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阶段综合测评4(含答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阶段综合测评4(含答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7:10:54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测评(四)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云南省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当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分别对不同海拔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产生显著影响。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坡度 D.植被
2.造成该省海拔3 000~4 000 m处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人类活动可能有(  )
①水电开发 ②建设自然保护区 ③砍伐森林 ④开设工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 000 m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属于耕作性和生产性较好的一种土壤。近年来,由于被大量盗挖,加上保护力度不够,黑土层日渐变薄,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如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气候 ②生物 ③风力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盗挖的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还因为(  )
①获取容易 ②管理成本低 ③土质疏松 ④来自寒地,害虫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区在稳定气候条件下林地经历林火后的地表植被以及冻土演化。据此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发生林火后(  )
A.短期内蒸腾量增加
B.短期内太阳辐射减弱
C.长期内生物量减少
D.中期内地表温度降低
7.影响林火后该林地活动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覆盖度 B.土壤类型
C.气候变暖 D.积雪厚度
8.在中远期时间段,该林地有机层厚度逐渐恢复,主要是因为(  )
A.岩石不断风化 B.植被不断演替
C.降水不断增加 D.气温不断升高
易贡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北缘,是一个宽阔的河谷盆地,谷口狭窄,谷坡陡峻,谷底海拔2 000米左右,研究人员观测到谷坡上有明显的风,受其影响,谷底夜间形成逆温层。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 900~2 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但该植被在易贡盆地分布存在非地带性特征。图1示意易贡盆地地形状况,图2示意易贡盆地1月、7月气温随海拔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研究人员发现冬季谷内逆温层更厚,因为(  )
A.冷空气强大 B.太阳高度小
C.夜晚更长 D.大气干燥
10.推测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  )
A.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小
B.上限海拔更低,范围更大
C.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小
D.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
水母雪兔子,因外观形似小白兔和水母而得名,生于海拔3 000~5 600 m的砾石山坡、高山流石滩。水母雪兔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花朵颜色多为紫红色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其以全草入药,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高山不适症。近年来,水母雪兔子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灭绝。如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的水母雪兔子景观。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水母雪兔子生长习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
B.对土壤要求高,适合酸性土壤
C.具有耐寒性,抗风能力强
D.对光照要求高,适合沙漠环境
12.水母雪兔子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的目的可能是(  )
A.促进花粉传播 B.增强阳光吸收
C.防止动物采食 D.提高观赏价值
13.针对近年来水母雪兔子数量越来越少的现状,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有(  )
①将其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名录 ②挖掘其药用价值,加大科研投入 ③降低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 ④尝试人工栽培,满足市场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林分是指森林内部的结构特征。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是该地重要的防护林之一,为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林。后来科研人员对该地马尾松林的林分进行调查,发现该地林分结构稳定,树木为天然更新,马尾松是上林层中的优势树种,本土阔叶树种是下林层中的优势树种,不同林层优势树种存在差异。下表示意某样地部分调查数据。据此完成14~16题。
林层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树种数量(种)
上林层 24.48 16.50 8
中林层 14.42 11.66 13
下林层 7.34 7.34 18
注:胸径在我国是指乔木主干离地表1.3 m高处的直径。
14.导致该样地不同林层树木平均胸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热量
C.降水  D.光照
15.该样地不同林层树种数量和优势树种存在差异,这表明该样地(  )
①中林层优势树种较明显 ②下林层没有马尾松
③下林层种间竞争压力大 ④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推测未来该样地上林层的马尾松可能自然演替为(  )
A.针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灌木林 D.落叶阔叶林
新绿柱属毛虫仙人掌是墨西哥北部一种可以移动生长的植物,平均每年能移动60厘米,下图为该仙人掌生长地点及景观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仙人掌移动生长主要是为了寻找(  )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大风
18.该仙人掌生长区域气候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处内陆 B.地势较高
C.暖流流经 D.高压控制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植被疏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数,也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下图为 2000—2020年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陕南与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土壤和人口密度
C.地形和土壤 D.气候和人口密度
20.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年降水量增加
C.实施退耕还林 D.耕作制度改革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过度干燥和水浸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品尼松耐寒、耐旱,是北美洲西部的一种常绿针叶树。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谷地的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枝干向侧翼自然分枝的部位)低,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生长状态易受外力作用影响。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如图示意该谷地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1)简析甲时期该谷地品尼松生长缓慢的原因。(6分)
(2)说明乙时期降水增多对该谷地品尼松生长的影响。(6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胡杨为落叶阔叶树种,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近年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了上亿棵胡杨树。下图为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
