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理解不同区域之间产生热量差异的原因。(区域认知)
2.了解各种大气的相关现象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___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削弱作用的成因或特性
太阳辐射
代号 削弱作用 成因或特性
① ______ 作用 大气中的______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______到宇宙空间去。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
② 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过程中遇到____________、尘粒、云滴等,就会改变辐射的方向,向四面八方发生散射
反射
云层
反射
空气分子
代号 削弱作用 成因或特性
③ ______作用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其中一小部分被大气______。吸收具有_________,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吸收_________,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_________
(2)太阳辐射分布不均:由低纬度地区向______地区递减。
吸收
吸收
选择性
紫外线
红外线
两极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增温的原因:吸收A____________。
(2)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____________。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_______________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____________散失的热量。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易混提醒] 大气逆辐射始终是存在的,且白天因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更强。但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影响更明显。
4.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降低
温度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
(2)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
(3)低纬度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多。 ( )
(4)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 )
√
×
×
√
提示:(1)√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而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 低纬度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
(4)√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节选自《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提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散射最强。
问题2 (综合思维)云层对太阳辐射有何影响?
提示:云层能反射太阳辐射。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问题1 (综合思维)根据材料分析,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问题3 (综合思维)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得太阳辐射并不多?
提示:因为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部分和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对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削弱的波 长范围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
水汽、CO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 长均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偏低)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削弱的波 长范围 作用特点 实例
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均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
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中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
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
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
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
√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
(1)B (2)A [第(1)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第(2)题,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现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的是A项。]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 ℃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下降到-180~-170 ℃。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缺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会下降到-180~-170 ℃?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夜间没有大气逆辐射,缺少大气的保温作用。
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
130 ℃的高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面保温。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Ⅰ 太阳暖 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 大地暖 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Ⅲ 大气还 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地面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思路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三方面进行分析。
地势 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 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 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
A.①为太阳辐射 B.②为大气辐射
C.③为云层吸收 D.④为地面反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
(3)秋天,农民往往会用在田边烧湿草的方法来减轻寒潮带来的损失,因为这样会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
(1)A (2)D (3)C [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④为地面辐射。第(3)题,农民在田边烧湿草会冒出滚滚浓烟,能增强③大气逆辐射,使大气返还地面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从而减轻寒潮带来的损失。]
本节反思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
2.说出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为什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世界各国交通都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其科学依据是( )
A.与大气逆辐射有关
B.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散射有关
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有关
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有关
B [可见光中红色光最不容易被大气散射,因此红色光最醒目。]
√
2.下列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大气的反射作用
B.霜冻多出现在早春或晚秋的晴夜——大气的散射作用
C.雨后天空格外蓝——大气的吸收作用
D.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大气的反射作用
√
D [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是因为大气反射太阳辐射,使部分太阳辐射无法到达地面。]
题组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质量,2023年北京继续推进煤改电工程。下图为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北京煤改电后,将导致( )
A.甲减弱 B.乙增强
C.丙无变化 D.丁减弱
√
√
3.C 4.B [第3题,据图可知,甲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乙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丙是大气逆辐射,丁是地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故C项正确。第4题,北京煤改电后,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增强,地面辐射(丁)增强,大气逆辐射(丙)有一定变化,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甲)没有影响,甲无变化。]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46探索
1.沥青路面反射太阳辐射弱,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因此温度高;草地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弱,且蒸腾作用吸收热量,因此温度低于沥青路面。
2.草地温度绝大部分时间高于近地面气温。主要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城市大部分是沥青路面,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周围郊区,形成“热岛”;气温高,气流上升,降水多于周围郊区,形成“雨岛”。
教材P48思考
云层具有保温作用,它能阻止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散失。在白天的时候,大地因为受到太阳的照射而变得温暖,等到夜晚的时候,没有太阳的照射,大地持续把自己的热量传递给大气,这时如果天空没有云,大气接收到来自地面的热量后,就会把热量再传递给宇宙空间,导致热量流失,早晨的时候就会觉得冷。如果天空有云,云层就会阻止大气向宇宙空间传递热量,早晨就会觉得温暖。
教材P52作业题
1.白露之后,空气干燥,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课时分层作业(八)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3年12月27日,山东济南、泰安等多地发布大雾预警,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据此完成1~2题。
1.山东部分地市出现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其成因是( )
A.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B.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C.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D.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
2.山东浓雾严重威胁交通安全,主要是由于( )
A.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浓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浓雾提高了地表的温度
D.浓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
1.B 2.D [第1题,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空气中水汽充足;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幅度大,水汽易凝结成雾。第2题,浓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临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a);②熏烟驱霜(晚霜来临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b)。据此完成3~4题。
a b
3.图a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
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
4.图b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
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
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
√
3.B 4.A [第3题,覆盖网纱防寒,可阻隔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第4题,熏烟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加,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5.“高处不胜寒”说明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a辐射 B.b辐射
C.c辐射 D.d辐射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
6.“秋阴不散霜飞晚”的意思是:秋季阴云连日不散,导致霜降的时节也来迟了。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 )
A.a辐射 B.b辐射
C.c辐射 D.d辐射
√
5.C 6.D [第5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C正确。第6题,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7~8题。
7.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8.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其影响因素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
√
7.B 8.B [第7题,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大部分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又以②地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第8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②地面辐射。]
下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拍摄的照片。据图完成9~10题。
9.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墙,提高棚内温度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
√
10.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
9.B 10.C [第9题,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差,正午阳光照射北墙,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第10题,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并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团雾是因数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水汽受辐射降温而引起的能见度非常低的雾。与市区相比,郊区和乡村地带比较空旷的高速公路路段更易出现团雾,对交通安全造成极大危害。据此完成11~12题。
11.高速公路路段更易出现团雾是因为高速公路路段( )
A.水汽更充足
B.通风条件更好
C.白天地面辐射更强
D.晚上地面降温更快
√
A B C D
12.下图中最易出现团雾的是( )
√
11.D 12.B [第11题,雾的形成需要有降温、凝结核和充足的水汽等条件。高速公路路段易形成团雾的原因是晚上地面降温快,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D正确。第12题,由材料可知,团雾是空气中水汽受辐射降温影响形成的。选项B中近地面大气的温度较地面高,近地面大气接触到地面,空气中水汽遇冷易凝结,更易形成团雾,B正确。]
13.南京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曲线的是________曲线,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A
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比阴天高;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低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A B C D
C
晴朗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再加上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升温、降温慢,所以陆地晴天昼夜温差最大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4分)
[答案] 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解析] 第(1)题,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比阴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比阴天低。第(2)题,晴天与阴天相比,阴天时昼夜温差小;陆地与海洋相比,海洋昼夜温差小。第(3)题,新疆多晴朗的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