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测评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被誉为“中国最窄的县城”(下图),网友称其为“一线城市”,地处深山峡谷,南北长、东西窄,因地形因素而形成独特小气候,当地有“人在坡上走,已知厨中味”的说法。据此完成1~2题。
1.对该县城所在地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山谷风以南风和北风为主
B.夏季多夜雨
C.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
D.土壤肥沃
2.正确示意县城东部山地“人在坡上走,已知厨中味”的是( )
A B
C D
蔬菜雨水花园是一种经特殊设计的花坛(槽可以用任何不透水且坚固的材料制成),用来接收并过滤从屋顶流下来的雨水,用雨水来种植蔬菜。落水管可以将屋顶收集的雨水引入花坛,蔬菜雨水花园有助于环保和改善当地水道健康状况,还可以为家庭带来一个自浇式花园。据此完成3~4题。
3.铺设20 mm豌豆秸秆护盖物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减慢雨水渗透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恒温
4.芯条和土工布均是用布料制成,其对水分输送的作用分别是( )
A.引导水分上升 引导水分横向扩展
B.引导水分下渗 防止水分上升
C.引导水分下渗 引导水分横向扩展
D.引导水分上升 防止水分上升
阿拉伯海鲐鱼资源丰富,鲐鱼捕捞适宜水温在8~24 ℃,14~16 ℃时渔获量最高。鲐鱼捕捞作业渔场重心分布在59°E~62°E,13°N~17°N,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年内变化较大。下图示意阿拉伯海位置。据此完成5~7题。
5.按照生长习性分,鲐鱼属于( )
A.暖水性洄游鱼类
B.冷水性洄游鱼类
C.暖水性不洄游鱼类
D.冷水性不洄游鱼类
6.从1月到12月,阿拉伯海月均鲐鱼捕获量的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加,后减少 B.先减少,后增加
C.总体增加 D.总体减少
7.我国鲐鱼最丰富的近海为(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的单侧断面。据此完成8~10题。
8.河流阶地属于( )
A.流水堆积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风力侵蚀地貌
9.图中( )
A.一级阶地形成最早
B.河谷不断变深
C.阶地适合建设大型港口
D.河床海拔逐渐升高
10.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下列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河流阶地地面平坦
B.阶地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肥沃
C.地理位置重要
D.不易被洪水淹没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峰林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下图示意峰林地貌的发育过程。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峰林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2.形成岩溶地貌的岩石多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13.下列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与峰林地貌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石芽 B.石笋
C.石柱 D.钙华
冬凌草因在某些时候茎秆上会产生花一样的冰凌而得名。冬凌草结冰花是当土壤湿度大时,冬凌草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源源不断地在茎秆溢出结冰而成。据此完成14~15题。
14.推测冬凌草结冰花现象最易出现的时间是( )
A.春季中午 B.夏季早晨
C.秋季中午 D.冬季早晨
15.与冬凌草类似原理来应对土壤湿度过大问题的现象是( )
A.茎花现象 B.叶尖滴水
C.蜡质叶片 D.纺锤树干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新疆绿洲普惠农场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下图示意普惠农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垦殖年限的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
16.农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 )
A.矿物质 B.生物体
C.土壤水 D.成土母质
17.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开垦后( )
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 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 ③实施了秸秆还田措施 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防范灾害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据此完成18~20题。
18.下列不属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的是( )
