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2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驻马店市高二期末)一质量为m=2 kg的物块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t=4 s时物块动能大小为( )
A.1 J B.9 J
C.6 J D.2 J
2.(2024·唐山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这是一个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关于该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振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4sin(0.5πt) cm
B.在3~4 s时间内,振子的动能在增大
C.在第2~3 s这段时间内,振子的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减小
D.该振子在t=100 s时的位移是-4 cm,路程是4 m
3.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波要发生衍射现象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B.机械波频率较大时,绕过障碍物时衍射不明显
C.对同一列波,缝、孔或障碍物的尺寸越大,衍射现象越明显
D.只有横波才能发生衍射现象,纵波不能发生衍射现象
4.双缝干涉实验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调整实验装置使得光屏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关于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光屏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不再清晰
B.若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
C.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
D.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发生变化
5.将上下振动的振针水平移动,移动过程中在水面上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水波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针向右移动
B.振针向左移动
C.在A处的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等于振针的振动频率
D.在A处的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比振针的振动频率大
6.地震波既有纵波也有横波。某次地震时,震源正上方60 km处地面上的地震检测仪先监测到地面上下振动,5 s后地面左右晃动。在监测中获得了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地震横波的波动图像,t1=0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t2=0.15 s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该地震横波的周期T>0.15 s,假设纵波与横波频率相等,则( )
A.地震横波波速比纵波快
B.地震横波的波速为3 km/s
C.地震横波的周期为0.6 s
D.地震纵波的波长为1.2 km
7.如图所示,A、B两球分别用长度均为L的轻杆通过光滑铰链与C球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使两杆并拢,系统竖直放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某时刻将系统由静止释放,A、B两球开始向左右两边滑动。已知A、B两球的质量均为m,C球的质量为2m,三球体积相同,且均在同一竖直面内运动,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系统从静止释放到C球落地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三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C球的机械能先增加后减少
C.C球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
D.A球的最大速度大小为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2024·北京市西城区高二期末)两列频率、振幅、相位均相同的简谐横波在水平面上传播,某时刻的干涉图样如图所示,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M、N、P三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M是振动减弱点
B.质点N正在向上运动
C.它们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
D.再经过半个周期,质点P运动至M处
9.(2024·昆明市高二期末)科普节活动中,某兴趣小组利用饮料瓶制作的“水火箭”如图所示,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其发射原理是通过打气使瓶内空气压强增大,当橡皮塞与瓶口脱离时,瓶内水向后喷出。静置于地面上的质量为M(含水)的“水火箭”释放升空,在极短的时间内,质量为m的水以相对地面为v0的速度竖直向下喷出。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喷出的过程中,火箭和水机械能守恒
B.火箭的推力来源于火箭外的空气对它的反作用力
C.发射后,火箭在空中上升的时间为
D.火箭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10.(2024·钦州市高二模拟)如图所示,真空中一透明介质的截面为边长为L的菱形ABCD,其中∠B=120°。一束单色光从真空中垂直于AB边射入透明介质,射到AD边时恰好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射到CD边上又发生全反射,最后从BC边垂直射出透明介质,已知单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明介质的折射率为
B.透明介质的折射率为
C.单色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时间为
D.单色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时间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8分)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
(1)(2分)将轨道右端垫高是为了补偿阻力。先将小车B移走,给小车A一个合适的初速度,使其先后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测量出遮光时间t1和t2,若t1>t2,应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垫块的高度;
(2)(2分)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结果如图乙所示,则遮光片的宽度d= mm;
