.(1)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晚上相反。
(2)
(3)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3.
课时分层作业(九)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下图为我国某城镇功能分区示意图,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钢铁、石油等产品。据此完成1~2题。
1.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主要原因是(  )
A.工作时间影响   B.温室效应的加剧
C.山谷风的影响 D.城郊间热力环流

2.当住宅区大气污染严重时,其主要原理与下列哪一个环流图吻合(  )

A        B        C      D
1.C 2.C [第1题,住宅区的居民发现白天大气污染比夜间严重,因工业区内24小时连续生产,工作时间白天与夜晚无差异,A错误;该地为山谷地形,工业区位于河谷,白天受谷风影响,工业区污染物易被带到住宅区,C正确;温室效应、城郊间热力环流白天与夜晚差异不大,B、D错误。第2题,住宅区大气污染严重时出现在白天,该地白天易出现谷风。根据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可知,白天山坡空气受热快,膨胀上升,山谷底部受热慢,空气下沉,形成谷风,C正确。]
如图为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A、B为等压面。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4.图中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④→③
C.①→④ D.③→②


3.C 4.A [第3题,垂直方向上,海拔上升,气压降低,因此气压④>①,③>②;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向上拱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弯曲,因此气压①>②,③>④。故四地气压值排序由高到低为③>④>①>②。第4题,高压区等压面向上拱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弯曲。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①②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①→②,③④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③→④,A项正确,B项错误。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垂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①④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④→①,②③间气流运动方向为②→③,C、D项错误。]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5~6题。
5.“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采光
6.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上升气流


5.B 6.B [第5题,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B正确。第6题,水的比热容较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相对较低,室内水池使温度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中心水池流向四周,B正确。]
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完成7~8题。
7.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甲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F1、F2、F3依次为(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B.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8.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则风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C 8.A [第7题,此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图,据气压分布特点可知,图中气压左侧低右侧高,F3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④位于F3右侧,应该是风向;F1垂直于风向(④),应该是地转偏向力;F2与风向(④)方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F1、F2、F3依次为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第8题,如图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F3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高空风向最终应该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等压线平行,所以①是高空的风向,A正确。]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C 10.C [第9题,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由高压吹向低压且右偏的只有③箭头。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其风力最大。]
11.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3分)



?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6分)
甲>乙>丙>丁
画图略(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3分)
(3)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2分)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2分)

阴雨


[答案] 画图略(与近地面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解析] 第(1)题,根据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甲地气压大于乙地,由此可知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丁,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图中乙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第(3)题,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甲地表示郊区,乙地表示市区。第(4)题,根据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可画出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的姥姥家度假。姥姥家的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十分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与“穿堂风”的成因有关的地理原理是(  )
A.热力环流 B.大气环流
C.温室效应 D.季风环流
13.“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12.A 13.C [第12题,因堂层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第13题,此时是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C正确。]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材料二中图示情况应发生于下图中的__________(时段)。(2分)
9—17时
(2)材料一中提到:“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
——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了。(2分)
变小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2分)
[答案] 如下图所示:
(4)如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c处的最终风向。试在图中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1)、地转偏向力(F2)、摩擦力(F3)。(3分)
[答案] 如下图所示:
[解析] 第(1)题,图示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此时段陆地温度应高于海洋。第(2)题,风速变慢说明气压差在减小,所以a、b间等压面弯曲程度应比50年前变小了。第(3)题,根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判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第(4)题,根据图示风向右偏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出各力的方向。
专题强化练(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下面两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由箭头粗细表示)。据此完成1~2题。
甲       乙
注:大气透明度往往与大气密度、天气有关。
1.若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则说明甲、乙两地(  )
A.太阳高度相当   B.海拔相当
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时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1.A 2.D [第1题,读图可知,箭头①⑤都是大气上界以上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大气上界以上的太阳辐射量相等,即甲、乙两地的太阳高度相当,A正确。第2题,晚秋或寒冬时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易出现霜冻,D正确。]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统一涂白时,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据此完成3~4题。
3.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 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③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 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变小,减少树皮开裂
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3.D 4.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的作用,①②正确;由材料“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可知,涂白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③正确;由材料“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可知,树木涂白可以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④正确。故选D。第4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长波辐射和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A、C错误;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D错误;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少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变小,减少树皮开裂,B正确。]
在冰川覆盖的山区,冰川表面较稳定,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山坡向下方运动,迫使山谷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这种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称作冰川风。受冰川风的影响,阿尔卑斯山的克维尔塔尔谷地出现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的现象。据此完成5~6题。
5.冰川风对克维尔塔尔谷地山谷风的影响是(  )
A.延长谷风时间,增强谷风强度
B.延长山风时间,增强山风强度
C.山谷风的强度都增大
D.山谷风的强度都减小