A.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B.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C.结合现状,长远规划
D.防灾为主,平时禁用
19.设置在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滑坡 B.寒潮 C.地震 D.暴雨
20.以下避灾措施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逃生
B.洪涝发生时向高处转移
C.泥石流发生时顺着山坡往下躲避
D.台风发生时抱紧大树以防摔倒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果农、菜农,尤其要防范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下图示意哈尔滨市2024年10月1日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1)依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哈尔滨国庆节当天温差小的原因。(4分)
(2)10月4日,当地果农为防范低温冻害可能带来的损失,采取了不同措施。试从以下措施中任选其一并分析其原理。(4分)
①燃烧秸秆,释放烟雾 ②果园灌水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圣劳伦斯河是北美洲东部的大河,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注入圣劳伦斯湾。海湾东侧的纽芬兰岛沿岸是世界上观看冰山的最佳地点之一,每年常有来自高纬度的冰山漂浮到该岛附近海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5月底海冰开始解冻,湾岸曲折,多暗礁、浅滩,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成为加拿大腹地通往大西洋的一条重要水道。图1为圣劳伦斯湾海域图,图2为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巨型冰山搁浅图。
(1)判断图中河流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以及所属的水循环环节。(4分)
(2)比较图中①处和②处表层海水盐度高低,并说明原因。(4分)
(3)海湾连通圣劳伦斯河,是加拿大通往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但也是事故高发的危险海域,推测该海域事故高发的原因。(4分)
(4)每年春季纽芬兰岛附近会出现大量冰山,推测其对附近表层海水性质可能带来的影响。(4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位于长江荆江河段的关洲(下图),顺水流方向,可划分为洲头、洲中、洲尾三个部分,是典型的卵石夹砂质江心洲,堆积物平均粒径从洲头向洲尾总体逐渐减小。2003年前,荆江河段大致冲淤平衡,关洲面积较为稳定。2003—2015年,上游大型大坝蓄水运行,荆江河段冲大于淤,以及关洲河道左汊中后部河床人为无序采砂,共同导致了关洲的萎缩。2015年后,得益于政府部门实施的相关整治措施,关洲的萎缩趋势得以减缓,对于维护关洲的稳定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从堆积作用分选性的角度,说明关洲堆积物平均粒径从洲头向洲尾总体逐渐减小的原因。(5分)
(2)简述上游大坝蓄水运行如何导致荆江河段冲大于淤。(5分)
(3)指出关洲2003—2015年萎缩的方向,并解释其原因。(6分)
9/9模块综合测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A A A B D B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A D B B A D C B
21.(1)国庆节当天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产生的地面辐射少,大气获得热量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相对较高,故国庆节当天温差小。
(2)①原理:燃烧秸秆后产生大量烟雾和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大量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对果园起到保温作用,降低冻害影响。或②原理:果园灌水以后,利用水结冰时释放潜热的原理,提升果园局地气温,降低冻害影响。
22.(1)圣劳伦斯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所属的水循环环节为地表径流。
(2)表层海水盐度①处较低,②处较高。①处为圣劳伦斯河入海口,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补给,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湾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不活跃,表层海水的盐度较低;②处远离河流入海口,淡水补给量较少,且附近有暖流经过,海水蒸发量较大,表层海水盐度较高。
(3)常年有浓雾笼罩;海湾内多浮冰;海岸线曲折,多暗礁、浅滩。
(4)海水水温降低、密度增大、盐度降低。
23.(1)关洲主要是受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从洲头向洲尾顺水流方向,河流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泥沙多在洲头堆积,小颗粒泥沙多在洲尾堆积,堆积物粒径总体从洲头向洲尾减小。
(2)大坝蓄水拦沙,上游来沙减少,淤积减弱;枯水期上游大坝放水,荆江河段径流量增大,冲刷加强。