(1)据图描述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胡杨林地白天温度低于裸地的原因。(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指秋天收获后,将秸秆均匀覆盖在农田上,春播时不用翻耕,播种机直接在农田上播种的农业耕作技术。近年来,东北地区农民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农作物留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进行有效的修复和保护。下图分别示意黑龙江省望奎县和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理位置与气候。
(1)比较望奎县与东川区土壤肥力高低,并从望奎县的角度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2)简述采用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技术对养护土壤的作用。(6分)
(3)请为东北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8/8阶段综合测评(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B D D A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D B B A D A C
21.(1)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不足;过度干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土壤养分损失大;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水源不足。
(2)降水增多,土壤水分增加,改善品尼松生长的水分条件;土壤湿度增大,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养分增加;品尼松生长加快,树冠扩大,蒸腾作用增强,导致土壤水分减少,抑制品尼松生长;降水增多可能导致水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使土壤养分损失,抑制品尼松生长。
22.(1)随深度增大,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0~100 cm深度;最小值出现在0~20 cm深度。
(2)与裸地相比,胡杨林地遮挡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胡杨林地植被覆盖较好,比热容大,增温幅度小。
23.(1)望奎县较东川区土壤肥力高。原因:望奎县较东川区年均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望奎县较东川区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土壤养分流失少;望奎县较东川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较少等,所以土壤肥力较高。
(2)秸秆覆盖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免耕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增强抗旱能力;免耕和覆盖增大地表摩擦力,削弱风速,减轻风力侵蚀;秸秆还田可增加有机质,提高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3)秸秆还田,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免耕、少耕和休耕(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作物轮作;提高当地农民黑土地保护意识;利用科学手段进行监测(精准施肥);对黑土地进行立法保护。
1.D 2.B 3.A [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山地上植被的演替受降水、温度和坡度影响,降水、温度和坡度是间接因素,A、B、C错误。故选D。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86年至2010年该省海拔3 000~4 000 m处土壤有机碳密度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人类活动可能是水电开发和砍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率降低,①③正确;建设自然保护区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②错误;3 000~4 000 m处海拔较高,人口较少,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宜开设工厂,④错误。故选B。第3题,气候变暖,会导致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A正确;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B错误;冰川退缩,会使土壤失去冰川覆盖,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C错误;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A。]
4.B 5.D [第4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微生物、枯枝落叶以及动物尸体等覆盖在地表,经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地表覆盖的有机质、腐殖质逐渐增多,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①②④符合题意;风力对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影响较小,③不符合题意。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黑土富含有机质,土质疏松、透气,③正确;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害虫无法越冬,土壤中害虫少,④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他地区需要时还需要网购,且东北地区禁止盗采黑土,获取不容易,①错误;管理成本主要与种植对象有关,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D 7.A 8.B [第6题,发生林火后,短期内植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变幅增大,升温较快,蒸发能力增强,但是植被覆盖率下降,蒸腾量减少,A错误;在稳定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是稳定的,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弱,林火过后,植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B错误;长期内植被自然演替,林下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量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中期地表植被逐渐恢复,活动层厚度降低,说明地表温度降低,D正确。故选D。第7题,林火过后,植被覆盖度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升高,冻土活动层加深,土壤碳、氮释放增强,A正确;与土壤类型、气候变暖、积雪厚度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8题,在中远期时间段,该林地有机层厚度逐渐恢复,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不断恢复演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枯枝落叶增多,有机层厚度逐渐增加,B正确;与岩石风化、降水多少、气温高低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9.C 10.D [第9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易贡盆地的逆温是地形造成的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相对较冷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挤压抬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夜晚。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因此,逆温现象冬季比其他季节更为显著,逆温层也更厚,C正确;当地是盆地,四周高大的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A错误;当地不管什么季节夜晚均无太阳光照,B错误;逆温层与大气干湿状况关系小,D错误。故选C。第10题,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应该在最冷月气温0 ℃以上的地区。结合材料信息“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 900~2 300米处广泛分布有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可知,当地位于北半球,1月气温低于7月气温,而图示信息在1月2 000米的气温约为3 ℃、2 600米的气温在5 ℃左右, 因此可推出易贡盆地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海拔更高,范围更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C 12.A 13.C [第11题,由材料可知,水母雪兔子多生长在海拔3 000~5 600 m的砾石山坡、高山流石滩,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风力较大,说明水母雪兔子具有耐寒性,抗风能力强,C正确;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生物生长速度较慢,A错误;砾石山坡土壤较薄,且较贫瘠,说明水母雪兔子对土壤要求不高,B错误;水母雪兔子对光照要求可能较高,但并不适合炎热干旱的沙漠环境,D错误。故选C。