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诸葛亮和毛泽东有关战争的名言,导入新课。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2)春秋三传:
《公羊传》,作者公羊高;《谷梁传》,作者谷梁赤;《左传》,作者左丘明。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4)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5)解题
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
三、诵读课文,感知文本
1.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2.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宋) 朱 熹
3.联系课下注释和有关材料,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不理解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提交给老师,最后进行解决。
4. 小知识(1): 春秋时代的战争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5.难句翻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
6.小知识(2): 春秋时代的战争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7. 难句翻译:
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打仗,是靠勇气的。打仗,靠的是勇气。
8. 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哪句话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庄公: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
5.讨论:第二段
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6.讨论:第三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7. 以弱胜强的原因: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8. 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9.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请见——参战——论战
10. 鲁国取胜的原因
政治上: 取信于民。
军事上: 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11. 详略安排原因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战前论战 (详写)从战克敌 (略写)战后论战 (详写)
五、人物分析
1.曹刿: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庄公: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2.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因为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因为________”,作出评价。
3.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取信于民= 人和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搜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讲给大家听。
课件29张PPT。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曹刿论战 《左传》《左转》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背景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许多篇目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左传》简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小知识:春秋三传: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所独创,如《史记》.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背景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
他“论” 的是 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 齐鲁长勺之战。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响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宋) 朱 熹朗读课文 联系课下注释和有关材料,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不理解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提交给老师,最后进行解决。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难句翻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忠之属也,可以(此)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注意 “可以”是两个词:
可,可以。
以,凭。春秋地图长勺在哪里?长勺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难句翻译: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打仗,是靠勇气的。
打仗,靠的是勇气。 注意归纳: 说出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可以
牺牲
狱
参与隔开,不连接(中间)可以凭借能够,表示可能、许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 案件 监狱间结构层次
一、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详写)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讨论
1、第一段哪句话体现了曹刿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
2、从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庄公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什么上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3.“忠之属也”指的是哪一类事情?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4、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目光短浅,勇于纳谏讨论:第二段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讨论:第三段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以弱胜强的原因: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一、本文线索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
请见——参战——论战文章内容理解二、鲁国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 取信于民。
2、军事上: 正确的指挥和
灵活的战略战术。文章内容理解三、详略安排原因战前论战 (详写)
从战克敌 (略写)
战后论战 (详写)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文章内容理解 四、 人物形象分析
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对比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 衬托
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因为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因为________”,作出评价。
曹刿:庄公:2、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章
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取信于民= 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达标检测 作业 搜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