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09: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朝
南朝
历史的“波谷”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秦汉一统
你眼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盛唐气象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年)
南朝(420-589年)
长期分裂,短暂统一
(439-581年)
(317-420年)
(266-316年)
(220-28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低谷
政权并立,更迭频繁
波峰与波谷
波峰与波谷
秦汉是它的一个波峰,其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
然而低谷和曲折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政治制度的进化迹象,像三省制的进步,察举制的进步,位阶制度的进步和法制的进步,等等。在走出低谷之后,隋唐大帝国来临了。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进入波谷

三国与西晋
一、进入波谷
三国与西晋
184年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221年,夷陵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形成
三国鼎立奠基
建立者:曹丕
时间:220-265

建立者:孙权
时间:229-280

建立者:刘备
时间:221-263

材料1: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地方割据
材料2: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黄巾起义
政权并立
战乱不休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一、进入波谷
三国与西晋
曹魏灭蜀
司马氏建立西晋
八王之乱
晋灭吴,统一
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63年
266年
280年
291年
306年
316年
西晋时期形势图
材料1:两晋之交,中国历史处于急剧转折的关头。晋廷的内讧、藩王的纷争,加剧了司马氏统治的腐化与衰弱,而“五胡”的内迁则直接造成了西晋在北方政治的崩溃。
——王永平《晋宋社会政治史论》
思考:西晋的政治特征是怎样的?西晋的统治因何崩溃?
统治阶级内乱、腐朽
少数民族内迁
短暂的统一,低质量的统一,混乱的统一
一、进入波谷
三国与西晋
曹魏灭蜀
司马氏建立西晋
八王之乱
晋灭吴,统一
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63年
266年
280年
291年
306年
316年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内迁
统治阶级内乱、腐朽
何不食肉糜
一、进入波谷
三国与西晋
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
八王之乱,宗室混战
统治阶级腐朽
地方割据
低质量的统一
天下三分
三国
西晋
战乱不休
政权并立
进入波

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1: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王仲茔《魏晋南北朝史》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匈奴人刘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阳,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317年,镇守建康的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定都建康,建立东晋。
永嘉南渡
北人南渡
北方战乱
“俄尔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王导,今天我登基,你来和我同坐宝座!
司马睿
王导
如果太阳屈尊与大地万物在一起,天下苍生就无法仰望了!
材料1:及(司马睿)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材料2:(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
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东晋士族专权,门阀士族的力量比肩皇权。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东晋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
材料1:“士族政治”指士族的政治社会特权,是相对于官僚政治而言的,存在于整个魏晋南北朝。
材料2: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也是适逢其时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与门阀政治
东晋与秦汉这类传统帝国相比,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的变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历史发展呈现一种明显的“变态”,进一步陷入波谷。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思考探究:门阀政治之下,士族是如何维系政治利益的?
材料1: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3:按照晋代时尚,旧时儒学大族如果不转习玄风,一般是难于继续为世所重的。庾氏家族如果要使门户光大,必须完成由儒入玄的转变过程。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材料4:侨姓士族联姻例:琅邪王导孙王珣,娶陈郡谢万女,琅邪王珣弟王珉,娶陈郡谢安女;琅邪王僧达,娶陈郡谢景仁女。——阎步克《北大历史公开课》
材料2:士族作为一个阶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跟庄园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庄园经济的模式下,士族们掌握了大量土地、人口甚至私家武装。 ——《国家人文历史》编著《士族的崛起与衰落》
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官场,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政治
经济
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
由儒入玄,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
士族相互通婚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东晋与十六国形势图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
376年
前秦统一北方
383年
秦晋淝水之战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385年
前秦灭亡
304-407年
十六国陆续建立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376年
前秦与东晋形势图
前秦统一北方
383年
秦晋淝水之战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385年
前秦灭亡
南北对峙
更迭频繁
孕育新机
近一百万南征军在这场战斗中一举崩溃,利用这一机会,慕容垂自立于关东……此时,羌族姚苌也举反旗,与泓相呼应。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更迭频繁
南北对峙
秦晋淝水之战
材料1:无论是东晋的历史,还是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南方,淝水之战以前,是王氏、庾氏、桓氏、谢氏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门阀政治阶段;淝水之战后,司马家族逐渐掌权,刘裕等军人出身的豪强,走到了政治的前台。而北方,则是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为北魏的统一创造了机会。
——张国刚《资治通鉴启示录》
孕育新机
304-407年
十六国陆续建立
东晋


淝水战前
淝水战后
十六国
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专权
门阀政治
二、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各民族政权林立
南北对峙
更迭频繁
东晋
司马家族逐渐掌权,武官走向政治舞台
十六国
分裂混战,北魏统一北方契机出现


