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2. 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琮琮的设计理念来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玉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除玉琮外,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这表明中国( )
A. 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 B. 已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C. 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 D. 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超
3.某位同学追溯三晋历史,在襄汾县人民政府网站浏览到以下内容: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遗存内容丰富,主要遗存类型包括: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及出土约5 000件文物。其中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推断当时山西( )
A. 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B. 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C. 原始手工业的兴盛 D.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4.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面积达280万平方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根据下面三幅文物图片可以推测这一地区( )
A. 使用磨制石器 B. 形成最早的文字
C. 贫富分化加剧 D. 出现了早期国家
5.考古发现,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4000年)出土了分别来自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和辽河流域的玉器。据此推测这些区域( )
A. 经济发达贸易繁荣 B. 存在文化交流
C. 手工业技术精良 D. 农耕技术先进
6. 2024年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两岸人民公祭轩辕黄帝是因为( )
黄帝治理了黄河水患
B.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黄帝创造了中国文字
D. 黄帝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
7.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
A.历史悠久 B.多族合一
C.结构单一 D.交通发达
8.据下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是( )
文化 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地区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辽河流域
典型文物 玉器、竹器编织陶器 黑陶、玉器、骨刻文字 彩陶、玉器、冶钢坩埚
A.领先世界 B.贫富分化
C.多元一体 D.农耕产生
9.“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材料描述的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夏朝建立 D. 禅让制度
10.有学者认为,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原文化具有( )
A. 强大的辐射力 B. 突出的包容性
C. 相对的独立性 D. 发展的连续
11.《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于是临终前就把权力正式移交给了舜。这反映了 ( )
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
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 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12.“尧有子九人,不以其子为后,见舜之贤也,而欲以为后。”这反映当时的推举标准是( )
A.举贤禅让 B.传子世袭 C.征战功绩D.部落势力
13.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炎帝、黄帝的传说真实可信
B.禅让制度的建立演变
C.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炎帝、黄帝一直生活到如今
14.《华阳国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D.艰苦奋斗
15.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借鉴,其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
A.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体现分封制度的衰落 D.彰显思想文化的繁荣
16.某同学制作了一幅炎黄时期战争的示意图(如下图),其中表示阪泉之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18.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贤能高德创禅让制 B.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联盟形成华夏民族
19.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随后不同部落人群不断融入,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
A.华夏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D.蒙古族
20.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城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城内外还发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以印证当时( )
A.出现了早期国家 B.长江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
C.分封制开始瓦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1.1996年至2000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进行考古遗址遗物的发掘研究;而2004年至2016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把发掘研究的范围扩展到长城以北的红山文化、石峁文化,向南扩展到淮河流域的凌家滩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区域。上述研究反映了( )
A.对多元一体文明认识程度加深 B.各区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C.华夏文明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 D.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
22.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
A.不同区域间文化趋同 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 D.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23.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的贵族墓地中随葬品有数十件至百件精美的玉器;同时期的大汶口遗址中有的墓葬有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国家统一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原始农业兴起 D.中央集权确立
24.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下列与良渚古城遗址大致出现在同一区域的原始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大汶口人
25.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6.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北方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有玉龙,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很早
C.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D.中国第一个王朝正式建立
27.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3900年。目前已清理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王族墓地、礼制建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域,发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彩绘蟠龙盘、鼍(tuó)鼓、特磬、圭尺、壁画等精美文物。这些重要发现表明( )
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陶寺文化时期具备早期国家雏形
C.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D.陶寺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28.考古资料显示,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寨,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龙山时代( )
A.出现阶级分化 B.实行分封制度
C.进入奴隶社会 D.初具国家形态
29.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大、中、小型墓地一千多座。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已出现早期国家
C.已出现阶级分化 D.以禅让推选首领
30.陶寺遗址自发掘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包括日常使用的工具如斧、刀,威望物品,装饰品,武器和生产石器的工具,而出土的日用工具占出土石制品一半。这表明了( )
A.磨制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
C.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D.此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野果、野虫),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陶寺古城遗址距今4300—40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和建筑残料。城内有大型墓葬,随葬品有陶鼓、玉钺、龙盘等礼器,还有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如右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这些“国王”身上共同品质是什么?
阅读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的“国王”传说可信吗?请说出理由。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考古发现、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关系。
32.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宫殿的出现……有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墓中往往随葬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玉器、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材料四:1921年4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河南省三门峡市仰韶村考古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和陶片,他由此判断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多次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远及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这里同时存有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仰韶文化与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或有着密切关系。考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根基,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摘编自新华社《百年发掘揭秘“仰韶文化”》
(1)结合材料一,写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社会的标准。
根据材料二、三,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
(3)众多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均已进入了早期的文明社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
答案
1-5ABBDB 6-10BBCDA 11-15DACAB 16-20ADDAA 21-25:ABBBC
26-30:ABACA
31.(1)国王:有巢氏;燧人氏;禹。(任答两点即可)
共同品质:敢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能为老百姓谋幸福;有创新精神。(任答两点即可)
观点:可信。理由:这是中国人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得到陶寺都城遗址的实证,陶寺都城遗址出现了宫城和大型墓葬,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关系:传说难免有神秘的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从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址和文物,可以用来印证并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
32.(1)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
(2)①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②都发现了墓葬和礼器。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