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区域认知)
2.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
3.运用地球圈层理论,说明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了解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____________不同,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其中,A为______,B为______。
2.圈层界线:C为_________,D为____________。
传播速度
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3.内部圈层
(1)H层为______,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部分______,大陆部分______。
(2)G层为地幔,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__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_________。
(3)E+F层为______,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地核(F)和内地核(E),其中外地核可能呈______状态。
地壳
较薄
较厚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岩石圈
地核
熔融
提示: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上航行的人和天空中飞行的小鸟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微思考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海洋上航行的人、天空中飞行的小鸟感觉有何不同?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概念:指环绕地球的______________,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____________。
(2)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______。
(3)大气上界:___________________千米的高空。
气体层
海陆表面
减小
2 000~3 000
2.水圈
(1)概念: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_的不规则圈层。
(2)组成:地表水、_________、大气水、生物水等。
(3)主体:____________。
(4)淡水主要储存: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______中。
3.生物圈
(1)广义: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____________构成的圈层。
(2)狭义:指生物本身。
(3)范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连续
地下水
海洋咸水
冰川
生存环境
连一连 将地球圈层与其对应的特征连线。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提示: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问题1 (综合思维)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提示: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地壳、地幔、内地核为固体,上地幔上部软流层岩石部分融化,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问题3 (综合思维)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
提示: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的全部。
问题2 (区域认知)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1.地震波的特点
项目 内容
概念 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
分 类 纵波(P)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 共性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特性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质学家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地壳与岩石圈的内涵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厚度 范围 联系 示意图
地 壳 平均 17 km 地表至 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
岩 石 圈 平均 100~ 110 km 地表至 软流层
1.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岩石圈的数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
√
(1)C (2)D [第(1)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根据图示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岩石圈,④为除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幔。第(2)题,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D符合题意。]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黄果树瀑布图,探究下列问题。
提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问题2 (综合思维)在地球表层附近,地球各个圈层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
问题1 (区域认知)图示包括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哪几个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 气 圈 环绕地球 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水 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的不规则圈层,且处于不间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生 物 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2.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地球四大圈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圈层( )
A.①为生物圈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大气圈
D.④为水圈
√
(2)图中①圈层是( )
A.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B.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
√
(1)B (2)A [第(1)题,根据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①为水圈(有蒸发和渗透功能),②为岩石圈(有提供养分功能),③为生物圈(有供氧功能),④为大气圈(有降水功能)。B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①圈层是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圈层,A正确。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错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生物圈,C错误。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是大气圈,D错误。]
本节反思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和结构分别是什么?
2.岩石圈包括哪几部分?
3.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哪几部分?外部圈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5年5月9日14时25分,在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
2.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1.D 2.D [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此次震源深度15千米,位于地壳中。第2题,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的传播速度,当纵波传播到地面时,居民感觉到上下颠簸,之后横波传来时,居民又感觉到左右摇晃。]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增大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
√
3.C 4.B [第3题,根据图中海拔数据可知,①为大气圈的一部分,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地核,⑤为内地核。第4题,①圈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外地核(④圈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可能呈熔融状态。③圈层横波能够穿过。]
题组2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下图,完成5~6题。
5.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6.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
√
5.D 6.D [由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这四大圈层中,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生物圈有生命存在,生物是该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4探索
1.对于装在盒子里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只能用摇、拍、称重等方法,根据声音、重量等信息推测它到底是什么。
2.科学家主要是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材P16思考
本题旨在认识到同人类关系密切的淡水以及人们接触最多的淡水所占比例的微小,增强人们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能审视自己的行为,养成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材P18思考
1.“生物圈2号”涉及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
2.“生物圈2号”的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无法模拟一个类似地球、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
教材P18作业题
1.(1)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划分。
(2)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2.三个圈层在高空和内部基本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3.质量最小的圈层是生物圈。其他特点: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融合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特殊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课时分层作业(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内物质相态的差异
B.地内温度的变化
C.地内物质密度的差异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
2.①圈层( )
A.位于莫霍面以下
B.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C.厚度比②圈层大
D.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1.D 2.B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D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它和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岩石圈,B正确;地壳在莫霍面以上,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其厚度比①圈层大,C错误;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幔,即②圈层中,D错误。]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该地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据此完成3~4题。
3.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裂缝中的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 D.岩石圈
√
4.裂缝从1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可能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生物圈 D.水圈
√
3.A 4.A [第3题,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岩浆,其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且到达地表后温度降低,冷却形成岩石。第4题,由材料可知,裂缝存在于地壳中,而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6.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
√
√
5.B 6.C [第5题,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图中②圈层为地幔,故选B。第6题,①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厚度比海洋大;②圈层为地幔,其物质以固态为主,横波可以通过;③圈层为外地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④圈层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C正确。]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
8.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C.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及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D.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的圈层
√
7.D 8.B [第7题,图中A位于大气层,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岩石圈。第8题,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位于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低,南部高 B.中间高,四周低
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
√
9.C 10.C [第9题,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地区等值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第10题,地壳是莫霍面到地表的固体外壳,莫霍面是地壳的起算点,因此0千米可表示莫霍面。]
读某个震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完成11~12题。
11.当O处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传播方向有( )
A.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
B.沿地表传播与向上传播
C.只有向下传播
D.只有沿地表传播
12.图中P波与S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丁
√
√
11.A 12.D [第11题,读图可知,图示代表地球圈层,O处位于地表,当O处发生地震时,地震波有的沿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说明传播方向有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A正确。第12题,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读图可知,地震波在到达甲和丁之前未经过地核,P波、S波都能到达,D正确。无地震波到达乙,到达丙的地震波通过地核,只有纵波,没有横波,A、B、C错误。]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完成13~14题。
1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
√
13.A 14.B [第13题,人类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第14题,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是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误;生物圈主要分布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正确;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C错误;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误。]
15.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4分)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4分)
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45~50千米
30~35千米
[答案] 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解析] 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