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地理实践力)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综合思维) 3.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水循环
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G地下径流
陆地内循环 I蒸发、F植物蒸腾、D降水
3.成因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海陆间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 ( )
(2)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最多。 ( )
(3)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 ( )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蒸发环节上。 ( )
提示:(1)× 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
(2)×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
(3)× 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
(4)×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环节上。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3.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使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提示:不是。虽然地球上的水体总量丰富,但人类能利用的水资源数量极少,而且水体具有一定的更新周期。如果水资源遭受污染或用水速度超过水体更新速度,就会造成水资源短缺甚至枯竭。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大量建造集雨水窖、水池等?
提示: 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地处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问题2 (综合思维)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有利影响主要是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 区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 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挟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环节 具体影响
地表径流 ①修建水库、堤坝等工程可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③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小; ④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例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干旱时抽取地下水进行农田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局部地区 大气降水 ①人工降雨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 ②“旱改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
蒸腾、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增大蒸发量
下渗 “旱改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铺设渗水砖等,可增加下渗;破坏植被、路面硬化等,会减少下渗
1.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城市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D (2)A [第(1)题,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减少了地表水下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第(2)题,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储存起来,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发生,①说法正确。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绿地发展良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说法正确。“雨水银行”使汇入江河中的径流减少,不会提高江河的水位,③说法错误。绿地得到发展,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说法错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漓江的游船上游览,远处的山峰有的像一个大桃子,有的像一匹骆驼,有的侧看就像一个人的脸……山峰形态各异,漂亮极了,尤其是“九马画山”。“九马画山”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画上是一个“找马游戏”,你要是很仔细地看,就有可能找到九匹马;你要是粗略地看,很可能一匹马都找不到……
问题1 (区域认知)漓江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漓江在该地的水循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提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漓江在该地的水循环中属于地表径流环节。
问题2 (综合思维)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各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流水的侵蚀作用。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漓江两岸的山峰会保持固定的形态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该地的水循环比较活跃,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会持续进行,因此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将会不断变化。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意义 含义 理解
不断更新陆 地水资源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气态水、液态水与固态水,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始终相互转化、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有变化;平衡过程中水循环一直在进行
进行能量交换 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递作用,缓解了高低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源泉;水循环平衡了海陆之间、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收支
进行物质迁移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陆地通过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主要通过地表径流等改变地表形态
关键词法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平衡更新作用: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迁移交换作用:水循环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塑造作用:水循环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素之一,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2.《宋书·天文志》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与“归注于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2)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
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归注于海”为地表径流环节。第(2)题,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程,具有“传送带”的功能;水循环对调节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调节器”;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等,塑造出丰富的地表形态,具有“雕塑家”的作用。]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2.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题组1 水循环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组合是( )
A.A→B B.A→C→D→E
C.F→D→G D.I→D→G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1.B 2.B [第1题,图中A→C→D→E发生在海洋与陆地及其上空之间,为海陆间循环,故选B。第2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夏季风从海洋带来水汽,形成丰沛降水,此时海陆间循环最活跃,故选B。]
如图是已建成的雄安新区“雨水街坊示范区”景观图,该工程成为雄安新区打造海绵城市的标志工程。“雨水街坊示范区”以台地雨水花园为主的雨洪管理系统贯穿全区,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集生态景观、建筑艺术、创新技术、雨洪管理、悦享休憩于一体,形成优异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读图,完成3~4题。
3.(生活中的地理)“雨水街坊示范区”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下渗
C.植物蒸腾 D.降水
4.(生活中的地理)“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减少城市内涝发生 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B 4.A [第3题,雄安新区“雨水街坊示范区”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水循环的下渗环节。第4题,“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减小了城市地表径流,可以减少城市内涝发生,另外,生态景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①②③说法正确。“雨水街坊示范区”的建设,增加了城市植被,可减弱城市热岛效应,④说法错误。]
题组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住宅的设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雨水花园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6.城市雨水花园可以( )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