(3)(4分)补偿阻力后,将小车B静止放置在两光电门之间,给小车A一个合适的初速度,使其先单独通过光电门1,再与小车B碰撞后一起通过光电门2,光电门1记录的遮光时间为t1=0.015 s,光电门2记录的遮光时间为t2=0.032 s,已知小车A、遮光片和撞针的总质量为203 g,小车B和橡皮泥的总质量为215 g,则两小车碰撞前,小车A通过光电门1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的大小为 kg·m/s,碰撞后两小车通过光电门2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的大小为 kg·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2.(8分)(2024·天津市高二期中)如图甲是一个单摆振动的情形,O是它的平衡位置,B、C是摆球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设向右为正方向,图乙是这个单摆的振动图像。求:
(1)(2分)开始时摆球在B、O、C哪个位置;
(2)(2分)单摆振动的频率是多少;
(3)(4分)若重力加速度为9.8 m/s2,π取3.14,这个摆的摆长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3.(10分)(2024·郑州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是该波在t=0.02 s和t'=0.08 s时刻的波形图。
(1)(4分)求该波的周期及t=0.02 s时x=0.9 m处质点的振动方向;
(2)(3分)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且2T(3)(3分)若波速v为25 m/s,求波的传播方向。
14.(13分)(2024·绵阳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为用某种透明材料制成的一块柱体形棱镜的截面图,圆弧DF为半径为R的圆周,圆心为O,且BO=AD=。光线以入射角α=45°射AB面上的M点,进入棱镜后到达BF面上的O点并恰好不会从BF面射出。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1)(5分)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
(2)(7分)光线从AB面进入棱镜起,到光线第一次射出棱镜经历的时间。
15.(15分)(2025·宜昌市高二月考)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质量均为m=1 kg的滑块B和C中间夹一轻弹簧,轻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左端固定在B上,右端与C接触但不固定,质量为M=2 kg、半径为R=1 m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形滑块D放置在C的右边,C、D间距离足够远,质量为m0=0.5 kg的滑块A以初速度v0=10 m/s向右运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过程时间极短,碰后A被反弹,速度大小为vA=2 m/s,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4分)A、B碰撞时损失的机械能;
(2)(5分)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3)(6分)C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周测12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驻马店市高二期末)一质量为m=2 kg的物块在合外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t=4 s时物块动能大小为( )
A.1 J B.9 J
C.6 J D.2 J
答案 A
解析 根据动量定理,t=4 s时物块的动量大小p=I=F1t1+F2t2=2×2 N·s+(-1)×2 N·s=2 N·s=2 kg·m/s,动能大小Ek== J=1 J,故选A。
2.(2024·唐山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这是一个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关于该弹簧振子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振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4sin(0.5πt) cm
B.在3~4 s时间内,振子的动能在增大
C.在第2~3 s这段时间内,振子的加速度和速度都在减小
D.该振子在t=100 s时的位移是-4 cm,路程是4 m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A=4 cm,T=4 s,ω==0.5π rad/s,则该振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4sin(0.5πt-π) cm,选项A错误;在3~4 s时间内,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则速度增大,动能在增大,选项B正确;在第2~3 s这段时间内,振子从平衡位置向上运动,则加速度增加,速度减小,选项C错误;100 s=25T,则该振子在t=100 s时的位移是0,路程是25×4A=400 cm=4 m,选项D错误。
3.下列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波要发生衍射现象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B.机械波频率较大时,绕过障碍物时衍射不明显
C.对同一列波,缝、孔或障碍物的尺寸越大,衍射现象越明显
D.只有横波才能发生衍射现象,纵波不能发生衍射现象
答案 B
解析 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故A、D错误;机械波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变,根据v=λf,频率越大,波长越短,绕过同一障碍物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故B正确;对同一列波,若波长与缝、孔或障碍物的尺寸越接近或波长越大,衍射现象越明显,故C错误。
4.双缝干涉实验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调整实验装置使得光屏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关于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光屏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不再清晰
B.若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
C.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
D.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双缝干涉发生后,并不只在光屏处有干涉图样,而是在双缝右侧的空间,只要通过双缝后,在两列光相遇的地方叠加都能发生光的干涉现象,并且在新的位置干涉条纹仍很清晰,故A错误,C正确;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双缝与光屏的间距变小,由Δx=λ可知,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将变小,故B错误;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5.将上下振动的振针水平移动,移动过程中在水面上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水波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振针向右移动
B.振针向左移动
