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09: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祁县中学高三年级开学测试
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
1.1.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下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这可以说明当时南佐地区(  )
动物遗存 猪骨、鹿角
植物遗存 碳化的稻、粟、黍
骨器 笄、锥、针、镞
陶器 红陶、白陶、黑陶、灰陶
石器 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
建筑材料 土坯、陶砖
A.出现了小农生产方式 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C.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D.人们已经形成定居生活
2.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四时篇》记载,包栖(伏羲)咎(规)天步地,命山川四海;后千余年,炎帝命祝融率四神奠三天、奠四极,复日月之行。同墓出土的《月忌篇》分列十二月神像及宜忌事项,如某月可嫁娶,某月勿行师。战国时期楚帛书的记载说明(  )
A.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B.天文历法服务农业生产
C.天人感应观念历史悠久 D.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强化
3.春秋战国时期,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如孔子批评“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致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反映出当时(  )
A.集权政治尚未树立 B.封建等级秩序已然崩溃
C.诸子思想趋于融合 D.敬宗保民观念成为共识
4.秦朝的官僚系统中一直存在治吏的文本,如秦始皇刻石中说“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这些文本旨在(  )
A.落实法家思想 B.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C.规范国家治理 D.防范地方官员叛乱
5.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
《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
《食货志》 旁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
A.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政府改革引发了流民问题
C.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山泽为民众提供生计资源
6.中国现存最早的两种竹简数学文献《数》《算数书》和传世文献《九章算术》对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赋役分派、大型工程劳力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这说明古代数学(  )
A.历史渊源较久远 B.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C.居世界领先地位 D.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7.南朝时,宋武帝刘裕令尚书令史、中书通事舍人等参与起草诏令、处理政务,甚至侵夺由大姓子弟担任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的部分职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南北对抗导致士庶界限消亡 B.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质变
C.皇权强化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民族交融加速选官制度变革
8.唐代宗大历以后(766—779),以啖助、赵匡、陆淳为代表的“新春秋学”兴起。他们抨击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否定诸侯霸业,强调《春秋》的经邦意义在于“救时之乱,革礼之薄”“尊王室,正陵僭”。据此可知,“新春秋学”(  )
A.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官学地位 B.旨在恢复西周传统礼乐制度
C.凸显了强化中央权威的诉求 D.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9.原本用于祭祀祖先的寒食节,至唐代逐渐增添了扫墓后踏青、荡秋千、插柳等活动。当时长安城内借寒食节郊游宴饮之风盛行,士庶百姓出城时“车马阗塞”。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  )
A.社会生活世俗化趋势加强 B.宗法制度彻底废除
C.禁欲的理学思想逐渐松动 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10.据《西夏书事》卷二十六记载:“(西夏)仁孝时期(1140—1193),设文思院,造作金银器皿及锦绣等物,工匠多来自宋地。”同时,考古发现西夏陵区出土的瓷器残片中,既有西夏本地烧制的白瓷,也有来自宋境定窑、耀州窑的产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B.宋朝与西夏的民族矛盾淡化
C.西夏全面仿效宋朝的制度 D.宋夏间存在广泛的技术交流
11.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这体现了唐宋时代(  )
A.理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礼仪教养渗透世俗生活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经济发展影响服饰仪表
12.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征收固定赋税,并设立驿站等。这表明,元朝政府(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管理 B.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逐步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 D.突破了传统的羁縻政策
