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7 第三章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7 第三章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7:0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面对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2.结合自然灾害图文材料,分析最佳逃生路线。(综合思维)
3.掌握不同地区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措施。(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1.灾害监测
(1)目的:提供______和信息,从而进行______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______、灾时跟踪、灾后______,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数据
预警
预警
评估
2.灾害防御
(1)概念: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____________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______和损失。
非工程性
危害
(2)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工程性防 御措施  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____________,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
非工程性 防御措施 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__________________等途径
直接接触
公众减灾教育
[易混提醒]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措施,就是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二者的区别就是“软件”与“硬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1.救灾准备
(1)涉及方面
①救灾物资: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
②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
(2)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
①救灾物资分类:生活、______、医用和__________物品四大类。
②救援与救助的基本要求:自然灾害发生______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③我国已建有位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______个中央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
救生
取暖御寒
12
20
2.灾中救援
(1)措施: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______。
(2)目的: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3.灾后恢复
(1)目的
(2)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______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抢修
降低
未来
民间
[轻巧记忆]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核心环节
救灾准备—未雨绸缪
灾中救援—雪中送炭
灾后恢复—亡羊补牢
提示:救灾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主要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和灾情大小决定。
微思考 1.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灾物资种类和数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2.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选址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提示: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后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三、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1.地震灾害的避防
(1)基本方针:“____________”
(2)震前准备
①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_________和一张应急卡片。
②经常清理物品,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______畅通。
预防为主
应急包
通道
(3)避震措施
①在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跑到室外的______区。
②在楼房里:卫生间和厨房由于承重墙性能较好,容易形成三角空间,是较安全的地方。
③在户外:向开阔的地方转移。
空旷
(4)震后自救—被埋压在废墟下
短时间 ①保持______畅通,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然后设法脱离险境;②尽量保存______,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长时间 尽量寻找食物和___,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呼吸
体力

2.滑坡灾害的避防
(1)向滑坡方向的______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到安全地带。
(2)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____________。
(3)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
(4)滑坡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才可进入屋内。
两侧
固定物体
3.旱灾的避防
(1)扩大抗旱作物的____________,旱后及时改种或______。
(2)选育______作物,选择早熟的品种,避开干旱的危害。
(3)采用稻草、麦秆、树枝、树叶、地膜等覆盖物,盖在地上,减少土壤______的蒸发,起到防旱的作用。
种植面积
补种
抗旱
水分
4.台风的避防
(1)台风到达前: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_______,必要时应给予加固。
(2)台风来临时
(3)台风来袭时
出门在外 尽快躲到______
身居室内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检查
游泳
室内
5.洪涝灾害的避防
(1)防洪准备
①基础设施建设
②自身准备
(2)洪水中的自救
避洪 尽快撤到较高的地方
自救 抓紧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避免____________
警惕 被毒蛇、害虫咬伤,防触电或被电线缠住
(3)洪水中的互救
①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救人方法,把______人员抢救上岸。
②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身体下沉
落水
6.风暴潮的避防
(1)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
(2)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3)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4)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7.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清除田间的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2)______防治: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等。
(4)______防治:喷洒农药等。
人工
化学
连一连 将防洪减灾措施与其分类连线。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三北”工程成效不断显现。绿色屏障不断巩固。“三北”工程建设累计营造林保存面积达4.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2023年的13.84%,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33.3亿立方米。
风沙危害不断减轻。“三北”工程建设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千米,工程区土地沙化面积及易起沙尘土地面积实现“双下降”,年均沙尘暴日数从1978年的6.8天下降到2023年的2.4天。
绿色经济不断发展。截至2023年,“三北”工程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千米。超3 000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防护。年产特色林果4 800万吨,产值达1 200亿元。
提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
提示:工程性防御措施。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2.自然灾害的防御
(1)工程性防御措施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1.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下列哪一项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
(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修建格栅坝

