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植被(重难点知识 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植被(重难点知识 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10:47: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一、植被的概念与类型
1. 植被的定义 :
覆盖一个地区的 植物群落 的总称,是自然环境的重要标志。
自然植被 :未受人类干扰的植物群落(如原始森林、草原)。
人工植被 :人类种植或管理的植物群落(如农田、人工林)。
2. 植被的垂直结构 (重点):
分层现象 :不同高度分布不同植物(如森林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影响因素 :光照、温度、湿度(上层光照强,底层湿度大)。
二、主要植被类型及特征
1. 森林植被
热带雨林 :
分布 :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
特征 :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分层明显;
常绿阔叶,板状根、茎花现象常见;
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季节变化。
易错点 :误认为热带雨林仅分布在平原(如喜马拉雅山南坡也有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国南方、美国东南部)。
特征 :
叶片革质,耐旱抗寒;
季风气候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
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中国北方、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特征 :
冬季落叶,叶片宽薄;
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00-1000mm。
寒带针叶林(泰加林) :
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
特征 :
针状叶抗寒抗旱,群落结构简单;
气候寒冷,年降水量少但蒸发弱。
2. 草原植被
热带草原(萨瓦纳) :
分布 :热带干湿季气候区(非洲东部、巴西高原)。
特征 :
干湿季分明,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枯黄;
散生耐旱乔木(如金合欢树)。
温带草原 :
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蒙古高原、北美中部)。
特征 :
草本植物为主,夏季葱绿,冬季枯黄;
年降水量200-500mm,蒸发强。
3. 荒漠植被
分布 :热带和温带干旱区(撒哈拉沙漠、塔里木盆地)。
特征 :
植物稀疏,耐旱(叶片退化为刺、肉质茎储水);
年降水量<200mm,昼夜温差大。
4. 其他植被
苔原植被 :高纬或高山寒冷地区(如北极苔原),以地衣、苔藓为主。
草甸植被 :湿润地区非地带性植被(如河漫滩草甸),草本茂盛。
三、植被的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
1. 纬度地带性 :
从赤道到两极,植被依次为 热带雨林→草原→荒漠→针叶林→苔原 。
成因 :热量和水分随纬度变化。
2. 垂直地带性 :
高山地区植被随海拔升高呈垂直分带(类似纬度地带性)。
案例 :喜马拉雅山南坡从基带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冰雪带。
3. 经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植被依次为 森林→草原→荒漠 (中国东部到西北)。
成因 :水分条件差异。
4. 易错点 :
混淆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垂直分带基带与当地水平地带性一致)。
忽视非地带性植被(如绿洲、沼泽)。
四、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
热量 :决定植被类型(如热带 vs 寒带);
水分 :影响植被密度(如森林 vs 荒漠)。
2. 植被对环境的适应 :
叶片形态(针叶抗寒、肉质茎储水);
根系深浅(荒漠植物根系深,草原植物根系浅)。
3. 植被的生态作用 :
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增加湿度);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减少地表径流);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重难点与易错点
1. 植被类型判断 :
关键 :结合气候类型(如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热带草原植被)。
易错 :将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淆(叶片质地和是否落叶)。
2.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
难点 :同一山脉不同坡向的植被差异(如迎风坡降水多→森林,背风坡降水少→草原)。
3. 人类活动影响 :
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如亚马孙雨林破坏);
过度放牧→草原退化(如内蒙古草原沙化)。
4. 特殊案例记忆 :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因地势高,未形成雨林);
荒漠中的绿洲(地下水或冰雪融水补给形成)。
六、典型例题
问1 :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植被茂盛的原因。
答1 :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
地形平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生物循环快,土壤养分丰富。
问2 :比较温带草原与热带草原的植被差异。
答2 :
对比项 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热带干湿季气候,干湿季交替
植被特征 草本为主,无散生乔木 草本为主,散生耐旱乔木
年降水量 200-500mm 750-1500mm(集中在湿季)
问3 :青藏高原东南部出现森林,而西北部为高寒荒漠,解释其成因。
答3 :
东南部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山地森林;
西北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形成高寒荒漠。
总结 :结合气候类型图记忆植被分布规律,通过对比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叶片、根系、分层)强化理解,联系实际案例(如亚马孙雨林破坏、内蒙古草原退化)分析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一、选择题:本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5·重庆渝中·二模】
伊春的红松林是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森林。红松的耐寒力强,在冬季 低温下无冻害现象。红松的针叶为5针一束,果实为球召果,两年成熟,种子个大肉白,是人们喜食的美味佳肴。下图为红松树叶和果实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松的针状叶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热量散失 B.吸收雾中水分
C.增加积雪保暖 D.积累可溶性糖
2.人们大量采摘球召果对红松林本身的负面影响是( )
A.减少森林垂直结构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影响松鼠的食物源 D.导致红松林衰退
【2025·河南·二模】
下图分别示意3月18日~5月7日江苏省苏南地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森林林下的枯落物含水率和蓄水量变化,其中落叶阔叶林平均树龄更大,郁闭度更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示时段林下枯落物含水率高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森林面积 B.太阳高度
C.生物活动 D.天气状况
4.图示时段常绿阔叶林林下枯落物含水率更高,其原因是( )
A.气候暖湿,林下生物总量更多 B.光照较弱,枯落物蒸发量较小
C.降水较多,林冠层截留量较大 D.新落叶多,且本身含水率较高
5.与常绿阔叶林相比,落叶阔叶林林下枯落物蓄水量大小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枯落物厚度大 B.林下光照弱
C.枯落物类型多 D.林木密度低
【2025·黑龙江哈尔滨·二模】
沙米为固沙先锋植物,沙米的空间分布与其生物学特征及沙地环境(地形、土壤水分和降水等)密切相关,沙米的地上种群密度与土壤种子库(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密度呈正相关。奈曼和民勤分别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一个,下图示意奈曼和民勤两地不同沙丘固定程度对应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分布特征,推断沙米种子的生物学特征 (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等)可能是( )