陷入波谷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更迭频繁;南方皇权势弱,士族专权,历史发展俨然陷入波谷。然而,在这混乱的波谷当中也孕育生机,南北方将在波谷中寻找破局之法,走出波谷。
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三、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南朝宋武帝刘裕
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
人物名片
刘裕,小名寄奴,下等士卒出身,后来投奔了北府兵,官至建武将军、下邳太守。420年,刘裕以武将身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等士族出身的刘裕取代了东晋,意味着什么?
420-479年
479-501年
501-557年
557-589年
材料1:北府兵出身并非士族门阀的刘裕,凭借他的赫赫战功取代了东晋,这意味着文化士族的衰落,文化士族无力撑起江左政权,非文化高门的刘裕以次等士族北府武将起家,由此成为门阀低落皇权重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阎步克《北大历史公开课》
庶族掌武职
士族政治衰弱
皇权重振
庶族掌武职
士族政治衰弱
皇权重振
南朝开国皇帝出身简表 朝代 宋 齐 梁 陈
时间 420-479 479-501 501-557 557-589
皇帝 刘裕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出身 武将 武将 武将 武将
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夺取政权,提拔庶族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陈霸先
三、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三、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534年
北魏分东、西魏
550年
北齐代东魏
581年
557年
杨坚代周,隋建立
北周代西魏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鲜卑贵族元显儁墓志铭拓片
元君墓志铭
河南洛阳人也
疑问1:鲜卑贵族本姓拓跋,为何墓主姓元?
疑问2:北魏建国都城在山西大同,为何该鲜卑贵族籍贯在河南洛阳?
阅读课本P31-32页,探寻答案
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贵族籍贯迁至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穿戴汉族服饰,统一说汉语。
仿照魏晋汉族士族阶层,以部分鲜卑贵族为高门,鼓励鲜卑贵族与汉高门士族通婚。
素养拓展:除了传统史书外,历史文献还有许多不同种类,例如青铜器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简帛,以及图片所展现的墓志铭。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对不同类别的文献有所掌握。
三、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534年
北魏分东、西魏
550年
北齐代东魏
581年
557年
杨坚代周,隋建立
北周代西魏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1: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
材料2: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
阅读材料,回答孝文帝为何选择迁都洛阳?
①平城偏处北边,不利于控制黄河流域;进可攻南,退可防北;
②平城鲜卑贵族云集,保守势力大,不利于推行汉化改革;
③洛阳气候温和,适合农业发展,漕运和交通比较发达。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走出波谷提供巨大助力。
材料4:鲜卑感受汉化最深,故北方(汉族)士大夫仕于鲜卑者亦最多。鲜卑并得统一北方诸胡,命运较长,灭亡最后。——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3: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人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三、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534年
北魏分东、西魏
550年
北齐代东魏
581年
557年
杨坚代周,隋建立
北周代西魏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
北周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朝(439-581年)
材料1: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尔朱部落乘机而起。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思考: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有何消极影响?
任务:根据材料画出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取代
三、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南朝
庶族掌武职
士族政治衰弱
皇权重振
北朝
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
北方经济文化发展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走出


回归主流
谷底开花

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材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无饿冻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江南地区在哪些方面有了新发展?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材料4: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 ——广州乡客村出土砖铭文
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3: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宋书》
材料5: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③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江南开发之花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民族交融之花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证据检索:仔细阅读课本,回顾先前所讲知识,找出民族交融的关键信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永嘉南渡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五胡内迁
永嘉南渡
十六国国号、年号
孝文帝改革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穿汉服
改汉姓
断北语
与汉通婚
迁都洛阳
晋归义羌侯印文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
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是胡族单方面学习汉文化的结果吗?
民族交融之花
吴、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汉末年起,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汉人杂居,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概称为五胡(匈奴、鲜卑、羌、氐、羯)。
西晋永嘉之乱后,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步伐。由于互相攻伐兼并,民族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差异日益收窄。
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期间,不少胡族君主向慕汉族文化,大力促成汉胡融合。
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厉行汉化改革,全面而彻底的仿效、移植汉族文化,大大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民族交融之花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北齐·弹琵琶佣
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唐代诗人元稹画像
唐人服饰
【双向互动】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汉人亦在多方面吸收了胡人的文化,物质上如胡服、胡食、胡床,精神上如胡乐、胡舞等,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民族交融之花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民族交融之花
四、谷底开花
历史的双重面相
观察北周、隋、唐皇室姻亲表,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宇文泰
独孤信
宇文毓
北周皇后
唐元贞皇后
李昞(唐世祖)
文献皇后
杨坚(隋文帝)
杨广(隋炀帝)
杨氏
李渊(唐高祖)
李世民(唐太宗)
窦氏(太穆皇后)
祖孙
夫妻
夫妻
夫妻
夫妻
表兄弟
父女
父女
父女
夫妻
父女
父子
父子
父子
君臣
母子
北朝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驱,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民族交融之花
天下三分、短暂统一
【纷争中有统一】
三国与西晋
进入波谷
陷入波谷
东晋与十六国
走出波谷
南朝与北朝
门阀政治、政权林立、更迭频繁
皇权回归、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混乱中遇新机】
【更迭中谋统一】
孕育
孕育
孕育
民族交融之花
江南开发之花
走向
盛世前夜
历史运动的轴线
总结回顾
走向隋唐盛世的历史出口
相比于秦汉大帝国,魏晋南北朝呈现为一个政治低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的连续性,使得它显示出吸收异化因素的巨大能力,历经变迁而保持着其基本特征和深层结构。所以最终秦汉的制度文化展示了巨大的文化惯性,使帝国在穿越了各种波动变态之后,仍得以回归于其历史运动的"轴线"上。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