(1)A (2)C [第(1)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范畴。第(2)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加固房屋属于改变财物特征;修建防洪大堤、格栅坝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接触。]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下图为我国已建成的某些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提示:哈尔滨、天津、长沙、渭南、南宁。
问题2 (综合思维)灾前准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提示:救灾物资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问题1 (区域认知)图中字母A、B、C、D、E代表的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依次是哪个?
问题3 (综合思维)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后,应从图中哪处(字母)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紧急调配救灾物资?
提示:D处。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救援与救助 主要内容 手段或形式
救灾准备 灾前减少灾害损失的防避措施 准备好救灾物资,确定储备地点
灾中救援 对灾民进行的救护和救济措施 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形成完备的系统
灾后恢复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活动 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
2.读图,完成(1)~(3)题。




救灾物品
救灾人员
抢救生命
抢救财产
抢救设备
(1)在图中空白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2)此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填“灾前准备”“灾中应急”或“灾后恢复”)行动,此过程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关系到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
(3)灾中应急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挽救__________,保护__________,并尽可能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灾中应急
交通通行能力
生命
财产安全
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析:此图表示灾中应急行动。灾中应急也就是通过各类交通线路,以最短的时间将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从物资储备基地运达灾区,进行抢救的行动过程。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材料一 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在遇到这些灾害时,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才能在灾害中获得生的希望。
材料二 常见灾害的逃生和自救方法:
①发生泥石流时,应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②发生山体碎石崩塌时,应躲避在巨大坚硬的山石下方。
③发生火灾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逃离火灾现场。
④发生水灾时,应逃向山上等高处。
⑤地震发生时,若处于室内,应躲避在屋梁下。
⑥地震发生时,若处于室内,应躲避在墙角处并下蹲保护好头部。
提示:泥石流、山崩、地震 水灾
问题2 材料二中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① ⑤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掩埋,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问题1 材料二所示的灾害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名称),属于气象灾害的是________(填名称)。
主要自然灾害避防的措施和方法
1.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准备
(2)避震方法
(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2.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向滑坡方向的两侧跑,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安全地带。
(4)当无法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体物。
(5)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6)扎营时,不要选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台风的自救
4.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5.风暴潮的自救与互救
3.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了解有关避震知识、学习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点有(  )
①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②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边 ③主震停止后,利用余震间隙迅速撤离 ④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在地震发生时,下列地震逃生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躲在床下 B.躲在桌下
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

(1)D (2)D [第(1)题,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点:一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二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边;三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敏捷反应。第(2)题,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床下,在学校应躲在桌下,在室外要远离电线等,跳楼逃生很可能会增加伤亡。]
4.某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旅行爱好者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中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旅行爱好者在这次山洪中遇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2)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1)A (2)C [第(1)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2)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有异于一般洪水,应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
本节反思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作用有哪些?灾害防御包括哪两种防御措施?
2.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哪三个环节?
3.地震灾害避防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滑坡、旱灾、台风、洪涝、风暴潮等灾害的避防措施各有哪些?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2.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林体系
C.平原防护林体系
D.“三北”防护林体系

1.D 2.A [第1题,完善法律法规与灾害管理体系,进行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第2题,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主要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
题组2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救灾准备、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据此完成3~4题。
3.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水灾

