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4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讲义--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4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讲义--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7:10:54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地层和化石,分析地层和化石的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 2.了解地球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了解地球每个演化阶段地壳运动特点、生物演化特征和成矿规律,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综合思维) 4.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的诞生
(1)时间:形成于__________年前。
(2)特点:地球上大部分的岩石处于__________状态。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1)地壳的形成:随着陨石撞击的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__________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
(2)原始大气的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3)原始海洋的形成: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__________、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不断凝结致雨向地表倾泻,地表的雨水汇聚到__________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__________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意义:是记录地球历史的“__________”。
2.地质年代表
(1)地层单位: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__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__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2)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__________称为地质时代单位。
(3)地质年代表:按__________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各种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 (  )
(2)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  )
(3)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 (  )
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1)陆地的变化:太古代晚期,形成小规模的陆地。
(2)重要的成矿时期:铁矿。
(3)生物:原始细菌→__________。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1)陆地的变化:元古代末期形成__________的古陆地。
(2)含有丰富的矿产:铁矿。
(3)生物:__________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
(1)陆地的变化:北方有__________;南方有__________。
(2)生物
①动物:__________动物繁盛;水生动物→__________类动物。
②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3)重要的成矿时期:__________。
4.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
(1)陆地的变化:燕山运动之后,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__________面积扩大,__________逐渐分离。
(2)矿产丰富:__________、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铁、钨、锡等。
(3)生物
①植物:__________植物繁盛。
②动物:__________动物繁盛。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1)陆地的变化:__________运动之后,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2)主要矿产:__________、油页岩、石油、石膏、岩盐。
(3)生物
①植物:__________植物繁盛。
②动物:__________动物繁盛,人类出现。
 将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连线。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读地质年代表,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读图说出该地质年代表的时代单位是什么?自下往上各个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问题2 (综合思维)宙、代、纪在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
问题3 (综合思维)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地层层序法确定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层序法就是根据地层下老上新的规律来确定其相对新老关系的基本方法。沉积岩形成后,如未经剧烈的变动,则下面的岩层较老,而上面的岩层较新,即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如图,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生物进化演变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1.根据地层和化石的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  )
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
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D.河流众多的温带草原
(2)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
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
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
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下图为按照地质年代表梳理的植物和动物演化的历史脉络图。
问题1 (综合思维)总结上图表示的生物演化规律。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蓝绿藻类的出现和繁盛对地球大气成分及生物演化的影响。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质年代 陆地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
太古代 晚期形成小规模的陆地 出现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铁矿
元古代 末期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藻类植物繁盛 铁矿
古生代 早古 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最后形成联合古陆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成煤时代
晚古 生代 海洋脊椎动物繁盛,出现两栖类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蕨类植物繁盛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爬行动物繁盛,鸟类出现,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繁盛 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铁、钨、锡等
新生代 联合古陆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在的基本面貌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岩盐等
2.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1.什么是化石?其作用是什么? 2.地球演化史可分为哪几个代? 3.说出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过程。 4.地球上有哪两大成煤时期?