13.明代正德年间,江苏松江府方志记载,当地“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当地农户“植棉十亩,可抵稻粱二十亩”,但仍需向官府缴纳漕粮,“卖布籴米,补完国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全国统一的商业大市场逐渐形成 B.封建赋役制约地方经济升级转型
C.市镇经济推动全国经济区域分工 D.江南农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基本依杨家将小说改编而来,但大幅减少了杨家将与辽斗争的内容,同时大幅扩充了杨业等忠臣与潘仁美等奸臣斗争的内容,使之占剧本约三分之二的篇幅。这些变化(  )
A.反映了文化认同的加强 B.说明了戏曲艺术的优势
C.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D.强化了宫廷的权力斗争
15.明清时期,佛山镇位列四大镇之一,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当地还出现了铁器制造的若干行会,如锅行、铁灶行、炒铁行、钉行、农具杂品行等,由此可见(  )
A.市镇经济滋生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时期铁器产业化趋势明显
C.佛山成为全国铁器制造中心 D.铁器制造与百姓日用息息相关
16.随着近年来《封神》《哪吒》等系列电影的热映,以及2024年国内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火爆面世,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元素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与叙事手法,重新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艺术魅力。中国式“超级英雄”形象,在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这些现象(  )
A.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B.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强大吸引力
C.反映出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D.说明了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财富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朱熹对于乡约的贡献在于对《吕氏乡约》的编考和增损。朱熹在考订了吕氏乡约乡仪后,还以为不足,又“取其他书,及附己意,稍增损之,以通于今,而又为月旦集会读约之礼”。在内容上,朱熹不仅提倡乡约乡仪,对于保甲、社仓、小学的工作也分别提倡。朱熹著有《小学集注》内外两篇,共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嘉言、善行各章,立定小学教育的基础。在其居住的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朱熹首创建立社仓,并在乏食之时向乡民低息出借。因为朱熹是一个名重全国、名闻后世的大儒,乡约制度才受到天下后世的重视。可惜他没有把乡村的整个性质、乡村的全体问题看清楚,没有把乡约、保甲、社仓、社学打成一片,达到一种分工合作的地步。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
明代中叶的武宗正德年间是一个乡村社会秩序发生了动摇和分解的时代。王阳明巡抚此地时,推行“十家牌法”,仅仅用一年多时间就收效甚巨。在此过程中,王阳明意识到“民虽格面,未知格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仅仅依靠外在的制度设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民众进行德化教育,以使乡民心存善念,育成仁厚风俗,社会动乱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基于此种思路,王阳明开始在南赣地区大力推行乡约,一边创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以立小学教育的基础;一边将《吕氏乡约》的四条原则与明太祖的“六谕”糅合,联属父老,率引子弟,敦礼让之风,成淳厚之俗。史料记载,《南赣乡约》的推行对当地的风俗和治安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附近州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休风日有渐矣”。 ——摘编自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和王阳明在推行乡约方面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约广泛推行的意义。(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主进行国家治理,主要通过文书实现。文书的运行就是指令、信息的流动。王朝往往以律令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事应奏而不奏,不应奏而奏者,杖八十。应言上而不言上,不应言上而言上,及不由所管而越言上……各杖六十。”
——摘编自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力图有所作为的君主大都广开言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政务信息。君主得到的政务信息过多,便容易面临“信息难题”。唐朝武则天在宫外设置了匦(guǐ,匣子),官员、百姓都可通过匦来上书,“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由于上书数量太多,君主难以及时处理,因此往往设置知匦使对这些文书加以分类、拣择,但这就有违君主直接获取信息的初衷,所以唐代匦制围绕着知匦使的设置与否反复调整。为解决君主的“信息难题”,中国古代经常出现比匦制调整更为重要的制度变革。如康熙时创立的奏折制度,发展到雍正朝,奏折数量激增,皆由君主亲自“览阅批发”。雍正帝自言“今万几殷繁,一人识力有限”,因此亟需遴选亲信进入秘书机构,入值内廷,处理文书并辅助决策。而类似情形引发的变革往往推动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的转移。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君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其相应的特征。(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则中国古代君主为解决“信息难题”而进行中枢秘书制度变革的史实,并简述其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