A.耐旱 B.耐贫
C.喜光 D.厌光
7.关于奈曼和民勤两地的推测,正确的是( )
①奈曼位于半干旱地区,民勤位于干旱地区 ②民勤植被覆盖率高于奈曼
③民勤的流动沙丘比例大 ④奈曼的固定沙丘比例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25·湖北·一模】
叶面积指数是指某地生长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其受热量、水分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季是指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时期(日平均气温连续达到5℃以上)。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从而影响叶面积指数。下表为我国西北地区1982—2017年植物的生长季和四季平均叶面积指数及气候指标的多年平均值和年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 多年平均值 年均变化
叶面积指数 气温/℃ 降水量/ mm 叶面积指数 气温/℃ 降水量/ mm
甲 0.43 14.08 178.20 0.00308 0.0437 0.18
春季 0.19 6.73 41.78 0.00127 0.0605 0.10
乙 0.65 19.24 111.14 0.00484 0.0482 -0.02
丙 0.23 5.39 39.23 0.00132 0.0287 0.03
丁 约为0 -10.78 11.26 约为0 0.0151 0.01
8.代表生长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在1982——2017年期间,我国西北地区( )
A.春季气温升高约0:0605℃ B.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
C.秋季蒸发量不断减弱 D.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大
10.下列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的方式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植被自然修复
C.禁止乱砍滥伐 D.大力植树造林
【2025·河南郑州·二模】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理论碳吸收量
11.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12. 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13.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2025·宁夏·二模】
青海云杉是祁连山森林的优势树种,某研究团队选取祁连山北坡海拔2700~3300米生长情况良好且未受人为干扰的云杉林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微地形通过对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的二次分配影响云杉幼苗的分布和生长。下图示意祁连山某流域不同微地形环境下幼苗的密度和基径(是指植株贴近地面的茎杆直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高海拔陡坡光照充足,但幼苗密度和平均基径均较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向 B.坡度
C.热量 D.降水
15.高海拔缓坡与低海拔凸地云杉幼苗生长特征差异不明显,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
①耐寒 ②喜热 ③喜光 ④适应性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6.四种不同微地形中最适合云杉幼苗生长的是( )
A.高海拔陡坡 B.高海拔缓坡
C.低海拔凸地 D.低海拔凹地
【202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荒漠灌木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灌丛冠幅上,一般而言树龄与冠幅呈正相关。沙冬青属是亚洲中部荒漠地区唯一的阔叶常绿灌木,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浸润种皮。新疆沙冬青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隅昆仑山北麓。下图为新疆沙冬青种群总体冠幅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沙冬青叶片的特点最可能是( )
A.叶面宽大 B.叶尾细长
C.叶片薄软 D.叶面被毛
18.据图分析,新疆沙冬青( )
A.幼龄植株的环境适应力更强 B.植物群落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C.老龄植株的生境人为干扰少 D.植物群落的繁衍速度较缓慢
19.推测新疆沙冬青种群更新能力较高的区域可能位于( )
A.砾石山坡 B.干涸河谷
C.冲积扇缘 D.沙漠边缘
【2025·吉林长春·一模】
公元946年长白山火山喷发时,岩浆和火山灰几乎毁灭了长白山主峰及周围半径约50千米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形成大面积裸地。位于50千米外的森林未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是促进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火山喷发后很长时期, 长白山东坡植被定殖失败(定殖是指植物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成功存活、繁殖,并逐渐扩大其种群规模的过程),直到公元1710年前后,长白山主峰东坡树种才得以建群,先锋树种是长白落叶松。据考察,东坡的火山灰厚度最大,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下图示意长白山主峰东坡植被在火山喷发后的林分(泛指长有林木的地段)演化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20.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主体最可能是(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1.据材料推断长白山东坡先锋树种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耐碱 B.喜阴喜湿
C.喜干耐寒 D.喜光耐旱
22.火山喷发后很长时期,长白山东坡植被定殖容易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壤矿物质少 B.气候条件差
C.人类干扰强 D.火山灰厚度大
【2025·全国·专题练习】
植物种子是森林鼠类的重要食物来源,种子成熟掉落后,一部分会被鼠类取食,另一部分会被鼠类贮藏起来以应对将来的食物短缺,这对种子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锐齿槲栎种子是秦岭南坡森林鼠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某团队连续两年在该地进行实验研究锐齿槲栎种子的命运,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第二年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距离更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推测与第一年相比,第二年( )
A.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少,森林鼠类数量少
B.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少,森林鼠类数量多
C.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多,森林鼠类数量少
D.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多,森林鼠类数量多
24.第二年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距离更远,主要是因为森林鼠类( )
A.觅食范围扩大 B.迁移能力增强
C.同类竞争激烈 D.天敌数量增加
【24-25·山东青岛·期末】
子午岭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是目前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子午岭北部次生落叶阔叶林是1866年当地人口外迁后,主要在弃耕地逐渐恢复起来的。该区演替系列完整,主要演替阶段齐全。下图示意子午岭北部植物群落演替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当地典型自然植被可能是( )
A.辽东栎林 B.侧柏林 C.油松林 D.狗尾草草地
26.在该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 )
A.一直增强 B.一直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27.造成该区域植被演化路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风速 B.光照热量 C.降水热量 D.光照风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道题,共46分。
【24-25·河北保定·期末】