题组1 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则地球形成于午夜0:00。7小时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在22:00首次出现。现代人类是在24:00的前1秒出现的。据此完成1~2题。
1.“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1天实际是(  )
A.35亿年      B.46亿年
C.150亿年 D.130亿年
2.关于地球的原始大气,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大量氧气
B.来源于从原始星云中俘获的气体
C.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
D.地球能保持大气成分,是因为表面温度很高
题组2 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时间。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基本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B.不同年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C.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D.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其形成的地质年代
4.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发展史,主要依据的是(  )
A.对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
B.当时的海陆分布状况
C.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
D.对各地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的研究
题组3 地球的演化史
下图为加拿大某矿区发现的海王龙化石,这种海洋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5~6题。
5.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6.下列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9探索
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35亿年,简单的软体动物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5.4亿年,更大型的、较复杂的生物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4.1亿年,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3亿年,恐龙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2.5亿年,人类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5万年。
教材P20思考
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地幔里的熔融岩浆上涌喷出,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的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教材P21读表
提示:参考探究点2[归纳提升]。
教材P24思考
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生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根据岩石中的化石可确定地质时期。
教材P26思考
1.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因此含猛犸象化石的地层属于新生代地层。
2.不一定。一般越早形成的地层越靠下,但若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分布在地球表面。
教材P27作业题
1.生命出现在太古代、蓝绿藻类出现在太古代晚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出现在古生代初期、陆生脊椎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恐龙出现在中生代。
2.恐龙的灭绝给哺乳动物留下了新的生存空间,从而让更适应环境的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3.(1)最早的是A,最晚的是G。
(2)B对应W,C对应X,F对应Y,G对应Z。理由:B、F、G分别对应W、Y、Z是因为地层中所含的化石一致;C对应X是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以及岩石属性一致。
(3)A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所以形成于古生代。D岩层含有恐龙化石,所以形成于中生代。
9/9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程标准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地层和化石,分析地层和化石的形成过程。(地理实践力) 2.了解地球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了解地球每个演化阶段地壳运动特点、生物演化特征和成矿规律,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综合思维) 4.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的诞生
(1)时间:形成于46亿年前。
(2)特点:地球上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
2.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形成
(1)地壳的形成:随着陨石撞击的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
(2)原始大气的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
(3)原始海洋的形成: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不断凝结致雨向地表倾泻,地表的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2)化石: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3)意义: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
(1)地层单位: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2)地质时代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时代单位。
(3)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各种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 (  )
(2)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  )
(3)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 (  )
提示:(1)× 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
(2)√
(3)× 由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也会找到海生植物化石。
三、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1)陆地的变化:太古代晚期,形成小规模的陆地。
(2)重要的成矿时期:铁矿。
(3)生物: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1)陆地的变化:元古代末期形成稳定的古陆地。
(2)含有丰富的矿产:铁矿。
(3)生物:藻类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
(1)陆地的变化:北方有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2)生物
①动物:无脊椎动物繁盛;水生动物→两栖类动物。
②植物:蕨类植物繁茂。
(3)重要的成矿时期:煤炭。
4.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
(1)陆地的变化:燕山运动之后,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劳亚古陆面积扩大,冈瓦纳古陆逐渐分离。
(2)矿产丰富: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铁、钨、锡等。
(3)生物
①植物:裸子植物繁盛。
②动物:爬行动物繁盛。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1)陆地的变化:喜马拉雅运动之后,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2)主要矿产: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岩盐。
(3)生物
①植物:被子植物繁盛。
②动物:哺乳动物繁盛,人类出现。
 将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连线。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读地质年代表,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读图说出该地质年代表的时代单位是什么?自下往上各个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提示:地质年代表中时代表述单位为宙、代、纪。自下往上的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是百万年。
问题2 (综合思维)宙、代、纪在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
提示:宙的时间跨度最大,其次是代,纪的时间跨度最小。
问题3 (综合思维)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提示:依据生命演化的阶段,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盛或灭绝。
1.地层层序法确定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层序法就是根据地层下老上新的规律来确定其相对新老关系的基本方法。沉积岩形成后,如未经剧烈的变动,则下面的岩层较老,而上面的岩层较新,即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如图,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生物进化演变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1.根据地层和化石的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  )
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B.寒冷干燥的寒带荒漠
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D.河流众多的温带草原
(2)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化石 (  )
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
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
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
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
(1)A (2)A [第(1)题,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浅海大陆架附近,因此该岩石的沉积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第(2)题,腕足动物属于海洋生物,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但不能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和地层厚度。]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下图为按照地质年代表梳理的植物和动物演化的历史脉络图。
问题1 (综合思维)总结上图表示的生物演化规律。
提示: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生物演化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伴随着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蓝绿藻类的出现和繁盛对地球大气成分及生物演化的影响。
提示:蓝绿藻含有叶绿素,是地球上最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环境到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蓝绿藻类的不断繁盛,使地球上的氧气逐渐增加,从而孕育出了一个有利于喜氧生物进化和繁盛的地球环境。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质年代 陆地的演化 生物的演化 矿产
太古代 晚期形成小规模的陆地 出现原始细菌、蓝绿藻类 铁矿
元古代 末期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藻类植物繁盛 铁矿
古生代 早古 生代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多次变迁,最后形成联合古陆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 成煤时代
晚古 生代 海洋脊椎动物繁盛,出现两栖类动物并逐渐进化为爬行动物;蕨类植物繁盛
中生代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爬行动物繁盛,鸟类出现,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繁盛 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铁、钨、锡等
新生代 联合古陆解体,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在的基本面貌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煤、油页岩、石油、石膏、岩盐等
2.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1)B (2)C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是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1.什么是化石?其作用是什么? 2.地球演化史可分为哪几个代? 3.说出地球上生物的演化过程。 4.地球上有哪两大成煤时期?
