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学案设计
【文海拾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课内测试】
一、识记字词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魏
巍(
)
蔡
芸
(
)
芝
黑痣
(
)
褪(
)
色
焚
香(
)
磕(
)
头
榆
钱(
)
狡猾(
)
卜问(
)
海鸥
(
)
占据(
)
援助(
)
权威(
)
纠纷(
)
慈爱(
)
依恋(
)
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心情如水:
⒉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即(
)
既(
)
孤(
)
弧(
)
卷(
)
券(
)
蜜(
)
密(
)
恋(
)
念(
)
二、感知内容
⒊作者一共选取几个典型事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 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一共选取七个典型事例A、蔡老师假装发怒;B、老师教我们跳舞;C、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D、老师教我们读诗;E、我们看老师写字;F、老师为我们排除小纠纷;G、我梦中寻找老师。
前五个事例写蔡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真挚感情。后两个事例,写“我”对蔡老师的依恋。后两个事例是在前五个事例的基础上写的,是爱戴、依恋蔡老师感情的步步加深。
综合起来:作者通过回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爱戴、依恋、思念之情,感情步步加深,使文章有巨大的感染力。
⒋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蔡老师的语句,看看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5.“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6.全文都用第一人称”她“而这里(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为何用第二人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在这里用第二人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以直接的叙述方式,加强句子的感染力,表现我对老师依恋深厚的程度。
7.一般来说小孩都盼望暑假的到来,而且越长越好,为什么说”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因为我一直都盼着开学,能够见到老师,所以觉得漫长。
8.文中(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模模糊糊和迷迷糊糊可否对调,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迷迷糊糊是形容我当时还没睡醒的状态的,模模糊糊形容我还没睡醒时口齿不清的样子,不能对调。
三、赏析语言
本文的感情波澜不是荡漾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文字里,好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阅读下边几个句子,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领会本文充满情趣和极其委婉的语言。
9.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
“仅仅”限定“有一次”,说明是仅有一次。“好像”,意思是不过做做样子,不是真打。“落”的速度慢,手里有控制,与“抽”“挥”大不一样。“迎”与“落”相当,说明不是真打。“敲”,又是在“边上”,也说明不是真打,用词极有分寸。全句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10.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1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
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四.辨析语句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在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感彩、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哪个好 说出点道理来。
引导学生领会本文朴实、生动、准确的语言。
12.(1)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2)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JB)〗
第一句的词序是“接近”在先,“爱好”在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先接近,有了了解,才产生爱好。第二句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
13.(1)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2)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怎么会不”,加强了语气,抒发了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感情。第二句“并且”以下易发生歧义,表达效果不如第一句。
14.(1)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2)急于模仿她握铅笔的姿势。
第一句把宾语“她握铅笔的姿势”提到动词“模仿”前边,突出学生们急于模仿老师范围之广,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老师的爱及乐于接近。第二句则只表达了模仿执笔姿势,没有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
15.(1)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第一句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二句直接用“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来颂扬蔡老师当时的作法,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
16.(1)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
(2)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第二句感情深沉含蓄,第一句感情平直,联系课文前后的语气和感情,第二句表达效果更好。
【课外拓展】
美文赏读
《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强壮的身体,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州,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了,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尔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生活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说:“真是倒楣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楣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个便分开了,不久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⑤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⑥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脏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
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
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柔软而甜密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⑦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
,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
⑧我仔细地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真的懂得那么些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中,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7.第④自然段“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中,“依约”一词应怎样解释 这句话在用词上有何特点
“依约”是按照规律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
18.第④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就是痛苦终会过去。
19.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④段中“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楣与痛苦的”这句话包含有怎
样的人生哲理
19.“倒楣”和“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幸福愉快的。(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失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0.读第⑧自然段回答:你认为不识字的老人真的能懂得那么些深奥的道理吗
20.真理存在于天地间,存在于生活中,他真正懂得了生活的意义,知晓生活的真谛。
2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老人的性格特点。
老人温柔、包容、善良、助人为乐、幽默、睿智。
22、我对老人的感情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指出来。
22.怕他→欣赏他→永远忘不了他。
23、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23.他虽然不识字,但却懂得许多深奥的道理,而且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介绍你的一位老师,要有生动事例,写二三百字。
指导写作:学习了《我的老师》,我想大家一定会受到不少启发和感染。今天我们也
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人物记叙文。要求如下:
(1)首先要真实,不要虚构,千万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一写老师就是老师带病工作,病假条揣在口袋里,上课时咳嗽掏手帕,掉出了病假条;也不要虚构你自己生病在家,老师晚上冒雨到你家来给你补课。我们一定要选取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材料的得来主要由于自己的周密观察。
(2)要有明确的中心,或是写老师对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关怀、爱护,或是写老师与同学的亲密无间,或是写老师的忘我工作,只有有了明确的中心,我们才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3)材料尽可能从日常生活中、从看似平凡的事情中去寻找,从小处、细处落笔,力求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真情”。
(4)适当插入抒情,不到感人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不抒情。因为抒情离不开材料的基础,没有感人的材料,抒情必然生硬。只有真正写到自己情不能自己的时候抒情,才能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