6.下列关于冰川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风使河谷温度低于谷坡
B.白天冰川风较强
C.山顶昼夜温差加大可增强冰川风
D.坡度增大可减弱冰川风

5.B 6.A [第5题,由材料可知,冰川风由山坡吹向山谷,与山风方向相同,故会延长山风时间,增强山风强度,会缩短谷风时间,减弱谷风强度,B正确,A、C、D错误。第6题,冰川风温度低,下沉到谷底堆积,暖空气被迫抬升,会使河谷温度低于谷坡,A正确;白天吹谷风,谷风方向与冰川风方向相反,冰川风减弱,B错误;若山顶夜晚温度变低,空气收缩下沉,可增强冰川风,但若白天山顶温度变高,山坡气流上升增强,会减弱冰川风,C错误;坡度增大利于冷空气下沉,可增强冰川风,D错误。]
冰雾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俗称“冒白烟”。冬季,当近地面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微小冰晶便可形成冰雾。为减轻冰雾带来的危害,当地因地制宜设计了高效日光温室。温室前屋面上覆盖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两层保温材料。图a为大兴安岭冰雾出现概率日变化示意图,图b为日光温室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a
b
7.一天中,冰雾出现高峰期在9时前后的原因有(  )
①地面辐射最强 ②相对湿度大 ③气温很低 ④风速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效果,当地农民掀起和盖上草苫的时间分别是(  )
A.午后、20时前后 B.10时前后、15时前后
C.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D.午后、日落前后


7.B 8.D [第7题,冬季,大兴安岭9时前后地面辐射不是很强,①错误;9时气温低,相对湿度大,利于冰雾的形成,②③正确;风速较强不利于冰雾的形成,④错误。故选B。第8题,根据题意并结合材料可知,在冰雾出现日,为增强日光温室的保温效果,白天或光照强烈时应该将草苫掀起,让温室内获得更充足的光照;在光照差或无光照时盖上草苫保温。因此当地农民应该在白天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也就是午后掀起草苫以获得较多的光照;在气温较低、光照较差时,也就是日落前后盖上草苫。故选D。]
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如图示意2019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该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  )
A.6时前后 B.11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4时前后
10.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与谷底相比,坡地
(  )
A.白天多上升气流 B.白天多下沉气流
C.夜晚多上升气流 D.夜晚多下沉气流


9.B 10.A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应该是谷风开始出现,B正确。第10题,与谷底相比,坡地近地面空气白天升温较快,盛行上升气流,夜晚坡面降温快,坡地气流多下沉,B、C错误。白天坡地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有利于茶树生长,A正确,D错误。]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江苏近岸地带海陆风现象显著,存在频率区域差异显著、海风强度大于陆风等特点。经研究发现,在炎热的夏季午后,海风有时会加剧当地雷暴天气(强对流雷雨)的发生。下图为江苏近岸地带海陆风频率空间分布示意图。
(1)归纳江苏近岸地带海陆风频率的区域差异。(4分)
(2)从下垫面粗糙度的角度,分析江苏近岸地带海风强度大于陆风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沿海地区(如吕四、赣榆)海陆风的频率明显多于内陆地区(如东台、阜宁);沿海地区海陆风频率南北高,中间低。第(2)题,摩擦力影响风力大小,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摩擦力不同,陆地表面摩擦力大,海洋表面摩擦力小;所以相同水平气压梯度力条件下,经过海洋表面的风力往往比经过陆地表面的风力大。
[答案] (1)沿海地区南北高,中间低;东高西低(或由沿海向内陆降低)。
(2)海风到达近岸地带时主要经过海洋表面,摩擦力比陆地表面小。(或陆风到达近岸地带时主要经过陆地表面,摩擦力比海洋表面大。)
阶段综合测评(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据此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①    ②     ③    ④
1.D 2.C [第1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图中沙丘地势高、坡度大,不属于冲积平原,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2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时受山地阻挡,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坡面较缓,背风坡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项。]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桂林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下图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3~4 题。
3.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岩石、光照 B.气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3.A 4.D [第3题,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第4题,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等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水文、气候。]
河漫滩型沙丘的形成与河流水位关系密切,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枯水期水位降低,泥沙出露,经风的吹蚀、搬运、堆积形成。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河谷某河漫滩型沙丘形成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判断图示沙丘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6.图示②阶段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5.C 6.D [第5题,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图中的沙源完全在水下,对应③;在枯水期,河床中这部分泥沙出露,对应①;后经强风吹送搬运泥沙向高海拔岸边移动沉积,对应②;最后在河岸上沉积为沙丘,对应④,据此判断图示沙丘的发育阶段依次是③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②阶段的泥沙已经不在河漫滩处,受河流流水作用影响极小,A、B错误;②阶段的泥沙堆积在离岸边较远的区域,已经远离河漫滩位置,这说明已经经历过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在风力减小的时候泥沙沉积在此,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该景观,D正确,C错误。故选D。]
海浪作用常常侵蚀基岩海岸,塑造出多种海蚀地貌。下图为海蚀地貌形成演化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7~8题。
7.对上述不同阶段演化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8.下列选项中与图③所示地貌具有类似演化过程的是(  )
A.三角洲 B.沙丘
C.喀斯特漏斗 D.冰斗


