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 速度
关键能力训练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序号 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
1 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感受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 科学思维
2 知道速度的概念、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理观念
3 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感受科学方法 科学思维
4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科学思维
知识点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经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自行车和摩托车从起点同时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摩托车经过的路程长,运动得 。
快
甲
2.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自行车和摩托车经过相同的路程,摩托车所用的时间短,运动得 。
快
乙
例1 小安在游泳比赛中夺得自由泳200 m冠军。以每50 m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小安运动最快的赛段是
( )。
A.一 B.二 C.三 D.四
A
赛段 一 二 三 四
时间/s 24.47 27.11 27.25 26.60
知识点二 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 。
2.定义:物理学中,把 与 之比叫作速度。
3.公式:v=,v表示 ,s表示 ,t表示 。
4.单位及换算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也常用 ,符号是 。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 。
运动快慢
快
路程
时间
速度
路程
时间
米每秒
m/s
千米每小时
km/h
1 m/s=3.6 km/h
例2 下图是小安乘坐出租车后获得的乘车发票,请根据发票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出租车匀速行驶,求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2)若该出租车继续以这个速度行驶4 800 m,求所用的时间。
解: (1)由题图可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15 min=900 s,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14.4 km=14 400 m,出租车行驶的速度v===16 m/s。
(2)若该出租车继续以这个速度行驶4 800 m,则所用的时间t'===300 s。
知识点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小明在校园散步时看到自己运动手表上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其中由“配速”信息可判断:配速数值越小,小明运动得越 (填“快”或 “ 慢”),
其判断的理是 (合理即可)。
快
距离:3.00 km 用时:45 min
步数:4 718 配速:15 min/km
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少,物体运动得越快
知识点二 速度
2.下列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
A.空中飞得最快的海燕的速度是5 km/min
B.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的速度是33 m/s
C.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的速度是110 km/h
D.某运动员的100 m短跑纪录是9.83 s
A
3.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铁路长1 318 km,某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的运行信息如下表所示,请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该列车由北京南站到南京南站的运行时间为 h min。
(2)该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该列车全长442 m,列车以180 km/h 的速度完全通过2 800 m的隧道要多长时间 (结果保留整数)
14
站名 北京南 南京南 上海虹桥
到站时间 —— 20∶14 21∶18
发车时间 17∶00 20∶16 ——
3
答案:306.5 km/h
答案:65 s
1.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近的是( )。
A.一日千里 B.大步流星
C.风驰电掣 D.迅雷不及掩耳
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小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D
3.下列估测值中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B.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80 km/h
C.蜗牛爬行的速度约为1 m/s
D.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m/s
A
4.短跑运动员5 s跑了50 m,羚羊奔跑速度是20 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 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C
5.(科技发展)2025年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甲、乙分别是截取发射的视频中火箭刚发射时和发射后第8 s的图片,运载火箭全长58.3 m,则火箭发射后第一个8 s内的速度应最接近( )。
A.2 m/s
B.7 m/s
C.13.66 m/s
D.16 m/s
B
甲
乙
6.(科技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大型客机C919全机长度约39 m,翼展近36 m,高约12 m。在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仪式上,牵引车正拉动大客机匀速通过51 m长的欢迎人群队伍(人群可视为相对地面静止)。若大客机完全通过欢迎人群队伍需要1 min时间,则此过程中大客机运动的速度为 km/h。若上海市直飞成都市的距离约为1 950km,C919飞行的平均速度为750 km/h,则大客机飞行的时间约为 h。
5.4
2.6
7.长200 m的列车以20 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800 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
答案:50 s(共21张PPT)
章末总结(一)
知识整合
专题归纳
专题训练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专题1 多个物体相对运动的判断
1.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机,从他们乘坐的飞机向外望去,甲看到丙的飞机在上升,乙看到甲的飞机在下降,丙看到楼房和乙的飞机都在上升,则甲、乙、丙三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甲、乙上升,丙下降
B.甲、乙、丙下降,乙的速度大于丙的速度
C.甲、乙、丙匀速下降
D.甲、乙、丙匀速上升
C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①确定→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②选择→选择参照物,把它看作静止
③分析→分析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
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④判断→若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
不变,则物体静止;若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
1.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D