4.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D 4.C [第3题,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救生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水灾时要用到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第4题,应急时间是指从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到灾区的反应时间。它的长短与两地的距离有关,同时还与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相关。]
题组3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6.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B.沿沟谷延伸方向向低处跑
C.抓住漂浮物漂浮 D.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5.D 6.D [第5题,由“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发生地在沟谷,因为洪涝、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而泥石流的发生地主要在沟谷,D正确。第6题,因为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99探索
1.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阻挡石块,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损失。
2.桩林坝工程在防灾、减灾和避灾中突出了防灾。
教材P100思考
从地质、地貌、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生物等方面对常见自然灾害进行监测。
教材P102思考
分布范围广,覆盖面广;区域自然灾害较严重,交通便利;建于区域中心城市,保证物资供应充足。
教材P108思考
1.为各级政府组织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公众气象服务;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团体的社会活动提供专项气象服务。气象服务能提高气象灾害的预防能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技术水平,提高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2.气象信息员需要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灾情信息的收集,并报当地气象局,气象探测设施和有关设备维护管理和雷电防护措施的督促落实,并及时向当地气象局报告有关异常情况,气象信息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教材P109作业题
1.关于冰雹的谚语
谚语: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刮一大片,雹打一条线;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南风不降雹。
原因:下冰雹前常有大风且风向变化剧烈,风向转变和风力加大可能带来冷暖空气交汇,促使冰雹形成。
谚语:不怕云里黑乌乌,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红云下面长白虫;黑云尾、黄云头,冰雹打死羊和牛;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雹。
原因:云的颜色和形态反映了空气对流的强弱和云内冰晶、水滴的分布情况,当空气对流极为旺盛,云块发展迅猛时,容易形成冰雹。
谚语:拉磨雷,雹一堆;响雷没有事,闷雷下蛋子。
原因:冰雹云中雷电活动频繁,雷声持续、闷响说明云中冰雹形成过程强烈。
关于洪涝的谚语
谚语:五月初三雨,涝灾要来临。
原因:农历五月初三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如果这一天降雨,可能引发持续性降水过程,导致洪涝灾害。
谚语:立夏雨,涨大水。
原因:立夏时节,如果下雨,意味着后续雨水将会很充沛,江河水位容易上涨,增加洪涝风险。
关于台风的谚语
谚语:天顶出有半节虹,欲做台风敢会成。
原因:天空中出现半节彩虹,可能是由于台风外围云系的影响,导致光线折射形成彩虹,预示台风可能正在形成或即将到来。
谚语:台风天就不打雷。
原因:台风形成过程中,风速过快,导致电荷难以积累,所以很少有打雷现象。但极个别超强台风也可能伴随雷电。
谚语:跑马云,台风临。
原因:跑马云是碎积云,发生在台风云系的外围。当碎积云从东南沿海方向快速移向本地上空时,预示本地将受到台风的侵袭。
关于地震的谚语
谚语: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原因: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的感知系统,导致它们表现出异常行为。
关于生物灾害的谚语
谚语:捕捉一子蛾,增产加一箩。
原因:子蛾是许多农作物害虫的成虫阶段,捕捉子蛾可以有效减少害虫数量,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
谚语:不怕苗儿小,就怕蝼蛄咬。
原因:蝼蛄是地下害虫,喜欢咬食农作物幼苗的根部,对幼苗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谚语:水淹成灾,退水生蝗。
原因: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湿润土壤和丰富的植被为蝗虫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和繁殖环境。
2.造成菲律宾莱特岛南部山区昆萨胡贡村灭顶之灾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连续两周的暴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动和不稳定;人为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
减轻此次灾害的措施有:暴雨过后应该再多等待一段时间返回家园;并时刻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提醒村民提高警惕;泥石流发生时朝着泥石流来袭路径的两侧(横向)快速跑;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在沟谷地区建造桩林坝;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救护和救援。
3.对于案例中突发的地震灾害采取的避防措施:由于是地震多发区,所以要提前准备应急包;注意观察地震前兆进行预报或预警;地震灾害发生时,根据所在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避防;灾害发生后,被埋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求救、自救或等待救援。
对于渐发性的旱灾采取的避防措施:掌握气候规律,抓住有利时机,蓄水防旱;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增加水库蓄水和缓解旱情;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兴修水利,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塑料大棚与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显著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进生产技术,选育和种植耐旱品种,深耕覆盖,在易旱区推行旱作农业;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我国不同地区的灾害种类不同,救灾物品的储备也要求因时、因地、因灾种而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储备的救灾物品大致相同的灾种有(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洪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上题所示四大灾种中,共同的救灾物品有(  )
①救灾食物 ②探生仪器 ③救生衣 ④燃料和燃具 ⑤净水剂 ⑥睡袋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1.A 2.C [第1题,地震、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储备的救灾物品大致相同;洪灾不属于地质灾害,与其他三个灾害储备的救灾物品不同。故选A。第2题,探生仪器主要用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救生衣主要用于洪灾;四大灾害都需要准备救灾食物、燃料和燃具、净水剂和睡袋。故选C。]
江西省南昌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2024年6月,南昌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降水量达355.1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为此,南昌市采取一系列蓄洪措施。据此完成3~4题。
3.该市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②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③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 ④气温高,蒸发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为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②灾前适当购买生活物资,做好物资储备
③灾中及时向地势低平的地方转移
④灾后食用洪水泡过的未过期食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A 4.A [第3题,南昌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为城区,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受阻,地表径流量大,易导致洪水发生,①正确;由材料可知,江西省南昌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355.1毫米,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是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②正确;南昌市植被覆盖率变化材料并未体现,③错误;气温高,蒸发量大,则地表径流水量减少,所以不是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A。
第4题,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灾害发生时,利于居民及时安全撤离,①正确;灾前适当购买生活物资,做好物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②正确;地势低平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引导居民尽量远离低洼地区,及时转移到高处,做好居民的安全转移及灾后重建等工作,③错误;洪水泡过的食物可能已发霉变质或被污染,因此不能食用洪水泡过的食物,④错误。故选A。]
某同学在长白山研学期间观察到典型的北极圈寒带乔木——岳桦。图1为研学后绘制的长白山自然带分布简图,图2为研学时拍摄的某景观照片。据此完成5~6题。
5.长白山岳桦林带最有可能分布在图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6.图2监测点主要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滑坡
C.洪涝 D.台风


