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08:5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2课
复习提问
1.列国纷争的影响。
2.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因素及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的表现及影响。
4.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必要性)。
5.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
6.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
7.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目的。
8.诸子百家的代表及其思想主张、代表的阶级。
9.百家争鸣的意义
导入新课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是什么让孔子破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和意义。
第2课
时空坐标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前1046
前771
前770
前476
前475
前221
西 周
东 周
武王定都镐京
平王东迁洛邑
犬戎攻陷镐京
我国奴隶社会
逐渐瓦解
我国封建社会
逐渐形成
第2课
列国纷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背景/原因
表现
①“春秋五霸”(争霸战争);
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③“战国七雄”;
④周王室被秦国吞灭(BC256)。
阅读教材P9-P10相关内容,指出列国纷争的表现
①王室衰微,对诸侯控制力下降;
②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③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实质: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发动的夺权斗争。
第2课
列国纷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春秋 战国
战争性质 奴隶主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兼并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 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
时代特点 奴隶制瓦解时期 封建制度确立形成时期
战争结果 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 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
第2课
列国纷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根据材料,分析列国纷争(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
比较两幅图片,你能看出诸侯国数量有什么变化?反映出怎样的趋势?
材料: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①客观上有利于局部统一,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文明影响范围扩大。
第2课
列国纷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根据材料,分析列国纷争(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
③推动了各国政治改革。
④(消极)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材料: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能与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相抗衡的诸侯国。
材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第2课
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北 狄
西戎
南 蛮
东夷
华 夏
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思考:推动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
②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③戎狄蛮夷与华夏族的民族交融。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
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
制度先进(分封制、宗法制);
文化先进(礼乐制度)。
第2课
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带来的影响。
材料: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了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阅读教材P11第一段,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经济发展表现 影响
农业
工商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③推动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社会变革。
①“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②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铁犁
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范蠡
第2课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请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解释:铁犁牛耕的出现促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生产力发展)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赋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开明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
个体小农出现
井田制瓦解
奴隶主→地主
奴隶、平民→农民
进一步削弱奴隶主贵族
利用土地进行封建剥削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必然性)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③统治者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④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⑤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⑥法家思想的推动(提倡顺应时势进行变革,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的改革(以调整税制为主)
战国时期的变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结果/影响:
推动了社会转型,各国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阅读教材P12第一段,完成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政治
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③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①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②民间实行什伍连坐,相互纠察告发
③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③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建立;
③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军事
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治秦”具有什么特点?
依法治国,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阅读教材P12“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认识:商鞅的变法思想体现了商鞅敢于挑战陈旧观念的创新精神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1:(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材料3:“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积极性:
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4:自商君之后,个人之恶则变成制度之恶……商君发明的连坐法却终于使每个角落都笼罩在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之下,这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项发明。
——李洁非《由商君之死看暴政与法治》
局限性:
①法律严苛,刑罚残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
活动探究1: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商鞅虽死,新法犹存”)。试推测秦国统治者不废新法的原因。
活动探究2:
根据所学,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带来的启示。
原因:
①变法适应政治、经济发展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和人民的支持;
③商鞅的个人品质。
启示: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
③要勇于改革创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请运用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
要求提高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
向旧贵族夺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按本阶级愿望治国,保护本阶级利益
变法运动
建立封建化政权
(上层建筑)
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基础)
途 径
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方式:
①向奴隶主贵族夺权,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②变革原有经济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第2课
儒家学派:孔子
孔子与老子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P12第二段,完成关于孔子及儒家学派的相关内容
孔子画像
第2课
儒家学派:孔子
孔子与老子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P12第二段,完成关于孔子及儒家学派的相关内容
孔子画像
创始人
思想核心
政治主张
教育思想及贡献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
“仁”,意为关爱他人(仁者爱人)。
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
②创办私学,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发展;
③整理文献,对先秦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第2课
儒家学派:孔子
孔子与老子
根据材料,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孔子画像
材料研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统治者减轻压迫,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2课
儒家学派:孔子
孔子与老子
活动探究: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在学习态度上,要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在学习方法上,要把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有机结合起来。
孔子画像
第2课
道家学派:老子
孔子与老子
老子画像
结合教材P12第四段,完成关于老子及道家学派的相关内容
创始人
思想核心
哲学
政治主张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天地万物本原,事物有内在运行规律。
①天人合一(朴素唯物论),顺应自然;
②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朴素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第2课
道家学派:老子
孔子与老子
阅读下列《道德经》节选,说说分别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或主张?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治大国,若烹小鲜。”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⑤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画像
万物有内在运行规律
天人合一
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第2课
概念解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目的)。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第2课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13一、二两段,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
百家争鸣
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根本原因)
②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
③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
④各国统治者推行礼贤下士政策,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⑤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术环境相对自由。
第2课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13一、二两段,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
百家争鸣
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请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释: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与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关系。
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社会存在)
旧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
士阶层思考解决方案(各学派);
统治者为统治政策寻找理论支撑
百家争鸣(社会意识)
第2课
阅读教材P13第三段,完成“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阶级
儒家 孟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仁义、王道;“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遥自由,人格独立;顺应自然和民心。
五行“相生相胜”,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术、势,以使臣民慑服;主张变法革新;性恶论。
荀子
新兴地主
没落奴隶主
下层平民
新兴地主
新兴地主
第2课
阅读材料,体会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百家争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
鼓盆而歌
庄子在妻子死后,坐在地上边敲击瓦缶边唱歌。他说:“我的妻子原本就没有出生,气息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第2课
百家争鸣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阅读材料,体会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
第2课
阅读教材P13第四段,并结合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为社会变革和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2课
比较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
归纳总结
相同点 不同点 治国理念
人性观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社会成员关系
都主张结束混乱,统一思想,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儒家: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依法治国,严刑峻法;
道家:无为而治。
孟子:人性善;荀子、韩非子:人性恶。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庄子:顺应自然。
儒家: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逍遥自由,人格独立;墨家:不从命;阴阳家:天命观。
儒家:尊卑有序;墨家:兼爱、非攻。
人生态度
第2课
归纳总结
思考:社会思潮活跃需要怎样的社会环境?
①社会经济发展;②社会风气开放包容;③思想活跃,言论自由;
④国家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⑤政府鼓励创新。
思考: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①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②社会变革为思想解放提供良好的环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第2课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也是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期
①大动荡:
②大发展: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A.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
B.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C.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思想、学术繁荣。
③大变革:
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运动。
高考链接
第2课
(2024·山东高考·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A
高考链接
第2课
(2024·广东高考·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D
高考链接
第2课
(2024·安徽高考·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C
高考链接
第2课
(2024·湖北高考·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B
高考链接
第2课
(2023·江苏高考·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D
高考链接
第2课
(2025·河南高考·2)诸子百家对历史的叙述存在较大差异。儒、墨均立足《尚书》,以尧、舜、禹为出发点阐释自家学说;韩非认为“上古”“中世”和“当今”各有不同特点;邹衍用五行学说解释虞、夏、商、周的更迭。这表明(  )
A.思想家以复古作为主要政治目标
B.历史认知差异导致学派内部分化
C.诸子通过还原历史重塑社会秩序
D.各派寻求理论依据应对社会变动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