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70dB为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D.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2.次声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下列事例应用这个特点工作的是( )
A.胎儿身体状况诊断 B.声呐
C.眼镜清洗 D.地震监测
3.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工作的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4.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色、音调和响度都不会改变
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传递能量
B.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常伴有超声波产生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弱噪声
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地面上的人听不见高空中超音速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的是超声波
二、填空题
7.2024年9月18日合肥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人们无法提前获取信息是因为地震发出的声波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如果群众被困可以通过敲击物体发出声音及时解救,这是利用声音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8.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该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了60次,则该昆虫翅膀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
9.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分钟内振动6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10.地震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地震产生的声波.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及时获救,这是利用声波传递 .
11.如图所示,用牙轻轻咬住铅笔上端,用手指轻敲笔下端,注意听这个敲击声,然后张开嘴使牙齿不接触铅笔,手指用与前同样的力轻敲铅笔下端,实验发现,后一次感受到声音的响度 (选填:较大、较小、一样),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12.蝙蝠在空中停留时,翅膀每分钟扇动840次,则翅膀振动的频率为 Hz;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常伴随有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因此用它可以监测自然灾害。
三、计算题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波水柱,这不断冲击物体的表面,使物体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体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体是因为声波具有 。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 。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4 s,那么请计算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 ?(请简要写出答题的计算过程)。
14.蝙蝠在捕食昆虫时发出一种每0.1 s振动9000次的声音,声音碰到昆虫后会反射间来,蝙蝠听到回声后可以确定昆虫的方位。某次昆虫在距蝙蝠正前方17 m的位置。问∶(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按340 m/s计算)
(1)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为多少?该声音人耳是否能听到?
(2)蝙蝠发出声音后多久能发现昆虫?
四、综合题
15.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 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声呐发出的声波大多属于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这种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 (选填“大”或“小”)。
(2)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声波信号,经过时间t接收到由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则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是 (用字母v,t表示)。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发现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在变低,说明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在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 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你的判定依据是: 。【答案】
五、科普阅读题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蝙蝠与测速仪
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的高手,它长有一双眼睛,视觉很差,被认为是动物界的“盲人”。为了研究蝙蝠如何在黑暗的夜晚捕食昆虫,17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研究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而猫头鹰会撞上障碍物。后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蝙蝠的耳朵堵住,它就会丧失方向感,不能躲避障碍物。
直到1930年,哈佛大学的一位大学生才利用仪器探测到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从而揭开了蝙蝠捕食之谜。原来,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这种声波可以探索到很小的障碍物,声波遇到障碍物后便会发生反射。蝙蝠根据接受到反射回来声音的方向和时间间隔,就能了解周围环境,辨别位置和捕食昆虫。这种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
科学家受到回声定位的启发,发明了超声波测速仪。图甲是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每隔一定的时间发射一次超声波,显示屏上能显示发出和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并能读出两个信号的时间差,从而测出被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如果发出的超声波遇不到反射物,显示屏上只显示发出的超声波,如图乙中的P1、P2所示;如果测速仪正前方有一辆汽车,测速仪将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P1、P2的反射波n1、n2,如图丙所示。
(1)科学家将蝙蝠和猫头鹰一起放在完全黑暗的密室里,发现蝙蝠能轻易地分辨方位、躲避障碍物。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____。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2)频率高于 Hz的声音叫作超声波,黑暗中飞行的蝙蝠通过鼻腔每秒发射10-20次超声波,人 (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3)蝙蝠用来接收反射回来超声波的器官是____.。
A.眼睛 B.耳朵 C.鼻腔 D.嘴巴
(4)如果图乙和图丙中的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 t=0.5s,则测速仪每秒钟发射 次超声波,图丙中P1、n1之间的时间间隔t=0.2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v=340m/s,可知超声波第一次反射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 m:
(5)图丙P2、n2之间的时间间隔t2小于之P1、n1之间间隔t1,由此可以判断图甲中汽车的运动情况是____.
A.静止 B.向左运动 C.向右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2.【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3.【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4.【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5.【答案】A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6.【答案】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7.【答案】次声波;信息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8.【答案】6;不能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9.【答案】10;不能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10.【答案】次声波;振动;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11.【答案】较小;固体传声效果好
【知识点】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2.【答案】14;次声波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13.【答案】(1)高于20000Hz
(2)能量
(3)真空不能传声
(4)3000 m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
14.【答案】(1)90000Hz,不能;(2)0.1s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15.【答案】(1)超声波;大
(2)0.5vt
(3)变大
(4)不能;真空中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16.【答案】(1)C
(2)20000;不能
(3)B
(4)2;34
(5)B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物理学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