C.在A处的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等于振针的振动频率
D.在A处的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比振针的振动频率大
答案 A
解析 由题图可知振针(波源)前进方向上的水波变得密集,在其反方向的水波变得稀疏,因此振针向右移动,故A正确,B错误;由于波源远离观察者,则观察者接收到的水波频率比振针的振动频率小,故C、D错误。
6.地震波既有纵波也有横波。某次地震时,震源正上方60 km处地面上的地震检测仪先监测到地面上下振动,5 s后地面左右晃动。在监测中获得了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地震横波的波动图像,t1=0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t2=0.15 s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该地震横波的周期T>0.15 s,假设纵波与横波频率相等,则( )
A.地震横波波速比纵波快
B.地震横波的波速为3 km/s
C.地震横波的周期为0.6 s
D.地震纵波的波长为1.2 km
答案 D
解析 震源正上方60 km处地面上的地震检测仪先监测到地面上下振动,即先监测到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共线的纵波,所以纵波比横波波速快,故A错误;因为地震横波的周期T>0.15 s,即Δt=0.15 s7.如图所示,A、B两球分别用长度均为L的轻杆通过光滑铰链与C球连接,通过外力作用使两杆并拢,系统竖直放置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某时刻将系统由静止释放,A、B两球开始向左右两边滑动。已知A、B两球的质量均为m,C球的质量为2m,三球体积相同,且均在同一竖直面内运动,忽略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系统从静止释放到C球落地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三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C球的机械能先增加后减少
C.C球落地前瞬间的速度大小为
D.A球的最大速度大小为
答案 C
解析 A、B、C三球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上合力为零,动量守恒,竖直方向上合力不为零,动量不守恒,故A错误;小球A、B先加速后减速,动能先增加后减少,A、B、C三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C球的机械能先减少后增加,故B错误;C球落地前瞬时,A、B两球的速度为零,A、B、C三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mgL=×2mv2,可得v=,故C正确;当两杆与水平面成θ角时,根据A、C两球沿杆方向的分速度相等可知vAcos θ=vCsin θ,根据机械能守恒有2mgL(1-sin θ)=m×2+×2m,解得vA=,当sin θ=时,A球速度有最大值,vA最大,则vA=,故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2024·北京市西城区高二期末)两列频率、振幅、相位均相同的简谐横波在水平面上传播,某时刻的干涉图样如图所示,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M、N、P三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M是振动减弱点
B.质点N正在向上运动
C.它们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
D.再经过半个周期,质点P运动至M处
答案 BC
解析 由题图可知,质点M是波谷与波谷相遇点,是振动加强点,故A错误;由题图知波的传播方向为P→N→M,则质点N是波峰和波谷中间位置的点,正在向上运动,故B正确;由题图可知,M、N、P三点为振动加强点,振动加强点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则它们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故C正确;质点只在自己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但不随波迁移,故D错误。
9.(2024·昆明市高二期末)科普节活动中,某兴趣小组利用饮料瓶制作的“水火箭”如图所示,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其发射原理是通过打气使瓶内空气压强增大,当橡皮塞与瓶口脱离时,瓶内水向后喷出。静置于地面上的质量为M(含水)的“水火箭”释放升空,在极短的时间内,质量为m的水以相对地面为v0的速度竖直向下喷出。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喷出的过程中,火箭和水机械能守恒
B.火箭的推力来源于火箭外的空气对它的反作用力
C.发射后,火箭在空中上升的时间为
D.火箭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答案 CD
解析 水喷出的过程中,瓶内气体做功,火箭及水的机械能不守恒,故A错误;火箭的推力来源于向下喷出的水对它的反作用力,故B错误;由题意可得,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m)v=mv0,解得火箭获得的速度为v=,火箭做竖直上抛运动,火箭在空中上升的时间为t1==,故C正确;水喷出后,由题意有v2=2gh,解得火箭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故D正确。
10.(2024·钦州市高二模拟)如图所示,真空中一透明介质的截面为边长为L的菱形ABCD,其中∠B=120°。一束单色光从真空中垂直于AB边射入透明介质,射到AD边时恰好发生全反射,反射光线射到CD边上又发生全反射,最后从BC边垂直射出透明介质,已知单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明介质的折射率为
B.透明介质的折射率为
C.单色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时间为
D.单色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时间为
答案 BC
解析 光路图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可知,单色光在AD边的入射角α=60°,有sin 60°=,解得n=,故A错误,B正确;由几何关系可知∠DOO'=30°,∠D=120°,则∠OO'D=30°,光在CD边的入射角也为60°,根据几何关系可知,t====,故C正确,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8分)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
(1)(2分)将轨道右端垫高是为了补偿阻力。先将小车B移走,给小车A一个合适的初速度,使其先后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测量出遮光时间t1和t2,若t1>t2,应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垫块的高度;
(2)(2分)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结果如图乙所示,则遮光片的宽度d= mm;
(3)(4分)补偿阻力后,将小车B静止放置在两光电门之间,给小车A一个合适的初速度,使其先单独通过光电门1,再与小车B碰撞后一起通过光电门2,光电门1记录的遮光时间为t1=0.015 s,光电门2记录的遮光时间为t2=0.032 s,已知小车A、遮光片和撞针的总质量为203 g,小车B和橡皮泥的总质量为215 g,则两小车碰撞前,小车A通过光电门1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的大小为 kg·m/s,碰撞后两小车通过光电门2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的大小为 kg·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减小 (2)6.25 (3)0.085 0.082