朝代 年份(公元) 耕地面积(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人)
西汉 2 506 8.57
东汉 105 535 10.09
北宋 976 255 7.96
北宋 1072 660 5.45
明朝 1393 522 8.70
明朝 1581 793 3.96
清朝 1662 713 8.59
清朝 1784 989 3.69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两条线长期不能吻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清代现象。(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各地经济发展颇不平衡。因此,经济区划便成为古代沿革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禹贡》早已肇始其端,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五服,开始了全国经济区划的尝试。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并依据多种因素进行划分,使经济区的研究日臻完善,经济区划实际上已定雏形。
——摘编自罗文《从〈禹贡〉〈货殖列传〉看古代经济区划研究》
划定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个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划定的依据。(要求:经济区划定合理,史实具体,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高三年级周测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D D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A D B
1、【答案】D【解析】遗址发现猪骨、碳化的稻粟黍及土坯等建筑材料,表明人们已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并建造固定居所,这说明当时已形成定居生活,故选D项;小农生产方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晚于距今约5000年,排除A项;遗址未体现出不同阶层在财富占有等方面存在差异,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排除B项;国家初始形态应包含城市、军队、监狱等特征,材料未体现这些要素,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从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书看,伏羲规天步地、炎帝命祝融奠天地、《月忌篇》中神像与宜忌对应,这些显示古人认为人事与天地自然存在联系,反映出天人感应观念历史悠久,故选C项;材料虽涉神权(如四神、月神),但未提现实王权(如君王统治或神权结合政治),战国楚地王权神授证据不足,排除A项;天文历法内容(如日月运行、月份划分)见于材料,但宜忌事项聚焦社会活动(嫁娶、行师),非农业生产,战国历法农用史实与此不直接相关,排除B项;伏羲、炎帝属华夏始祖,但楚墓属地方文化,未强调华夏统一或正统性(战国分裂,正统强化在秦汉),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权,士子可相对自由地批判时政,各学派代表如孔子批评“苛政”,墨子怒斥“王公大人”,老子谴责“圣人”,韩非子抨击现实,正是这一环境的体现,故选A项;封建等级秩序虽受冲击但未彻底崩溃,孔子仍主张恢复周礼,且材料中批判针对社会混乱而非等级已灭,排除B项;诸子思想分歧显著,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材料中各家批判立场各异,无融合迹象,排除C项;敬宗保民观念主要为儒家倡导,并未成为共识,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略
5、【答案】D【解析】表格中《高帝纪》的材料大意是:百姓以前有的相聚在山林湖泽中,不登记入户籍,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命令他们各自回归本县,《武帝纪》的材料大意是:有关部门因为钱币贬值且奸诈之事多有发生……于是更改钱币来约束这种情况……废除旧币已经有几个月了,然而山林湖泽中的百姓还不明白(新政策),《食货志》中的材料大意是:借着王莽的禁令…… 富裕的人不能保全自己,贫穷的人无法生存,于是起来成为盗贼,依靠险阻的山林湖泽(对抗官府),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山泽与百姓的生计之间的关系,即山泽为民众提供了生计资源,可以不依赖外界而生存下去,故选D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山泽与民众的关系,而非山泽管理体制的问题,且汉代继承了先秦的虞衡制度,设有专门管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官员,A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设问是要从三则材料找出共性结论,而表格中《高帝纪》的材料没有涉及改革,《武帝纪》和《食货志》中的材料与改革有些关联,但是都未体现出引发流民问题,其共性仅是描述了山泽之民的生存状态,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三则材料都没有关于土地兼并的信息,所以没法据此得出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的结论,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及古代数学文献详细描述解决盈不足术、按爵位分配财产等实际问题,表明古代数学与生活、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相关,具有实用主义色彩,故选D项;材料虽提“中国现存最早的竹简数学文献”,但焦点在于具体应用而非起源久远,古代数学虽有悠久历史,但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渊源,排除A项;材料涉及爵位分配、赋役等统治相关议题,但未提统治者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古代数学可能用于行政管理,但题干未体现统治者的直接关注,排除B项;材料仅讨论中国文献内容,未比较世界其他地区数学发展,虽中国古代数学在某些领域领先,但题干未涉及世界地位问题,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刘裕任用寒门出身的中书通事舍人等参与政务、侵夺士族担任的尚书令职权,体现皇权通过提拔庶族削弱士族特权,直接冲击了魏晋以来士族垄断高官的传统等级秩序,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