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赋能优秀教学设计循环结构
设计理念:
1.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
采用“理解→绘制→验证”三步教学法:先通过微课和小组讨论理解循环结构要素(循环体、循环条件),再动手绘制流程图,最后用工具验证,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技术赋能实践。
引入Flowgorithm工具验证算法,将理论转化为可视化操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用海螺AI生成视频搭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AI助手“慧小星”辅助任务发布,提升课堂互动性。
3.思维与价值观并重。
不仅教授算法知识,还通过案例(如饺子导演追求极致的精神)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将循环结构中“坚持迭代”的思维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材分析:
本课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信息科技五年级第9课《重复操作用循环》和浙江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循环结构》的内容设计。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体验算法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从中理解循环结构的要素与概念。
课程创设了生活中的循环活动情境,设置了三个递进式的教学活动:理解循环结构、绘制循环结构流程图、验证循环结构。这样的安排从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循环结构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1)熟练掌握算法的概念,描述方式以及顺序结构、分支结构;(2)在二年级数学中《重复的奥秘》、四年级美术中《重复之美》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重复,但是对于算法中的循环结构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立足学生生活,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本节课知识。
2.心理特征:六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学生处于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于身边的循环现象所蕴含的循环结构的思想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需要借助微课、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从而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更加灵动有趣。
3.基础差异:学生信息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小组探究、组内互助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目标:
1.说出循环结构由循环体和循环条件两个要素组成。(信息意识)
2.知道循环结构的呈现方式可以表述为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信息意识)
3.会用自然语言描述循环结构,能绘制出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的算法流程图。(计算思维)
4.应用算法流程图描述生活中循环现象。(计算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循环结构的组成要素,知道循环结构的分类,会用自然语言描述循环结构。
难点:能根据需要,应用算法流程图描述生活中循环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
学具:学习单、Flowgorithm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邀请课前演讲者上台组织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循环现象背后的规律,引出本节课主题并张贴板书“循环结构”。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巩固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初步感知,明确方向。
1.播放循环结构微课,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根据学生回答张贴板书“循环条件”“循环体”及含义。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结构;通过交流分享,促进学生对循环结构组成要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合作探究,共探循环。
活动一:理解循环结构。
1.AI慧小星介绍活动一,邀请学生解读活动要求。
2.组织小组活动,巡视小组讨论情况。
3.邀请小组上台分享研究成果,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梳理循环结构的两种呈现方式(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并张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历史小故事中的循环现象入手,加深学生对循环结构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循环结构不同呈现方式的认识。
活动二:绘制循环结构流程图。
1.AI慧小星介绍活动二,邀请学生解读活动要求。
2.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巡视学生绘制流程图情况。
3.邀请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适当补充、纠正或指导)。
【设计意图】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循环结构,会绘制流程图,在小组探究中掌握本课重点。
活动三:验证循环结构。
1.AI慧小星介绍活动三,提出借助Flowgorithm工具验证循环结构思路的想法。
2.邀请学生解读活动要求。
3.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巡视指导。
4.邀请小组代表分享成果,引导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有效利用组内互助,小老师讲解攻破难点;通过展示作品,培养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分享收获。
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评与互评。
2.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3.分享饺子导演、DeepSeek、宇树科技追求极致的事例,鼓励学生将追求极致的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
【设计意图】反思学习过程,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印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了解循环结构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