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第1课时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掌握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综合思维)
一、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条件
(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易混提醒] 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界异常变化”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如交通事故不属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属性,如发生在昆仑山中的滑坡没有对人类造成危害,就不属于自然灾害。
太平洋荒岛上发生的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吗?
提示:不属于。因为没有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4)类型: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700千米)。
(5)危害
2.滑坡
(1)形成原因: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3)危害
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滑坡强度主要与滑坡规模、滑移速度等有关,而滑坡规模和滑移速度与滑坡体的位置和体积等有关,如下图所示。
三、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形成原因: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海浪。
(2)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形成原因: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2)分类
(3)我国的风暴潮
①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
3.海啸
(1)概念: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2)危害: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
(2)风暴潮是由水下地震等地质灾害所引起的巨浪。 ( )
(3)我国受风暴潮影响较小。 ( )
(4)海啸多发生在印度洋沿岸。 ( )
提示:(1)× 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
(2)× 风暴潮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3)× 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4)× 世界上的海啸大多发生在太平洋。
四、生物灾害
1.分类:虫害和鼠害。
2.虫害
(1)概念:害虫造成的灾害。
(2)常见的害虫
①常见的农作物害虫:蝗虫、水稻螟虫、黏虫、棉铃虫等。
②常见的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
地震灾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月26日3时49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63度,东经102.01度。截至2023年1月26日18时,灾区电力、通信正常,雅康高速、G318通行正常。经紧急抢修排险,塌方道路全面抢通;震中危险地带人员已在“9·5”泸定地震后搬离或迁出,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康定、泸定游客情绪稳定,磨西镇260余名外来人员已经安全护送离镇。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问题2 (区域认知)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哪些?
提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问题3 (综合思维)我国地震灾情损失有什么特点?
提示:东重西轻,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 震级和烈度的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 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质量的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3.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4.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1.2023年10月11日18时36分,台湾省花莲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台湾省位于(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C.东非裂谷地震带
D.洋脊地震带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1)A (2)D [第(1)题,根据台湾位置可知,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不同地方烈度不同,一般来说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023年7月10日23时34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镇章子沟村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7月11日12时,灾害已造成2人死亡、2人失联、7人受伤。
问题1 (综合思维)滑坡、泥石流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造成人员伤亡,冲毁交通设施、建筑设施等,阻塞河道,摧毁农田,造成财产损失。
问题2 (区域认知)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提示:主要发生在山区。
问题3 (综合思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季节有什么不同?
提示:滑坡表现为常发性,泥石流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1.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是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如下:
2.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3.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区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参与 必须有水参与
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差 地形陡峭;有丰富的松散物;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2.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1)~(2)题。
(1)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2)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具有突发性
(1)C (2)D [第(1)题,图中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下滑堵塞道路,应为滑坡。 第(2)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A错;降水会诱发或加剧滑坡灾害,我国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故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节,B错;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都会触发或加剧滑坡灾害,C错;滑坡具有突发性,D对。]
海洋灾害
2023年4月,2022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发布。2022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死亡(含失踪)9人。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中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哪些?
提示: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的风暴潮灾害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
问题3 (综合思维)除造成人员伤亡,海洋灾害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影响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冲击和摧毁海岸堤坝、码头;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等。
1.风暴潮的形成与分类
(1)风暴潮的形成
(2)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的比较
台风风暴潮 温带气旋风暴潮
发生季节 夏秋季节 春秋季节
海水上涨动力 台风 温带气旋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较多
2.海啸的形成与危害
(1)形成
(2)危害: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受强冷空气影响,渤海海域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
材料二 某年3月14日潮水水位增长预报图(如下所示)。
(1)本次风暴潮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2)比较山东省与辽宁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及原因。
(3)试分析本次风暴潮可能产生的危害。
解析:第(1)题,农历正月十四日,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天体引潮力大,受强冷空气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图中两省的位置、数据及其变化规律,可得出两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从位置与风向上分析这次风暴潮产生差异的原因。第(3)题,可从风暴潮对陆域和水域人类活动的危害两方面回答。
答案:(1)大风、天体引潮力(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
(2)辽宁省未发生风暴潮,山东省受风暴潮影响大。
原因:偏北风(东北风)助长了潮势,辽宁省沿海为离岸风,山东省北部沿海为向岸风。
(3)对沿海地区的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对海水养殖破坏严重。