第12题,水母雪兔子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是为了吸引蜜蜂等动物采花粉,有利于促进花粉传播,A正确;增强阳光吸收不需要散发出浓郁香味,B错误;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可能招来动物采食,C错误;提高观赏价值不可能是植物的目的,D错误。故选A。第13题,将水母雪兔子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名录,可为保护野生水母雪兔子提供法律依据,①正确;尝试人工栽培,可提高水母雪兔子的繁殖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防止人们采挖野生水母雪兔子,④正确;挖掘其药用价值,会增大人们对水母雪兔子的需求,②错误;水母雪兔子数量越来越少,主要是人为采挖导致的,气候变暖对其影响较小,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D 15.B 16.B [第14题,由材料可知,平均胸径随着林层升高而增大,再结合“胸径”的概念及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越往上林层树木越具有较强的光照竞争优势,能够接收到更多光照,使得树木发育较好,胸径较大,D正确。由上林层的平均树高可知,该样地垂直高差不大,温差也不大,A错误;同一块样地的热量和降水差异不大,B、C错误。故选D。第15题,调查数据表明,上林层的优势树种为人工种植的马尾松(针叶林),下林层的优势树种为本土阔叶树种,且后期该样地林木为天然更新。上林层中马尾松占比较大,阔叶树种占比较小,而下林层中阔叶树种占比较大,不能认为下林层中没有任何马尾松分布,②错误。根据上下林层树种分布来看,中林层应为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并不明显,①错误。下林层树种数量最多,且平均胸径和树高都较小,说明其种间竞争压力较大,③正确。该样地森林的垂直结构较复杂,树种丰富,林分结构较稳定,并且马尾松林是三峡库区重要的防护林之一,这表明马尾松发挥了较好的生态保护作用,所以该样地的生态环境良好,④正确。A、C、D错误,B正确。故选B。第16题,由上题可知,下林层的种间竞争压力最大,其未来演替具有不确定性;中林层是在适应了当地环境且经过一定程度的种间竞争后自然演替形成的针阔混交林,故未来其中部分个体最终会进入上林层,所以该样地上林层最可能自然演替成针阔混交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A 18.D [第1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仙人掌通常生活在干旱地区,移动生长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充足的水分,以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A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平均每年能移动60厘米”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此近的移动距离内的光照、热量、风力条件差异较小,故光照、热量、大风不是仙人掌移动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第1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北部属于沙漠气候区,受高压控制,气候干燥,高压系统抑制了云的形成,减少了降雨量,形成了干旱环境,D正确;墨西哥北部由高压控制,导致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地处内陆和地势较高非影响因素,排除A、B;暖流流经会增加气候湿度和降雨量,而不是形成干旱的气候,C错误。故选D。]
19.A 20.C [第19题,陕西省北部为低矮高原,地势起伏小,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加之山地垂直差异大,植被覆盖度高。因此陕南与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地形,而与土壤和人口密度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0题,读图可知,陕北地区虽然植被覆盖度较低,但是增长速度最快。这主要是因为陕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该地区进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植被覆盖度增长,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过程十分缓慢,年降水量也变化较小,不是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B错误;耕作制度与热量条件相关,一般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C。]
21.本题以品尼松生长为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植被与环境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而甲时期为1820年前后,该时段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土壤水分不足;过度干燥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导致土壤养分较少,肥力低;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不足,抑制了品尼松的生长,故生长缓慢。第(2)题,读图可知,乙时期为1905年之后。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品尼松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改善品尼松生长的水分条件;过度干燥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随着降水增多,土壤湿度增大,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少,土壤养分增加;水分条件改善,品尼松生长速度加快,树冠扩大,蒸腾作用增强,加大了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导致土壤水分减少,抑制品尼松生长;水浸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而降水增多可能导致水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使土壤养分损失,抑制品尼松生长。
22.本题以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图为情境,设置2小题,涉及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第(1)题,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需结合图示折线的变化来划分正确的阶段,同时需描述总体的特征以及对极值的判定。读图可知,0~40 cm土壤深度内根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在40~80 cm土壤深度内随深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少,基本保持不变;而在80~100 cm范围内根质量密度急剧增加,出现1个高峰值;在深度100 cm以下根质量密度迅速下降。在0~20 cm深度出现最小值,在80~100 cm深度出现最大值,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胡杨林地植被覆盖率高,比热容大于裸地,白天胡杨林地吸热升温慢;同时,对比裸地,胡杨林地植被覆盖率高,遮挡了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升温慢,放出的地面辐射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升温慢,气温低。
23.本题以黑龙江省望奎县和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地理位置与气候图设置材料,涉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养护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第(1)题,结合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分解(流失)等角度展开分析。对比两地气温曲线可知,望奎县比东川区年均温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对比两地降水量可知望奎县比东川区降水量小,淋溶作用弱,土壤养分淋溶流失的量更少,有利于有机质积累;从地形角度看,望奎县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而东川区地形起伏较大,因此望奎县水土流失较少,土壤肥力较高。第(2)题,秸秆还田,秸秆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提高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秸秆覆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免耕可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破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强抗旱能力;免耕和覆盖增大地表摩擦力,削减风速,增加下渗,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减少养分流失等。第(3)题,从增加有机质方面:大力发展秸秆还田,广施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氮源,富集土壤中的磷、钾及微量元素,提高土壤肥力。从耕作方式方面:采取免耕、少耕和休耕(改变耕作方式,保持水土),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水蚀、风蚀等;实行作物轮作,恢复土壤肥力等。在管理、制度措施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农民黑土地保护意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监测,精准施肥;制定法律法规,对黑土地进行立法保护。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