28.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带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指繁茂于云雾连绵的山地森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这种森林只占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的2.5%。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至今为止没有受到广泛关注。海南岛是中国热带云雾林最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据图描述热带云雾林分布区的分布特征。
(2)据材料说明热带云雾林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3)阐述目前热带云雾林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2025·全国·模拟预测】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他暖山(位置见图1)是泰国最高峰,拥有山地云雾林、热带混合落叶林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某年4月,某高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因他暖山生态系统开展了研究。
活动一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绘制了因他暖山垂直带谱简图(图2)。完成前期准备后,同学们从混合落叶林带开始向上攀登。此时的混合落叶林带,部分树木已经落叶,呈现出凋零的景象。同学们访谈当地人了解到,4——5月是集中落叶期。
(1)分析因他暖山混合落叶林带4——5月树木集中落叶的原因。
活动二 同学们继续向上攀登,来到山地云雾林带,林中云雾缭绕,树干、树桩、地面遍布苔藓。同学们了解到,在6—8月,云雾更加浓密,能见度更低。
(2)说明因他暖山山地云雾林带苔藓遍布的水源条件。
活动三 为开展植被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同学们在下山过程中布设了多处典型样方(调查植物群落的取样地块)。
(3)指出该项研究在布设样方时的注意事项。
【24-25·山东·阶段练习】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受人类干扰严重、随时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近10年来, 我国成功保护了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但以木本植物居多,而草本植物相对不足。黄花绿绒蒿(见图左)特产于云南西北部,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人员于云南西北部怒山山脉主峰4000~4100米的砾石草甸山坡,选取无明显人为干扰的黄花绿绒蒿居群样地统计黄花绿绒蒿出现的位置,结果如图右所示, 该样地中黄花绿绒蒿幼年个体根系发育不完善。
(1)推测我国成功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木本植物居多的原因。
(2)说出研究区域黄花绿绒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成因。
(3)简析黄花绿绒蒿分布特点的主要好处。
【24-25·河南·阶段练习】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氮是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多赋存在土壤有机碳中,在温度达到 时会蒸发。森林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氮储量占森林生态系统的90%左右,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兴安岭的研究表明,火烧会显著改变不同深度土层的全氮储量,重度火烧后,原有植被清空,植被开始缓慢演替,乔木复苏难度大。下图示意大兴安岭某林火迹地13年后不同深度土层全氮储量对比。
(1)说明轻度火烧对0~20cm、20~70cm、70~100cm深度森林土壤全氮储量的影响机制。
(2)根据全氮储量的变化,分析重度火烧严重遏制乔木复苏的原因。
(3)分析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全氮储量逐渐恢复的方式。
【24-25·山东·开学考试】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度干燥和水浸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品尼松耐寒、耐旱,是北美西部的一种常绿针叶树。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谷地的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枝干向侧翼自然分枝的部位)低,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生长状态易受外力作用影响。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下图示意该谷底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1)简析甲时期该谷底品尼松生长缓慢的原因。
(2)说明乙时期降水增多对该谷底品尼松生长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一、选择题:本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5·重庆渝中·二模】
伊春的红松林是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森林。红松的耐寒力强,在冬季 低温下无冻害现象。红松的针叶为5针一束,果实为球召果,两年成熟,种子个大肉白,是人们喜食的美味佳肴。下图为红松树叶和果实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松的针状叶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热量散失 B.吸收雾中水分
C.增加积雪保暖 D.积累可溶性糖
2.人们大量采摘球召果对红松林本身的负面影响是( )
A.减少森林垂直结构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影响松鼠的食物源 D.导致红松林衰退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小题1】据材料“红松的耐寒力强,在冬季-50℃低温下无冻害现象”可知,红松的针状叶表面积较小,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散失,帮助植物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体温,这是针叶植物适应寒冷环境的重要特征,A正确;针状叶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吸收水分,而是减少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B错误;针状叶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并不能增加积雪保暖,积雪的保暖作用更多是积雪本身的特性,C错误;可溶性糖的积累是植物应对寒冷的一种生理机制,但这与针状叶的形态特征无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A。
【小题2】森林的垂直结构主要与树木的高度和层次分布有关,采摘球召果并不会直接影响森林的垂直结构,A错误;虽然采摘球召果可能会影响某些依赖球召果为食的动物,但这并不直接导致整个红松林的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采摘球召果确实会影响松鼠等动物的食物来源,但这并不是对红松林本身的直接影响,C错误;球召果是红松的种子,大量采摘会减少红松的自然繁殖机会,导致红松林无法正常更新和生长,最终可能导致红松林的衰退,D正确。故选D。
【点睛】红松材质优良、纹理通直,抗压力强,富含树脂,耐朽力强,工艺价值高,油漆性能良好,易干燥。木材可做建筑、航空、桥梁和车船材。木材的刨削、车旋性能良好,易于加工,适于做各种模型,也可做胶合板、乐器和运动器械等。
【2025·河南·二模】
下图分别示意3月18日~5月7日江苏省苏南地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森林林下的枯落物含水率和蓄水量变化,其中落叶阔叶林平均树龄更大,郁闭度更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示时段林下枯落物含水率高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森林面积 B.太阳高度
C.生物活动 D.天气状况
4.图示时段常绿阔叶林林下枯落物含水率更高,其原因是( )
A.气候暖湿,林下生物总量更多 B.光照较弱,枯落物蒸发量较小
C.降水较多,林冠层截留量较大 D.新落叶多,且本身含水率较高
5.与常绿阔叶林相比,落叶阔叶林林下枯落物蓄水量大小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枯落物厚度大 B.林下光照弱
