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理实践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阅读图文材料,了解地理实验的概念、方式、方法,获得地理体验。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社会调查的形式、过程及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野外考察的形式、内容及作用。 通过学习,了解地理实践的几种主要方式,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实验
1.地理实验是指运用相关设备、软件和材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通过相关地理活动检验地理结论或探索地理现象,进而获得地理事象本质特征的学习方式。
2.地理实验主要包括地理模型、学具等的制作与使用,以及一些演示和模拟实验。
3.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最后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地理实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VR)等营造出仿真的地理场景或实验场景。
二、社会调查
1.概念:社会调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一地理事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人员访谈、问卷回答等形式获取直接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或寻求解决方案的研究方法。
2.内容:社会调查侧重人文地理内容的调查,如社区人口调查、城市交通状况调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等。
3.过程:社会调查一般包括方案设计、过程探究、结果分析等,调查过程中需明确调查目的、内容、分工、方法和预期成果,并制订调查方案,通过问卷或访谈进行调查,最后对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作用:社会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习有用的地理,形成关注人文社会的思维习惯。
三、野外考察
1.概念:野外考察是指通过实地观察、观测、调查的形式,认识某一地区内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获得有关地理事象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学习方式。
2.内容:野外考察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河流考察、植被考察、地形地貌考察等。
3.作用:野外考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地亲近自然,知行合一,灵活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对学科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重难突破
重难点 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方式
1.地理实验适用场景:研究自然地理过程的机理(如风蚀作用、水土流失实验等)。
2.社会调查适用场景:研究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变化、社区规划等人文地理内容。
3.野外考察适用场景:区域地理研究(如喀斯特地貌考察、生态系统调查)、灾害评估等。
跟踪训练
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表中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下图为水土流失模型示意图与实物图,表格为该探究实验的结果统计。据此完成1~3题。
实验组 坡面坡度/度 降水强度/(毫米·时-1) 泥沙收集器中的泥沙量/克
甲 15 2 a
乙 25 2 b
丙 15 1 c
丁 25 1 d
1.实验装置中可调节水泵的作用主要是( A )
A.调节降雨器出水量 B.调节储水器储水水位
C.控制降雨器出水时长 D.控制雨量均匀分布
2.四次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C )
①b>a ②c>d ③a>c ④d>b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以上实验说明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 D )
①植被 ②坡度 ③降水强度 ④土质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基础巩固
(2025·广东江门期末)某校学生开展地理实验,设计如下实验装置。让水槽与水平面保持15°左右的夹角,快速抽去挡板,让水流冲击砝码,测量砝码被水流冲出的距离,并做记录。据此完成1~3题。
1.要想让砝码被水流冲出的距离更远,下列对实验装置的调整,正确的是( A )
A.调大夹角的度数 B.换为更重的砝码
C.减少容器中的水量 D.增加水槽的宽度
2.该地理实验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C )
A.地表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B.土壤质地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C.水量、流速与河流水能的关系 D.河流水量与河流流速的关系
3.某同学用下图有植被覆盖的水槽替换原有水槽,其他装置保持不变,实验发现砝码被水流冲出的距离变短了,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模拟的植被功能是( D )
A.净化水质 B.防风固沙
C.调节气候 D.减缓流速
小明同学进入初中后,对地理学科特别感兴趣。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来了解地理世界的精彩。据此完成4~5题。
4.小明所在学校地理教室的门口有一副对联:看风水,乐道山川湖海玄机;察日月,巧解雪雨冰霜奥秘。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和现象与地理相关。下列活动属于探究地理问题的是( D )
①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②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③认识《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④考察第3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的风土人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小明想起《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到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该书作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做事要遵循地理规律,地理对我们如此重要。下列关于地理这门学科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学习地理可以培养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世界的能力
B.地理这门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单一性,只研究地球表层
C.学习地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D.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达标
6.广州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到学校附近山区开展野外地形考察时,应携带当地( A )
A.等高线地形图 B.交通旅游图
C.行政区划图 D.农业分布图
7.在野外考察时不能用来辨别方向的是( B )
A.树干年轮 B.流星
C.北极星 D.指南针
8.设计地理实验方案一般不包括( D )
A.实验目的 B.实验步骤
C.实验结论 D.实验灵感
9.某地理探险队准备去青藏高原探险,需要准备防晒霜。据宣传,市场上某款防晒霜品质较高,但实际效果如何呢?三位队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是这三位队员设计的实验方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红 一只手背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小河 第一天两只手背都涂上防晒霜,第二天都不涂。比较这两天被晒伤的程度
小颂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A.小红 B.小河
C.小颂 D.都不合理
10.华华要设计一份调查社区能源使用情况的问卷,下面的问题不适合出现在问卷中的是( D )
A.家庭用车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B.用什么照明灯照明
C.使用的能源种类 D.家庭月收入多少
素养提升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研究真实的世界,课堂不仅在教室,还在大自然和社会中。春暖花开的一个周末,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来到某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体验了一堂真实生动的地理课。图1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时,观察对面来向车辆的行驶情况)。
任务一:观地形,看流速。
(1)该兴趣小组发现图中A处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B、C两条支流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任务二:设路标,析原因。
(2)同学们在对①、②、③三地的考察中,发现最需要设置凸面镜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因地制宜谋发展。