题组1 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则地球形成于午夜0:00。7小时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在22:00首次出现。现代人类是在24:00的前1秒出现的。据此完成1~2题。
1.“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1天实际是(  )
A.35亿年      B.46亿年
C.150亿年 D.130亿年
2.关于地球的原始大气,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大量氧气
B.来源于从原始星云中俘获的气体
C.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
D.地球能保持大气成分,是因为表面温度很高
1.B 2.C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A错误,C正确;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随着陨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了原始大气,B、D错误。]
题组2 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时间。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基本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B.不同年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C.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D.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其形成的地质年代
4.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发展史,主要依据的是(  )
A.对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
B.当时的海陆分布状况
C.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
D.对各地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的研究
3.C 4.C [第3题,地球上生物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故地层形成越早,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一般越早形成的地层越靠下,但若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分布在地球表面,故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C错误。第4题,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发展史,需要了解地层和化石,一般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由于地球上生物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得出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的发展演变。]
题组3 地球的演化史
下图为加拿大某矿区发现的海王龙化石,这种海洋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据此完成5~6题。
5.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6.下列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5.C 6.C [第5题,由材料可知,海王龙生活在7 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另外,由“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也可推出海王龙生存于中生代。第6题,由上题可知,海王龙生存于中生代,该时代裸子植物繁盛,C正确。太古代是地质历史上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铁矿占世界铁矿总储量的60%以上,A错误;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B错误;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D错误。]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9探索
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35亿年,简单的软体动物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5.4亿年,更大型的、较复杂的生物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4.1亿年,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3亿年,恐龙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2.5亿年,人类出现的时间为距今约5万年。
教材P20思考
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地幔里的熔融岩浆上涌喷出,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长时间的降雨,在原始地壳的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教材P21读表
提示:参考探究点2[归纳提升]。
教材P24思考
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生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根据岩石中的化石可确定地质时期。
教材P26思考
1.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因此含猛犸象化石的地层属于新生代地层。
2.不一定。一般越早形成的地层越靠下,但若受到内力作用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分布在地球表面。
教材P27作业题
1.生命出现在太古代、蓝绿藻类出现在太古代晚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出现在古生代初期、陆生脊椎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恐龙出现在中生代。
2.恐龙的灭绝给哺乳动物留下了新的生存空间,从而让更适应环境的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3.(1)最早的是A,最晚的是G。
(2)B对应W,C对应X,F对应Y,G对应Z。理由:B、F、G分别对应W、Y、Z是因为地层中所含的化石一致;C对应X是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以及岩石属性一致。
(3)A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所以形成于古生代。D岩层含有恐龙化石,所以形成于中生代。
课时分层作业(四) 地球的演化过程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2 题。
甲           乙
