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07:4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五四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
一、课内精读精练
(一)阅读《诫子书》,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 / 以刀劈狼首(《狼》)
B. 夫君子之行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C. 非志无以成学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D. 年与时驰 /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君子之行”破题,强调“静”与“俭”对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开门见山,立意鲜明。
B. “学须静也”中的“静”,既指内心的宁静,也包含专注治学的状态,与“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躁”形成对比。
C. 作者认为“才”“学”“志”三者相辅相成,“学”是获取“才”的途径,“志”是“学”的前提,缺一不可。
D. 文末“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以感叹收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虚度的惋惜,仅为自伤之情,无劝勉之意。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诸葛亮的教子之道对当代中学生有何启示。
(二)阅读《狼》,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 下列对文章情节与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情节按“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展开,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B. “投以骨”“复投之”的动作,体现屠户最初对狼抱有幻想,试图妥协退让。
C. 狼的“黠”体现在“径去”“犬坐”“假寐”等行为,目的是迷惑屠户,伺机攻击。
D. 屠户最终能杀死两狼,仅靠自身的勇猛,与环境(麦场、积薪)无关。
3. 文章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②,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③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④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⑤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⑥;更善貌⑦人,无不克肖⑧。
(节选自《明史·崔子忠传》,有删改)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②崛奥:艰深晦涩。③荜门:用荆条竹木等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④黾勉:努力,勤勉。⑤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⑥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⑦貌:描绘,画像。⑧克肖:酷似,逼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
(2)数试而困( )
(3)工图绘( )
(4)更善貌人(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
(2)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
3. 崔子忠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①,反为其患。
(选自《百喻经》,有删改)
【注释】①口爽:口味败坏,这里指味觉受到伤害。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至于他家( )
(2)更为益盐( )
(3)缘有盐故( )
(4)反为其患( )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
B.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
C.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
D.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2)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4. 这则寓言故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 三、对比阅读提升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李寄者,东越闽中人也。少孤,无父母,唯姊妹六人。其家素贫,寄牧牛山中,暇则斫柴①,以给衣食。
时山中多大蛇,常入村食人,人莫敢捕。或云:“蛇好食童女。”太守乃募索人家婢子②,及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③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年年如此,已用九女。
寄闻之,怅然④叹曰:“吾闻蛇食童女,有是乎?”乃自请愿往。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⑤,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⑥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乃潜⑦行,不可禁止。
(节选自干宝《搜神记·李寄》,有删改)
【注释】①斫柴:砍柴。②婢子:女仆,这里指家境贫寒的女孩。③朝:初一。④怅然:失意、感慨的样子。⑤无相:没有福分。⑥缇萦:汉代少女,因父亲获罪,上书汉文帝,愿代父受刑,最终使父亲获释,后泛指孝顺的女儿。⑦潜:偷偷地,暗地里。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缀行甚远( )
(2)屠暴起( )
(3)其家素贫( )
(4)人莫敢捕(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寄乃潜行,不可禁止
B. 以刀劈狼首 / 以给衣食
C. 其一犬坐于前 / 送蛇穴口
D. 屠乃奔倚其下 / 乃自请愿往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
4. 【甲】文中的屠户和【乙】文中的李寄,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品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课内精读精练
(一)《诫子书》
1. B(A. 连词,表目的,用来 / 介词,用;B. 均为结构助词,的;C. 名词,志向 / 动词,立志;D. 名词,时光 / 副词,当时)
2. (1)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 D(文末不仅有自伤之情,更有对儿子的劝勉,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努力治学修身)
4. 诸葛亮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启示当代中学生要保持内心宁静,专注学习,不浮躁;同时养成节俭的习惯,培养品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启示中学生要树立明确志向,通过勤奋学习提升能力。“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则警示中学生避免放纵懈怠、浮躁冲动,要脚踏实地,严于律己。
(二)《狼》
1. (1)骨头已经投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2)(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
2. D(屠户能杀死两狼,既靠勇猛,也借助了麦场、积薪的环境,“奔倚其下”为他提供了防御空间)
3. 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故事;内容上,以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点明狼的狡诈不过是徒劳,嘲讽了禽兽的愚蠢;主旨上,揭示“对待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道理,升华主题。
二、课外拓展阅读
(一)《崔子忠传》节选
1. (1)祖先(2)屡次,多次(3)擅长(4)描绘,画像
2. (1)虽然没有维持日常生计的办法,(但他)依然安然自若。(2)(他)时常通过创作(绘画)来寄托傲世之志;(他)更擅长给人画像,没有不像的。
3. ①不慕功名:多次科举受挫后便放弃,不执着于仕途;②安贫乐道:家境贫寒,衣食简陋,却能保持生活整洁,与家人安然度日;③坚守本心:以绘画寄托情怀,追求艺术与精神的满足,不随波逐流。
(二)《愚人食盐》
1. (1)到(2)增加(3)缘故,原因(4)祸患,灾难
2. B
3. (1)主人给(他)食物,(他)却嫌弃味道清淡没有滋味。(2)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就空口吃盐。
4. 启示:做事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过度;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三、对比阅读提升
1. (1)连接,紧跟(2)突然(3)向来,一向(4)没有人
2. D(A. 表转折,但是 / 表顺承,于是,就;B. 介词,用 / 连词,表目的,用来;C. 介词,在 / 动词,送到;D. 均为副词,于是,就)
3. (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卖掉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是好事吗?
4. 相同点:都表现出勇敢、机智的品质。屠户面对两狼,先“奔倚其下”防御,后“暴起”杀狼,识破狼的诡计;李寄主动请愿对付大蛇,面对父母反对,偷偷前往,展现出勇敢与智慧。不同点:屠户的行动更多是为了自保;李寄则是为了供养父母,兼具孝顺的品质。
5. 【甲】文通过屠户杀狼的故事,讽刺禽兽的狡诈,告诫人们对待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通过李寄主动除蛇的故事,赞扬李寄的勇敢、孝顺,同时反映当时社会的迷信与残酷现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