(3)自洲尾向洲头萎缩;洲头向洲尾粒径逐渐减小,抗侵蚀能力逐渐减弱;洲尾邻近采砂区,泥沙流失量多,泥沙流失速度快,萎缩速度较快。
1.B 2.B [第1题,该县城地处深山峡谷,南北长、东西窄,表明谷地呈南北延伸,山谷风大致与谷地延伸方向垂直,因此当地山谷风以偏东风和偏西风为主,A错误;该县城地处峡谷之中,夏季谷地内水汽丰富,夜晚散热不畅,气温比同高度的山坡高,气流上升,空气中的水汽容易上升冷却凝结,因此多夜雨,B正确;该县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类型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错误;该县城纬度较低,土壤呈酸性,较为贫瘠,D错误。故选B。第2题,该县城居住区大致位于谷底,“人在坡上走,已知厨中味”表明气流由谷底的居住区吹向山坡,把谷底的“厨中味”带至坡上,此时谷底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山坡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从谷底吹向山坡形成谷风,与图B气流运动特征相同,与图A、图C、图D气流特征不同,排除A、C、D。故选B。]
3.A 4.A [第3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豌豆秸秆是有机物质,能够为土壤和植物生长提供养分,A正确;雨水通过落水管从底部进入蔬菜雨水花园,因此,表层铺设豌豆秸秆护盖物对减慢雨水渗透、吸附雨水污染物影响不大,B、C错误;铺设秸秆护盖物并不能起到保持土壤恒温的作用,D错误。故选A。第4题,蔬菜雨水花园利用的水主要是落水管收集的雨水,但落水管中的水主要位于槽的底部,因此需要通过垂直芯条引导水分上升,由于垂直芯条引导的水分数量有限,所以需要土工布在横向上引导水分扩展,从而保证各个角落的水分较均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A 6.B 7.D [第5题,阿拉伯海水温较高,说明鲐鱼为暖水性鱼类,渔场重心分布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年内变化较大,说明鲐鱼为洄游鱼类,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6题,由材料可知,鲐鱼捕捞适宜水温在8~24 ℃,14~16 ℃时渔获量最高,阿拉伯海冬春季节水温较低,适合鲐鱼捕捞,因此冬春季节鲐鱼捕捞量大,夏秋季节水温过高,不适合鲐鱼捕捞,捕捞量少。因此,从1月到12月,阿拉伯海月均鲐鱼捕获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7题,南海纬度低,与阿拉伯海纬度大致相当,水温适宜鲐鱼繁殖,鲐鱼最丰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B 9.B 10.C [第8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河流阶地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9题,在正常情况下,河流阶地越高,年代越老,因此图中一级阶地形成最晚,A错误;图中有多级阶地,分析材料可知,间歇性地壳上升使河流下蚀与侧蚀交替进行,因此河谷不断变宽、变深,河床海拔逐渐降低,B正确,D错误;阶地处泥沙堆积,不适合建设大型港口,C错误。故选B。第10题,河流阶地通常地面平坦,便于进行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A正确;阶地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B正确;阶地位于洪水位以上,不易被洪水淹没,居住和耕作相对安全,D正确;而“地理位置重要”这一说法较为笼统,不是人们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直接和主要原因,C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11.B 12.D 13.A [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峰林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受到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崎岖的地表形态。因此,最先地表较为平坦,对应甲,随着流水的不断溶蚀,形成基部完全相连成簇分布的峰丛,对应丙,继续溶蚀形成乙这种石林景观,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第12题,岩溶地貌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多属于沉积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3题,石芽和峰林地貌属于喀斯特溶蚀地貌,A正确。石笋、石柱、钙华属于喀斯特沉积地貌,B、C、D与题意不符。故选A。]
14.D 15.B [第14题,根据材料“当土壤湿度大时,冬凌草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源源不断地在茎秆溢出结冰而成”可知,冬凌草结冰花现象易出现在气温较低时,冬季比其他季节气温低,尤其在早晨气温更低,可能性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凌草结冰花这种现象与滴水观音等植物“吐水”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植物为了应对潮湿的不利生长环境所作出的应对措施。叶尖滴水也是为了解决土壤湿度大的不利生长条件,B正确;茎花现象是由于雨林中植被茂密,茎上开花更有利于传播授粉,A错误;蜡质叶片和纺锤树干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和储存水分,适应干旱的环境,C、D错误。故选B。]