明显,南北对抗并未使其消亡,排除A项;中枢机构如尚书省、中书省的基本架构和职能未变,刘裕仅调整人事分权,未改变机制本质,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与民族交融无关,且选官制度的彻底变革要到隋唐,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题干时间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有基于此,“新春秋学”兴起,他们否定了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业,强调《春秋》的经邦意义在于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据此可知,“新春秋学”凸显出其代表人物要求强化中央权威的诉求,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时期,儒家经典的官学地位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据题干“抨击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否定诸侯霸业”“尊王室,正陵僭”等内容可知,“新春秋学”代表人物主张加强中央权威,而不是要“恢复西周传统礼乐制度”,并且,“恢复西周传统礼乐制度”是孔子的主张(“克己复礼”),排除B项;三教合一现象出现于隋朝时期,并且题干也没有述及有关“三教”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寒食节原本用于祭祀祖先,后增添踏青、荡秋千等世俗娱乐活动,长安城内借寒食节郊游宴饮之风盛行,说明唐代社会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祭祀,向世俗化转变,社会生活世俗化趋势加强,故选A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之后就被废除了,此后只有宗法观念,排除B项;禁欲的理学思想是宋代程朱理学才兴起的概念,理学在唐代还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只是描述寒食节活动,未提及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西夏仁孝时期金银器、锦绣等物工匠多来自宋地,且出土瓷器既有本地烧制的白瓷,也有来自宋境定窑、耀州窑的产品,这鲜明体现出宋夏之间在手工业制造领域存在广泛技术交流,故选D项;选项A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材料焦点为宋地(宋朝)工匠和瓷器,未涉及西域(如中亚或回鹘)文化元素,西夏虽受多元影响,但此现象专指宋夏技术互动,排除A项;选项B宋朝与西夏的民族矛盾淡化,材料仅提技术交流,未涉及双方民族关系或矛盾变化,史实上西夏与宋在仁孝时期虽有过和平但仍有冲突(如边境摩擦),工匠流动可能源于经济需求而非矛盾缓和,排除B项;选项C西夏全面仿效宋朝的制度,文思院设立可能参考宋朝机构,但“全面”一词夸大,材料只提单一机构及瓷器,未涉及西夏整体制度(如官制、法律)仿效,且西夏保留党项特色(如军事制度),考古瓷器发现属商品流通而非制度模仿,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从“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以及“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可看出,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并从儿童就开始教导,这体现出礼仪教养在世俗生活中的渗透,故选B项;理学思想在宋代兴起,朱熹虽为理学家,但材料聚焦服饰的礼仪实践层面,而非理学核心如天理心性等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唐宋社会等级森严,服饰区分身份如官员品服,诗句“坐在下行头”暗示地位卑微但主题是仪表羞耻,非身份平等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提经济因素,诗句和朱熹论述均从道德礼仪角度出发,非经济发展对服饰的影响,唐宋经济繁荣但非本题体现,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因俗设'土官’”“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征收固定赋税,并设立驿站等”可知,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似的管理措施,突破了传统的对少数民族控制和优待的羁摩政策,故选D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元朝政府在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客观上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这不是主观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排除B项;明朝开始实施“改土归流”政策,清朝大规模推行,排除C项。
13、【答案】B【解析】材料中江苏松江府纺织业发达,植棉收益高,但农户需"卖布籴米"缴纳漕粮,结合明代史实,封建赋役以实物税形式强制征收粮食,迫使农民放弃经济作物优势去换取粮食完税,阻碍了地方从农业向纺织业的升级转型,故选B项;材料仅反映松江地方经济,未提全国市场整合,明代虽商业活跃,但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排除A项;市镇经济在江南发展,但材料未涉及区域分工,焦点在赋役制约,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材料未显示这一特征,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杨家将与辽斗争涉及到民族关系问题。减少杨家将与辽斗争的内容,扩充忠臣与奸臣斗争的内容,这种改编淡化了民族矛盾,强调了忠诚等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加强统治,故选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剧本内容的变化,而不是戏曲艺术的优势,排除B项;《昭代箫韶》剧本内容变化主要服务于宫廷在政治意图与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需要,且因传播范围与内容适应性问题,难以直接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排除C项;杨家将与潘仁美等奸臣的斗争并非直接反映宫廷的权力斗争,而是一种道德和政治观念的体现,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从材料“锅行、铁灶行、钉行、农具杂品行等”可知,佛山镇铁器制造业涉及众多百姓日常用品行业,体现出铁器制造与百姓日用紧密相连,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各领域,故选D项;市镇经济中的行会制度属封建组织,限制雇佣劳动和自由竞争,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所需的工场手工业分化特征,排除A项;铁器制造规模宏大但依赖传统手工技艺,行会主导下未实现机械化或标准化生产,明清时期仍属手工业范畴,排除B项;佛山虽为四大名镇之一且铁器闻名,但史实上同时期山西晋城、河北遵化等地也产铁器,材料未证明其全国中心地位,排除C项。