2.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在匀速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在匀速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在匀速向南运动,这三辆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
A.甲车 B.乙车
C.丙车 D.甲车和丙车
C
专题2 运动图像及相关应用
2.下图是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
A.在5~20 s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 s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第10 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
D.在0~5 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大
B
解答运动图像信息题的思路:
1.明确研究物体。
2.分析研究物体所对应的图像,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3.认清横、纵坐标上各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4.明确图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5.根据图像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3.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 m/s,乙车的速度为2 m/s
C.经过6 s,甲、乙两车相距2 m
D.经过5 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 m
C
专题3 利用“频闪照相”测量平均速度
3.小球竖直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相机拍照时每隔0.02 s曝光一次。由照片可知:小球从位置A下落到位置F时所用的时间是 s,此过程中小球沿竖直方向做 (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平均速度是 m/s。
0.1
加速
0.4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常利用“频闪照相”的方法,即闪光灯每隔相等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此时物体运动的位置。用“频闪照相”可记录运动物体相隔相同时间的不同位置,进而得出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
4.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 s,平均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0.3
1.07
大
5.下图是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 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C通过的路程是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cm/s。
19
3.80
1.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以地面为参照物( )。
A.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B.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C.甲上升,乙下降
D.甲下降,乙上升
B
2.跳水运动员在女子单人10 m跳台比赛中,出色地完成了“207C”动作。将其下落阶段中的一段运动简化为直线运动,其中A、B、C、D四点是运动员下落过程中的四个位置,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5 s,距离如图所示。在此段运动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C段的平均速度为5 m/s
B.BD段的平均速度为5 m/s
C.运动员在AC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B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AB段的平均速度
A
3.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0~5 s 内,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通过的距离为 m,乙车比甲车的速度 (填“大”或“小”)。
20
大
4.下图是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体在OA段运动的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在BC段运动的速度;该物体在0~10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0.25
大于
5.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用 测量小车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 求出平均速度。
(2)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①图中AC段的路程 sAC= cm,若测得时间tAB=1.6 s,tAC=2.6 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cm/s。
刻度尺
80.0
v=
秒表
40
②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填“陡”或“缓”)一些。
③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
缓
这样测得的小车下半程
不正确
的平均速度会比实际值小
6.某无人驾驶汽车在测试过程中,沿直线行驶的s-t图像如图所示。
(1)求AB段汽车行驶的速度。
(2)若该车始终以OA段的速度匀速运动至B点,则会晚多长时间到达
答案: (1)15 m/s (2)60 s (共28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1课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关键能力训练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序号 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
1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物理观念
2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科学探究
3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科学思维
4 学会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科学探究
5 了解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体会物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
知识点一 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
2.长度的常用单位还有: 、 、 、 、
、 。
米
m
千米
纳米
微米
毫米
厘米
分米
例1 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
A.7.2 mm = 7.2 mm×10-3=7.2×103 m
B.15 m =1.5×106=1.5×107 km
C.2.5 km=2.5 km×105 cm=2.5×105 cm
D.3.0×106 cm=3.0×106×10-2 m=3.0×104 m
D
例2 请在下列测量的数据旁填上合适的单位。
(1)某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
(2)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为1.5 。
(3)某住宅每层楼高约为2.5 。
(4)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 。
cm
m
mm
m
知识点二 长度的测量
1.如图所示,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 。如果要精确测量螺母的尺寸,就可以选用精确度比较高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等。
刻度尺
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前 (1)选:根据测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刻度尺。如上图所示,该刻度尺的测量范围为0~10 cm,分度值为
