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罗贯中
壹
结合标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贰
对比拜访时的态度,体会刘备礼贤下士的形象。
教学目标
叁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典故,出自陈寿的《三国志》,后经《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的文学演义,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看看成语故事的文学演义。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
主要作品有《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尊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积累文学常识
(一)《三国演义》简介
拜谒(yè) 半晌(shǎng)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愧赧(nǎn) 谬(miù) 沔(miǎn) 存恤(xù)
胄(zhòu) 箪食壶浆(dān) 顿开茅塞(sè)
(二)重点字词
积累文学常识
1.重点字音
拜谒:拜见。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存恤:爱惜,体恤。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积累文学常识
2.词语释义
整体感知
1.齐读标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
三:三次。顾:拜访。茅庐:指诸葛亮的住所。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住所拜访诸葛亮。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2.结合预习,说说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明确:
整体感知
3.快速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预设: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1.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勾画语句,说说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写不同态度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
明确:
(1)不同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其礼太过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麻绳缚来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玄德拱立阶下……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亲往拜谒,侍立阶下。
(2)作用:对比。
①文中写关、张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关公说“其礼太过”,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
深入探究
明确:
3.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值得刘备三顾茅庐去拜访他?请结合课文对诸葛亮的描写,分析他的形象。
(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人。
(2)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深入探究
明确:
4.找出文中对诸葛亮相貌描写的片段,说说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1)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5.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深入探究
明确:
预设: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手法的作用。
(1)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写法探究
(2)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拓展延伸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写出下面词语的具体所指。
三顾: 东和: 北拒: 六出:
七擒: 收二川: 排八阵:
拓展延伸
三顾:刘备三顾茅庐
东和:东面跟孙吴讲和。
北拒:北面与曹魏对抗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七擒:指七擒孟获。
收二川: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摆设八卦阵。
明确:
课堂小结
《三国演义》正是想通过“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情节,突出刘备求才、爱才的品质。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业,显亲扬名。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是个普遍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每一个真正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都渴望自己得到赏识、信任和重用,以便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寄寓了以罗贯中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布置作业
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张飞
求贤若渴
智谋深远 淡泊名利
鲁莽无礼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