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测评(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下列读数符合有效数字要求的是( )
A.1.502 m B.1.621 4 m
C.12.40 dm D.4.30 mm
2.高速公路收费站都设有ETC通道(即不停车收费通道),设ETC通道是笔直的,由于有限速,汽车通过时一般是先减速至某一限定速度,然后匀速通过电子收费区,再加速驶离(将减速和加速过程都看成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开始减速的时刻t=0,下列四幅图能与汽车通过ETC通道的运动情况大致吻合的是 ( )
A B C D
3.小球A从离地面20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B从A正下方的地面上以20 m/s的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两球同时开始运动,在空中相遇(不发生碰撞),g取10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球相遇时速度大小都是10 m/s,方向都竖直向下
B.两球相遇位置离地面高度为15 m
C.开始运动1.5 s时两球相遇
D.两球在空中相遇两次
4.如图所示,在平直公路上有两辆同向匀速行驶的A、B汽车,A车的速度为10 m/s,B车的速度为12 m/s,A车在前,B车在后。两车相距10 m时,B车开始加速变道超车(B车超车过程看作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忽略变道过程中速度方向的变化和位移的侧向变化),A车速度不变,为使5 s内能完成超车并回到右侧车道,且保证两车之间至少有15 m的安全距离,B车超车过程的加速度应不小于( )
A.1.6 m/s2 B.2 m/s2
C.1.2 m/s2 D.3 m/s2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5.一质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前8 s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后4 s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2 s末时,质点恰好停止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加速、减速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为x1∶x2=2∶1
B.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1∶a2=2∶1
C.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
D.质点12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6 s末的瞬时速度
6.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经过相距为s的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和7v,从A到B的运动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经过AB中点的速度为4v
B.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4v
C.通过前位移所需时间是通过后位移所需时间的2倍
D.前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后时间通过的位移少2vt
7.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 -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他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有( )
A B
C D
8.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从竖直砖墙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所示的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9.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能更精确地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相距50 cm的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1=0.29 s,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2=0.11 s,已知遮光板的宽度为3.0 cm,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为__________,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为__________,加速度为__________。(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10.某同学使用有透光狭缝的钢条和光电计时器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如图所示)。在钢条下落过程中,钢条挡住光源发出的光时,计时器开始计时,透光时停止计时,若再次挡光,计时器将重新开始计时。实验中该同学将钢条竖直置于一定高度(下端A高于光控开关),由静止释放,测得先后两段挡光时间t1和t2。
该同学利用及,求出AB、AC,再利用测量的时间t1和t2,可得到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用AB、AC及给出的时间表示)。
11.(15分)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交流电源的频率是50 Hz,由纸带上打出的某一个点开始,每五个点剪下一段纸带。如图所示,每一小段纸带的一端与x轴相重合,两边与y轴平行,将纸带贴在坐标系中。
(1)仔细研究图,找出小车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间存在的关系;
(2)设Δt=0.1 s,请画出该小车的v-t图像;
(3)根据图像求其加速度。
12.(15分)一辆汽车在地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从t=0 时刻起8 s内,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甲所示,最后阶段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求:
甲 乙
(1)4 s末的速度大小v1;
(2)5 s末的速度大小v2;
(3)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汽车在8 s内的v-t图像(要求计算出相应数值)。
13.(16分)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图甲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求: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6 / 6章末综合测评(二)