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2.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D 2.C [第1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第2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据此完成3~4题。
3.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4.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陆地消失
3.B 4.C [第3题,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为白垩纪。第4题,中生代末期还无人类,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环境污染,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变迁。]
地壳中的矿产资源都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积累下来的,不同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年代差异很大。下面是地球演化的地质年代:①太古代、②元古代、③古生代、④中生代、⑤新生代。据此完成5~6题。
5.铁矿石形成的地质年代主要是在(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6.煤炭是目前人类的常规能源之一,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被掩埋在地下逐渐形成的。主要的成煤期是在(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5.A 6.D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矿石主要形成于太古代、元古代两个古老的地质年代。第6题,古生代的蕨类植物、中生代的裸子植物、新生代的被子植物都是重要的成煤植物。]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完成7~8题。
7.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8.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 D.中生代侏罗纪
7.B 8.C [第7题,在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第8题,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9.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地层,该时期应为_______环境。(3分)
(2)研究发现当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在________(填序号)地层中能找到。在②成煤期_______植物繁盛,③成煤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繁盛。(3分)
[解析] 第(1)题,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该时期为浅海环境。第(2)题,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答案] (1)③ ④ 浅海 (2)②③ 裸子 蕨类
如图为美国生物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盛有沸水的烧瓶模拟原始海洋,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中强烈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与水圈的形成过程无关的是(  )
A.早期地球不断受小天体碰撞,火山活动强烈
B.地球逐渐降温,原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雨
C.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能保持气体稳定
D.火山活动排出的原始大气中,富含氧气
11.米勒实验证明了(  )
A.生命起源于大气
B.生命起源于陆地
C.小天体撞击地球带来生命的胚胎
D.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
10.D 11.D [第10题,原始的地球形成后,小天体不断撞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上涌喷出,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将地球笼罩起来,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层,产生降水,并在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A、B、C不符合题意;原始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甲烷等,缺乏氧气,因此D项与水圈的形成无关,故选D。第11题,米勒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在原始地球的自然条件作用(原始大气产生水圈,加上强烈的紫外线和闪电)下,发生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化学过程,形成原始生命所需要的有机物,D正确;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并非大气和陆地,A、B错误;小天体撞击地球带来了某些物质,但并不是生命胚胎,C错误。]
4 000万年前,茂密的雨林从赤道一直延伸到今天我国的内蒙古地区。在小行星撞击2 500万年后,地球陆地上再次出现各种巨兽。读4 000万年前地球景观复原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动物属于(  )
A.无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
C.两栖类动物 D.哺乳动物
13.与现在的气候相比,4 000万年前的内蒙古高原(  )
A.气温高、降水少 B.气温低、降水多
C.气温高、降水多 D.气温低、降水少
12.D 13.C [第12题,6 500万年前至今为新生代,哺乳动物迅速发展。第13题,由材料信息“茂密的雨林从赤道一直延伸到今天我国的内蒙古地区”可知,4 000万年前的内蒙古高原气候温暖湿润。]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分)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5分)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运动。(3分)
[解析] 第(1)题,命名时应突出生物化石这一关键主题。第(2)题,野外考察应有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回答合理即可。第(3)题,应熟知地质年代表,知道一些典型化石出现的年代等。第(4)题,结合现在的青藏高原的环境以及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浅海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阶段综合测评(一)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狮子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大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出现,在极盛年份数量很多,被称为“流星雨之王”。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距离太阳系7.7光年。下图示意狮子座。据此完成1~3题。
