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西罗园学校
白玉梅
教学内容分析
《枣核》是一篇朴实而情深的访美札记,本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叙写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的枣树,托“我”千里迢迢从北京为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本文可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学生质疑,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及老同窗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以及“枣核”引起设置的悬念和它与本文思想感情的关系。
学情分析
《枣核》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初二的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初一接触了几篇散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对本文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也应能体会。但是本文的思乡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悬念的层层设置、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学生对于“悬念”的设置以及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在理解上应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重点指导、点拨。同时,由于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应当通过朗读训练,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设计
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尤其是文中关键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的特殊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了解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写法,学习抓住线索把握内容的阅读方法。
学习本文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了解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海外华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
难点: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抓住线索把握内容的阅读方法。
媒体设计及依据
本文主要是体现海外华人热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祖国、思念家乡的情感,在情感类的文章鉴赏中结合图片和音乐,更能传神地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开头配以诗歌朗诵《静夜思》及FLASH动画,中间放映关于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图片,如庙会、故宫、长城、陶然亭、古老的胡同等,结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思乡、爱国的氛围。
整体设计说明
《枣核》是一篇洋溢着怀乡气息的佳作,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行文的脉络,通过字里行间的词句斟酌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品味此类文章的关键,因此,在制定教学环节、重难点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再在教师巧妙设计的几个问题的引导下,深入阅读文章,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理解文本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及好处。
在背景音乐、配图、背景文化介绍的辅助下,教师注重用唯美的语言启发感染学生,使其体会本文的思乡爱国情感。
对于充满强烈感性的作品,设计一个巧妙的结尾将主题情感升华,用《我的中国心》歌曲调动所有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李白的《静夜思》在华人世界广为流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论是五岁稚儿,还是七十老人,都能琅琅诵来,是什么力量使它感染了这么多人?因为它体现了华人最深厚的思乡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溢满思乡之情的佳作《枣核》。预习检查,纠正字音、字义。训练朗读,给予适当指导。注意读音正确,适当停顿,以及节奏、语气、情感的把握。学生质疑、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设置问题,再次深入阅读,把握文章脉络。问题:文中几次提到了“枣核”?老同窗是怎样托付“我”为他带枣核的?他当时的心情、表现如何?老同窗在即将得到枣核时的表现怎样?他当时的心情又如何?老同窗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为什么会觉得“还缺点什么”?他已经做了什么来弥补这点“遗憾”?他索取枣核的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偏偏要这不起眼的小枣核来寄托他的思乡之情?指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回答。七、根据最后一问“枣核为什么能寄托思乡之情”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设置悬念”、
随着配乐诗歌朗诵一起背诵《静夜思》。朗读字词和解释。错误之处改正。朗读全文,勾画出疑问之处。提出疑问,可小组先讨论,自行解决。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思考文本内容,把握文章脉络。讨论、交流、回答。
创设情境――思乡氛围。检查预习情况,排除字词障碍。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以及情感,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去年北京市高考的作文题目为《北京符号》,作为当代的北京的中学生,你能说出哪些代表北京的符号吗?些老北京的代表性符号都有何特色?如:胡同――营造老北京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老北京人民其乐融融的朴实生活。老北京的文化、北京的特色实际上都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在我们身边,而文中的“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普通平凡的小时,在作者萧乾的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样依恋故土”!作者以小见大,发掘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然作者选择以“枣核”寄托思乡爱国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如何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层层设置悬念的呢?八、结尾:作者的老同窗思乡、恋乡,他虽身在美国,但仍保留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如故宫、长城、明清十三陵、胡同、庙会、吹糖人、喝豆汁儿等。学生模仿此句型,讲出其他北京符号的特色。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学生找出悬念:1、“访美前,老同窗托我带生枣核”。2、“一见面就问带了吗?”3、“我”问用途,他却故弄玄虚。见面后不是立刻和我长谈,而是带我去踏访后花园,最后,才道出枣核用途。听歌曲《我的中国心》,一起歌唱!
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加深对老北京文化的了解,学会仿写造句。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理解“悬念设置”的写作手法。烘托思乡爱国的氛围,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