解析 (1)A先后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的遮光时间分别为
t1=,t2=
若t1>t2,则v2>v1
说明A做加速运动,则应该适当减小垫块的高度,使A做匀速运动。
(2)游标卡尺的分度值为0.05 mm,则遮光片的宽度d=6 mm+5×0.05 mm=6.25 mm。
(3)两小车碰撞前,小车A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大小为vA==≈0.417 m/s
此时小车A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的大小为
mAvA=203×10-3×0.417 kg·m/s=0.085 kg·m/s
碰撞后两小车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大小为
v==≈0.195 m/s
碰撞后两小车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为
(mA+mB)v=(203+215)×10-3×0.195 kg·m/s=0.082 kg·m/s。
12.(8分)(2024·天津市高二期中)如图甲是一个单摆振动的情形,O是它的平衡位置,B、C是摆球所能到达的最远位置。设向右为正方向,图乙是这个单摆的振动图像。求:
(1)(2分)开始时摆球在B、O、C哪个位置;
(2)(2分)单摆振动的频率是多少;
(3)(4分)若重力加速度为9.8 m/s2,π取3.14,这个摆的摆长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B处 (2)0.5 Hz (3)0.99 m
解析 (1)由题图乙所示图像可知,在t=0时,摆球处于负的最大位移处,摆球向右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开始时,摆球在B处。
(2)由题图乙所示图像可知,单摆周期T=2 s
单摆的频率f==0.5 Hz
(3)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
得这个摆的摆长为
L==0.99 m。
13.(10分)(2024·郑州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是该波在t=0.02 s和t'=0.08 s时刻的波形图。
(1)(4分)求该波的周期及t=0.02 s时x=0.9 m处质点的振动方向;
(2)(3分)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且2T(3)(3分)若波速v为25 m/s,求波的传播方向。
答案 (1)见解析 (2)55 m/s (3)沿x轴负方向
解析 (1)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有
Δt=t'-t=(n+)T(n=0,1,2…)
代入得T=(s)(n=0,1,2…)
由题图可知,此时x=0.9 m处质点向下振动;
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则有
Δt=t'-t=(n+)T(n=0,1,2…)
代入得T=(s)(n=0,1,2…)
由题图可知,此时x=0.9 m处质点向上振动。
(2)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且2T代入得T= s,由题图可知,该波的波长为λ=1.2 m,
则该波传播的波速大小
v== m/s=55 m/s
(3)若波速v=25 m/s,则t'-t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x=v(t'-t)
代入得x=1.5 m
由λ=1.2 m,可知x=λ
由此判断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14.(13分)(2024·绵阳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为用某种透明材料制成的一块柱体形棱镜的截面图,圆弧DF为半径为R的圆周,圆心为O,且BO=AD=。光线以入射角α=45°射AB面上的M点,进入棱镜后到达BF面上的O点并恰好不会从BF面射出。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1)(5分)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
(2)(7分)光线从AB面进入棱镜起,到光线第一次射出棱镜经历的时间。
答案 (1) (2)
解析 (1)光路如图所示
由折射率公式得n=
又有θ1=α=45°
θ2+C=
在O点发生全反射,则有sin C=
联立解得n=
(2)由上式可知sin C=
由几何关系得sin C=,则MO=R
设光线在棱镜中的传播路程为s,则光传播的时间为t=
其中s=OM+ON
光在棱镜中传播速度为v=
联立解得光在棱镜中传播时间为
t=。
15.(15分)(2025·宜昌市高二月考)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质量均为m=1 kg的滑块B和C中间夹一轻弹簧,轻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左端固定在B上,右端与C接触但不固定,质量为M=2 kg、半径为R=1 m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形滑块D放置在C的右边,C、D间距离足够远,质量为m0=0.5 kg的滑块A以初速度v0=10 m/s向右运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过程时间极短,碰后A被反弹,速度大小为vA=2 m/s,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4分)A、B碰撞时损失的机械能;
(2)(5分)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3)(6分)C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答案 (1)6 J (2)9 J (3)1.2 m
解析 (1)A与B碰撞时动量守恒,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0v0=-m0vA+mvB
代入数据可得vB=6 m/s
则损失的机械能ΔE=m0-m0-m=6 J。
(2)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性势能最大,B、C的速度相同,设此时速度为v1,B、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mvB=2mv1
得v1=3 m/s
则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ΔEpm=m-×2m=9 J
(3)设C与弹簧分开时B、C速度分别为vB'和vC,由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得
mvB=mvB'+mvC
m=mvB'2+m
解得vB'=0,vC=6 m/s
设C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C、D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当C上升到最大高度时C、D共速,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C=(M+m)vD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mgh+(M+m)
解得h=1.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