1.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两个地震带?地震有哪些危害? 3.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其危害分别有哪些? 4.引起风暴潮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我国哪些地区?二者分别发生在什么季节? 5.海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危害有哪些? 6.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题组1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北纬24.26度,东经98.08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级升高两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两倍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震级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D 2.C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面建筑结构等。震源越浅,地震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4.下列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3.D 4.D [第3题,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受地形影响;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目前还不能对地震准确地进行预报;恢复地表植被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题组2 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5.下列关于风暴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由大气运动引起,属于气象灾害
B.按引起的原因可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和寒带气旋风暴潮三种类型
C.海啸是威力最大的一种风暴潮
D.是一种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D [风暴潮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的海水异常升降,属于海洋灾害;根据风暴的性质,通常分为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和由热带气旋引起的热带气旋风暴潮两大类;海啸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6.下列关于生物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B.主要由外来生物入侵产生
C.造成生物种类减少
D.我国生物灾害种类多、危害小
A [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86探索
旱灾多发生在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材P87思考
地震灾害是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并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面沉陷、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
教材P88思考
1.世界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大陆裂谷地区和大洋海岭。
2.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会处。
教材P96思考
生物群落与其自然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生物灾害就会发生。如水旱灾害导致区域虫害发生;人们捕杀鸟、蛙,会导致鼠害;用药物捕杀害虫,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形成虫灾;盲目引进外来生物会排挤本国植物等。
教材P97思考
1.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入侵的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不仅与当地本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饵料、生态位,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而且传播疾病,与本土生物杂交导致遗传污染,降低本土生物的生存能力,导致本土生物自然群体减少,甚至濒于灭绝,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教材P98作业题
2.由于此次地震震源位于沿海的海底,海底地震会引起巨浪,形成海啸;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震中位于沿海,福岛核电站距震中近,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和海啸破坏了核电站设备,因而导致核泄漏。
3.关系: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环境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利。措施:破坏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喷洒农药;天敌防治,特别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16时25分,在四川省木里县发生4.4级(中强震:4.5级~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D.地表
3.推测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有( )
①震中距人口密集区较远 ②该地区防灾减灾意识较强 ③本次地震为非破坏性地震 ④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地震预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C 2.C 3.A [第1题,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A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误;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C正确;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弱,D错误。故选C。第2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平均深度是39~41千米,震源深度9千米,且此处地势高,地壳厚,所以震源在地壳,故选C。第3题,由材料“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区发生4.6级(中强震:4.5级~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可知,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有震中距人口密集区较远,损害较小,①正确;该地区防灾减灾意识较强,②正确;本次地震为非破坏性地震,③正确;地震预警无法在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④错误。故选A。]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地震易引发的海洋灾害是( )
A.海啸 B.海浪
C.赤潮 D.风暴潮
5.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4.A 5.C [第4题,海底地震发生后,引起海水扰动,传导至海面引起海水水位上升,称之为海啸,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底,可能引发海啸,A对;海浪主要是由风力吹拂海面引起的,B错;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C错;风暴潮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远远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D错。故选A。第5题,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烈度,C对;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为地震发生过后得知,无法在地震发生前预测,A、B、D错。故选C。]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上,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砂岩中含有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进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小汊头滑坡位于乌东德库区金沙江右岸,下图示意该滑坡全貌和滑坡前地质纵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6.库区小汊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是( )
A.库区水位涨落 B.年降水量较大
C.坡面植被减少 D.岩体软硬互层
7.滑坡发生过程中,泥岩发生的变化是( )
A.溶解流走 B.蠕变滑移
C.断裂发育 D.褶曲发育
8.滑坡体中泥岩上部的砂岩产生的断裂面应( )
A.与岩层大致平行 B.与岩层垂直
C.与坡面大致平行 D.与坡面垂直
6.A 7.B 8.C [第6题,由材料“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渗入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年降水量、坡面植物及岩体软硬互层都不是直接诱因,B、C、D错误。故选A。第7题,由材料“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向下蠕移,B正确;溶解流走的是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A错误;没有断裂和褶曲发育的水平拉力或挤压条件,C、D错误。故选B。第8题,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这与图中所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如下图中AB面。故选C。]
风暴潮是强风或气压骤变对海面作用引起海水堆积,使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可分为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类。风暴潮影响的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上百小时不等。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我国风暴潮发生的时空特征推测,正确的是( )
A.夏秋季节发生概率小
B.河口地区发生概率小
C.农历月初发生概率大
D.平直海岸发生概率大
