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8课
复习提问
1.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2.佛教和道教流行的原因。
3.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4.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促使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
6.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和科技领先的原因。
7.魏晋至隋唐中外交流的特点/表现。
8.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9.隋唐时期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原因/条件。
10.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11.唐朝对外交流的启示、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新成就,认识其多元、开放、包容的特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新成就,认识其多元、开放、包容的特点,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
第8课
阅读教材P45相关内容,归纳儒、佛(释)、道发展概况。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代
唐朝
确立正统地位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东汉末兴起于中国本土
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遵道”。
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到尊崇。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魏晋南
北朝
隋朝
第8课
根据材料,分析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②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第8课
根据材料,分析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③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④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江南(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韩愈对儒学的态度,概括韩愈思想的新内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 ——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
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统治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
态度:复兴儒学。
第8课
根据材料,概括佛教与道教流行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佛教在两汉之际就传入中原,直到魏晋以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的衰微,以及佛教关于“来世”的许诺,更容易使在长期动乱中饱受苦难折磨的人们产生出幻觉而皈依到佛门之下。自东晋十六国以后历代君主的提倡,则更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此同时,道教也在传播。东汉末年,道教成为起义军的信仰宗教,两晋之际,葛洪对道教进行改造,提出道儒结合,宣扬服食炼丹、延年益寿之术,符合大族官僚的需要。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原因:①儒学发展处于低潮阶段;②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寄托;③统治者的提倡;④道教和儒教相互融合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佛教兴盛带来的消极影响。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消极影响:①广修寺院,耗费了大量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③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第8课
根据材料,概括范缜和韩愈二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范缜) 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
——《梁书 范缜传》
材料: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 ——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
相同点:①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②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
第8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材料: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
意义:①丰富了儒学的内涵;②增强了儒学对抗佛教和道教的能力;③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虎溪三笑图》
趋势: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三者走向融合。
第8课
阅读教材P45“历史纵横”,指出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根据材料,简析魏晋玄学反映的历史特征和兴起的意义。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背景: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频繁。
内容:
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崇尚清淡。
历史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材料: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
第8课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意义:
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
②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
③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
④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
竹林七贤图
阅读教材P45“历史纵横”,指出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根据材料,简析魏晋玄学反映的历史特征和兴起的意义。
材料: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
第8课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特点:
多元性(兼收并蓄)
材料: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原因: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水路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
第8课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文学艺术与科技
文学 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
唐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骈文;民歌。
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建安七子
陶渊明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商隐
第8课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736年)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757年)
白居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806年)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858年)
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学艺术与科技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材料: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依据材料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
特点:诗人和作品众多,内容广泛;创作艺术高度成熟;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空前繁荣。
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8课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材料: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依据材料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唐代诗歌艺术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
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选官制度的促进和教育的发展。
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8课
第8课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书法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成为一门艺术。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书圣”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柳公权:骨力遒劲(楷书)
北魏石刻
王羲之
《姨母帖》
颜真卿
《多宝塔碑》
怀素《自叙帖》
柳公权《金刚经碑》
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8课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战乱纷仍,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兴起,儒学则衰微。文人多玄说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魏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一派洒脱、阴柔气象。易于表现空灵韵致的行书在晋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北朝疆域为未受儒学教化的蛮荒之地,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无意中为后代树立了一座丰碑——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艺的范式。自隋至唐,儒学思想又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尤其是政治家作为书法家的现象,使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
——刘宗超:《儒学艺术精神与中国书法》
魏晋至隋唐书法艺术的特点:
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是现实的反映,具有时代性。
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8课
阅读教材P46-P47相关内容,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绘画和雕塑 绘画
雕塑
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宗教画、人物画;吴道子,“画圣”。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壁画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云冈石窟
绘画与雕塑作品的特点:
①风格、形式多样;②内涵丰富;③技法高超;④反映社会发展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8课
阅读教材P48第一、二两段,完成下列表格关于科技的相关内容。
文学艺术与科技
领域 朝代/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唐
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就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第8课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和科技领先的原因。
原因:
①封建经济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提供了社会条件;
③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条件;
④民族交融与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了多元化基因。
文学艺术与科技
第8课
阅读教材P48-P49,完成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传入
佛教的外传
其他交流 东晋法显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空海长安求法。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遣唐使)和留学生。
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第8课
阅读教材P4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结合对外交往的史实,概括魏晋至隋唐中外交流的特点/表现。
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特点/表现:
①交流范围广,且具有连续性;
②交流领域全面,内容多样;
③交往渠道众多;
④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⑤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
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原因/条件。
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原因/条件: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②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③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④隋唐大一统的局面;⑤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原因/条件:
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②唐朝制度先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根本);
③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
④海陆交通发达。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得唐代文化显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修建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影响:①丰富了唐文化内涵,促进了唐朝的兴盛;②扩大了唐文化影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③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④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⑤有利于激发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
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试论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第8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
中外文化交流
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
②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
③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④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
⑤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⑥内聚性的地理环境;
⑦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
⑧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
第8课
根据所学,思考:唐朝对外交流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你认为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是什么?
中外文化交流
启示:
①应该实行兼容并包、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②学习和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③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奥秘: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高考链接
第8课
(2025·山东高考·2)下图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
A.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B.传统儒学受到冲击
C.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D.文化重心向南转移
B
高考链接
第8课
(2025·甘肃高考·3)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造型以“秀骨清像”为特色,通过衣带飘举、动态舒展来展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韵。这一绘画风格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
A.绘画创作转向山水题材
B.士人审美追求神韵风骨
C.佛教艺术风格占据主导
D.社会风气崇尚人物品评
B
高考链接
第8课
(2025·重庆高考·2)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
A
高考链接
第8课
(2025·江苏高考·4)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A
高考链接
第8课
(2025·云南高考·4)唐朝纺织品广泛应用了从波斯传入的鸟衔花纹样(图1)。工匠巧用自然元素做装饰,并将禽鸟替换为凤鸟、鸳鸯、大雁等瑞鸟,形成了能够体现唐朝雍容富丽、袅娜大气风貌的全新纹样(图2)。材料反映出( )
A.中外审美差异显著
B.外来文化中国化
C.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D.朝贡贸易常态化
B
高考链接
第8课
(2024·安徽高考·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
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