7.B 8.C [第7题,由于组成海岸的岩石性质不同,所以在海岸不断受到波浪影响时,伸入海洋的岬角受两侧海水的侵蚀,形成海蚀穴,对应①;海水不断冲击侵蚀,海蚀穴不断扩大连通,形成海蚀拱桥,对应④;在波浪作用下,海蚀作用不断加强,海蚀拱桥坍塌,形成海蚀柱,对应③;海蚀柱受海水侵蚀会逐渐变小,对应②。所以演化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B。第8题,三角洲和沙丘属于沉积地貌,而海蚀柱属于侵蚀地貌,A、B错误;冰斗的形成是冰川侵蚀与冻融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喀斯特漏斗的前身是溶洞,随着流水溶蚀的进一步加剧,溶洞顶部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与海蚀拱桥坍塌形成海蚀柱过程类似,C正确。故选C。]
(2023·湖北学业考试)唐朝诗人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感叹“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诗句描写的是一种典型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9~11题。
9.该诗描写的地貌是(  )
A.冰川地貌 B.风力地貌
C.流水地貌 D.喀斯特地貌

A         B
?
?
?
C         D
10.与“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景观相同的是(  )

11.诗中“数家新住处”最可能位于该河流的(  )
A.凹岸 B.凸岸
C.南岸 D.北岸

9.C 10.D 11.B [第9题,由材料“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形成聚落,C正确,A、B、D错误。第10题,图示景观中,A为流水侵蚀而成的丹霞地貌,B是流水溶蚀石灰岩而成的喀斯特地貌,C是海水侵蚀而成的海岸地貌,D是河流弯曲段泥沙堆积而成的河滩。第11题,含有较多泥沙的河流在凹岸受到的冲刷力强,泥沙沉积少,但在凸岸位置,流速会减缓,泥沙沉积较多。凸岸面积会不断增长,且地形平坦、土壤较为肥沃,适宜耕种,最可能发展成为聚落。]
下图示意某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图示时刻,丁观测站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2.A 13.B [第12题,由图可知,甲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乙、丙、丁三地等压线稀疏,说明三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B、C、D错误。第13题,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丁观测站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应指向西方;由于地处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右偏,最终指向西北方,因此该地风向最可能为东南,B正确。]
某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题。
图1
图2
14.在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们明显感觉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15.节目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的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
A.①减弱 B.③增强
C.④减弱 D.①增强


14.D 15.C [第14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月牙泉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②强;晚上大气的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最终导致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第15题,深秋容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过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霜。]
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16~17题。
16.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17.“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16.B 17.B [第16题,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故选B。第17题,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筑物比热容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A、C错误;阴雨多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D错误;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入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B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某时刻我国某地近地面等压面空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8~20题。
18.此时,甲、乙、丙、丁四地中气压最高的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此时,甲与乙、丙与丁之间的气温(  )
①甲>乙 ②甲<乙 ③丙>丁 ④丙<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此时,M处的风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正南 D.正东



