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习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习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08:58:19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分封制
周王室
尊王攘夷
齐桓公
民族交融
铁制
牛耕
基础达标 
1.(2024贵阳检测)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图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
C
2.教材素材 “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这些做法( )
A.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使战争连绵不断
C.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D.使大国走上争霸道路
C
3.(2025潍坊检测)按照西周时的礼仪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用鼎成为时尚潮流
C.郑庄公成为天下“共主”
D.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A
4.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
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出现交往和斗争。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A
5.(2025凉山期末)春秋后期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是( )
A.打制石器出现
B.磨制石器出现
C.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机器的出现
C
6.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其中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除此之外,还表现在( )
A.青铜工艺高超
B.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C.海外贸易兴盛
D.手工业规模扩大
B
能力提升 
7.(2025郑州期末)据考证,新郑“郑公大墓”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的陵寝,其墓中出土的重要文物中就有周天子才能拥有的九鼎八簋,此外还有大量超出规制的兵器。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郑国成为春秋霸主
C.周王室权力衰微
D.青铜铸造技术发达
C
8.(2025滨州期末)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A
9.春秋时期是一个政治局面分裂动荡、军事斗争频仍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解读史料析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问题 (2分)
答案:分封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2分)
[家国情怀——情感升华谈感悟]
材料三
齐桓公 任用贤能,革新强国 改革
晋文公 遵守诺言,跃居霸主 诚信
楚庄王 改过自新,问鼎中原 努力
越王勾践 忍辱负重,雪耻复国 毅力
(2)从以上春秋霸主的品质中你认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答案:重视人才,抓住时机进行改革;诚实守信;有坚定的意志、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毅力;有发愤图强、执着奋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等等。(围绕材料,言之有理即可,4分)
[唯物史观——智慧思辨评影响]
材料四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3)孟子曰“春秋无义战”,站在材料四的角度说说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6分)
答案:不恰当。(1分)理由:虽然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同时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争霸战争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并不都是不义的,也有其积极的影
响。(5分)(共27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
新课引入
2
新知学习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西周的相关史事,了解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史料实证)
2.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一步理解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从中分析其对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这是1996年出土于河南新郑郑韩古城遗址的一组“九鼎八簋”,年代为春秋时期。
你知道在西周什么人才能用“九鼎八簋”吗?
为什么会出现图中的情况?
新课导入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朝觐),则贬其爵(废除诸侯的爵位),再不朝,则削其地(削减封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派兵攻打)。
——《墨子·告子》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变化:周王室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一、王室衰微
名称 制度 管辖范围 实力情况
西周
春秋
②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
诸侯国不再分封,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不再世袭
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
一、王室衰微
1. 表现:
【任务一】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完成西周与春秋的对比表格,尝试归纳王室衰微的表现。
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层层分封,授土授民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实力强大,诸侯需定期朝觐纳贡
①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教材研读】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出现诸侯争霸的新局面。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一、王室衰微
2. 结果: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没地
没臣
没权
没钱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得社会生产力提高。
1.原因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期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1)王室衰微,出现强大的诸侯国;
(2)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从事结盟和军事讨伐活动。
3.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霸主
2.旗号:
“尊王攘夷”
二、诸侯争霸
【任务二】阅读课本,梳理诸侯争霸的原因、目的、主要霸主。
春秋争霸形势图
1.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2.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
读地图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材料二: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人和: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对内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立威信)
地利:背山面海,位置比较安全,资源丰富,经济富庶
天时:周王室衰微,群龙无首
3.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材料一: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柜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
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齐率诸侯城楚丘而立卫君。
——《史记·齐太公世家》
分析以下材料,说说什么是“尊王攘夷”。
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际利用周天子影响号令诸侯。
攘夷: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
公元前632年,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拓展知识】退避三舍
4.晋文公
5.楚庄王称霸
晋楚邲(bì)之战,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楚军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成语典故:一鸣惊人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终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楚庄王很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
结合材料,分析归纳春秋争霸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消极:社会动荡不安,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思考探究
6.影响
春秋初期有140多个国家
春秋后期只有十几个
积极:
①出现局部地区统一趋势,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时,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令诸侯抵抗……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四: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简明春秋史》
②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
“蛮”“夷”等长期交往,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老马识途
一箭之仇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拓展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故事吗?
二、诸侯争霸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材料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穿鼻环牛尊
铁臿(cha)
1.识读图片、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牛耕出现
表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识读图片,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冶铁业
纺织业和漆器
青铜业
煮盐业
发明了错金、
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
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
水平很高
齐有渠展之盐,
燕有辽东之煮。
3.识读图片,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城市交易市场
表现 作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和冶铁)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金属货币使用
商业活动活跃,城市发展
小结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①促进局部统一;
②促进民族交融;
③给人民带来灾难。
王室衰微
经济发展
表现
诸侯争霸
原因、目的、主要霸主
影响
农业
手工业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①制度破坏;
②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
商业
课堂小结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加强。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
A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C
中考真题
3.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衰微 D.天子依附于诸侯
4.《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
5.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导致产生了更多的诸侯国 ②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和民族交融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D
B
当堂达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请回答: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
(2)“政由方伯(指诸侯)”,请你举出三个具体的例子。
(3)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春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1)公元前770年。春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