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文明”
“国家”
文明标准:
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
二、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
三、出现区域性“古国”政体或“早期国家”,形成各地区“相互作用圈”这一“最初的中国”形态。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从文明到早期国家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目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恩格斯《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进化示意图
“人”的出现不代表文明的立刻出现,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基础知识梳理
中国原始社会 分类 原始人群 ()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
时代划分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出现时间
出现区域
代表人种
主要特点 彩绘陶器 栽培作物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完成表格;2min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基础知识梳理
中国原始社会 分类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时代划分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代表文化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出现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7000-5000 距今7000-5000 距今约5000年 出现区域 云南、北京 黄河中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 长江下游 代表人种 元谋人、北京人 主要特点 群居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 彩绘陶器 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黑陶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完成表格;2min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工具
明晰重点概念
新、旧时石器对比 旧石器 新石器
外形 粗糙、简单 圆润,精美
制作方式 打、砸、相互碰撞 打、磨结合
主要用途 砍、砸、剥动物皮 削、切、制作农具
生活方式 采集、渔猎、逐水草而居 走向定居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明晰重点概念
父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
父系氏族公社相对母系氏族公社有哪些进步?
良渚文化玉琮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
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低,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公社:贫富分化,不平等,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重点问题探究
文明标准:
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
二、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
三、出现区域性“古国”政体或“早期国家”,形成各地区“相互作用圈”这一“最初的中国”形态。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根据以上文明出现的标准,结合所学,讨论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否出现文明?
答:(参考答案)
1、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生产工具得到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增长,出现早期城市结构。
2、父系氏族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现玉器,代表阶级分化,出现贫富差距。
3、良渚城墙的出现,代表早期城市的出现,区域性政体出现。
4、综上,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已经出现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重点问题探究
旧:分布广泛,漫天星斗;集中江河
新:遍地开花,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
二、从文明到早期国家
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舜
尧
禅让
禹
奴隶制国家
夏
。
二、从文明到早期国家
重点问题探究
夏朝真的存在嘛?
部分学者认为夏朝不存在,你如何向他证明?
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王国维
文献资料:
1、神话传说。
2、《左传》、《竹书纪年》、《淮南子》等史书中均记载夏朝。
考古资料:
1、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时间位于龙山文化晚期和殷商文化之间。
夏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禹传位给其子启,有人认为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出的是独裁,禅让制是选贤任能,体现的是民主,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你是否认同此观点?
生产力进步和私有制发展推动社会由原始公有制转变为奴隶私有制
二、从文明到早期国家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十四年》
筑城(内城墙)以卫君,造郭(外城墙)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
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监狱名),使至此。”
——《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史记·夏本纪》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
重点问题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探究这一时期(夏王朝)是否称作国家?
参考答案:
1、夏朝有夏王,中央官员,奴隶等,是奴隶制国家,阶层分化明显,已经出现阶级。
2、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刑法,城郭,监狱等代表公权力的象征。
3、综上,夏王朝可以称作是早期国家。
结合本课所学,思考国家产生的过程?
提示词: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商朝与西周
汉画像石中的夏桀
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内压榨民力,对外频繁用兵,将夏朝推向灭亡。夏桀的主要罪状有:
一是劳民伤财,桀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竹书纪年》称夏桀“筑倾宫,饰瑶台”;
二是生活荒淫,《管子·轻重甲》称:“桀之时,女乐三万人”;
三是刑杀大臣,处死进谏的关龙逢等人;
四是滥用武力,对东夷各族时加征伐,伐有施氏,得到美女妺喜,伐岷山氏得到琬、琰二女。
——《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打败夏兵,夏朝灭亡,商朝建立起来。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商朝与西周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采用“内外服”制度管理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
外服: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方国和部落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殷商文中“帝”的字形,束柴之形,有燔燎木柴,使烟气升腾,上达于天之义。
——《中华文明简史》
商朝政治制度特点:采用内外服制度,加强统治;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商王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商朝与西周
夏、商统治区域
西周统治区域
西周建立之后面临什么新形势?
该采取什么样新的政策?
商朝晚期,纣王残暴无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纣王自知无力回天后自焚而亡,周武王建立商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商朝与西周
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把一定的(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记》
周朝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田赋、工商食官和诸侯的贡纳。
——《中国通史纲要》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告子》
一个制度 分封制
两个内容 土地、人民
三类对象 帝王后代
功臣谋士
同姓贵族
四个职能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缴纳赋税
朝觐述职
内容概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商朝与西周
宗法制示意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实质:按照(父系)血缘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列鼎列簋制度示意图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公传·桓公二年》
礼乐制度作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重要补充,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加强统治,反应了这一时期中央权力相对比较弱小。
出土的鼎和簋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井田制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公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井田制示意图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诗经·周颂·噫嘻》
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诗经·豳风·七月》
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采用井田制集体劳作的形式;中间为共同耕作的“公田”,四周为私田, “公田”收入被贵族占有,农民由田官监督在“公田”上劳动,农民只能分配到“百亩”私田上的收入用来维持一家生活;农民除了耕种,还要为贵族服务。
井田制的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占有的土地制度
三、早期国家的完善发展
经济文化成就
蚕月条桑,取彼斧炘,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诗经·豳风·七月》
西周农业的耕作工具,除了遗址出土的石铲、蚌铲、骨铲之外,还有木制的耜,更有带有金属锋刃的耜“钱”。 —— 杨宽《西周史》
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是这一时期青铜文化发展高度的代表。
商四羊青铜方尊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本课小结
课堂测试
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D
2. 《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