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评(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D C D B C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D C B B A D B
21.(1)从顺直、宽阔的河道向弯曲、狭窄(或分汊、多沙洲)的河道转变。
(2)该河段地形平坦,长江水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多个小沙洲;淮河汇入长江后,与长江水流相互顶托,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沙洲合并且东西延伸扩大;沙洲面积继续扩大与北岸并岸,最后与江岸相连。
(3)航道变窄变浅,影响长江航道通畅,航运条件变差;河床泥沙不断淤积,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河道变迁,岸线不稳,危害沿线建筑设施。
22.(1)该市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2)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多晴天,无云或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23.(1)房型:②。原因:夏季白天相对较热,山区白天盛行谷风,气流由谷地吹向山坡;②房型塘在较低位置,气温比房屋低,气流由塘吹向房屋,和谷风叠加,风力大,水汽足;而①房型塘在山坡和房屋之间,气流向两侧分,和低海拔来的谷风方向相反,不利于穿堂风形成。
(2)铺设的位置:房屋之后,在山体和房屋之间。铺设在地面的鹅卵石和房屋、塘的比热容不同,鹅卵石比热容小,地面增温快,塘增温慢,房后鹅卵石,房前塘,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导致屋前地面气压升高,屋后气压降低,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气流由屋前向屋后的运动增强,即增强了穿堂风。
(3)鹅卵石地面与屋的位置见下图:
1.D 2.C [第1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图中沙丘地势高、坡度大,不属于冲积平原,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2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时受山地阻挡,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坡面较缓,背风坡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项。]
3.A 4.D [第3题,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第4题,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等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水文、气候。]
5.C 6.D [第5题,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图中的沙源完全在水下,对应③;在枯水期,河床中这部分泥沙出露,对应①;后经强风吹送搬运泥沙向高海拔岸边移动沉积,对应②;最后在河岸上沉积为沙丘,对应④,据此判断图示沙丘的发育阶段依次是③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②阶段的泥沙已经不在河漫滩处,受河流流水作用影响极小,A、B错误;②阶段的泥沙堆积在离岸边较远的区域,已经远离河漫滩位置,这说明已经经历过风力的侵蚀搬运作用,在风力减小的时候泥沙沉积在此,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该景观,D正确,C错误。故选D。]
7.B 8.C [第7题,由于组成海岸的岩石性质不同,所以在海岸不断受到波浪影响时,伸入海洋的岬角受两侧海水的侵蚀,形成海蚀穴,对应①;海水不断冲击侵蚀,海蚀穴不断扩大连通,形成海蚀拱桥,对应④;在波浪作用下,海蚀作用不断加强,海蚀拱桥坍塌,形成海蚀柱,对应③;海蚀柱受海水侵蚀会逐渐变小,对应②。所以演化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B。第8题,三角洲和沙丘属于沉积地貌,而海蚀柱属于侵蚀地貌,A、B错误;冰斗的形成是冰川侵蚀与冻融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喀斯特漏斗的前身是溶洞,随着流水溶蚀的进一步加剧,溶洞顶部受重力作用发生坍塌,与海蚀拱桥坍塌形成海蚀柱过程类似,C正确。故选C。]
9.C 10.D 11.B [第9题,由材料“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可知,该地位于河流沿岸,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形成聚落,C正确,A、B、D错误。第10题,图示景观中,A为流水侵蚀而成的丹霞地貌,B是流水溶蚀石灰岩而成的喀斯特地貌,C是海水侵蚀而成的海岸地貌,D是河流弯曲段泥沙堆积而成的河滩。第11题,含有较多泥沙的河流在凹岸受到的冲刷力强,泥沙沉积少,但在凸岸位置,流速会减缓,泥沙沉积较多。凸岸面积会不断增长,且地形平坦、土壤较为肥沃,适宜耕种,最可能发展成为聚落。]
12.A 13.B [第12题,由图可知,甲处等压线最密集,说明该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A正确;乙、丙、丁三地等压线稀疏,说明三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B、C、D错误。第13题,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丁观测站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应指向西方;由于地处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向右偏,最终指向西北方,因此该地风向最可能为东南,B正确。]
14.D 15.C [第14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月牙泉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②强;晚上大气的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最终导致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第15题,深秋容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过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霜。]
16.B 17.B [第16题,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故选B。第17题,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筑物比热容小,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 A、C错误;阴雨多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D错误;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入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B正确。故选B。]
18.A 19.D 20.B [第18题,由图可知,甲处等压面向上凸起,气压高于乙处;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据此判断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甲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9题,结合所学知识,近地面气压高的区域气温低,据此判断甲地气温低于乙地,①错误,②正确;在上升相同高度后,气温降低相同数值,据此判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0题,由图可知,M处位于高空,不考虑摩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最后形成和等压线平行的风向,此时,丙丁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东南指向西北,则可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向右偏转90°的风向为西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第(1)题,对比16世纪中后期与19世纪初期淮河入江口外沙洲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镇扬河段河道原来是顺直、宽阔的,现今随着沙洲数量的增多,河道向弯曲、狭窄、多分汊转变。第(2)题,该河段处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形平坦,长江水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多个小沙洲;淮河汇入长江后,与长江水流相互顶托,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量不断增加,沙洲数量不断增多,沙洲合并向东西延伸,出现北汊;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北岸沉积作用显著,沙洲面积继续扩大并向北并岸,导致北岸不断萎缩直至消亡,最后与江岸相连。第(3)题,河道向弯曲、狭窄、多分汊转变,航道变窄变浅,影响长江航运通畅;河床泥沙不断淤积,沙洲增多、变大,水流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河道变迁,岸线不稳,影响沿线建筑设施,给当地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2.