1.B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应准确到毫米,在毫米之后应估读一位;1.502 m=1 502 mm,,故A错误;1.621 4 m=1 621.4 mm,,故B正确;12.40 dm=1 240 mm,故C错误;4.30 mm,测量结果准确到0.1 mm,故D错误。]
2.D [汽车先做匀减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匀加速运动;题图A反映汽车先负向匀速后静止,再正向匀速,选项A错误;题图B反映汽车先正向匀速后静止,再正向匀速,选项B错误;题图C反映汽车先正向匀加速,后匀速,再正向匀加速,选项C错误;题图D反映汽车先匀减速后匀速,再匀加速,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
3.B [小球A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B做竖直上抛运动,设经过时间t在空中相遇,小球A下落的位移h1=,小球B竖直上抛的位移h2=v0t-gt2,h1+h2=20 m,联立可得t=1 s,则经过1 s两球相遇,故C错误;两球相遇时,小球A的速率vA=gt=10 m/s,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小球B的速率也为10 m/s,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故A错误;两球相遇时离地面高度h2=15 m,故B正确;由题意知,小球B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t′==2 s,两球第一次相遇后,小球A继续下落,小球B继续向上运动,当小球B上升到最高点时,小球A下落距离为20 m,故两球不可能在空中相遇两次,故D错误。]
4.B [A车做匀速直线运动,t秒内的位移为sA=vAt;B车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秒内的位移为sB=vBt+at2,5 s内完成超车并回到右侧车道,为保证安全,需满足sB≥sA+35 m,解得a≥2 m/s2,故B正确。]
5.AC [设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则加速过程中的位移为×8(m)=4v(m),减速过程中的位移为×4(m)=2v(m),所以加速、减速过程中的位移大小之比为2∶1,故A正确;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1=(m/s2),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2=(m/s2),所以=,故B错误;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所以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故C正确;质点12 s内的平均速度为==,第6 s末的瞬时速度v6=a1×6(m/s)=,故D错误。]
6.AD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物体经过AB中点的速度为v==5v,A错误;物体经过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4v,B正确;通过前位移所需时间t1==,通过后位移所需时间t2==,C正确;前时间通过的位移s1==vt,后时间内通过的位移s2==vt,Δs=s2-s1=1.5vt,D错误。]
7.BD [题图B是速度—时间图像,开始丙的速度大,后来甲的速度大,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由题图可以判断在中途甲、丙位移会相同,所以在中途甲、丙船头会并齐,故B正确;题图D是位移—时间图像,交点表示相遇,所以甲、戊在中途船头会并齐,故D正确。故选BD。]
8.BC [小球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静止开始运动的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而题图中位移之比为2∶3∶4∶5,故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选项A错误,B正确;由Δs=aT2知a=,选项C正确;v3==,选项D错误。]
9.解析:由于滑块经过光电门时遮光板的挡光时间较短,所以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可用遮光板挡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表示。
经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为v1= m/s≈0.10 m/s,经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为v2= m/s ≈0.27 m/s,由=2as代入数据得a= m/s2≈0.063 m/s2。
答案:0.10 m/s 0.27 m/s 0.063 m/s2
10.解析:等于时的速度,等于时的速度,根据
a=,可得g=a=。
答案:g=
11.解析:(1)由题图中所标纸带每段位移的大小,可知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近似认为Δy=8 mm,即位移差为8 mm。
(2)以图中的x轴作为时间轴,纸带的宽度表示相等的时间间隔T=0.1 s,每段纸带最上端中点对应v轴上的速度恰好表示每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n==。因此可以用纸带的长度表示每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将纸带上端中间各点连接起来,可得v-t图像,如图所示。
(3)利用v-t图像求斜率,可知小车加速度
a==×10-2 m/s2=0.8 m/s2。
答案:(1)位移差相等 (2)见解析图 (3)0.8 m/s2
12.解析:(1)由题图甲可知,在0~4 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a1=3 m/s2,则4 s末汽车的速度为v1=a1t=3×4 m/s=12 m/s。
(2)由题图甲可知,4~5 s内汽车的加速度为a2=
汽车做匀减速运动,5 s末的速度v2=v1+a2t′=12 m/s-7×1 m/s=5 m/s。
(3)由题图甲可知,汽车刹车的加速度为a3=
汽车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需要的时间
t0== s=2.5 s。
则在5 s+2.5 s=7.5 s时,汽车速度为零,
描点作出汽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
答案:(1)12 m/s (2)5 m/s (3)见解析图
13.解析:(1)设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由题图乙可知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t=0,位移s=25 m,由运动学公式得
=2as,t=
代入数据解得a=8 m/s2,t=2.5 s。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由运动学公式得
L=v0t′+s,Δt=t′-t0
代入数据解得Δt=0.3 s。
答案:(1)8 m/s2 2.5 s (2)0.3 s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