10.下列关于风暴潮带来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淹没房屋——远离海岸建房
B.冲毁堤岸——建设防护林带
C.影响交通——建设地下交通
D.海水入侵——经常疏通河道
9.C 10.B [第9题,温带气旋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有利于沿岸地区海水堆积,夏秋季节风暴潮发生概率大,A错误;喇叭型河口和曲折河岸有利于海水堆积,河口处河水与海水交汇,有利于海水堆高,B、D错误;农历每月月末、月初和十五前后,天文大潮如果叠加风暴,利于风暴潮形成,C正确。故选C。第10题,风暴潮带来的堆高海水和风浪对沿岸地区影响大,可能会冲毁堤岸等,但影响时间只有几小时到几天,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最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是修建防护林和防波堤、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应急机制,减少风暴潮发生时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B正确;远离海岸建房、建设地下交通不切实际,A、C错误;疏浚河道对于缓解海水入侵的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B。]
夏秋季,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形势严峻,水稻螟虫等都有大面积出现的危险。据此完成11~12题。
11.受水稻螟虫危害严重的地区有( )
①四川盆地 ②江汉平原 ③太湖平原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灾情特点有( )
①东部重于西部 ②西部重于东部 ③北部重于南部 ④南部重于北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C 12.D [第11题,水稻好暖喜湿,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和太湖平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易受水稻螟虫危害,①②③正确。第12题,一般来说,农作物种植面积越大,受病虫害威胁就越大,气温越低,病虫害越少。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农作物种植面积大,西部深居内陆,降水少,农作物种植面积小,故东部农作物受病虫害威胁更大,①正确,②错误;南部纬度低,气温较高,北部纬度高,气温较低,故南部农作物病虫害重于北部,③错误,④正确。]
如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据此完成13~14题。
1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14.影响图示滑坡频率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地形 D.人口
13.C 14.A [第13题,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上升,使库区水位涨落幅度增大,坡脚与水库交界处长期遭受水的侵蚀与浸润,对山坡的支撑作用减弱,坡体易滑动。故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受其影响滑坡概率增大,C正确;水位稳定不会增加库岸滑坡发生的概率,甚至可能减少滑坡发生的概率,D错误;流速大小对滑坡发生概率的影响小,A、B错误。故选C。第14题,据图可知,滑坡频率与月均降水量呈正相关,故滑坡频率季节变化主导因素为降水,A正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易贡藏布(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流域滑坡、泥石流多发,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材料二 下图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示意图。
(1)从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角度简析易贡藏布河流域泥石流多发的原因。(8分)
(2)列举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4分)
(3)简述滑坡、泥石流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物质来源: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多地震破碎物;岩石风化产生大量碎屑物;易贡藏布河流域高山众多,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岩石破碎,多崩塌体堆积物;高山上有冰川分布,多冰川堆积物。动力机制:易贡藏布河流域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河流侵蚀作用和搬运能力强;深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之夏季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2)题,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体会形成滑坡遗迹;滑坡和泥石流的碎屑物堵塞河道,会形成堰塞湖;大量碎石在空地堆积,形成石海;泥石流挟带物质在山地冲蚀形成泥石流沟,在谷口或出山口处往往发生堆积,形成泥石流堆积扇。第(3)题,滑坡、泥石流会破坏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影响交通运输;滑坡、泥石流的冲击力大,可以摧毁房屋、农田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人类生产活动;滑坡体和泥石流挟带的泥沙以及碎石会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可能引发洪水等次生灾害。
[答案] (1)物质来源:多地震破碎物;多风化碎屑物;多崩塌体堆积物;多冰川堆积物。
动力机制: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降水集中,多暴雨; 夏季冰雪融水量大。
(2)滑坡遗迹、堰塞湖、石海、山前洪积扇、泥石流沟等。
(3)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危害生产活动; 破坏交通等基础设施;引发次生灾害。
20/20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第1课时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掌握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综合思维)
一、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主要由自然界__________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__________的事件或现象。
2.条件
(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__________。
(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__________的客体。
3.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地震灾害、__________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__________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易混提醒] 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界异常变化”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如交通事故不属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属性,如发生在昆仑山中的滑坡没有对人类造成危害,就不属于自然灾害。
太平洋荒岛上发生的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吗?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
(1)概念: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不仅发生范围广、__________、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4)类型: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700千米)。
(5)危害
2.滑坡
(1)形成原因: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______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__________、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3)危害
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三、海洋灾害
1.灾害性海浪
(1)形成原因:强烈的__________引起的海浪。
(2)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__________、施工、渔业__________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2.风暴潮
(1)形成原因:由强烈__________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__________的现象。
(2)分类
(3)我国的风暴潮
①台风风暴潮: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__________、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②温带气旋风暴潮
3.海啸
(1)概念:由海底地震、__________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2)危害:岸堤决裂、船舶倾覆、__________、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
(2)风暴潮是由水下地震等地质灾害所引起的巨浪。 ( )
(3)我国受风暴潮影响较小。 ( )
(4)海啸多发生在印度洋沿岸。 ( )
四、生物灾害
1.分类:__________和鼠害。
2.虫害
(1)概念:__________造成的灾害。
(2)常见的害虫
①常见的农作物害虫:__________、水稻螟虫、黏虫、__________等。
②常见的森林害虫:__________、松毛虫、天牛等。
地震灾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月26日3时49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9.63度,东经102.01度。截至2023年1月26日18时,灾区电力、通信正常,雅康高速、G318通行正常。经紧急抢修排险,塌方道路全面抢通;震中危险地带人员已在“9·5”泸定地震后搬离或迁出,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康定、泸定游客情绪稳定,磨西镇260余名外来人员已经安全护送离镇。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 (区域认知)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哪些?
