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的总结课,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梳理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等),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表变化认知体系,体现了 “总结与应用” 的科学学习逻辑,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本单元学习,对各单一因素(地震、火山、风、水)影响地表变化有了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对比,且对植物在地表变化中的作用了解较少。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能力,喜欢通过实践深化认识,适合开展知识梳理与对比实验活动。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系统认识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等),了解不同因素对地表变化的作用及特点。 科学思维 通过回顾、梳理与实验分析,培养归纳、对比、推理的科学思维,能整合知识并解释地表变化现象。 探究实践 参与植物对侵蚀影响的对比实验,学会设计对比实验、观察记录,提升科学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表面变化的持续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知识整合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梳理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教学难点
系统整合各因素对地表变化的作用,理解植物在防止侵蚀中的作用机制。
教具准备
泥土、小草(或苔藓等植物)、两个相同的塑料盒、喷壶、水;本单元地形地貌图片及成因资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本单元开篇的地形图片(如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等),提问:“经过本单元学习,大家还记得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总结回顾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 学生活动:回忆各地形的成因,交流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以单元开篇图片唤起学生回忆,自然引入知识总结环节。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回顾与梳理地表变化的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所学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列举出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等因素。 设计意图:聚焦知识回顾,激活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记忆,明确梳理方向。 (二)探索:梳理知识与实验探究 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 总结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回顾活动记录,引导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等),并结合本单元图片(弯曲的岩层、长白山天池等),分析各因素对地形特点形成的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问题解释(班级记录表)”,阐述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并与之前的猜测对比,说明认识的变化。 对比猜测与所学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之前对地形成因的猜测,引导学生对比现在的科学解释,交流认识的提升。 学生活动:小组内分享猜测与所学的差异,明确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与对比,帮助学生系统整合知识,深化对地表变化因素的认识。 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制作小山丘模型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塑料盒内堆相同的泥土小山丘,一个种植小草(或铺苔藓),另一个不种植;确保两个小山丘地形一致。发放材料,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分组制作有植物覆盖和无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模型。 模拟降雨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操作:用喷壶从相同高度、以相同水量向两个小山丘喷水,模拟降雨;观察并记录 “降雨” 后两个小山丘的变化(泥土流失情况)。强调实验的对比性(水量、高度相同)。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模拟降雨实验,观察泥土流失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单,交流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泥土流失少,无植物覆盖的流失多),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植物根系固定泥土,减少侵蚀)。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现象与分析,理解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对防止侵蚀的作用,培养探究与分析能力。 (三)研讨:地表变化因素与植物的作用 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梳理的记录表和实验结果,全面阐述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及各自带来的变化(如地震使岩层弯曲、火山形成天池、风形成沙漠、水形成河谷、植物防止侵蚀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分享对影响因素和地表变化的系统认识。 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教师活动: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有植物覆盖时,水流对泥土的侵蚀作用减弱的原因(植物阻挡水流、根系固定泥土)。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解释植物防止侵蚀的机制。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知识,深化对地表变化因素及植物作用的科学认识,培养归纳与推理能力。 (四)拓展:保护地表的措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了解了这些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我们能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地表呢?”,鼓励结合植物防止侵蚀等知识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保护地表的措施(如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土地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因素中,()能使岩层发生弯曲。 A. 地震 B. 风 C. 水 答案:A 长白山天池是()形成的。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风的作用 答案:B ()能有效减少水对地表的侵蚀。 A. 植物覆盖 B. 开垦土地 C. 破坏植被 答案:A 判断题 只有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变化,人类活动不会。() 答案:× 植物对防止水土流失没有作用。() 答案:× 水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成河谷、三角洲等地形。()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总结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喷发、风、水还有植物等。地震会让岩层弯曲,火山形成天池,水形成河谷,植物能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要保护好地表哦。
板书设计
总结我们的认识 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 各因素的作用: 地震:岩层弯曲 火山喷发:形成天池等 风:形成沙漠等 水:形成河谷、三角洲等 植物:防止侵蚀 保护措施:植树造林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知识梳理环节帮助学生系统整合了本单元知识,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植物对侵蚀的影响,课堂参与度高;研讨环节有效深化了学生对地表变化因素的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梳理各因素作用时,表述不够准确;实验时间稍显紧张,个别小组观察不够细致。 教学建议 后续可增加更多地形实例,帮助学生更准确表述各因素作用;适当增加实验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观察与记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科版)五年级
上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经过本单元学习,大家还记得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总结回顾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
新知导入
聚集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 , 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 现在就让 我们对所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
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列举出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等因素
1.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
(1)观察我们的活动记录,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
(2)重新观察第1课的5幅图片,根据我们的所学,对每一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并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2.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3)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要从同样的高度“降雨”。
要检查两边的地形是不是样的。
“下雨”自
的量也要相同。
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实验
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实验
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
2.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因素中,( )能使岩层发生弯曲。
A. 地震
B. 风
C. 水
长白山天池是( )形成的。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风的作用
( )能有效减少水对地表的侵蚀。
A. 植物覆盖
B. 开垦土地
C. 破坏植被
B
A
A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只有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变化,人类活动不会。( )
植物对防止水土流失没有作用。( )
水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成河谷、三角洲等地形。( )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总结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喷发、风、水还有植物等。地震会让岩层弯曲,火山形成天池,水形成河谷,植物能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要保护好地表哦。
总结我们的认识
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水、植物
各因素的作用:
地震:岩层弯曲
火山喷发:形成天池等
风:形成沙漠等
水:形成河谷、三角洲等
植物:防止侵蚀
保护措施:植树造林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