5.B 6.A [第5题,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热量条件越差。岳桦是典型的北极圈寒带乔木,图中乙位于亚寒带针叶林上方,最适合生长寒带的乔木,B正确;甲海拔太高,温度太低,热量不足,风力大,可能不适合生长乔木,A错误;丙、丁位于海拔1 000米以下,可能是温带乔木,C、D错误。故选B。 第6题,图2监测点修建了水泥沟渠,应该是监测泥石流,A正确;滑坡监测一般是通过设备监测坡面的移动距离,B错误;台风和洪涝不属于地质灾害,C、D错误。故选A。]
在浙江高速公路旁的挖方边坡的坡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的防护工程最主要是防范下列灾害中的(  )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风沙
8.下列不是图中边坡网格状建设主要功能的是(  )
A.加速径流 B.生态修复
C.保持水土 D.道路美化


7.B 8.A [第7题,该地位于浙江省,降水多,风沙活动少,边坡坡度大,通过工程加固,主要是为了防范滑坡灾害,减轻对高速公路的影响,B正确,D错误;这种工程措施无法防范地震灾害,A错误;泥石流发生在沟谷中,不是该工程主要防范的灾害,C错误。故选B。第8题,图中边坡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减缓径流,减轻对路基的侵蚀,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边坡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草木的生长,有利于生态修复,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边坡网格状装置,有利于草木的生长,可美化道路,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
5 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完成9~10题。
9.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
A.家栖鼠 B.田鼠
C.草原鼠 D.林鼠

10.鼠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9.B 10.D [第9题,读材料可知,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
3 500多万吨,因鼠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应该是由田鼠造成的。第10题,投放毒鼠强会对老鼠的天敌等其他动物造成危害;人人参与,捕捉老鼠,成效低下;灭鼠保粮主要针对田鼠,田鼠主要栖息在农田等地,地面硬化不可取;采取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是最科学的方法。]
洪水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影响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历来重视防治洪涝灾害。据此完成11~13题。
11.为减轻山西10月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12.为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个人和家庭宜采用的正确方法是(  )
A.平时在家中囤积大量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B.提升游泳技能,遇到被困人员要下水施救
C.洪灾后物资短缺,浸泡过的食物及时食用
D.洪涝来袭时,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13.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线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用手电筒发求救信号 D.与洪水搏斗游泳逃生