1.狮子座中最亮的轩辕十四星属于(  )
A.恒星 B.彗星
C.行星 D.卫星
2.狮子座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3.下列关于狮子座流星雨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极盛年份时流星雨规模较大
B.是由流星体与大气摩擦而形成
C.流星体下落过程中质量增加
D.晴朗无云的夜晚观测效果较好
1.A 2.D 3.C [第1题,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会发光发热,属于恒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轩辕十四星是狮子座中最亮的星,距离太阳系7.7光年。银河系主体直径约为10万光年,因此,狮子座与太阳系都处于银河系,D正确,B、C错误;地月系所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A错误。故选D。第3题,狮子座流星雨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流星雨,大致在每年的11月中旬出现,在极盛年份数量很多,被称为“流星雨之王”,极盛年份时流星雨规模较大,A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流星雨是由流星体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而形成,B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流星体下落过程中质量减少,C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能见度高,观测效果较好,D说法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C。]
科学家将一颗距离太阳系约100光年的星体命名为TOI-700,该星体质量约为太阳的40%,表面温度约为太阳的一半。围绕TOI-700运转的行星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可能存在液态水。据此完成4~5题。
4.TOI-700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星云 D.彗星
5.科学家推论该行星的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主要依据是该行星(  )
A.与TOI-700距离接近日地距离
B.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与TOI-700距离相对适中
D.体积、质量与类地行星相近
4.A 5.C [第4题,行星围绕恒星运动,根据材料可知,该行星围绕TOI-700运转,因此TOI-700属于恒星,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TOI-700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40%,表面温度只有太阳的一半,如果是与恒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那该行星表面温度会比地球更低,A错误;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体积、质量适中都不是影响行星温度的因素,B、D错误;行星主要靠恒星获得热量,与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中才能有适宜的温度,由于该恒星表面温度只有太阳的一半,所以需要行星与该恒星距离较近,C正确。故选C。]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等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2024年6月,国家发布了补贴加码、市场扩容等一系列措施,在用电紧张地区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使该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据此完成6~7题。
6.分布式光伏发电最适宜普及的地方是(  )
A.东北林区      B.西南山区
C.长三角平原区 D.内蒙古草原区
7.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  )
①减少电能消耗 ②改善大气质量 ③推进新能源使用 ④减少输配电能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C 7.C [第6题,据材料可知,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为用户自发自用,适用于人口数量多,用电需求量大,电力供应不足的地区,长三角最适宜普及,C正确;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内蒙古草原区人口数量较少,用电需求相对较小,A、B、D错误。故选C。第7题,分布式光伏发电不能减少电能消耗,①错误;就近输电,配电输电损耗小,④正确;分布式光伏发电可以用清洁能源满足用户用电需求,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转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新能源使用,②③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研究发现,1998年至今,广州市年太阳直接辐射量呈增加趋势。下图示意北京、昆明、广州、成都四地太阳辐射年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四条曲线表示广州市太阳辐射年变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示四城市中,丙城市太阳总辐射量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雨雾天气最多 B.大气污染最严重
C.海拔最低 D.纬度最高
8.D 9.A [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昆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且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是高原型亚热带季风气候,6-9 月多雨,此时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对应甲曲线,A错误;北京纬度较高,春季降水少,太阳辐射强,7-8月降水多,对应乙曲线,B错误;成都地处四川盆地,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强度最小,对应丙曲线,C错误;广州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7-8月有伏旱,晴热天气为主,太阳辐射较强,对应丁曲线,D正确。故选D。第9题,结合上题可知,丙城市为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地势较低,水汽不易扩散,导致云雾天气较多,太阳辐射量最低,A正确;不能判断大气污染状况,排除B;四地中成都不是海拔最低的城市,排除C;四地中北京纬度最高,排除D。故选A。]
2024年9月14日,太阳活动区13825爆发了一次明显的太阳活动。如图示意此次太阳活动画面。据此完成10~11题。
10.13825区此次太阳活动爆发位于(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11.此次太阳活动爆发(  )
A.所属类别活动周期约21年
B.严重干扰全球各地的手机通信
C.引起巴西等地绚烂的极光
D.明显降低信鸽定向能力