C.枯落物类型多 D.林木密度低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由图可知,图示时段林下枯落物含水率高低变化与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关系,降水量直接影响枯落物含水率变化,故天气状况是影响图示时段森林枯落物含水率高低变化的主要因素,D正确;森林面积与枯落物含水率高低变化并无直接关联,A错误;太阳高度主要影响气温,对枯落物含水率的直接影响较小,B错误;生物活动对枯落物含水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小题2】常绿阔叶林春季受叶片更新影响,新叶片逐渐萌发,老叶逐渐凋落,图示时段常绿阔叶林落叶较多,且因叶片刚刚凋落,该时期落叶本身含水率较高,导致常绿阔叶林林下枯落物含水率较高,D正确;生物总量多并不直接等同于枯落物含水率高,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A错误;图示时段落叶阔叶林郁闭度更高,林下光照更弱,林冠层截留量更大,BC错误。故选D。
【小题3】由图可知,与常绿阔叶林相比,落叶阔叶林林下枯落物蓄水量更高。由材料可知,落叶阔叶林平均树龄大,郁闭度高,说明其落叶总量大,林下枯落物厚度大,虽枯落物含水率较低,但因厚度大,蓄积量大,导致其蓄水量更高,A正确;林下光照弱与枯落物蓄水量大小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B错误;题干中未提及枯落物类型差异对蓄水量的影响,且没有信息表明落叶阔叶林枯落物类型更多,C错误;已知落叶阔叶林郁闭度高,说明林木密度高,且林木密度与枯落物蓄水量大小没有直接关联,D错误。故选A。
【点睛】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 (冠幅)与此林地 (林分)总面积的比,它反映林分的密度。
【2025·黑龙江哈尔滨·二模】
沙米为固沙先锋植物,沙米的空间分布与其生物学特征及沙地环境(地形、土壤水分和降水等)密切相关,沙米的地上种群密度与土壤种子库(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密度呈正相关。奈曼和民勤分别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一个,下图示意奈曼和民勤两地不同沙丘固定程度对应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分布特征,推断沙米种子的生物学特征 (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等)可能是( )
A.耐旱 B.耐贫
C.喜光 D.厌光
7.关于奈曼和民勤两地的推测,正确的是( )
①奈曼位于半干旱地区,民勤位于干旱地区 ②民勤植被覆盖率高于奈曼
③民勤的流动沙丘比例大 ④奈曼的固定沙丘比例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
【小题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流动沙丘种子库的密度比固定沙丘的大;由题干信息“沙米的地上种群密度与土壤种子库密度呈正相关”可知,流动沙丘种子的萌芽条件较固定沙丘好,沙丘的流动性会将种子掩埋,形成阴暗环境,随着沙丘的固定程度增加,种子被掩埋的机率降低,种子不能萌芽,导致种子库密度也降低,推断沙米种子的生物学特征 (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等)可能是厌光,D正确,C错误;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水分条件,同等条件下,土壤越肥沃,水分越充足,种群密度会越大,AB错误。故选D。
【小题2】沙漠地区,水分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沙米为固沙先锋植物,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沙米种群密度会先不断增大;随着沙米种群密度的增加,固沙作用不断增强,沙丘的流动性减弱,生境条件不断改善,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随着沙丘固定程度的增加和种间竞争,沙米的种群密度将会降低。根据文字信息“沙米的地上种群密度与土壤种子库密度成正相关”及图中信息,民勤的沙米种子库密度高于奈曼,即民勤的沙米种群密度高于奈曼,说明民勒比奈曼地区更加干旱,①③正确,②错误;与民勤相比,奈曼沙米的种群密度低,生境条件较好,各类沙丘比例均低于民勤,④错误。故选B。
【点睛】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及以下、具有活力且暂未萌发的种子总和,是植物种群延续和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资源。其动态受气候、干扰和物种特性影响,可分为瞬时库 (短期存留)和持久库 (多年存活)。研究种子库有助于理解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维持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潜力。
【2025·湖北·一模】
叶面积指数是指某地生长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其受热量、水分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季是指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时期(日平均气温连续达到5℃以上)。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从而影响叶面积指数。下表为我国西北地区1982—2017年植物的生长季和四季平均叶面积指数及气候指标的多年平均值和年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季节 多年平均值 年均变化
叶面积指数 气温/℃ 降水量/ mm 叶面积指数 气温/℃ 降水量/ mm
甲 0.43 14.08 178.20 0.00308 0.0437 0.18
春季 0.19 6.73 41.78 0.00127 0.0605 0.10
乙 0.65 19.24 111.14 0.00484 0.0482 -0.02
丙 0.23 5.39 39.23 0.00132 0.0287 0.03
丁 约为0 -10.78 11.26 约为0 0.0151 0.01
8.代表生长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在1982——2017年期间,我国西北地区( )
A.春季气温升高约0:0605℃ B.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
C.秋季蒸发量不断减弱 D.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大
10.下列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的方式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植被自然修复
C.禁止乱砍滥伐 D.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植物的生长季是指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时期 (日平均气温连续达到5℃以上)。”可知生长季应包括春季后半段、夏季的全部和秋季的前半段。因此生长季的平均气温应低于夏季。所以甲为生长季,乙为夏季。根据气温数值可以判断丙为秋季,丁为冬季。故选A。
【小题2】1982——2017年,共计36年,该地区春季气温上升了 A选项错误。该地夏季降水减少了36*0.02mm=0.72mm,相比于111.14mm的平均降水量,减少非常有限,B选项错误。从表格信息可知,该地1982—2017 年秋季 (丙)平均气温上升,秋季的蒸发量呈增加趋势,C选项错误。36 年间,该地叶面积指数共增长了0.00308*36=0.11088,占整个生长季平均叶面积指数的约四分之一,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大,D选项正确。故选D。
【小题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减少水资源消耗,增加生态用水,有效改善生态状况,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A选项正确;植被自然修复、禁止乱砍滥伐可增加叶面积指数,但效果不明显,B、C选项错误;大力植树造林需消耗大量水资源,不适合在西北地区开展,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自然植被的生长发育受到,水分、热量、光照、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茂盛,植被覆盖率高。
【2025·河南郑州·二模】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理论碳吸收量
11.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12. 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13.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时,气温较低,尤其是夜间温度可能降至冰点以下,导致新生的叶片容易遭受冻害。冻害会破坏叶片的细胞结构,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理论碳吸收量。因此,与M点相比,早春展叶的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易遭受冻害,A正确;早春突出的是气温还较低,洪涝和干旱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D错误。故选A。
【小题2】M点后,落叶树种的理论碳吸收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展叶时间较晚,导致生长期缩短,生长时间不足意味着光合作用的时间减少,碳吸收量自然下降,C正确;M之后地面温度应较之前更高,A错误;理论碳吸收量主要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土壤水分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M之后太阳高度增大, 日照强度增强,D错误。故选C。
