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玉皇知你才华横溢,故命你前往大唐,救万民于水火。
少年,速去建功立业吧!
第7课
回到唐朝当宰相——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此后,
土地兼并加剧,赋役征发繁重;
朝廷财政困难,各地民不聊生。
如此难题,可有解决之法?
只有改革赋税制度,
才能增加政府收入,减轻百姓负担。
但是,
想要改革,得有宰相的身份!
任务一:选官制度
想当宰相先当官——请选择一条正确的入仕之路,并说明理由。
方案一:多做好事,积累声望,等待朝廷征用。
方案二:投个好胎,成为士族,等待家族安排。
方案三:认真读书,参加考试,争取进士及第。
× 两汉:察举制——以德行为主要标准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主要标准
方√ 隋唐:科举制——以才能为主要标准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察举制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中外历史纲要(上)》40页“历史纵横”
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干扰人才选拔,威胁中央集权。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衰落的原因。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白寿彝《中国通史》: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衰落的原因。
①九品中正制弊端凸显;
②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运行基础;
③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统治的需要。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评价科举制。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科举……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评价科举制。
积极:
①相对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向学风气;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④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
探究:
根据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开始分科考试
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科举地位
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世卿世禄制
(夏商周)
科举制
(隋唐-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秦汉)
察举制
(两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方式
选官权力:
重点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血缘/世袭
军功/任命
家世/评定
德行/举荐
才学/考试
由血缘、家世、德行、
才学等演变为以才学为主。
由世袭、举荐到考试,
趋向公平、公正、公开。
从地方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1·江苏卷)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B
牛刀小试
(2019·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
王老师小科普
唐朝立国289年,官方户口统计峰值为52880488人。
唐朝进士约为6526人。
唐朝宰相约为526人,其中科举出身者约为305人,约占58%。
新旧《唐书》立传官员约为1383人,其中进士出身者约为469人,约占34%。
有科举 ≠ 只有科举
程序公平 ≠ 结果公平
十年寒窗,一举夺魁!
我一定要当宰相!
任务二:三省六部制
先当小官后拜相——唐皇命你下乡征税,请到正确部门报到。
吏部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
√
思考:
根据教材,推测唐朝征税的完整流程,了解三省六部的职能。
天下动荡不安,朝廷处处都要花钱。三省要想办法——多征税!
恢复生产、安顿流民、抚恤将士,
先收四百万石粟吧!
干元三年,朝廷有二百三十七万多课口,每人能交两石粟。
四百万石粟,没问题。
仲秋八月,颗粒归仓,正是征税的好时节。
速速去办!
马上给各地刺史、县令发公文!
收租啦!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户部
思考:
根据教材,推测唐朝征税的完整流程,了解三省六部的职能。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评价该制度。
钱穆《国史新论》: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朱熹《朱子语类》
卷一百二十八: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评价该制度。
特点 评价
职权分明
相权三分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三省按行政程序划分职权(程序性分权——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宰相互相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
以相权节制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探究:
根据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过程。
时期 事件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政事堂: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重点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时期 官制 职责 演变趋势
秦朝
汉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
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尚书台决策、行政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①加强皇权
②削弱相权
③标准化、制度化
(2020·山东卷)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
牛刀小试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2007·上海卷)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C
王老师小科普
机构 时期 演变过程 职能特点
翰 林 院 唐玄宗 设立翰林院 杂流(医卜、书画、僧道等)供职机构
另立翰林学士院 起草急诏
唐宪宗 设置翰林学士六人,资深者任“承旨” 参谋军国机密,分割宰相议政权
(翰林学士为“内制”,中书舍人为“外制”)
枢 密 院 唐代宗 首置内枢密使, 由宦官担任 传递文书,承奏宣诏,无决策权
唐宪宗 分设上、下两院,由宦官分掌 干预宰相议事,操纵朝政;监军出征,掌禁军调动
唐僖宗唐昭宗 枢密使扩权至 “堂状后贴黄”,直接批示宰相文书 独揽兵防、边备、禁军指挥权;废立君主
中书省VS门下省VS尚书省
↓
翰林学士VS枢密使VS宰相
→ 加强皇权
→ 推动宦官专权
建中元年,
因政绩卓著,
拜银青光禄大夫、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任务三:赋税制度
当了宰相改税制——了解现行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征收基础:
征收对象:
征收内容: ——每年交纳粟二石
——每年交纳绢二丈、绵三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不服徭役者每天折纳绢三尺或
布三尺七寸五分,即“输庸代役”
征收影响:
均田制(每人授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
21-59岁的成年男子
租
调
庸
①保障政府赋税收入;
②促进农业发展,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思考:
根据材料及教材,分析租庸调制衰落的原因。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六: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①均田制瓦解,户籍混乱,租庸调制失去运行基础;
②受战争冲击,赋税名目繁杂,加重百姓负担;
③阶层分化,加剧社会不公;
④吏治腐败,迫使人口逃亡,加速制度崩溃。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及教材,总结两税法的内容。
①量出制入;
②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③行商征税;
④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⑤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六: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评价两税法。
欧阳修《新唐书》:
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陆贽《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旧重之处,流亡益多;旧轻之乡,归附益众。有流亡,则已重者摊徵转重;有归附,则已轻者散出转轻。高下相倾,势何能止。
……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於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此则人益困穷。
重点思考:
根据材料,评价两税法。
积极:
①简化税收名目,减轻百姓负担;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③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④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有利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进步。
消极: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激化阶级矛盾;
②征收严重不均,政府乱增苛捐杂税,后期“钱重物轻”,增加农民的实际负担。
项目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价值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人丁为主
资产为主
放松了人身控制
户税、地税
田租、户调、杂役、杂税等
简化了收税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
主户、客户,
商人、贵族、官僚
重点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梳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
时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至唐初 唐中期
土地制度 授田制 名田制 屯田制 ↓ 占田制 ↓ 均田制 土地私有主导
赋税制度 贡助彻法 租赋制 (田赋、口赋、更赋)
趋势 井田制
初税亩
(鲁国)
租调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土地所有权:土地国有→土地私有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资产为主
征收形态: 力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2025·安徽卷)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牛刀小试
(2024·广东卷)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A
D
王老师小科普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麻,户之外复有丁矣。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使庸、调之名不去,何至是耶!故杨炎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历史学家王家范将“黄宗羲定律”简化为下列公式:
两税法 = 租庸调+横征(法外之征)
一条鞭法 =(租庸调+横征)+横征
摊丁入亩 =(租庸调+横征+横征)+横征
普遍式:B=a(1+nx)(B为最终税率,a为初税率,n为变革频率,x为横征)
本课小结
家世与才学的博弈——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走向简约的赋税制度
走向成熟的三省六部制
恭喜你,顺利完成了任务。
玉皇赐你文曲加身,
日后定能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