测量时 (2)放:刻度尺的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线);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不能歪斜
(3)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上图中 (填“A”或“B”)所示;且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4)记:记录此铅笔的长度为 (记录数值需要注明测量单位)
1 mm
紧靠
零刻度线
平行
分度值
8.80 cm
B
例3 测量初中生立定跳远成绩时,下列测量工具合适的是( )。
A.分度值是 1 cm 的 5 m的卷尺
B.分度值是 1 mm 的米尺
C.分度值是 1 cm 的 1.5 m的卷尺
D.分度值是 0.02 mm 的游标卡尺
A
例4 如图所示,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D
D
C
B
A
知识点三 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时间单位还有 、 等。
2.换算关系:1 h= min= s。
3.常用测量时间的工具如图所示。
机械秒表
钟
电子表
秒
s
小时(h)
分(min)
3600
60
4.正确使用机械秒表测量时间。
机械秒 表构造
大表盘 300格,每小格0.1 s
小表盘 30格,每小格0.5 min
读数 方法 根据小表盘指针位置,判断大表盘读数。若分针未过两数字间的半刻度线,则大表盘按照0~30 s读数,若分针超过两数字间的半刻度线,则大表盘按照30~60 s读数
记录 s
338.5
例5 小明在1 000 m比赛中的成绩如图所示,该读数是( )。
A.3 min 7 s
B.4 min 7 s
C.3 min 37 s
D.4 min 37 s
C
知识点一 长度的单位
1.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作为国际友好使者,在对外友好关系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下图估测刚出生的熊猫的头部直径约为( )。
A.2.5 mm
B.2.5 cm
C.5 dm
D.1 m
B
2.人的身体藏有很多的“尺”,可以帮助我们估测物体的长度。身高
170 cm的小明对身边事物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单人课桌长4拃,约0.6 m
B.黑板长1庹,约10 m
C.教室长5步,约35 m
D.文具盒宽4指,约0.05 cm
A
知识点二 长度的测量
3.夏天,为了防止蚊虫进入室内,小敏打算给入户门安装纱门,为了测量纱门的尺寸,下列几种尺子最合适的是( )。
A.测量范围0~15 cm,分度值 0.5 mm 的刻度尺
B.测量范围0~10 m,分度值1 dm的卷尺
C.测量范围0~30 cm,分度值1 mm的直尺
D.测量范围0~3 m,分度值1 mm的卷尺
D
4.小丽用刻度尺测量橡皮擦的长度,如图所示。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
A.3.9 cm
B.3.90 cm
C.4.90 cm
D.3.90
B
知识点三 时间的测量
5.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金牌201枚,金牌数遥遥领先,国旗在国歌声中一次次升起!我国国歌演奏一遍的时间约为
( )。
A.500 ms B.5 s
C.50 s D.5 min
C
6.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40.0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人规定:单脚迈出一次为“跬”,双脚相继迈出为“步”。按此规定,一名普通中学生正常行走时, 1 “跬”的距离最接近( )。
A.5 mm B.5 cm
C.5 dm D.5 m
C
2.(生活应用)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初中生跑100 m约需8 s
B.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 cm
C.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1 cm
D.人眨眼一次需要3 s
B
3.若第一次看电子手表时,表盘的示数为 10:00:01;隔了一段时间后,再看该电子手表,此时表盘的示数为11:01:02。则两次看电子手表的时间差是( )。
A. 1 h 1 min 2 s B. 1 min 1 s
C. 1 h 1 min 1 s D. 11 h 1 min
C
4.如图所示,三条线段a、b、c的长度分别为la、lb、lc,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laC.la=lb=lc D.la=lbA
5.小安走路的步长约为60 (填适当单位),他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45步,由此可估算篮球场的长度约为 m。
6.在学校运动会中,小亮搜集了一些比赛成绩,请把单位填写完整并读出示数。
(1)某中学生100 m赛跑的成绩约为14.2 。
(2)某男同学1 000 m赛跑的成绩约为4 。
(3)某女同学100 m赛跑的成绩如图所示,为 s,此机械秒表大表盘的分度值为 s。
cm
27
s
min
22
1
7.学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后,小红进行读数练习。如图甲所示,她读出木块的长度是3.00 cm;用秒表记录自己绕操场慢跑一圈的时间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甲
乙
①图甲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②小红利用了图甲中B刻度尺进行读数;
③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37.5 s;
④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217.5 s。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如图甲所示,某列车车厢的宽度l=3.500 m。为判断该列车车厢能否通过一处老式隧道,技术人员分别测量了隧道内部三处的宽度,如图乙所示,测量结果为:l1=3.600 m、l2=3.480 m、l3=3.540 m。技术人员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为 ,该列车车厢 (填“能”或“不能”)通过该隧道。
1 cm
甲
乙
不能 (共21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关键能力训练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序号 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
1 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物理观念
2 能用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解释现象或实例,初步建立运动观 科学思维
3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科学思维
知识点一 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位置
例1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下列物体的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B
A.飞驰的列车
B.盛开的鲜花
C.飞翔的小鸟
D.飘零的枯叶
知识点二 参照物
1.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个物体作为 ,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与判断。
(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 (填“能”或“不能”)选择研究的物体本身。
(2)方便性:为了方便地研究机械运动,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参照物,若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这个物体是 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这个物体
是 的。
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标准
标准
不能
运动
静止
相对
例2 如图所示,若说汽车司机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A.路旁的树木
B.正在下落的跳伞员
C.司机正在驾驶的汽车
D.正在上升的无人机
C
方法技巧 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分析研究对象与哪些物体之间位置随时间变化,从而确定所选的参照物。