10.B 11.D [第10题,读图可知,13825区特征为增亮的斑块,是太阳耀斑,此次太阳活动爆发位于色球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1题,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A错误;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但不一定会严重干扰全球各地,B错误;巴西纬度低,极光出现在高纬地区,C错误;太阳活动爆发,带来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明显降低信鸽定向能力,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我国某地完整恐龙化石地质剖面景观。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恐龙化石能够完整保存在地层里,最可能得益于当时(  )
A.岩浆覆盖 B.森林倒伏
C.沙尘掩埋 D.洪水暴发
13.恐龙繁盛时期的自然环境特点可能是(  )
A.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茂密
B.火山地震频发,河湖岩浆遍布
C.陆地覆盖全球,海域尚未形成
D.降水比较稀少,草原连绵分布
12.D 13.A [第12题,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大气强降水较为频繁,当强降水突发时,山洪暴发,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很快将恐龙整体掩埋,并隔绝空气,形成的恐龙化石就会比较完整保存下来,D正确。岩浆覆盖会使恐龙遗体遭受高温破坏,很难完整保存化石,A错误。在倒伏的森林环境中,遗体容易受到其他生物的破坏和自然分解,不利于化石完整保存,B错误。沙尘掩埋相对较为缓慢,而且沙尘的掩埋能力有限,在掩埋过程中恐龙遗体可能会受到动物啃食等多种因素的破坏,难以完整保存化石,C错误。故选D。第13题,恐龙繁盛时期(中生代)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裸子植物兴盛,A正确。火山地震频发,河湖岩浆遍布,这样极端的环境不利于恐龙的生存和繁盛,B错误。地球一直存在海洋,而且恐龙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水域环境,如饮水和部分水生生物作为食物来源等,C错误。恐龙繁盛时期以裸子植物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并非降水稀少和草原分布的环境,D错误。故选A。]
图1为浙江某校陈列馆的菊石化石(产地为非洲马达加斯加,距今2.0亿-1.5亿年左右)。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的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
B.出现海绵等多细胞生物
C.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D.被子植物大发展的时期
14.C 15.C [第14题,读图2可知,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古生代距今5.41亿-2.52亿年、中生代距今2.52亿-0.66亿年、新生代距今0.66亿年。结合材料可知,菊石化石距今2.0亿-1.5亿年左右,故该菊石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5题,菊石生物出现在中生代,此时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C正确;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A错误;海绵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起源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B错误;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发展的时期,D错误。故选C。]
我国地壳厚度差异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缓变区和陡变带。下图示意我国局地地壳厚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中位于地壳厚度陡变带的地点有(  )
A.甲地、乙地 B.丙地、丁地
C.乙地、丙地 D.甲地、丁地
17.与图示区域地壳厚度特点关系最密切的是(  )
A.海陆位置 B.海拔
C.气候特点 D.土壤厚度
16.D 17.B [第16题,由图可知,甲、丁两地等地壳厚度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都位于地壳厚度陡变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7题,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大,海拔与其地壳厚度特点关系最密切,B正确;图示区域位于内陆,海陆位置与其地壳厚度特点关系不是最密切的,A错误;气候特点和土壤厚度对地壳厚度的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
2024年9月5日,位于日本鹿儿岛县的御岳火山连续喷发,喷出的火山灰(即岩浆或熔岩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迅速冷却,形成细小的颗粒)烟柱直冲云霄,高达1 500 m(如图1所示),图2示意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18~20题。
18.御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图2中的(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19.下列关于图2中各圈层及界面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呈液态 B.②圈层中纵波消失
C.b界面为莫霍界面 D.③圈层中横波消失
20.喷发出火山口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最先影响的是(  )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18.C 19.C 20.B [第18题,由材料可知,火山灰由岩浆形成,而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即来源于③圈层——地幔,C正确;图中②圈层位于2 900 km以下且位于a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的外核,①圈层在②圈层下方,为内核,A、B错误;④圈层位于b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D错误。故选C。第19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图2可知,①圈层为内核,一般认为其呈固态,A错误;②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纵波可以传播,呈液态或熔融状态,B错误;③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能传播,D错误;④圈层为地壳;a界面是位于地下2 900 km深处,为古登堡界面,b界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C正确。故选C。第20题,喷发出火山口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之后慢慢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故最先影响的是大气圈。故选B。]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在地球上一睹水星“真容”的机会不多,且每次都特别短暂,只有大距(从地球上看水星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时才有可能观测到。2024年7月22日夜,水星东大距(从地球上看距离太阳最远时水星在太阳东边)时,木星、火星、土星和月球几乎同时同方位可见,使用望远镜可观测到这种美丽的天象。下图示意水星大距时与地球的位置关系,下表示意地球和水星的一些数据。