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
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
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C 6.B [第5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利于雨水的下渗并回收利用雨水,减小了地表径流,因此雨水花园主要改变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C正确;水汽输送、降水、地下径流不是其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A、B、D错误。第6题,由材料可知,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雨水花园没有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①错误;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可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②正确;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可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③正确;雨水花园并未体现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④错误。故选B。]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53探索
从实验中发现器皿的内壁和塑料纸底面出现大量凝结的水珠,塑料纸底面的水珠向中部聚集,并滴落到装满沙子的小瓶中,然后下渗到小瓶的底部。这个实验揭示了水的运动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通过水循环表现的。具体过程是: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海陆表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有一部分会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有一部分形成径流流入海洋,然后再参与蒸发,这样不断地循环交换,形成水循环。
教材P55思考
能。途径:主要在水循环的下渗和径流两个环节进行。有利方式:如增加透水路面、植树造林等,有利于下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不利方式:如城市中硬化地面、城市建筑等,不利于下渗,影响了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教材P56思考
1.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地面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另外,还会增加地面蒸发和增大地下径流。
2.建设海绵城市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城市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雨季能够蓄水滞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下水位;旱季也能够排水,为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
教材P57作业题
1.下渗、蒸发环节。有利:保持土壤水分,减轻土壤侵蚀等。不利:造成土壤污染。
2.(1)海水淡化就是模拟水循环将淡水与海水中的盐类分开,淡化海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因钙、镁离子含量低,水质更纯净。
(2)235×365=85 775(万吨);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3.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在城市区域的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课时分层作业(十)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C环节 B.G环节
C.F环节 D.E环节
2.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 )
A.A、B循环 B.H、G循环
C.A、C、G、E、F循环 D.B、C、G、F循环
1.D 2.C [第1题,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环节,对应图中的E环节。第2题,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主要是A、C、G、E、F循环。]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B 4.B [第3题,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使水蒸发以及重力作用使水往低处流。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日光(即太阳辐射能)使水分蒸发,蒸发的水分遇塑料薄膜凝结,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此过程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地球重力和太阳能,与风力、温室效应关系不大,②③正确,①④错误,B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和大气降水,没有涉及地下径流环节,也没有明显体现水汽输送环节,①③正确,故选B。]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a、b、c、d、e分别表示(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6.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C 6.D [第5题,a表示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b表示地表径流(河流)注入海洋;c表示下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d表示地下径流,地下水流入海洋;e表示蒸发,海洋水转化为大气水。第6题,陆地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①错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径流输送的影响上,③错误。]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8.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⑦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7.D 8.A [第7题,读图可知,①③⑦为社会水循环,②是自然水循环;结合①②③⑦的位置及与其他环节的关系可推断其分别是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及人工降水。第8题,城市水泥路面会使下渗减少,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图中⑤表示下渗,A正确;⑦表示人工降水,大量开采地下水,不能增加⑦,B错误;②为地表径流,污水回收利用,地表径流的使用量减少,可以增加地表径流,C错误;⑥表示水汽输送,城市绿地建设,不会减少水汽输送,D错误。]
下图示意趵突泉成因。据此完成9~10题。
9.能反映趵突泉泉水形成过程的是( )
①地下水遇阻出露地表 ②地下径流 ③大气降水 ④下渗 ⑤地表径流
A.①③⑤④② B.①⑤③④②
C.③④②⑤① D.③⑤④②①
10.有利于趵突泉持续喷涌的生态措施是( )
A.合理分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
B.提高石灰岩分布区的植被覆盖率
C.修建地下设施时考虑地下水分布特征
D.禁止开采岩浆岩分布区的地下水
9.D 10.B [第9题,趵突泉泉水来自地下水,先是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后经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汇集形成地下水;最后地下水碰到岩浆岩,因岩浆岩组织很紧密,水流受阻,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形成了趵突泉。综上所述,故选D。第10题,石灰岩分布区为趵突泉的补给区,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石灰岩分布区的植被覆盖率有利于趵突泉持续喷涌,B正确;合理分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不能增加地下水量,A错误;修建地下设施时考虑地下水分布特征属于工程措施,C错误;禁止开采岩浆岩分布区的地下水说法有误,应该是合理开采,D错误。故选B。]
水量平衡和能量守恒是地表水循环遵循的两大基本规律。伴随人类社会对水循环系统干扰程度的增加,衍生出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结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中水的运动都靠能量驱动。如图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驱动图示自然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地球内能 B.太阳能
C.机械能 D.生物能
12.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缩短水循环路径 B.提高水循环速率
C.大幅度增加降水 D.减弱水循环强度
13.人工能量输入过大,海河流域(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生态环境变好
C.蒸发水量减少 D.地表水增多
11.B 12.B 13.A [第11题,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这个环节,通过抽取地下水,加快了水循环的速率,提高了水循环的强度,B正确,D错误;抽取地下水并不能大幅度增加降水,也没有缩短水循环路径,A、C错误。故选B。第13题,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这个环节,人工能量输入过大,即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A正确;过度抽取地下水,人类对水循环的干扰严重,水生态环境可能会变差,B错误;地下水位下降,海河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多,海河流域地表水可能减少,D错误;蒸发水量主要与水面面积有关,抽取地下水对海河流域的蒸发水量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A。]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1)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2分)
(2)分析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4分)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请你再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一条可行性建议。(4分)
[解析] 第(1)题,“海绵校园”可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透水砖可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以及地表径流。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蓄量;植被在水循环中能截留水分,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第(3)题,“海绵校园”工程包括新建雨水沟(道路、广场)和卵石排水沟、雨水花园建设、屋顶绿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铺装改造、海绵示范技术展示系统和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内容。
