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和《三国鼎立形势图》,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发展概况。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认识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的区别,理解三国鼎立奠定了即将西晋统一的基础。
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分析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感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
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京剧《击鼓骂曹》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罗贯中《三国演义》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
目 录
01
官渡之战
02
赤壁之战
03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感悟人生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材料1:《晋书·地理志》曾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约在5600万左右,而到了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人口锐减至约1572万左右。短短的五十年间,人口减少了4000万之巨。
——数据引自《东汉初年和末年人口数量》
材料2: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3:(刘焉向汉灵帝建议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地方行政长官),镇安方夏。——《三国志·蜀书》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
军阀:是指拥有军队、割据一方,忽视国家的法律秩序,自成派系的军人集团。他们以战争至使人口锐减,经济凋故,百姓生活困苦、生灵涂炭。
2.交战双方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袁绍(?-202年),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 。189年,汉灵帝驾崩,袁绍率军尽诛宦官。董卓专权,袁绍与其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渤海太守。190年,与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董卓畏惧,挟汉献帝西入关中,不久被杀。后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青州、并州。193年,袁绍平定黑山军。199年,袁绍又消灭幽州军阀公孙瓒。至此,袁绍已跨据黄河下游的四州之地,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东汉末年的权臣,太尉曹嵩之子。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20岁时被举孝廉,通过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势力日益壮大,占据河南一带,成为当时割据势力中一支重要力量。
刚愎自用
骄傲轻敌
善于用人多谋善断
3.概况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曹操;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
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火烧乌巢)
袁绍 曹操
兵力 10万 2万
地盘 冀州、幽州青州、并州 兖州、豫州、徐州、部分司隶
人口 200万-300万 150万-200万
史
料
链
接
官渡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高兴得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军粮可供支持战争,曹操开始并没有以实相告。在许攸的一再追问下,曹操只得说出实情。许攸得知曹军粮食只够吃一个月,便告诉他袁绍的辎重屯积在乌巢,当率精兵前往袭击。曹操依计而行,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材料4:“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尊)奉天子以令不臣(向不守臣道的人发号施令),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资治通鉴》
材料5: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许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三国志》
材料6: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7: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三国志 袁绍传》
材料8: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资治通鉴》。
4.胜利原因
结合材料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政治上:
用人上:
经济上:
军事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主动权;
实行屯田,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收编精锐,壮大队伍;采取正确的战术
感悟人生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豪情诗句:
消灭南方的割据实力,
统一全国。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得到诸葛亮等人辅佐后,实力增强。孙权雄踞江东,兵多粮足。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刘备(161年-223年),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相
关
史
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材料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2.概况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赤壁
孙刘联军
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曹操兵败北撤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
材料10: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材料11:“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3.曹操失败原因
材料12: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三国志·诸葛亮传》
孙刘联合抗曹
材料1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材料14: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也。”……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及岸上营落。——《三国志·周瑜传》
材料15: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张作耀《曹操传》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瘟疫横行。
②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③曹操因实力强大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知
识
拓
展
火烧赤壁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不同记载:
《三国演义》: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分付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鲁肃别去。孔明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
《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三国演义》“演义”是根据史实、传说等加工编写,是文学作品,以历史为依据但不是史实本身。其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距离三国年代久远。《三国志》:“志”指的是记载历史事件本身的著作,是史学著作。其作者是三国时期蜀汉及西晋的陈寿。
史学著作立足于史实,强调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所以史学著作比文学作品更有信度,研究历史应尽量依据史学著作。
赤壁之战后形势图
感悟人生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曹操在赤壁损失惨重,退守北方,经营关中和西北地区,完成北方统一,220年,曹操死,一代枭雄陨落。
刘备向西南发展,占领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孙权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部分地区),不久把刘备的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驻守荆州的关羽率军向北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趁机偷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这也是大意失荆州的来历
1.背景
合
作
探
究
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已形成……公元220年,带着未完成一统天下的遗憾,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我们应如何评价曹操?
材料16:京剧《捉放曹》是根据《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材料17: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18: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东汉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要依据历史文献,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地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曹操性格凶残、奸诈;但他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因此我们评价他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三国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汉
吴
220年
洛阳
曹丕
221年
成都
刘备
229年
建业
孙权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3.三国的发展
魏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图中一头牛正在绕着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木轮的外围有齿,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在牛身后,一人正在挥鞭驱牛。木轮上方还放置有一器具,似是盛牛饲料的用具。翻车的发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蜀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制定律法;北伐曹魏。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
吴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
史
崇
德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军国大政。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法令严明,治蜀有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曹魏,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践行了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体现了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合
作
探
究
材料21:景元四年(263年),平蜀后魏蜀合计户(口)数90多万,实际上政府所能控制的不过50万户左右,其余大多为特权阶层所控制。——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22:蜀汉尽力开发了羌地和南中,东吴则在华中和东南地区,收罗山区的山越(原属越族)、宗部,既是扩张兵员,也是扩大税基;魏晋则在北方,开拓东北和北方的资源和人力。——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23:三国末期应有3000万人,而东汉三国期间的人口谷底大致在2224万~2361万之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结合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24: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材料25: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相闻,阡陌相属。
——《晋书·食货志》
知
识
链
接
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屡屡发生反叛。诸葛亮率军南征,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曾将当地首领孟获俘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把他释放,后来又捉住他,又将他释放。在第七次被释放的时候,孟获心悦诚服地表示归降。南中地区的平定,稳定了蜀汉的战略后方,开发了西南地区,加强了西南各族的交融。
七擒孟获
课堂总结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229年-孙权-建业
220年-曹丕-洛阳
221年-刘备-成都
袁绍
曹操
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孙刘联军
曹操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蜀
吴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