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相关史事,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及作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家国情怀)
三字经
【宋朝 ·王应麟】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夏
商
周
禹
汤
武王
约800年
约600年
约400年
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呢?
新课引入
1. 建立: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22,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地位
统治措施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今河南登封)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征服三苗,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2. 世袭制:
尧
舜
禹
启
禅让制
世袭制
民主
选举
“公天下”
血缘
关系
“家天下”
变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启
【任务一】想一想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①民主推举
②德才兼备
①继 承
②血 缘
观看图片和文字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想象图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反映了夏朝阶级贫富分化加剧和等级界限分明。
二里头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3. 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文化
4. 灭亡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400多年
国势走向衰弱
夏桀道穷奢极欲,残暴无道
是日何时丧,我与汝俱亡。
—— 《尚书·汤誓》
全面危机
鸣条之战
灭亡
二、商朝的统治
1.观看《商朝形势图》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夏朝灭亡的时间和商朝的建立者和都城。
1. 时间
公元前1600年
2. 建立者
汤
3. 都城
亳(bó)
后迁都到殷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商
汤
2.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商朝强大起来的史实。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盘庚迁殷
3.观看图片和《商朝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思考盘庚为什么要迁都?这一行为对商朝有何影响?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后保持了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1928年开始考古发掘,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观看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商纣王的暴行有哪些?
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
商朝炮烙之刑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其典故就出于此。
(商)戴枷奴隶陶俑
1.牧野之战
利簋(ɡuǐ)及铭文拓片
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周的兴衰
(1)背景:
(2)时间:
公元前1046年
(3)人物:
周武王姬发
①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②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4)结果:
周军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朝灭亡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视频:牧野之战
时长:1分58秒
2.西周的建立与统治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统治措施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今陕西西安)
分封制
周武王,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对商王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这则材料认为商汤灭夏,周武灭商上应天命,下顺人心,是势在必行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材料研读
结合材料,说说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为什么都会取得胜利?有何启示?
原因:
暴君亡国:夏王桀和商纣王都是有名的暴君,他们奢侈享乐,压迫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明君兴国:商汤和周武王重用人才,关心百姓,有功于民,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正义战争,是民心所向,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启示:①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3. 治国措施
(1)分封制
三、西周的兴衰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26,梳理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基本概况?
①目的:
②对象:
巩固统治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三、西周的兴衰
③权利与义务:
周王
诸侯
管理人民和土地,建立诸侯国
缴纳贡赋,服从调兵
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经济上:交纳贡赋。
权利: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可以在自己的封底内进行再分封。
④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材料一: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统治及促进与地方诸侯间的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炎
分析下列材料,正确评价西周的分封制。
积极影响:保证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本质上是松散的邦盟,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的疆域变化,以及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实力消长,王室衰微,诸侯称重,分封制开始解体。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分封的目的是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形成对“天子”的拱卫和保护。其分封制的基础不是“契约”,而是“血缘”,而由血缘引申出来的私人权利属于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权利。
消极影响: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周王室的逐渐衰落以及诸侯国势力的日渐增强,会出现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影响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2)礼乐制
目的:
制定者:
内容:
作用:
巩固统治
周公旦
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与维护分封制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三、西周的兴衰
分封制 目的 作用 弊端
内容 对象
依据 权力 义务 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统治范围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①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①向周王进献贡赋
②服从周王调兵
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诸侯力量强大,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宗亲和功臣
归纳小结
国人暴动
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4. 灭亡: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朝政腐败,西周被犬戎所灭。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周人到各地建了诸侯国后,都住在城邑里,称为“国人”。土著居民住在城邑外面,称为“野人”。
三、西周的兴衰
烽火戏诸侯
(1)①兴盛原因:统治者重视生产,关心百姓;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扩大势力。②灭亡原因:三个朝代均是因后期君主残暴昏庸引起民愤,失去民心而灭亡。
(2)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重用人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明君兴国,暴君亡国。
夏、商、西周兴亡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素养启示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
亡国之君:桀
建立
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兴衰
重大事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
亡国之君:商纣王
建立
重大事件:盘庚迁殷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亡国之君:周幽王
建立
治国措施:分封制 礼乐制
课堂小结
A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1.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洪水泛滥
B. 丧失民心
C. 分封诸侯
D. 战乱频繁
B
中考真题
3.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C
中考真题
4.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
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之中国】
材料一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②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③青铜器利簋陕西西安临潼零口镇出土
(1)将材料一中三个文物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填序号)(1分)
【答案】①②③(1分)
①审设问
限定条件
②析材料
原始社会
夏朝
西周
③规范答
(2)材料一中图③青铜器利簋内底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尚书·牧誓》中也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和《尚书》共同记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从史料运用的角度,谈谈这两段记载对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启示。(2分)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答题角度
怎么做
②析材料
【答案】历史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1分)启示: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增加史料的可信度。(言之有理即可)(1分)
文物史料
文献史料
③规范答(共14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内容概览
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禹
二里头
世袭制
汤
周武王
镐京
地方
血缘
管理土地和民众
进献贡赋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等级结构
国人暴动
基础达标
1.(2024内江)古时的《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一朝代的建立者是( )
A.禹 B.启 C.汤 D.纣
A
2.(2025南阳期末)这个遗址中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和青铜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这个遗址是( )
A.河南安阳殷墟
B.河南二里头遗址
C.山东大汶口遗址
D.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
B
3.(2025临沂期末)“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大禹建夏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4.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商汤灭夏建亳都”,下联是“ 迁殷定国疆”。下联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
A.夏桀 B.武王 C.纣王 D.盘庚
B
D
5.教材素材 利簋(如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下列与之相关的一项是
( )
A.阪泉之战 B.盘庚迁殷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C
6.(2025广元检测)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分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带兵攻打商纣王,为西周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B.乙是西周王室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C.丙是商朝末年贵族,带兵抵抗周武王进攻,兵败后降周
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D
能力提升
7.(2025佛山检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由下表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 )
C
《史记·夏本纪》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A.互证了禹传位于启的历史事实
B.世袭制的开始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C.禅让制被破坏,启获取了王位
D.夏朝已具有较完备的国家形态
8.(2025眉山检测)《左传》中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
(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
A.消除了王室内部矛盾
B.激化了王室内部矛盾
C.有利于抵御外族袭扰
D.加快了民族交融进程
C
9.项目化学习 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以“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为主题展开项目化学习,请你完成展板相关内容设计。
展板一 [导图·知史事]
(1)将下面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并写出①的历史影响。(3分)
答案:①:世袭。(1分)历史影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
成“家天下”。(2分)
展板二 [史料·研制度]
(2)根据展板二中的史料,将展板二相关内容补充完整。(4分)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受封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制度:
分封对象:
影响:
答案:制度:分封制。(1分)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1分)影响: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展板三 [图片·知更替]
(3)根据下面图片,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4分)
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答案: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残暴昏庸的统治。(2分)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维护民众利益。(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