11.B 12.D 13.C [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可以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用来防治洪水带来的灾害,A不符合题意;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太过绝对,不符合现状,B符合题意;可以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第1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个人和家庭可以在洪涝来袭时,尽量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D正确;平时在家中不适合囤积大量食物,A错误;在洪涝灾害来临时,尽量不要擅自下水施救,B错误;洪水泡过的食物不能食用,C错误。故选D。
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洪水围困时应用手电筒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C正确;在洪水围困时,应远离电线杆、巨石等危险物品,不要擅自游泳逃生,A、B、D错误。故选C。]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纳古呢沟位于甘肃省岷县,流域面积,主沟长度1.56 km,流域高差330 m,流域形态呈纺锤形,沟谷呈“V”字形。纳古呢沟几乎每年雨季均暴发泥石流,小规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为3~5次/年,中、大规模泥石流发生频率为7—8年/次,且新发泥石流侧蚀老泥石流堆积体现象明显。堆积区为沟口至耳阳河主河段,泥石流堆积体对主河道有明显的挤压作用(见下图)。
材料二 纳古呢沟受断裂活动影响,岩体破碎严重,发育多组节理裂隙,沟谷两侧有对滑式滑坡体的存在。在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形成了“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灾害体系,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
(1)纳古呢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风化碎屑物
裂隙(断层)破碎物(滑坡体的松散堆积物、老泥石流的堆积物)
(2)该流域泥石流的特点有:发生次数__________(填“多”或“少”),频率____________(填“高”或“低”),泥石流规模变化大,曾有大型泥石流发生。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泥石流堆积体个数多,规模大小不一;耳阳河河道受泥石流堆积体影响,发生偏移。
(3)推断该流域“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灾害体系的演化机制。(6分)
[答案] 泥石流侵蚀沟道,破坏滑坡体坡脚的稳定性,加剧滑坡发生;滑坡体堵塞沟道形成堰塞湖;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决型泥石流。
(4)为减轻泥石流灾害提出可行性建议。(8分)
[答案] 加强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预防监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水土流失;做好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拦沙坝等;宣传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解析] 第(1)题,纳古呢沟流域的岩石经不断风化形成大量风化碎屑物;图示有大量裂隙,材料二显示岩层断裂活动频繁,故有松散的裂隙破碎物;流域内地表落差大,滑坡等地质灾害也会产生松散物;结合材料“新发泥石流侧蚀老泥石流堆积体”,可知老泥石流堆积物也提供了物质来源。
第(2)题,从材料二“纳古呢沟受断裂活动影响,岩体破碎严重,发育多组节理裂隙”可知,该流域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堆积体个数多,规模大小不一,反映出泥石流发生次数多,频率高;由材料一“堆积区为沟口至耳阳河主河段,泥石流堆积体对主河道有明显的挤压作用”可知,耳阳河河道受泥石流堆积体影响,发生偏移,反映出泥石流规模变化大,曾有大型泥石流发生。
第(3)题,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挟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侵蚀沟道,破坏滑坡体坡脚的稳定性,加剧滑坡发生;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或河谷,上游形成堰塞湖;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堰塞体承受的水压过大,导致堰塞湖溃决,泥沙随水流倾泻形成溃决型泥石流。
第(4)题,灾前,可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预防监测,做好灾前防范措施;应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少泥石流发生频率;对于突发性泥石流要做好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综合利用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如陡坡进行工程护坡、沟谷建设拦沙坝等;加强宣传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公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