【小题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落叶树种可能会提早展叶,过早展叶可能导致叶片在气温较低的早春遭受冻害,影响树木的生长和碳吸收能力,而光照调节可以帮助落叶树种在适宜的时间展叶,避免因过早展叶而遭受不利影响,B正确,
AD错误;
光照调节并不是要将落叶树种延后至晚春展叶,过晚展叶会导致树木生长时间不足,C错误。
故选B。
【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风力、土壤等。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2025·宁夏·二模】
青海云杉是祁连山森林的优势树种,某研究团队选取祁连山北坡海拔2700~3300米生长情况良好且未受人为干扰的云杉林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微地形通过对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等的二次分配影响云杉幼苗的分布和生长。下图示意祁连山某流域不同微地形环境下幼苗的密度和基径(是指植株贴近地面的茎杆直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高海拔陡坡光照充足,但幼苗密度和平均基径均较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向 B.坡度
C.热量 D.降水
15.高海拔缓坡与低海拔凸地云杉幼苗生长特征差异不明显,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
①耐寒 ②喜热 ③喜光 ④适应性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6.四种不同微地形中最适合云杉幼苗生长的是( )
A.高海拔陡坡 B.高海拔缓坡
C.低海拔凸地 D.低海拔凹地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而题目限定了高海拔陡坡光照充足,所以坡向不是主因,A错;高海拔陡坡与邻近的其他小尺度空间区域如高海拔缓坡,热量和降水差异不大,但陡坡坡度大,土壤易流失,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利于幼苗扎根和获取养分,导致幼苗密度和平均基径均较小, B对,CD错,故选B。
【小题2】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云杉能生长说明耐寒;高海拔缓坡与低海拔凸地海拔、光照、热量等条件有差异,但生长特征差异不明显,说明云杉对不同环境适应性强,并非喜热 (高海拔热量条件相对差),也未突出表现出特别喜光 (因为不同光照条件差异下生长特征差异不大) ; 所以①④正确, ②③错误。故选C。
【小题3】从图中看,低海拔凹地云杉幼苗密度最大,平均基径也较大,说明在低海拔凹地环境下,云杉幼苗在数量和生长状况 (茎杆直径体现生长状况)上都表现较好,所以最适合云杉幼苗生长。故选D。
【点睛】影响植被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光照:光照强度、时长和光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如阳生植物需强光,分布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阴生植物耐弱光,多在林下等光照较弱处。 热量:决定植物分布的纬度和海拔范围。不同植物对热量需求不同,热带植物喜高温,寒带植物适应低温。热量影响植物生长周期、发育速度等。 降水:降水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植被类型。湿润地区多森林,干旱地区多荒漠植被; 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植被有明显季相变化。
【2025·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荒漠灌木的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灌丛冠幅上,一般而言树龄与冠幅呈正相关。沙冬青属是亚洲中部荒漠地区唯一的阔叶常绿灌木,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浸润种皮。新疆沙冬青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隅昆仑山北麓。下图为新疆沙冬青种群总体冠幅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沙冬青叶片的特点最可能是( )
A.叶面宽大 B.叶尾细长
C.叶片薄软 D.叶面被毛
18.据图分析,新疆沙冬青( )
A.幼龄植株的环境适应力更强 B.植物群落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C.老龄植株的生境人为干扰少 D.植物群落的繁衍速度较缓慢
19.推测新疆沙冬青种群更新能力较高的区域可能位于( )
A.砾石山坡 B.干涸河谷
C.冲积扇缘 D.沙漠边缘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信息,沙冬青是亚洲中部荒漠地区唯一的阔叶常绿灌木,生长在干旱的荒漠环境中。荒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通常具有减少水分蒸腾和保持水分的叶片特征。荒漠植物通常不会具有宽大叶片,叶面宽大不利于减少水分蒸腾,A错误;叶尾细长一般是针状叶的特征,但沙冬青是阔叶灌木,叶片形态与此不符,B错误;薄软的叶片蒸腾作用强,不利于保水,与荒漠环境不符,C错误;叶面被毛结构可以反射阳光、降低叶片温度、减少水分蒸腾,有利于植株适应荒漠环境,D正确。故选D。
【小题2】结合图片信息,大冠幅 (高龄)个体的比例最大,而小冠幅(幼龄)的比例最小,推测高龄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而幼苗存活率较低,A错误;由于幼苗成活率低,因而群落整体繁衍速度较为缓慢,D正确;总体来看,新疆沙冬青高龄植株多,但幼龄植株少,说明其年龄结构呈衰退型,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植株受人为影响的情况,C错误。故选D。
【小题3】根据材料信息,新疆沙冬青的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浸润种皮,因此种群更新能力较高的区域应当是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砾石山坡通常排水性强,水分难以滞留,不利于种子萌发,A错误;干涸河谷虽然也有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补给,但大部分时间段较为干旱,总体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沙冬青的繁殖,B错误;冲积扇缘地势较低,地下水较浅或地表水容易汇集,土壤湿度较高,适合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C正确;沙漠边缘通常干旱缺水,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种子萌发,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温度、降水和光照是影响植被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和坡度等,影响植被的生长范围和类型;土壤:土壤的类型和质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水分:水分的可用性和分布对植被的生长至关重要;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和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植被造成影响。
【2025·吉林长春·一模】
公元946年长白山火山喷发时,岩浆和火山灰几乎毁灭了长白山主峰及周围半径约50千米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形成大面积裸地。位于50千米外的森林未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是促进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火山喷发后很长时期, 长白山东坡植被定殖失败(定殖是指植物在新的生态环境中成功存活、繁殖,并逐渐扩大其种群规模的过程),直到公元1710年前后,长白山主峰东坡树种才得以建群,先锋树种是长白落叶松。据考察,东坡的火山灰厚度最大,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下图示意长白山主峰东坡植被在火山喷发后的林分(泛指长有林木的地段)演化模式。完成下面小题。
20.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主体最可能是(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1.据材料推断长白山东坡先锋树种的生长习性是( )
A.喜光耐碱 B.喜阴喜湿
C.喜干耐寒 D.喜光耐旱
22.火山喷发后很长时期,长白山东坡植被定殖容易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土壤矿物质少 B.气候条件差