18.A 19.D 20.B [第18题,由图可知,甲处等压面向上凸起,气压高于乙处;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据此判断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甲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9题,结合所学知识,近地面气压高的区域气温低,据此判断甲地气温低于乙地,①错误,②正确;在上升相同高度后,气温降低相同数值,据此判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0题,由图可知,M处位于高空,不考虑摩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最后形成和等压线平行的风向,此时,丙丁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东南指向西北,则可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向右偏转90°的风向为西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镇扬河段地处长江河口区,其北岸为冲积平原,南岸为基岩低山。16世纪中后期,淮河南下汇入镇扬河段,成为长江一支流,而在此之前,这里原有一些小沙洲。淮河入江后,沙洲面积快速增加,形成南、北汊流,后来沙洲向北并岸,现今已发育为长江北岸(下图)。几百年来,镇扬河段演变剧烈,给沿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1)说出自16世纪中后期至今长江镇扬河段河道的形态变化。(4分)
(2)说明镇扬河段淮河入江口外沙洲演变为长江北岸的地质作用过程。(4分)
(3)简述镇扬河段演变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对比16世纪中后期与19世纪初期淮河入江口外沙洲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镇扬河段河道原来是顺直、宽阔的,现今随着沙洲数量的增多,河道向弯曲、狭窄、多分汊转变。第(2)题,该河段处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形平坦,长江水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多个小沙洲;淮河汇入长江后,与长江水流相互顶托,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沙洲数量不断增多,沙洲合并向东西延伸,出现北汊;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北岸沉积作用显著,沙洲面积继续扩大并向北并岸,导致北岸不断萎缩直至消亡,最后与江岸相连。第(3)题,河道向弯曲、狭窄、多分汊转变,航道变窄变浅,影响长江航运通畅;河床泥沙不断淤积,沙洲增多、变大,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河道变迁,岸线不稳,影响沿线建筑设施,给当地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答案] (1)从顺直、宽阔的河道向弯曲、狭窄(或分汊、多沙洲)的河道转变。
(2)该河段地形平坦,长江水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多个小沙洲;淮河汇入长江后,与长江水流相互顶托,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沙洲合并且东西延伸扩大;沙洲面积继续扩大与北岸并岸,最后与江岸相连。
(3)航道变窄变浅,影响长江航道通畅,航运条件变差;河床泥沙不断淤积,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河道变迁,岸线不稳,危害沿线建筑设施。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北非国家摩洛哥小城瓦尔扎扎特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海拔1 151米,年平均降水量102毫米,太阳能资源丰富,沙丘广布,以旱作农业为主,境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并建光伏动力滴灌工程,为当地农业辅以膜下滴灌技术,下图为瓦尔扎扎特某地理位置图。
(1)该市昼夜温差较大,请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简述其成因。(6分)
(2)从纬度位置、地势和天气的角度,分析瓦尔扎扎特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该市昼夜温差较大,说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可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该市白天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导致大气气温高;而夜晚该地天气晴朗,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从而使得昼夜温差较大。
第(2)题,影响太阳能资源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日照时长、地势和天气。该地区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海拔1 151米”,即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该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年平均降水量102毫米”,即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答案] (1)该市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2)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多晴天,无云或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2024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大量空调、冰箱的使用导致多地用电负荷刷新历史纪录。某同学在研究“传统村落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①房屋建筑过程中地物的位置及排序会促进或者限制局地环流;②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这些设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气温,从而实现消暑纳凉。下图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传统民居宜居房屋的两种设计图。
材料二 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①②两种设计更有利于消暑纳凉的房型序号并说明原因。(6分)
(2)为增加穿堂风的效果,该居民区在(1)题房型的基础上要铺设鹅卵石路基,指出铺设的位置并写出铺设的理由。(6分)
(3)在下图空白框内标注鹅卵石地面、屋的位置并绘制白天穿堂风发生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注近地面等压面、等温面示意图。(4分)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借助山体和湖泊,因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塘比热容大,②房型塘在较低位置,气温比房屋低,可以和谷风叠加,进而起到送凉送湿的作用。
第(2)题,铺设的位置应该选取房屋之后,在山体和房屋之间。鹅卵石地面和塘的比热容不同,鹅卵石地面比热容较塘小,鹅卵石地面增温快,塘增温慢,(前塘后鹅卵石)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导致屋后地面气压降低,屋前气压升高,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气流由屋前向屋后的运动增强,即增强了穿堂风。
第(3)题,由上题可知,屋在塘和山之间,白天塘的温度低,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等温面向下弯曲,而鹅卵石地面恰恰相反,近地面气流由塘吹向鹅卵石,高空气流相反,为顺时针穿堂风。如下图:
[答案] (1)房型:②。原因:夏季白天相对较热,山区白天盛行谷风,气流由谷地吹向山坡;②房型塘在较低位置,气温比房屋低,气流由塘吹向房屋,和谷风叠加,风力大,水汽足;而①房型塘在山坡和房屋之间,气流向两侧分,和低海拔来的谷风方向相反,不利于穿堂风形成。
(2)铺设的位置:房屋之后,在山体和房屋之间。铺设在地面的鹅卵石和房屋、塘的比热容不同,鹅卵石比热容小,地面增温快,塘增温慢,房后鹅卵石,房前塘,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导致屋前地面气压升高,屋后气压降低,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气流由屋前向屋后的运动增强,即增强了穿堂风。
(3)鹅卵石地面与屋的位置见下图: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