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4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
救亡图存
(中国现代史)
伟大复兴
⑴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⑵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⑷中华民族的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线索是历史学科中的骨架和脉络,它能够帮助你将基本史实和历史概念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
根据线索
构建专题
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先秦)
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
⑷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隋唐)
⑸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元)
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明清)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点梳理
公元前
221年
秦始皇病逝
秦朝
公元前
207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
210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
209年
楚汉战争
击破六国
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公元前
230年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结合地图从时空顺序描述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疆域开拓的史实。 2.认识并理解秦朝统一条件及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3.能从秦朝速亡的原因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4.认识秦朝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深远影响。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焚书坑儒
陈胜起义
楚汉战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目标导航】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秦朝灭亡
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过程
条件
楚汉战争
人民愿望……; 经济需求……
地理条件……; 个人条件……
综合国力……; 外交策略……
BC230—221年灭掉东方…
征服了南方…,加强了…
击退了北方……
意义
结束分裂安定生活; 辽阔国家基本版图; 各族交往交流交融;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法律社会
政治
经济文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有哪三个特征?
中央政府:设置哪些官职?
地方行政:设立机构和职责?
农民起义
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什么?
过程: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地点?政权?地位作用?
刘邦、项羽起义……
结果:何时?谁?灭亡秦朝
概念……? 时间……? 性质……?
结果……? 成败原因…? 认识…?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
颁行法律
编制户籍
迁徙贵族豪强到哪里?
整顿社会风俗
秦朝暴政
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 赋役繁重; 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 秦二世残暴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客观 历史趋势 顺应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条件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个人条件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综合国力 商鞅变法后,秦遵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外交策略 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血缘分封 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 群雄兼并
公元前1046年(西周)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战国)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条件:人民;经济;地理;个人;国力;策略——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2.过程:
⑴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⑵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⑶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条件:人民;经济;地理;个人;国力;策略——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2.过程:
⑴公元前230—前221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⑵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⑶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意义:
⑴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人民共同愿望,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
⑵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⑷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⑸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认识: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建设为中国两千多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一统国家建立的背景
深化拓展
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地主土地所有制
政治因素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式微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地理因素 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且疆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1.条件:人民;经济;地理;个人;国力;策略——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2.过程:东方六国;南方越族;西南夷;北方匈奴
3.意义:结束分裂安定生活;辽阔国家基本版图;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二、巩固统一:
政治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 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皇位世袭 皇位世代相传。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权至上 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
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地方行政 郡县制 战国时形成,秦朝全国推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 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其他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认识 秦朝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趋势:
1、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源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2)政治根源:新兴的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该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
(3)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吸取分封制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4)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看图归纳统一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征收、财政管理,方便了经济贸易往来。
秦统一文字,有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4年高考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2.【答案】C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文化、社会等
三、秦朝灭亡: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1.秦朝的暴政:
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赋役繁重,百姓不堪重负,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⑵焚书坑儒:①内容: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著作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②评价: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严重损失。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⑶秦二世的残暴:公元前210 年,秦二世继位,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焚书坑儒
修阿房宫
修建长城
秦陵兵马俑
秦朝肉刑
泰山封禅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1.条件:人民;经济;地理;个人;国力;策略——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2.过程:东方六国;南方越族;西南夷;北方匈奴
3.意义:结束分裂安定生活;辽阔国家基本版图;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文化、社会等
三、秦朝灭亡: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1.秦朝的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②直接原因:戍卒遇雨受阻,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
⑵过程:①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政权,号为“ 张楚 ”。
②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天下响应,起义迅速蔓延。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⑶结果: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因此陈胜起事时,便以楚的名义相号召,把国号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1.条件:人民;经济;地理;个人;国力;策略——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2.过程:东方六国;南方越族;西南夷;北方匈奴
3.意义:结束分裂安定生活;辽阔国家基本版图;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文化、社会等
三、秦朝灭亡: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1.秦朝的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原因;过程;结果
3.楚汉战争
⑴概念: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 年的楚汉战争
⑵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⑶性质: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⑷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都城长安。
⑸成败原因: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认识:
秦的速亡与暴政密切相关,这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提供了历史借鉴
得民心且顺应时代潮流者得天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1.条件:人民;经济;地理;个人;国力;策略——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2.过程:东方六国;南方越族;西南夷;北方匈奴
3.意义:结束分裂安定生活;辽阔国家基本版图;各族交往交流交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文化、社会等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
2.其他:经济、文化、社会等——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驰道、直道,法律,户籍
三、秦朝灭亡: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1.秦朝的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残暴
2.秦末农民起义:原因;过程;结果
3.楚汉战争:概念;时间;性质;结果;成败原因
(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7分)
⑴形象:
秦始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勤政爱民;治理有方;深受拥戴。(4 分)
奧古斯都:罗马和平的缔造者;疆域的开拓者;罗马人的保护者;罗马文化的复兴者。(4分)
⑵共性原因:为帝王歌功颂德;构建权利的神圣性、合法性、权威性;碑刻易于保存、流传。(5分)
史料价值:都是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有助于认识当时的帝王与时代(2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分)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秦朝灭亡
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过程
条件
楚汉战争
人民愿望……; 经济需求……
地理条件……; 个人条件……
综合国力……; 外交策略……
BC230—221年灭掉东方…
征服了南方…,加强了…
击退了北方……
意义
结束分裂安定生活; 辽阔国家基本版图; 各族交往交流交融;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法律社会
政治
经济文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有哪三个特征?
中央政府:设置哪些官职?
地方行政:设立机构和职责?
农民起义
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什么?
过程: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地点?政权?地位作用?
刘邦、项羽起义……
结果:何时?谁?灭亡秦朝
概念……? 时间……? 性质……?
结果……? 成败原因…? 认识…?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
颁行法律
编制户籍
迁徙贵族豪强到哪里?
整顿社会风俗
秦朝暴政
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 赋役繁重; 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 秦二世残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