C.人类干扰强 D.火山灰厚度大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基带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火山喷发后,火山灰覆盖,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土壤贫瘠,不利于阔叶林生长;针叶林对土壤肥力要求低,能够在这种贫瘠的土壤环境下生存,成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故长白山森林恢复的基带种源主体最可能是针叶林,A正确D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B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故选A。
【小题2】结合材料分析,长白落叶松是长白山东坡的先锋树种,先锋树种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火山喷发后,火山灰覆盖,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水分条件较差,因此落叶松应具有耐旱的特征;其次,长白山东坡光照相对充足,因而落叶松应具有喜光的特征,B错误D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该区域内火山灰的酸碱性情况,因而无法推测落叶松是否耐碱,A错误;落叶松具有耐旱性,但并不代表其喜干,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C错误。故选D。
【小题3】由材料“东坡的火山灰厚度最大,火山灰孔隙度高,质地较粗'可知,厚厚的火山灰导致土壤条件不稳定,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利于植被扎根和生长,这是植被定殖容易失败的根本原因,D正确;火山喷发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A错误;火山喷发后,可能导致局部区域内气候的改变,但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已恢复如初,但之后的很长时间东坡植被仍未定殖,因而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材料未提及人类活动对植被定殖的影响,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植被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温度、降水和光照是影响植被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和坡度等,影响植被的生长范围和类型;土壤:土壤的类型和质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水分:水分的可用性和分布对植被的生长至关重要;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和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植被造成影响。
【2025·全国·专题练习】
植物种子是森林鼠类的重要食物来源,种子成熟掉落后,一部分会被鼠类取食,另一部分会被鼠类贮藏起来以应对将来的食物短缺,这对种子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锐齿槲栎种子是秦岭南坡森林鼠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某团队连续两年在该地进行实验研究锐齿槲栎种子的命运,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第二年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距离更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推测与第一年相比,第二年( )
A.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少,森林鼠类数量少
B.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少,森林鼠类数量多
C.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多,森林鼠类数量少
D.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多,森林鼠类数量多
24.第二年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距离更远,主要是因为森林鼠类( )
A.觅食范围扩大 B.迁移能力增强
C.同类竞争激烈 D.天敌数量增加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
【小题1】读图可知,相较第一年,第二年被贮藏和原地取食的种子占比增加,原地存留的种子占比减少,说明原地存留的锐齿槲栎种子数量较少,种子的利用率高,C、D错误。第一年种子产量较高,养活了大量鼠类;第二年种子产量减少,但此时存活的鼠类多,对种子的竞争加剧,种子的贮藏、原地取食、搬运取食占比增加,A错误,B正确。故选B。
【小题2】种子产量低,鼠类为了生存或繁殖,会扩大寻找食物的范围,种子在被找到后,会被鼠类进行长距离的搬运、贮藏,所以第二年锐齿槲栎种子搬运距离更远,A正确;鼠类的迁移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际差异,B错误;同类竞争激烈使得觅食范围扩大,从而导致种子搬运距离更远,故直接原因仍是觅食范围扩大,c错误;天敌数量增加,鼠类数量减少,获取种子相对更为容易,搬运距离可能更近,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植被的因素包括气候,光照、热量和降水的不同组合决定植被类型与分布;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地形通过海拔、坡度、坡向等改变水热条件进而影响植被;此外,人类活动如砍伐、开垦、建设等会对植被造成干扰和破坏,动物的觅食、迁徙等活动也会间接影响植被。
【24-25·山东青岛·期末】
子午岭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是目前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子午岭北部次生落叶阔叶林是1866年当地人口外迁后,主要在弃耕地逐渐恢复起来的。该区演替系列完整,主要演替阶段齐全。下图示意子午岭北部植物群落演替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当地典型自然植被可能是( )
A.辽东栎林 B.侧柏林 C.油松林 D.狗尾草草地
26.在该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 )
A.一直增强 B.一直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27.造成该区域植被演化路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风速 B.光照热量 C.降水热量 D.光照风速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当地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典型植被应为温带森林,D错误; 由图可知,侧柏林分布在阳坡半阳坡,油松林分布在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辽东栎林在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梁峁顶部均有分布,说明辽东栎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适应性较强,为当地的典型植被,A正确, BC错误。 故选A。
【小题2】由图可知,在当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先增多,后减少,说明种间竞争先增强,后减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小题3】 由图可知,该区域植被演化路径主要是阳坡、阴坡、梁峁顶部三条路径,三者之间的光照和热量条件差异较大,影响植被的演替过程,因此造成该区域植被演化路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光照和热量,与降水和风速关系不大,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地带性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道题,共46分。
【24-25·河北保定·期末】
28.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带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指繁茂于云雾连绵的山地森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这种森林只占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的2.5%。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至今为止没有受到广泛关注。海南岛是中国热带云雾林最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据图描述热带云雾林分布区的分布特征。
(2)据材料说明热带云雾林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3)阐述目前热带云雾林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答案】
(1)分布范围相对集中 (分布范围不均)主要在海南岛中部偏南地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的西 (西南)坡。