[答案] (1)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蓄量;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
(3)兴建排水沟、放置雨水收集桶、建设雨水花园、屋顶绿化改造、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16/16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地理实践力)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综合思维) 3.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水循环
1.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__________、植物蒸腾、__________、凝结降水、__________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__________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__________、D降水、E地表径流、H__________、G地下径流
陆地内循环 I__________、F植物蒸腾、D降水
3.成因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海陆间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 ( )
(2)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最多。 ( )
(3)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是海上内循环。 ( )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蒸发环节上。 ( )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不断更新__________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进行__________和物质迁移。
3.塑造__________形态。
水循环使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我国中西部十多个省区大量建造集雨水窖、水池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工程的有利影响主要是什么?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 区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 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挟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环节 具体影响
地表径流 ①修建水库、堤坝等工程可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③河流上游过度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小; ④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例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干旱时抽取地下水进行农田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局部地区 大气降水 ①人工降雨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 ②“旱改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量
蒸腾、蒸发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增大蒸发量
下渗 “旱改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铺设渗水砖等,可增加下渗;破坏植被、路面硬化等,会减少下渗
1.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①减少城市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漓江的游船上游览,远处的山峰有的像一个大桃子,有的像一匹骆驼,有的侧看就像一个人的脸……山峰形态各异,漂亮极了,尤其是“九马画山”。“九马画山”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画上是一个“找马游戏”,你要是很仔细地看,就有可能找到九匹马;你要是粗略地看,很可能一匹马都找不到……
问题1 (区域认知)漓江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漓江在该地的水循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问题2 (综合思维)漓江两岸的山峰形态各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漓江两岸的山峰会保持固定的形态吗?为什么?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意义 含义 理解
不断更新陆 地水资源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气态水、液态水与固态水,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始终相互转化、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有变化;平衡过程中水循环一直在进行
进行能量交换 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递作用,缓解了高低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源泉;水循环平衡了海陆之间、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收支
进行物质迁移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陆地通过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主要通过地表径流等改变地表形态
关键词法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平衡更新作用: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迁移交换作用:水循环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3)影响塑造作用:水循环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素之一,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2.《宋书·天文志》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如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与“归注于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2)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
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2.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
题组1 水循环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的组合是( )
A.A→B B.A→C→D→E
C.F→D→G D.I→D→G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如图是已建成的雄安新区“雨水街坊示范区”景观图,该工程成为雄安新区打造海绵城市的标志工程。“雨水街坊示范区”以台地雨水花园为主的雨洪管理系统贯穿全区,展示了雨水从下落、收集、滞留、净化到下渗的全过程,集生态景观、建筑艺术、创新技术、雨洪管理、悦享休憩于一体,形成优异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读图,完成3~4题。
3.(生活中的地理)“雨水街坊示范区”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 B.下渗
C.植物蒸腾 D.降水
4.(生活中的地理)“雨水街坊示范区”推广后能够( )
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减少城市内涝发生 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④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题组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住宅的设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雨水花园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6.城市雨水花园可以( )
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
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
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
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53探索
从实验中发现器皿的内壁和塑料纸底面出现大量凝结的水珠,塑料纸底面的水珠向中部聚集,并滴落到装满沙子的小瓶中,然后下渗到小瓶的底部。这个实验揭示了水的运动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通过水循环表现的。具体过程是: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海陆表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有一部分会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有一部分形成径流流入海洋,然后再参与蒸发,这样不断地循环交换,形成水循环。
教材P55思考
能。途径:主要在水循环的下渗和径流两个环节进行。有利方式:如增加透水路面、植树造林等,有利于下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不利方式:如城市中硬化地面、城市建筑等,不利于下渗,影响了地表径流,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教材P56思考
1.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增加地面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另外,还会增加地面蒸发和增大地下径流。
2.建设海绵城市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城市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雨季能够蓄水滞洪,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下水位;旱季也能够排水,为城市生活和生产供水。
教材P57作业题
1.下渗、蒸发环节。有利:保持土壤水分,减轻土壤侵蚀等。不利:造成土壤污染。
2.(1)海水淡化就是模拟水循环将淡水与海水中的盐类分开,淡化海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因钙、镁离子含量低,水质更纯净。
(2)235×365=85 775(万吨);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3.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在城市区域的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