知识点一 机械运动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某同学与去年相比长高了
B.花园里开的鲜花散发出香味
C.熟透的苹果从果树上落下来
D.一杯热水慢慢变凉了
C
2.下图是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比赛场景。运动员在钢架雪车上沿冰道从山坡上快速滑降。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相对于 是运动的。
冰道
知识点二 参照物
3.如图所示,一架加油机正在给两架受油机加油,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的。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静止
运动
相对
4.乘客跟随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楼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一定是运动的
B.相对于乘客,楼房的窗户是向上运动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户是静止的
C
1.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中,“人在桥上走”和“桥流水不流”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人和水 B.水和桥
C.桥和水 D.人和桥
C
2.(科技发展)2025年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火箭升空的情境及舱内航天员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B.以舱内的航天员为参照物,发射塔是静止的
C.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D.以舱内的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D
3.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飞机 B.模拟气流
C.地面 D.他本人
B
4.我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优美且富含物理知识的诗句,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一行白鹭上青天 D.孤帆一片日边来
B
5.下列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
C.对于同一物体,参照物可以不同,但运动的描述必须是相同的
D.要想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D
6.南朝诗人萧绎在《早发龙巢》中写道:“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其中“行舫” 即“行船”,而“唯看远树来”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河岸 B.行船
C.岸边的房屋 D.远处的树
B
7.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内的人看见乙车没有动,而乙车内的人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运动
D
8.如图所示,公路边一间房屋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辆小车在房屋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帜与烟的情况,以房屋为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 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 a车可能运动, b车向右运动
D. 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D
9.某同学将照相机固定在马路边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图甲、乙所示。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则自行车向 运动的,卡车向 运动;若以汽车为参照物,则卡车向 运动。(均填“左”或“右”)
右
左
右
10.小丽旅行时坐在平直行驶的列车内连续拍摄的照片如图所示。若说小丽乘坐的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则该判断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错误
以塔为参照物,小丽与塔的位置在靠近,说明列车正在向西行驶 (共18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课时 特殊方法测量与误差
关键能力训练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序号 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
1 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能区分误差和错误 物理观念
2 利用转化的思维设计特殊测量方法 科学思维
项目 误差 错误
定义 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测量过程中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数据不准确
能否 避免 误差 消除,只能减小 能够避免
减小或 避免的 方法 减小误差的方法 (1)选用 的测量工具 (2)改进 (3)多次测量求 避免错误的方法
(1)遵守仪器的
(2)读数和记录结果时细心、认真
知识点一 误差与错误
测量值
不能
精密
使用规则
平均值
测量方法
例1 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错误
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C
规律总结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时的注意事项
(1)应先剔除测量数据中的错误数据,如读数明显错误的数据,或有效值位数不够的数据。
(2)测量值有几位有效数字,求平均值的结果也要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①若平均数除不尽,则应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②若平均数的最后一位有效数字是0,则应保留,不能删除。
知识点二 特殊方法的测量
问题 方法 操作
被测长度小于分度值 累积法
测量曲线的长度 化曲为 直法 测量方法1:
如图所示,用无弹性棉线沿着地图摆放,再拉直测量摆放部分棉线的长度,按照比例尺求得实际长度
问题 方法 操作
测量曲线的长度 化曲为 直法 测量方法2:
如图所示,已知周长为l的轮子沿曲线滚动,记下轮子滚过的圈数n,则曲线的长度s=
刻度尺无法贴近被测位置 平移法
nl
例2 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这时可先将许多相同的纸叠放在一起,使之有足够的厚度,再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就可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下列长度的测量中,与这一方法相同的是( )。
A.测曲线的长度
B.测硬币的直径
C.测圆锥的高
D.测细铜丝的直径
D
规律总结 直接使用测量器材进行测量的过程叫作直接测量。不能通过测量器材直接测量,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出来的过程叫作间接测量。
知识点一 误差与错误
1.分别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笔记本的长度,六次的测量记录分别是l1=18.82 cm,l2=18.83 cm,l3=17.28 cm,l4=18.81 cm,l5=18.80cm, l6=
18.805 cm。
(1)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2)有一个测量结果是错误的,它是 。
(3)有一个测量结果不合理,它是 。
(4)这本笔记本的长度是 。
1
17.28 cm
18.805 cm
18.82 cm
知识点二 特殊方法的测量
(1)将钢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出钢丝绕圈的总长度为 mm。
(2)若钢丝线圈共有16匝,则钢丝的直径约为 mm。(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若在绕圈时没有注意,使得绕出的线圈不紧密,则测量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2.0
2.某同学测量钢丝直径的情景如图所示。
2.0
偏大