行星 距日距离/ 106 km 质量(地 球为1) 体积(地 球为1) 公转周 期/年 偏心率
水星 57.9 0.06 0.06 0.24 0.206
地球 149.6 1 1 1 0.017
(1)按距离太阳由近至远的顺序,写出水星、木星、火星、土星和月球的排序。(4分)
(2)简述天文爱好者需借助设备观测水星的原因。(4分)
(3)说出利于观测水星“真容”的场地条件。(4分)
[解析]本题以水星和地球的数据为背景,涉及太阳系、天文观测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第(1)题,太阳系各行星距太阳远近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第(2)题,由表格的数据可知,水星距离地球较远,需要利用设备才可以观测;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受太阳光影响大,利用设备才能清楚观测;体积小,没有设备难以观测。第(3)题,天文观测的条件:人烟稀少,灯光暗淡,受背景灯光干扰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没有障碍物;海拔较高,视野开阔,大气透明度高。
[答案] (1)水星、月球、火星、木星、土星。
(2)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受太阳光影响大;体积较小;距地球较远。
(3)人烟稀少,灯光暗淡;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海拔较高。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观测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资源在近40年来,不论是在总辐射量、年日照时数还是在年有效日照天数上都明显地减少,只是在减少幅度上存在着差异,不少学者对变化原因也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在太阳能资源变化上,我国东部与西部的主导因素并非一致。东部地区主要是人文原因,西部地区主要是自然原因。下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单位:亿焦耳/平方米)图。
(1)分别指出影响图中50和70等值线延伸方向的主导因素。(4分)
(2)据图指出甲、乙两地太阳辐射的差异,并分析差异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太阳辐射量减少的原因。(4分)
[解析] 本题以我国太阳能资源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和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第(1)题,读图可知,南部的50等值线东部呈东西走向,应是受纬度影响;而其西南部则呈南北走向,且位于横断山脉附近,应是受地形影响;东北地区的50等值线基本呈南北走向,基本与大兴安岭走向一致,应是受地形影响。图中70等值线延伸方向,与青藏高原的轮廓基本一致,应是受地形影响。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的太阳辐射总量为80~90亿焦耳/平方米,而乙地的太阳辐射总量为30~40亿焦耳/平方米,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乙地。原因在于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而乙地位于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日照时间短;海拔较低,地形封闭,大气密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第(3)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速、水平高,人类活动相对剧烈,工业发展水平高,所以大气污染更加严重,雾、霾的频繁出现导致太阳辐射量有所减少,使得东部地区整体太阳辐射呈下降趋势。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这是因为近些年来,气候变化使得西部地区降水增加,云雨天气较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答案] (1)50等值线:纬度和地形;70等值线:地形。
(2)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乙地。原因:甲地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或乙地气候湿润,日照时间短;海拔较低,地形封闭,大气密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人类活动相对更加剧烈,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大气污染更加严重,雾、霾的出现和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十年来降水增加,云雨天气增多,导致太阳辐射量呈减少的趋势。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同一地层形成时期,因受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地层物理性质及所埋藏的化石具有明显的地质环境指向性。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区的地层结构图。
(1)图示地层同属于古生代早期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4分)
(2)据图推测当地早期的古地质环境,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3)阐述D地层形成时期古生物环境的演化特点。(6分)
[解析] 此题以含不同化石的地层为情境,涉及地质年代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古生代早期出现的主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鹦鹉螺均属海洋无脊椎动物,故A、B同属古生代早期地层。第(2)题,据图可知,当地早期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存环境为浅海。第(3)题,D地层形成时期为中生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生物演化特点为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出现,爬行动物盛行,原始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出现,中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恐龙消失。
[答案] (1)A B
(2)海洋环境。理由:当地最早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存的环境为浅海。
(3)D地层形成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出现,爬行动物盛行,原始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出现;中生代末期物种大灭绝,恐龙消失。
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