问题3 (综合思维)我国地震灾情损失有什么特点?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 震级和烈度的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 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质量的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3.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4.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1.2023年10月11日18时36分,台湾省花莲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台湾省位于(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C.东非裂谷地震带
D.洋脊地震带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023年7月10日23时34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镇章子沟村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7月11日12时,灾害已造成2人死亡、2人失联、7人受伤。
问题1 (综合思维)滑坡、泥石流会造成哪些危害?
问题2 (区域认知)从地形的角度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问题3 (综合思维)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季节有什么不同?
1.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是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如下:
2.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3.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区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参与 必须有水参与
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差 地形陡峭;有丰富的松散物;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2.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1)~(2)题。
(1)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2)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具有突发性
海洋灾害
2023年4月,2022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发布。2022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给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亿元,死亡(含失踪)9人。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中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哪些?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的风暴潮灾害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3 (综合思维)除造成人员伤亡,海洋灾害还会造成哪些危害?
1.风暴潮的形成与分类
(1)风暴潮的形成
(2)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的比较
台风风暴潮 温带气旋风暴潮
发生季节 夏秋季节 春秋季节
海水上涨动力 台风 温带气旋
特点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较多
2.海啸的形成与危害
(1)形成
(2)危害: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受强冷空气影响,渤海海域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
材料二 某年3月14日潮水水位增长预报图(如下所示)。
(1)本次风暴潮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2)比较山东省与辽宁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及原因。
(3)试分析本次风暴潮可能产生的危害。
1.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两个地震带?地震有哪些危害? 3.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其危害分别有哪些? 4.引起风暴潮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我国哪些地区?二者分别发生在什么季节? 5.海啸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危害有哪些? 6.生物灾害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题组1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2月2日1时36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北纬24.26度,东经98.08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级升高两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两倍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震级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4.下列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题组2 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5.下列关于风暴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由大气运动引起,属于气象灾害
B.按引起的原因可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和寒带气旋风暴潮三种类型
C.海啸是威力最大的一种风暴潮
D.是一种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6.下列关于生物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B.主要由外来生物入侵产生
C.造成生物种类减少
D.我国生物灾害种类多、危害小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86探索
旱灾多发生在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东北平原;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材P87思考
地震灾害是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并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面沉陷、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
教材P88思考
1.世界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大陆裂谷地区和大洋海岭。
2.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会处。
教材P96思考
生物群落与其自然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生物灾害就会发生。如水旱灾害导致区域虫害发生;人们捕杀鸟、蛙,会导致鼠害;用药物捕杀害虫,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形成虫灾;盲目引进外来生物会排挤本国植物等。
教材P97思考
1.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2.入侵的外来物种由于缺少天敌,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不仅与当地本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饵料、生态位,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而且传播疾病,与本土生物杂交导致遗传污染,降低本土生物的生存能力,导致本土生物自然群体减少,甚至濒于灭绝,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教材P98作业题
2.由于此次地震震源位于沿海的海底,海底地震会引起巨浪,形成海啸;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震中位于沿海,福岛核电站距震中近,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和海啸破坏了核电站设备,因而导致核泄漏。
3.关系: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环境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利。措施:破坏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喷洒农药;天敌防治,特别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