第(1)题,该市昼夜温差较大,说明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可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该市白天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导致大气气温高;而夜晚该地天气晴朗,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从而使得昼夜温差较大。第(2)题,影响太阳能资源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日照时长、地势和天气。该地区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海拔1 151米”,即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该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年平均降水量102毫米”,即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23.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借助山体和湖泊,因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塘比热容大,②房型塘在较低位置,气温比房屋低,可以和谷风叠加,进而起到送凉送湿的作用。第(2)题,铺设的位置应该选取房屋之后,在山体和房屋之间。鹅卵石地面和塘的比热容不同,鹅卵石地面比热容较塘小,鹅卵石地面增温快,塘增温慢,(前塘后鹅卵石)增加房屋前后的温差;从而导致屋后地面气压降低,屋前气压升高,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气流由屋前向屋后的运动增强,即增强了穿堂风。第(3)题,由上题可知,屋在塘和山之间,白天塘的温度低,为高压,等压面向上弯曲,等温面向下弯曲,而鹅卵石地面恰恰相反,近地面气流由塘吹向鹅卵石,高空气流相反,为顺时针穿堂风。如下图:
1/5阶段综合测评(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据此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桂林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下图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3~4 题。
3.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与喀斯特地貌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岩石、光照 B.气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河漫滩型沙丘的形成与河流水位关系密切,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枯水期水位降低,泥沙出露,经风的吹蚀、搬运、堆积形成。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河谷某河漫滩型沙丘形成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判断图示沙丘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6.图示②阶段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海浪作用常常侵蚀基岩海岸,塑造出多种海蚀地貌。下图为海蚀地貌形成演化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7~8题。
7.对上述不同阶段演化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8.下列选项中与图③所示地貌具有类似演化过程的是( )
A.三角洲 B.沙丘
C.喀斯特漏斗 D.冰斗
(2023·湖北学业考试)唐朝诗人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感叹“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诗句描写的是一种典型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9~11题。
9.该诗描写的地貌是( )
A.冰川地貌 B.风力地貌
C.流水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0.与“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景观相同的是( )
A B
C D
11.诗中“数家新住处”最可能位于该河流的( )
A.凹岸 B.凸岸
C.南岸 D.北岸
下图示意某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图示时刻,丁观测站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某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据此完成14~15题。
图1
图2
14.在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们明显感觉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15.节目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的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A.①减弱 B.③增强
C.④减弱 D.①增强
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为“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16~17题。
16.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17.“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为(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下图示意某时刻我国某地近地面等压面空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8~20题。
18.此时,甲、乙、丙、丁四地中气压最高的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此时,甲与乙、丙与丁之间的气温( )
①甲>乙 ②甲<乙 ③丙>丁 ④丙<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此时,M处的风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正南 D.正东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镇扬河段地处长江河口区,其北岸为冲积平原,南岸为基岩低山。16世纪中后期,淮河南下汇入镇扬河段,成为长江一支流,而在此之前,这里原有一些小沙洲。淮河入江后,沙洲面积快速增加,形成南、北汊流,后来沙洲向北并岸,现今已发育为长江北岸(下图)。几百年来,镇扬河段演变剧烈,给沿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1)说出自16世纪中后期至今长江镇扬河段河道的形态变化。(4分)
(2)说明镇扬河段淮河入江口外沙洲演变为长江北岸的地质作用过程。(4分)
(3)简述镇扬河段演变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北非国家摩洛哥小城瓦尔扎扎特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海拔1 151米,年平均降水量102毫米,太阳能资源丰富,沙丘广布,以旱作农业为主,境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并建光伏动力滴灌工程,为当地农业辅以膜下滴灌技术,下图为瓦尔扎扎特某地理位置图。
(1)该市昼夜温差较大,请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简述其成因。(6分)
(2)从纬度位置、地势和天气的角度,分析瓦尔扎扎特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2024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大量空调、冰箱的使用导致多地用电负荷刷新历史纪录。某同学在研究“传统村落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①房屋建筑过程中地物的位置及排序会促进或者限制局地环流;②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这些设计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气温,从而实现消暑纳凉。下图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传统民居宜居房屋的两种设计图。
材料二 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说明①②两种设计更有利于消暑纳凉的房型序号并说明原因。(6分)
(2)为增加穿堂风的效果,该居民区在(1)题房型的基础上要铺设鹅卵石路基,指出铺设的位置并写出铺设的理由。(6分)
(3)在下图空白框内标注鹅卵石地面、屋的位置并绘制白天穿堂风发生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注近地面等压面、等温面示意图。(4分)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