(2)对风力的适应: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这样可以减少风的作用力,适应山顶或山脊风力大的环境;对气温的适应: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气温相对较低,其植株矮小等特征也是对较低气温环境的一种适应;对水分获取方式的适应:附生植物发达,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且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多利用树叶吸食雾水以此获取水分,适应云雾多、降雨多的环境。
(3)分布范围相对狭窄,不易引起广泛关注,研究难度较大;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地理条件相对复杂,研究成本高,导致研究较少,关注度低;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树木的经济价值小;与普通热带雨林相比,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位于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不便。
【分析】本题以热带云雾林为材料,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热带云雾林在海南岛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偏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 (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的西 (南)坡的山脊或者山顶。
(2)对风力的适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热带云雾林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风力较大,植株矮小、树干弯曲能够减少风力对植株的影响,适应山顶或山脊风力较大的环境。
对气温的适应: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带云雾林植株相对矮小。能够适宜相对较低的气温环境。
对水分的适应:根据材料信息“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可知,热带云雾林树木寄生和附生植物较多,云雾林终年云雾缭绕,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较大,云雾林可以利用树叶吸收空气中的水汽直接获取水分,适应云雾多、降水量较大的环境。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热带云雾林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相对狭窄的分布范围不易引起社会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的难度较大;根据材料信息“这种森林只占全世界热带雨林面积的2.5%。一般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 ”可知,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地形条件复杂,地势起伏较大,研究人员难以到达,研究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对热带云雾林的研究较少,关注度较小;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热带云雾林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树木的经济价值较低,关注度较低;与热带雨林相比,热带云雾林的分布范围较小,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导致关注度较低;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1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不便于研究。
【2025·全国·模拟预测】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他暖山(位置见图1)是泰国最高峰,拥有山地云雾林、热带混合落叶林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某年4月,某高校地理研学小组对因他暖山生态系统开展了研究。
活动一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绘制了因他暖山垂直带谱简图(图2)。完成前期准备后,同学们从混合落叶林带开始向上攀登。此时的混合落叶林带,部分树木已经落叶,呈现出凋零的景象。同学们访谈当地人了解到,4——5月是集中落叶期。
(1)分析因他暖山混合落叶林带4——5月树木集中落叶的原因。
活动二 同学们继续向上攀登,来到山地云雾林带,林中云雾缭绕,树干、树桩、地面遍布苔藓。同学们了解到,在6—8月,云雾更加浓密,能见度更低。
(2)说明因他暖山山地云雾林带苔藓遍布的水源条件。
活动三 为开展植被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同学们在下山过程中布设了多处典型样方(调查植物群落的取样地块)。
(3)指出该项研究在布设样方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
(1)4—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上升,而雨季尚未到来,蒸发旺盛,土壤水分亏缺,植被为减少蒸腾耗水而落叶。
(2)云雾缭绕,凝结水提供丰富的水源,林中湿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植被茂密,树干、树桩等有机体储水量大。
(3)从山顶到山麓等垂直距离布设;每处样方要有相同的、较大的面积;尽量在未受人为干扰之处布设样方;同海拔处可以布设2—3个样方取平均值。
【分析】本题以学生对因他暖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素材,考查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水源条件、野外实习观察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树木落叶主要与气候有关,即气温和降水不适合其生长。4-5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逐渐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该地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4-5月处于雨季来临之前,该时段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不足,土壤水分减少,为了减少水分蒸腾树叶掉落。
(2)水源条件应主要从水分收入较多、支出较少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林中云雾缭绕,树干、树桩、地面遍布苔藓”可知云雾环绕为植被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来源。在云雾森林中,大多数降水是以雾气凝结的形式出现的,雾气先凝结于叶片上,再滴落至地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分。山地云雾林带,植被茂密高大,粗壮的树干、树桩等储水量大,水分充足;山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少,水分支出少。
(3)样方是调查植物群落的取样地块。要研究样方内的植被特征,需要合理布设样方,减少误差,因此可以从样方位置、样方数量、样方规模、样方典型性等角度设计布设样方的方案。在因他暖山布设样方,从山顶到山麓等垂直距离布设;每处样方的面积要相等且足够大;样方尽量保持原始状态,尽量在未受人为干扰之处布设样方;同海拔处可以布设2—3个样方以便取平均值,减少误差。
【24-25·山东·阶段练习】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受人类干扰严重、随时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近10年来, 我国成功保护了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但以木本植物居多,而草本植物相对不足。黄花绿绒蒿(见图左)特产于云南西北部,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研究人员于云南西北部怒山山脉主峰4000~4100米的砾石草甸山坡,选取无明显人为干扰的黄花绿绒蒿居群样地统计黄花绿绒蒿出现的位置,结果如图右所示, 该样地中黄花绿绒蒿幼年个体根系发育不完善。
(1)推测我国成功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中木本植物居多的原因。
(2)说出研究区域黄花绿绒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成因。
(3)简析黄花绿绒蒿分布特点的主要好处。
【答案】
(1)木本植物个体较为高大,在野外易被发现;生长周期较长,环境适应性强,短期内灭绝的风险较小。
(2)分布特点:幼年个体紧挨成年个体分布,小尺度范围呈聚集分布。成因:黄花绿绒蒿种子的扩散能力偏弱,受裸岩,砾石等阻隔,适宜黄花绿绒蒿生长的地块呈散状分布。
(3)黄花绿绒蒿生长环境恶劣,多被雨雪冲刷,集聚分布有利于稳固土壤,对抗环境干扰;集聚分布有利于个体间相互庇护,提高种间竞争力。
【分析】本题以黄花绿绒蒿研究为载体,涉及影响植物的因素、植物分布特点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
