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09: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1.本单元要掌握的朝代?
2.这一时间段的整体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
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关系:
分裂到大一统到分裂
曲折中发展到经济繁荣,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并发展
成果显著、领先世界
民族交融、往来活跃
阅读单元导言思考问题
本节重点:①政权大更迭;②民族大交融;③区域(南方)大开发;
④门阀制度;⑤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
前秦苻坚(氐族)进攻西域时告诫语是:“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
——《晋书·苻坚载记》
氐是少数民族,依照华夏的观点是戎狄,苻坚为什么自认为自己为“中国”“华夏”呢?
它(民族)是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291-306年,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成内乱,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与 五胡内迁
八王之乱 与 五胡内迁
“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
——郭钦《上豫防匈奴疏》,见(唐)房玄龄等《晋书·匈奴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江统《徙戎论》(唐),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所灭;
312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东晋
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积极:内迁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北方生态发展。
消极:民族矛盾激化,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统治集团奢靡腐败;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外因: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气候因素:世界进入寒冷期
图中除了“五胡内迁”,还有哪些人口流动变化?
北 民南 迁

东晋的统治(317-420年)
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
西晋到东晋:王室贵族、世家大族、富户南迁
(一)南方:政治大变化
士族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专权
汉朝时:豪强地主
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与寒门、庶族相对,指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1.皇权政治的变态: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门阀士族的特点?
(1)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文化上:累世传经, 学在家族。
(4)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2)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豪强家族
官僚家族
文化家族
士族政治的本质:封建社会维持豪强大地主统治的特级制度。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
(一)南方:政治大变化
士族门阀政治

九品中正制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专权
汉朝时:豪强地主
九品中正制被门阀士族操控
中正: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标准:家世+行状(品行才能)
只看家世
2.选官制度的变态:九品中正制
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④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
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
南北朝时期形势图
南朝的更替(420-589年)
东晋的统治(317-420年)
东晋到南北朝:与北方相比,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东汉司马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二)南方:经济大开发(东晋与南朝)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技术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门闩)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chóu)亦数十万顷.....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qizi, 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季恭传》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②南方相对稳定
③统治者的支持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二)南方:经济大开发(东晋与南朝)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①土地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
③农业技术改进,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纸等明显进步。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翻车(灌溉工具)
灌钢法(冶金)
(二)南方:经济大开发(东晋与南朝)
3.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使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③文化:促进了南方文化发展,为文化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贫北富”的局面在东晋建国至陈亡(公元31589年)将近三百年内逐渐转变。
——摘编自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②社会: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傍南山(指汉川以南)杂有僚户,富室者颇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不别。 ——《隋书·地理志》
④民族: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知识拓展】经济重心南移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直到唐朝中期经济格局才开始变化。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十六国时期(304-439)
从图、表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政局动荡;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前秦淝水之战 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北方在短暂统一后又迅速分裂。
前秦汉化的特点:
1.采用中原的国号、年号;
2.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打破原有民族布局,缩小差异。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十六国时期(304-439)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朝时期(439-581)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
穿汉服;讲汉话; 改汉姓;
改籍贯; 定门第;通婚姻。
③均田制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朝时期(439-581)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影响:
南朝梁陈庆之:“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北魏】杨衒[xuàn]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北方:政局大动荡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东魏、北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也。”
——《颜氏家训》
厥后高欢入魏,每令军士,其语鲜卑则曰“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 ——《北朝》
西魏、北周
关陇集团:
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入则为相, 出则为将,无文武分途之事。
581年
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东汉
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统一
(439-581)
南朝(420-589)
三国
前秦
西晋
北朝
隋朝

动乱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各民族的交融最终推动了华夏文明的扩大
政治上:中央集权式微:南北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
专制皇权衰落:皇权零落,士族门阀兴起
经济上: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逐渐平衡
民族上:民族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文化上:文化认同日趋强烈
为统一奠定基础
时代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