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课件(15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2《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课件(15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10:23:1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计量时间” 单元的内容,聚焦水钟这一古代计时工具。教材通过聚焦古代利用水计时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水流速度观察与测量实验,结合古代水钟结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水的流动规律及水钟的计时原理,体现 “科学探究与实践” 理念,培养学生对计时工具原理的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水的流动有直观感受,但对水流速度是否均匀及如何利用水计时缺乏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测量能力,不过对控制水流均匀的方法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分析来构建认识。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水流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如水位变化等)会变化,了解古代水钟利用水的流动(控制均匀水流)来计时的原理。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能从水流现象中提炼水钟计时的规律依据。 探究实践 参与水流速度观察与测量实验,学会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提升科学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古代计时工具的探究兴趣,培养关注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并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了解古代水钟利用水计时的原理(控制均匀水流)。
教学难点
理解水流速度变化的原因;分析古代水钟控制均匀水流的方法。
教具准备
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瓶盖扎小孔)、量杯、计时器(秒表)、“水流速度记录表”;古代水钟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古代水钟的图片,提问:“古代没有现代钟表,人们利用水来计时,大家觉得水是怎样用来计时的呢?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 学生活动:结合图片,交流对水钟计时的初步想法,猜测水流速度是否均匀。 设计意图:以古代水钟图片导入,引发学生对水计时的探究兴趣,紧扣聚焦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古代水钟的设计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日影、燃香、蜡烛…… 都曾被人们用来计时。在古代,人们还曾利用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古代水钟设计的猜想(如利用水的流动、控制水流速度等)。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水流速度观察与测量 观察水流的速度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将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瓶盖扎小孔,让水缓缓流出;仔细观察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发放材料,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流从瓶盖小孔流出的速度变化,记录初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感受水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培养观察能力。 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实验准备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用准备好的瓶子装 200 毫升水,让水从瓶盖小孔流出,用量杯接住,测量积聚到 50 毫升所用时间;推测积聚到 100 毫升、150 毫升的时间,再实际测量并记录。强调实验操作规范(准确测量水量、及时计时等)。 学生活动:分组准备实验材料,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进行实验与记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用秒表计时,测量并记录积聚到 50、100、150 毫升的时间,填写 “水流速度记录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认真测量、计时,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 “水流速度记录表”,交流发现(如积聚 50 毫升、100 毫升、150 毫升的时间并非成严格倍数关系,说明水流速度在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水位下降导致水流速度变慢)。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数据与分析,理解水流速度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与数据分析,让学生明确水流速度会随水位等因素变化,培养实验与分析能力。 观察古代水钟 教师活动:展示古代水钟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思考 “古代水钟是怎样利用水来计时的?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 学生活动:观察水钟结构,小组讨论水钟的计时原理及控制均匀水流的方法(如保持水位稳定等)。 设计意图:结合古代水钟,让学生思考利用水计时的改进方法,为理解水钟原理铺垫。 (三)研讨:水流速度与水钟原理 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明确水流速度不均匀(水位影响),并思考让水均匀流动的方法(如保持水位恒定,用装置补充水量等)。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分享对水流速度及均匀流动方法的认识。 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 教师活动:结合古代水钟结构,讲解水钟利用水滴(控制均匀水流)计时的好处(相对稳定、可计量),以及控制方法(如采用多级补水装置保持水位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理解水钟的计时优势与控制均匀水流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水流知识与水钟原理,培养归纳与推理能力。 (四)拓展:现代水钟与计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现代有没有利用水计时的工具或场景?”,鼓励结合生活实际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现代利用水计时的例子(如某些实验中的水计时装置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水流的速度( )。 A. 总是均匀的 B. 会因水位等因素变化 C. 完全无规律 答案:B 古代水钟利用( )来计时。 A. 水的流动(均匀水流) B. 水的颜色 C. 水的气味 答案:A 要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可以( )。 A. 保持水位恒定 B. 随意改变水位 C. 让水快速流出 答案:A 判断题 水流速度是一直均匀不变的。( ) 答案:× 古代水钟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的。( ) 答案:√ 控制水流均匀对水钟计时的准确性没有影响。( )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水流速度会变化,水位下降会让水流变慢。古代水钟利用水流动计时,还得控制水流均匀,比如保持水位稳定。水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板书设计
用水计量时间 水流速度:会变化(水位影响) 水钟计时原理:利用水的流动(控制均匀水流) 控制均匀水流的方法:保持水位恒定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水流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水流的变化,印象深刻;结合古代水钟分析,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水钟计时的原理,课堂参与度高。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控制水流均匀的具体方法理解仍较模糊;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时间稍显紧张,个别小组处理不够细致。 教学建议 后续可增加模拟水钟(控制水位)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均匀水流;适当增加实验数据处理的时间,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分析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3.2《用水计量时间》
(教科版)五年级

3.2《用水计量时间》
古代没有现代钟表,人们利用水来计时,大家觉得水是怎样用来计时的呢?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
新知导入
聚集
日影、燃香、 蜡烛… 都曾被人们用来计时。 在古 代 , 人们还曾利用水来计 时, 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探究新知
代用水计时的工具主要是漏刻,分 “泄水型” 和 “受水型”。泄水型是在壶底钻孔,壶内装水,水从孔中匀速流出,壶内浮箭随水位下降,箭上刻度能指示时间;受水型则是下方壶接水,浮箭随水位上升显示时间。人们还会通过调整孔径大小、壶的形状,让水流更均匀,以此精准计量时辰,用于安排作息、祭祀等活动。
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仔细观察,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
2一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用刚才的瓶子装200毫升水,同样让水从瓶盖的小孔中流出,并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用了多少时间。推测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测量并记录观测结果。
古代水钟示意图。
4.观察古代水钟。
·观察古代水钟的结构。
·思考它们是怎样用来计时的。
1.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2.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
课堂练习
水流的速度( )。
A. 总是均匀的
B. 会因水位等因素变化
C. 完全无规律
古代水钟利用( )来计时。
A. 水的流动(均匀水流)
B. 水的颜色
C. 水的气味
要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可以( )。
A. 保持水位恒定
B. 随意改变水位
C. 让水快速流出
B
A
A
课堂练习
判断题
水流速度是一直均匀不变的。( )
古代水钟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的。( )
控制水流均匀对水钟计时的准确性没有影响。(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水流速度会变化,水位下降会让水流变慢。古代水钟利用水流动计时,还得控制水流均匀,比如保持水位稳定。水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用水计量时间
水流速度:会变化(水位影响)
水钟计时原理:利用水的流动(控制均匀水流)
控制均匀水流的方法:保持水位恒定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