16.B 17.A [第16题,根据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土壤有机碳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B正确;有机碳与矿物质、土壤水、成土母质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17题,新疆绿洲处于干旱荒漠区,未开垦地受水资源等条件限制,生物积累少,有机碳初始值低;开垦后土壤水分等条件得到改善,进而改变土壤理化性状,随着垦殖年限的延长,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①②正确;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增加了化肥和有机肥投入,且实施秸秆还田措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③正确;二氧化碳是无机物,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与有机碳无关,④错误。故选A。]
18.D 19.C 20.B [第18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均衡布局,就近安排;安全可靠,因地制宜;结合现状,长远规划,A、B、C正确。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紧急时避难,闲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D错误。题干要求选择不属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故选D。第19题,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房屋倒塌,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很好地避免地震带来的伤亡,C正确。寒潮和暴雨来临时露天避难场所不能很好地避免其带来的低温、强降水等灾害天气,B、D错误。滑坡发生时,露天空旷地带地势相对低平,很容易受到滑坡带来的影响,A错误。故选C。第20题,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A错误。洪涝发生时,低处容易积水成灾,应该向高处转移,B正确。泥石流发生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转移,C错误。台风发生时尽量远离大树,防止大风吹断大树造成人员伤亡,D错误。故选B。]
21.第(1)题,当天气为阴天或多云的时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而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白天大气获得的热量少,气温较低,晚上时,如果云层较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哈尔滨国庆节当天白天和夜晚都是多云的天气,因此温差小。第(2)题,燃烧秸秆:利用了大气逆辐射的原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烟雾笼罩在地面上空,这些烟尘和二氧化碳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避免果树被冻坏。果园灌水:水的比热容比较大,降温比较慢,所以可以利用水结冰时释放热量的原理,在果园灌水后,提升气温,防止冻害。
22.第(1)题,水循环的类型有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由材料可知,圣劳伦斯河注入圣劳伦斯湾,为外流河,所以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等环节,河流属于水循环中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第(2)题,①处位于圣劳伦斯河入海口附近,圣劳伦斯河带来大量的淡水补给,降低了表层海水的盐度,图中①处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不活跃,维持了表层海水的低盐度状态;②处位于大西洋,离陆地较远,淡水补给量少,表层海水盐度较①处高,且沿岸有暖流经过,海水温度较高、蒸发旺盛,增大了海水的盐度。第(3)题,该海域纬度较高,自高纬度来的寒流挟带浮冰南下,对航行的船只造成威胁;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在此交汇,容易产生大雾天气,降低能见度,影响海洋航行安全;该处海域海岸线曲折,多暗礁、浅滩,增加了船只触礁搁浅的风险,不利于航行安全。第(4)题,纽芬兰岛附近受来自高纬度的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带来大量的冰山,来自极地地区的冰山融化导致附近海水水温降低;海水的密度与温度成反比,海水温度降低,密度增大;海冰的含盐量较低,冰山融化使海水盐度降低。
23.第(1)题,关洲属于江心洲,江心洲属于流水堆积地貌,洲头处较洲尾处河流流速更快,河流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物颗粒越大。所以从洲头向洲尾顺水流方向,随着河流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泥沙多在洲头堆积,小颗粒泥沙多在洲尾堆积,江心洲的堆积物粒径总体从洲头向洲尾减小。第(2)题,河流的冲淤能力与河流的含沙量、河流的径流量有关。上游大坝会拦截部分泥沙,下游河流含沙量降低,淤积减弱;枯水期上游大坝放水导致下游来水量增大,冲刷加剧。第(3)题,据第(1)题分析得知,堆积物粒径总体从洲头向洲尾逐渐减小,沉积物粒径越大抗侵蚀能力越强,所以自洲头向洲尾抗侵蚀能力逐渐减弱;材料“关洲河道左汊中后部河床人为无序采砂,共同导致了关洲的萎缩”表明洲尾邻近采砂区,人类在洲尾处采砂量多,导致洲尾泥沙流失速度快,萎缩速度较快。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