(3)同学们在谋划甲、乙、丙三个乡村的未来发展中,认为最有可能发展为城镇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答案】(1)陡崖 C C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所以流速较快。 (2)③ 该处是急转弯,凸面镜可以增大司机的视野范围。 (3)甲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等。 第三节 地理实践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阅读图文材料,了解地理实验的概念、方式、方法,获得地理体验。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社会调查的形式、过程及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野外考察的形式、内容及作用。 通过学习,了解地理实践的几种主要方式,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地理实验
1.地理实验是指运用相关设备、软件和材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方法,通过相关地理活动检验地理结论或探索地理现象,进而获得地理事象本质特征的学习方式。
2.地理实验主要包括地理模型、学具等的制作与使用,以及一些演示和模拟实验。
3.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最后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地理实验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VR)等营造出仿真的地理场景或实验场景。
二、社会调查
1.概念:社会调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一地理事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查、人员访谈、问卷回答等形式获取直接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或寻求解决方案的研究方法。
2.内容:社会调查侧重人文地理内容的调查,如社区人口调查、城市交通状况调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等。
3.过程:社会调查一般包括方案设计、过程探究、结果分析等,调查过程中需明确调查目的、内容、分工、方法和预期成果,并制订调查方案,通过问卷或访谈进行调查,最后对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作用:社会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习有用的地理,形成关注人文社会的思维习惯。
三、野外考察
1.概念:野外考察是指通过实地观察、观测、调查的形式,认识某一地区内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获得有关地理事象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学习方式。
2.内容:野外考察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河流考察、植被考察、地形地貌考察等。
3.作用:野外考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地亲近自然,知行合一,灵活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对学科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重难突破
重难点 选择合适的地理实践方式
1.地理实验适用场景:研究自然地理过程的机理(如风蚀作用、水土流失实验等)。
2.社会调查适用场景:研究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变化、社区规划等人文地理内容。
3.野外考察适用场景:区域地理研究(如喀斯特地貌考察、生态系统调查)、灾害评估等。
跟踪训练
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水土流失成因探究实验。四次实验中只有表中所列的条件有变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实验结束后,坡面上都有残留沙土。下图为水土流失模型示意图与实物图,表格为该探究实验的结果统计。据此完成1~3题。
实验组 坡面坡度/度 降水强度/(毫米·时-1) 泥沙收集器中的泥沙量/克
甲 15 2 a
乙 25 2 b
丙 15 1 c
丁 25 1 d
1.实验装置中可调节水泵的作用主要是( )
A.调节降雨器出水量 B.调节储水器储水水位
C.控制降雨器出水时长 D.控制雨量均匀分布
2.四次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①b>a ②c>d ③a>c ④d>b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以上实验说明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 )
①植被 ②坡度 ③降水强度 ④土质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基础巩固
(2025·广东江门期末)某校学生开展地理实验,设计如下实验装置。让水槽与水平面保持15°左右的夹角,快速抽去挡板,让水流冲击砝码,测量砝码被水流冲出的距离,并做记录。据此完成1~3题。
1.要想让砝码被水流冲出的距离更远,下列对实验装置的调整,正确的是( )
A.调大夹角的度数 B.换为更重的砝码
C.减少容器中的水量 D.增加水槽的宽度
2.该地理实验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地表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B.土壤质地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C.水量、流速与河流水能的关系 D.河流水量与河流流速的关系
3.某同学用下图有植被覆盖的水槽替换原有水槽,其他装置保持不变,实验发现砝码被水流冲出的距离变短了,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模拟的植被功能是( )
A.净化水质 B.防风固沙
C.调节气候 D.减缓流速
小明同学进入初中后,对地理学科特别感兴趣。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来了解地理世界的精彩。据此完成4~5题。
4.小明所在学校地理教室的门口有一副对联:看风水,乐道山川湖海玄机;察日月,巧解雪雨冰霜奥秘。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和现象与地理相关。下列活动属于探究地理问题的是( )
①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②学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③认识《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④考察第3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的风土人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小明想起《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到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该书作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做事要遵循地理规律,地理对我们如此重要。下列关于地理这门学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地理可以培养我们全面、综合地认识世界的能力
B.地理这门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单一性,只研究地球表层
C.学习地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D.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达标
6.广州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到学校附近山区开展野外地形考察时,应携带当地( )
A.等高线地形图 B.交通旅游图
C.行政区划图 D.农业分布图
7.在野外考察时不能用来辨别方向的是( )
A.树干年轮 B.流星
C.北极星 D.指南针
8.设计地理实验方案一般不包括( )
A.实验目的 B.实验步骤
C.实验结论 D.实验灵感
9.某地理探险队准备去青藏高原探险,需要准备防晒霜。据宣传,市场上某款防晒霜品质较高,但实际效果如何呢?三位队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是这三位队员设计的实验方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红 一只手背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小河 第一天两只手背都涂上防晒霜,第二天都不涂。比较这两天被晒伤的程度
小颂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晒伤的程度
A.小红 B.小河
C.小颂 D.都不合理
10.华华要设计一份调查社区能源使用情况的问卷,下面的问题不适合出现在问卷中的是( )
A.家庭用车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B.用什么照明灯照明
C.使用的能源种类 D.家庭月收入多少
素养提升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研究真实的世界,课堂不仅在教室,还在大自然和社会中。春暖花开的一个周末,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来到某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体验了一堂真实生动的地理课。图1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时,观察对面来向车辆的行驶情况)。
任务一:观地形,看流速。
(1)该兴趣小组发现图中A处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B、C两条支流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任务二:设路标,析原因。
(2)同学们在对①、②、③三地的考察中,发现最需要设置凸面镜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因地制宜谋发展。
(3)同学们在谋划甲、乙、丙三个乡村的未来发展中,认为最有可能发展为城镇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