1.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均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错误,若测量时出现误差,则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C.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测量值由准确值、估读值组成,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A
2.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C
A.图甲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车轮
的周长l
B.图乙中用一根无弹性棉线与地图上的路线重合,测出重合的棉线长
度,再根据地图比例尺求得实际线路长度
C.图丙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多次测出纪念币的直径,求平均值,减小
误差
D.图丁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的线圈长度l,则金属丝
直径D=
3.某同学为了测量1颗小钢珠的直径,先将5颗小钢珠紧密排成一排,再使用三角板和毫米刻度尺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5 颗小钢珠紧密并排时的长度为 cm,通过计算得出 1 颗小钢珠的直径为
mm。若测量时没有紧密排成一排,则测量结果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
4.0
偏大
4.尝试用圆规测曲线长度。先将圆规两脚分开,再用圆规脚分割曲线(如图甲所示),记下分割的总段数n,然后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l(如图乙所示),则曲线的长度为
。A、B两名同学用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同一曲线的长度,他们选取的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分别是5 mm、10 mm,他们的测量方法、读数、记录、计算均正确,但两人测得的结果却不同,则 (填“A”或“B”)的测量结果较准确,两人的测量结果都
(填“偏大”或“偏小”)。
nl
偏小
A
甲
乙
5.常用的卷筒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小明想在不把纸展开的前提下,测量整卷纸的长度。他设计的方案如下:
(1)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
单层纸的厚度为 。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
长为l,则整卷纸的体积可表示为 。
(2)用刻度尺测得卷筒纸的外半径为R,内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体积可表示为 。
(3)由以上两式整理可得整卷纸的长度,可表示为 。
πs(R2-r2)(共20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速度的测量
关键能力训练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序号 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
1 能用适当的工具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科学探究
2 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科学探究
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思路 实验原理 物体的运动 小车沿斜面下滑 实验器材 测量工具 、
辅助器材 长木板、木块、小车、金属片
实验关键 准确测量时间。斜面保持很小坡度的目的是: 金属片的作用是: 实验结论 v=
刻度尺
秒表
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挡住小车,同时听到撞击声,便于测量时间
v下半程>v全程>v上半程
例1 下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老师将滑块从图中斜面顶点释放,滑块经过一段时间运动到斜面底端。
(1)整个过程用时 s。
(2)滑块通过的路程是 cm,根据公式 ,算出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m/s。
5
45
v=
0.09
例2 小军测量物体下落的速度。
(1)实验桌上提供了两个形状不同但其他条件相同的充气气球和若干石子,还有两样必要的测量工具:秒表和 。
(2)实验中小军选用气球做实验,原因是选用气球便于测量下落
(填物理量名称),测量误差小。
时间
刻度尺
(3)小军站在椅子上举起一个气球,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为: (填字母)。
A.让气球在无风的情况下自由下落;
B.用秒表测出这个气球从释放点运动到地面的时间,如图所示,t= s;
C.测量这个气球释放点到地面的距离;
D.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个气球下落的速度。
CABD
3.0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量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可以采取的措施
有: (写出一条合理的方法即可)。
(2)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那么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上述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
0.16
80.0
大
不合理,因为小车通过B点时有一定的速度,所以不应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
使斜面坡度较小
2.小东想粗略测量自己步行的平均速度。他观察到沿学校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
甲
乙
丙
(1)小东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的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
(2)小东用秒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秒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据公式 算出小东的步行速度为 m/s。
60.0
20
v=
0.9
1.某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 3 m 用了 2 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
A.1.5 m/s B.2 m/s
C.1 m/s D.2.5 m/s
C
2.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航模飞行器以11 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50 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 s跑完全程
D.从距地面30 m高处的物体竖直下落到地面用了2.5 s
B
3.汽车在长1 200 m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前 600 m 的速度为20 m/s,后600 m的速度为30 m/s,汽车在整段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
A.20 m/s B.24 m/s
C.25 m/s D.30 m/s
B
4.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 5 min骑行了1 200 m,然后用0.5 h骑行了8 km,最后用5 min骑行了1 000 m。这名同学骑自行车前
5 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 km的平均速度是 km/h,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m/s。
4
16
4.25
5.如图所示,某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间隔内连续拍摄了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 s。由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木块从位置1运动到位置2的距离是 cm。木块从位置1到位置4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匀速
1.80
0.9
6.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AB= cm/s。
