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三、青铜时代——商和西周(信史时代)
【概念解释】石器时代:
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约250万——约1万年前(生产力的范畴)
(1)含义: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2)文化遗存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时代特征:打制工具、采集渔猎、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在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灰烙及火烧过的石块和兽骨。在元谋人也有类似的发现。这说明猿人时代用火是普遍的。火的使用是人类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之一,它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开。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思考点】指出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特点:分布范围广,既分散又集中;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优良、生存空间较大的区域。
【特别提醒】单位面积果兽数量有限,人口不能密集(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数十万年间,人类群落的规模一般保持在三五十人之间。);受时节影响大,食物供给不稳定,相对来说,采集比狩猎更稳定;
2、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距今5000至2000年不等
(1)特征: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产生、陶器、村社体系。
比较 生产工具 形状 用途
旧 打制石器 较粗糙 用于采集狩猎
新 磨制石器 精细尖锐 用于农耕生活
磨制分点磨、线磨、面磨,更具复合功能,适合原始农耕需要。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在两个方面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他们食物来源的大半或全部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去获得的。而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后者尤为重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特点:品种多样,技术成熟,古拙大气。彩陶以红底黑花为主,图案生动、明快,有很强的装饰性。
2、新石器时代:陶器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结果。
思考:观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分布的基本特点。
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同:起源的多元性 异:从满天星斗到六大区系
多元:侧重于时空,起源分布的地理特征;
一体:侧重于文化、民族内涵,中原核心。
从姜寨遗址复原图中,可以了解远古社会的哪些信息?
提示:从房屋、壕沟、窑场、牲畜栏、墓地分析。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等均为全体成员所有;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
【特别提醒】整个村落呈向心式布局,体现了母系氏族强有力的血缘关系;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于农业起源最初阶段。
特征:以血缘为纽带;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晚期遗存代表:良渚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3、社会组织的变化:生产关系角度,以血缘关系划分。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2、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3、文献中的夏朝:从约BC2070年至约BC1600年
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应包含国家、金属、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国家组织的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衡量文明的标准:城市、冶金术、文字、国家(西方中心论)
中国:公共权力(王权)、地域原则、礼仪制度、阶层分化等
血缘纽带和部族之间的冲突,致使部族成员必须依赖集体而存活,这反而加强了氏族的向心力。氏族之间为谋求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这种现象是世界各地的早期国家形成之前出现的普遍现象。私有制、阶级分化在这个阶段更加明显,国家产生的步伐加快。
炎黄部落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成为文化中心,加速文明社会到来。
1、古史传说时期:三皇五帝
炎黄成为人文始祖
2、万邦时代:陶寺遗址—传说中的黄帝
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并成功破译,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至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扁壶上的朱书文字,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证。
——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
【思维拓展】为什么新石器时代晚期还不能说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态呢?主要是王权还没有出现。王权是被社会成员公认并普遍尊奉、服从的权力。没有出现王权,就是还没有迈进早期国家的门槛。
从考古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
而陶寺遗址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3、文献中的夏朝:【历史解释】夏朝存在吗?
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夏王朝是否存在过,我只能说我不知道。到目前为止,这是个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问题。”
上世纪末,“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的夏代纪年重合。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三、青铜时代(信史时代)——商和西周
商朝何以是“信史”?——殷墟遗址不仅文献有记载,出土了都城遗址、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系统展现了商代青铜文明,从而确立了殷商的信史地位。
1、商朝的国家治理: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相)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实行内外服制。
中央:神职人员地位突出(王权与神权结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殷商事神,先鬼而后礼。”
2、西周: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影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诸侯具有相当大独立性,形成地方割据力量。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孟轲以前没有井田制的记载,甲骨文及金文中也找不出井田制的痕迹。……所谓井田制历史上是不曾存在过的。我们认为,井田制只是孟轲的一种乌托邦思想,决不是他力求要见诸实行的理想,还可能是他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来理想。
井田制: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礼记·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税"时说:"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①性质:天子所有权;贵族享有使用权,禁止买卖转让;
②井田制下分公田和私田两部分;
③公田:贵族占有,庶民助耕,收获全部归贵族;
④私田:分授庶民耕种,收获归已。
体现出的是占有式的劳役地租形态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2、从商朝松散“方国联盟”到西周严密的“天下共主”
3、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专题一、早期中华文明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
三、青铜时代——商和西周(信史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