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第1课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01 · 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曙光
02 ·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更替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进步:从“旧”入“新”
元谋人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复原像
距今170万年
距今70-20万年
仰韶人面鱼纹彩陶盆
龙山蛋壳黑陶
河姆渡炭化稻谷
良渚玉琮
红山玉龙
大汶口陶猪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7000-5000年
距今5000年
母系氏族
父系氏族
原始人群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其空间分布有何特征?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有何变化?
旧-分布特点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特点
分布广,出现了聚合发展的特点
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名词解释: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满天星斗”——苏秉琦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3.有代表的文化遗存
碳化稻谷
黑陶贯耳壶
良渚文化·良渚古城示意图与文物
仰韶文化·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大型城址、王权
农业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
手工业发展
祭祀
神权
贫富分化
阶级社会
组织、动员力、
公共权力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4.中华文明的诞生
生产力
发展
下层:被统治者
剩余
产品
私有制出现
贫富
分化
阶级
分化
氏族公社
部落、部落联盟
上层:掌握公共权力
政府、军队、祭坛
(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阶级 矛盾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学习聚焦: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页
原始社会解体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1.部落联盟
(1)三皇五帝
(2)炎黄部落联盟
(3)禅让制
(4)“万邦时代”
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特征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
2.夏朝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1)建立:
(2)政治: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
③地方: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1.商朝
(1)建立:
(2)政治: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①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内外服制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多次迁都后定于殷。
商朝实施了内外服制度。相较于夏朝,商王的权力要相对集中。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种同心圆的模式,核心是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
1.商朝
(3)考古发现:甲骨文、青铜器(铭文)
龟甲兽骨——甲骨文 “后母戊”青铜方鼎 妇好鸮尊 兽型觥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使,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左传》
殷人尊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①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概念:“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封邦建国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2.西周
(2)政治:①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分封等级结构示意图
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分封制扩大了以周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
促进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
权力分配制度
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2.西周
(2)政治:②宗法制(血缘)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嫡长男
嫡尊
庶卑
长尊
幼卑
男尊
女卑
亲疏贵贱
尊卑有序
权力继承制度——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嫡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宗法和分封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既是家族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所谓家国同构,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2.西周
(2)政治:③礼乐制
【拓展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血缘纽带(里)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权利的分配
权利的继承
◎礼乐制度示意图(举例)
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
权力认同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井田制示意图
土地国有
Q1:井田制的实质是什么?
Q2:井田制下生产方式是什么?
集体劳作
Q3:井田制下生产工具有哪些?
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井田制——土地经营国有化——天下归王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利尚未实现集权,地方控制渐强(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