(2)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填“>”“<”或“=”)vAC。
40.0
25.0
小
同一位置
>
7.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为了方便实验,装置坡度应较 (填“大”或“小”)。
(3)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拍摄一次,那么由所拍摄的照片可知,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5)实验中,测量小球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目的是 (填选项字母)。
A.求速度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B.探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v=
小
加速
1
B (共18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
关键能力训练
素养分层评价
必备知识导学
学习任务清单
序号 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
1 知道并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物理观念
2 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科学思维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1.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 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是研究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运动的轨迹是 。
(2)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
(3)路程与时间成 。
(4)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
时间相等。
速度
直线
不变
相等
正比
例1 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A
B
C
D
知识点二 平均速度
1.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复杂,如果只作粗略 研究,也可以
用 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作平均速度。
2.变速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
项目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速度 的直线运动 速度 的直线运动
特点 运动的路线是直线;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 运动的路线是直线;速度的大小不发生变化
实例 汽车紧急制动;从高处自由下落的小球 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v=
变化
不变
例2 甲、乙两辆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 (填“甲”或“乙”)做匀速直线运动,全程甲车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甲车的平均速度为 。在20~40 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甲
等于
30 m/s
小于
例3 小宇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4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6 m/s,他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5 km/h B.5 m/s
C.4.8 m/s D.5.6 m/s
C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1.如图所示,甲是小车A运动的s-t图像,乙是小车B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小车A、B均处于静止状态
B.小车A、B均以 2 m/s的速度匀速运动
C.小车A、B经过10 s一定相遇
D.小车A速度越来越大,小车B速度不变
B
甲
乙
知识点二 平均速度
2.在学校秋季运动会100 m跑决赛中,小健与小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前50 m 小健领先,后50 m小骏奋力追赶,最终二人同时冲过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50 m,小健的平均速度大
B.后50 m,小骏的平均速度大
C.全程100 m,小健的平均速度大
D.全程100 m,二者的平均速度一样大
C
3.某人骑自行车,开始以2 m/s 的速度匀速骑行了40 m,中途遇到红灯,停了10 s,然后又以5 m/s 的速度匀速骑行了10 s,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3 m/s B.2.85 m/s
C.2.25 m/s D.2.5 m/s
C
1.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6 s内通过120 m的路程,这辆汽车在行驶到第4 s时的速度是( )。
A.30 m/s B.20 m/s
C.10 m/s D.无法确定
B
2.小明和爸爸一起驾车去旅游时,爸爸手机里的导航为他们设计了三种路线方案,如表所示。若全程不考虑拥堵且汽车每千米油耗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这三种方案中,最耗时的是方案一
B.在这三种方案中,汽车平均速度最大
的是方案三
C.为了省油,他们应该选用方案三
D.方案三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5.6 km/h
D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48 min 54 min 50 min
40 km 35 km 38 km
3.某同学的爸爸驾车携全家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有撞到它。下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刻图像。下列根据图像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
度为60 km/h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
度为60 km/h
D
4.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 s内通过的路程是160 m,它的速度是 m/s,它在25 s内通过的路程是 m,它在第30 s时的速度是 m/s。
5.a、b、c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经过
5 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填“a”“b”或“c”)
8
200
8
a
c
b
6.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4∶5,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4,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
25:16
7.我国新研制的一辆水陆两栖装甲车全长不到5 m,乘员4人,陆地最大行驶距离为350 km,陆地最大行驶速度为100 km/h,水面最大行驶距离为80 km,水面最大行驶速度为70 km/h。
(1)求装甲车在水面以最大行驶速度行驶30 min通过的路程。
(2)求装甲车在陆地上以最大行驶速度行驶260 km需要的时间。
(3)装甲车在陆地上匀速行驶1.5 h运动了135 km,求此时装甲车的行驶速度。
答案:(1)35 km (2)2.6 h (3)90 km/h
8.如图所示,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需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做变速直线运动。若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在紧急停车的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 m;在制动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6 m,所用的时间为2.3 s。求:
(1)汽车在反应过程所需的时间。
(2)紧急停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0.7 s (2)10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