(1)根据材料描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境狭窄,难以发现,而木本植物相对草本植物,个体较为高大,在野外寻找时易被发现;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环境适应性强,尽管受人类干扰严重,但短期内灭绝的风险较小,易被发现。
(2)图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紧挨成年个体分布,较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呈聚集分布。根据分布特点,可推测,黄花绿绒蒿种子的扩散能力偏弱,导致幼年个体紧挨成年个体分布:研究区域位于砾石草甸山坡,受裸岩、砾石等阻隔,适宜黄花绿绒蒿生长的地块不连续,散状分布。
(3)黄花绿绒蒿生长区域位于砾石草甸山坡,环境恶劣,多被雨雪冲刷,小尺度范围集聚分布有利于稳固土壤,对抗环境干扰,适应恶劣环境:幼年个体紧挨成年个体分布有利于个体间相互庇护,提高种间竞争力,利于种群繁殖。
【24-25·河南·阶段练习】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氮是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多赋存在土壤有机碳中,在温度达到 时会蒸发。森林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氮储量占森林生态系统的90%左右,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兴安岭的研究表明,火烧会显著改变不同深度土层的全氮储量,重度火烧后,原有植被清空,植被开始缓慢演替,乔木复苏难度大。下图示意大兴安岭某林火迹地13年后不同深度土层全氮储量对比。
(1)说明轻度火烧对0~20cm、20~70cm、70~100cm深度森林土壤全氮储量的影响机制。
(2)根据全氮储量的变化,分析重度火烧严重遏制乔木复苏的原因。
(3)分析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全氮储量逐渐恢复的方式。
【答案】
(1)0~20cm:因火烧升温,氮素蒸发较多,且林火后光照增强,有机碳分解加快,氮素不易赋存,全氮储量下降。20~70cm:因过火后土壤受热膨胀,土质变疏松,向下运移的有机碳增加,氮素随之向下积累,全氮储量升高。70~100cm:因乔木减少,深根系补充的有机质减少,氮素减少,全氮储量下降。
(2)重度火烧后,氮素在表层富集,易被侵蚀;重度火烧后,深层土壤全氮储量减少,不利于乔木较深的根系吸收营养;重度火烧后,总体上全氮储量大幅下降,氮素匮乏。
(3)凋落物的输入补充有机碳;植被根系伸展,改良土壤结构,减轻侵蚀;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缓解地温提升,减缓分解。
【分析】本大题以大兴安岭某林火迹地13年后不同深度土层全氮储量对比为背景材料,涉及土壤氮元素变化、植被演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
(1)由材料中的图可知,0~20CM深度的土壤,从未火烧到轻度火烧,土壤氮元素含量明显下降,这是因为材料提及,氮元素在温度达到200℃时会蒸发,火烧时温度增加,氮元素蒸发较多,且火烧后植被受到破坏,地面接收光照量增加,地温增加。土壤有机碳分中含有氮元素,土壤有机碳分解速度变快,氮元素失去了在土壤中存在的载体,氮元素流失。20~70cm土壤从从未火烧到轻度火烧,土壤氮元素含量明显增加。过火导致土壤温度升高,土壤颗粒受热膨胀。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增大,土质变得疏松。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有机碳向下层运移。同时输送的土壤也有利于雨水携带有机碳进行向下移动,随着有机碳的向下运移,氮素也随之在土壤下层积累,全氮储量升高。70~100cm土壤从从未火烧到轻度火烧,土壤氮元素含量明显下降,原因是:乔木的根系深入土壤,乔木的深根系能够穿透土壤深层,将有机质 (包括死亡的根系、落叶等)带入土壤深处。当乔木数量减少时,这种深层次的有机质补充就会减少。有机质是土壤氮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当有机质减少时,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也会相应减少。
(2)由题中图可知,重度火烧后,表层土壤的氮元素含量较高,深层土壤的氮含量较低,氮元素集中在表层,后因为火烧,原有植被清空,表层土壤非常容易被雨水侵蚀,导致氮元素流失,缺少单元拖慢乔木复苏的速度。深层土壤氮元素含量较少,不利于乔木扎根深层土壤吸收氮元素,乔木生长速度变慢,乔木复苏的速度就慢。重度火烧后,土壤整体上的氮元素含量较低,而氮又是植被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植被演替的速度变慢。
(3)重度火烧后,虽说氮元素含量下降,植被演替速度变慢,但是还是有进行植被演替。进行演替的植被的凋落物,如落叶、枯枝等,是植物自然生长过程中的产物。它们落到地面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逐渐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碳。有机碳进一步被分解后转化为氮元素。植被的根系在土壤中伸展,能够固定土壤颗粒,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根系的生长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结构,使其更加疏松和透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土壤的氮元素含量。植被的冠层能够遮挡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表的能量,从而缓解地表的温度提升。地温的降低可以减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延长有机碳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进一步增加土壤的氮元素储量。
【24-25·山东·开学考试】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度干燥和水浸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品尼松耐寒、耐旱,是北美西部的一种常绿针叶树。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谷地的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枝干向侧翼自然分枝的部位)低,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生长状态易受外力作用影响。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下图示意该谷底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1)简析甲时期该谷底品尼松生长缓慢的原因。
(2)说明乙时期降水增多对该谷底品尼松生长的影响。
【答案】
(1)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不足; 过度干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土壤养分损失大;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水源不足。
(2)降水增多,土壤水分增加,改善品尼松生长的水分条件; 土壤湿度增大,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养分增加; 品尼松生长加快,树冠扩大,蒸腾作用增强,导致土壤水分减少,抑制品尼松生长:降水增多可能导致水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使土壤养分损失,抑制品尼松生长。
【分析】本题以品尼松生长为材料,设置2个小题,涉及植被与环境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
(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而甲时期为1820年前后,那时候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土壤水分不足;过度干燥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导致土壤养分较少,肥力低;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不足,制约了品尼松的生长,故生长缓慢。
(2)读图可知,乙时期为1905年之后。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品尼松生长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改善品尼松生长的水分条件; 过度干燥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随着降水增多,土壤湿度增大,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少,土壤养分增加; 水分条件改善,品尼松生长速度加快,树冠扩大,又蒸腾作用增强,加大了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导致土壤水分减少,抑制品尼松生长;水浸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氮素和磷素等养分损失。而降水增多可能导致水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使土壤养分损失,抑制品尼松生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