16、【答案】B【解析】《封神》《哪吒》等系列电影热映和《黑神话:悟空》火爆面世,它们借助新手段使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元素焕发魅力,中国式“超级英雄”走向世界,这些均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强大吸引力,故选B项;材料虽涉及全球传播,但焦点是传统文化自身通过创新焕发活力,而非强调在交流中发展演变,如这些作品根植本土而非外来影响,排除A项;材料显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但世界文化多元,中国并未主导全球文化格局,如好莱坞等仍是主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神魔小说元素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学故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或故宫等实体,排除D项。
17、(1)相同:①实践背景:都是在基层社会秩序存在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②实践方法:都重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③实践效果:都对当地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相同点每点2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不同:①指导思想:朱熹的乡约实践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王阳明的实践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理念;②具体措施:朱熹没有把乡约、保甲、社仓、社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王阳明在“十家牌法”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乡约、社学,将保甲、乡约、社学等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不同点每点2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①有利于改善当地的风俗和治安状况;②有利于巩固明代政权对地方的统治;③有利于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关于相同,据材料一“朱熹对于乡约的贡献在于对《吕氏乡约》的编考和增损”“朱熹不仅提倡乡约乡仪,对于保甲、社仓、小学的工作也分别提倡”“因为朱熹是一个名重全国、名闻后世的大儒,乡约制度才受到天下后世的重视”、材料二“明代中叶的武宗正德年间是一个乡村社会秩序发生了动摇和分解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对民众进行德化教育,以使乡民心存善念,育成仁厚风俗”“《南赣乡约》的推行对当地的风俗和治安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实践背景(都是在基层社会秩序存在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实践方法(都重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实践效果(都对当地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三个方面作答。关于不同,据材料一、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指导思想”方面思考,可得朱熹的乡约实践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王阳明的实践体现了陆王心学的理念;据材料一“朱熹不仅提倡乡约乡仪,对于保甲、社仓、小学的工作也分别提倡”,对比材料二“一边创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以立小学教育的基础”“一边将《吕氏乡约》的四条原则与明太祖的‘六谕’糅合……成淳厚之俗”,可以从“具体措施”方面思考,可得朱熹没有把乡约、保甲、社仓、社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王阳明在“十家牌法”的基础上继续推行乡约、社学,将保甲、乡约、社学等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
(2)据材料二“《南赣乡约》的推行对当地的风俗和治安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附近州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休风日有渐矣’”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有利于改善当地的风俗和治安状况、有利于巩固明代政权对地方的统治以及有利于儒学的世俗化发展等方面思考和作答,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8、(1)途径一:文书制度。
特征:具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途径二:匦制度和知匦使制度。
特征:广开言路,信息来源广泛。
(2)措施一:西汉设立中朝。
影响: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加强了皇权;推动了中枢权力从外朝向内朝的转移,使决策权力集中于皇帝身边的亲信集团。
措施二: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影响:废除丞相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内阁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协助皇帝处理了大量政务信息,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也推动了中枢秘书制度的变革。
【解析】(1)途径一:文书制度。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君主进行国家治理,主要通过文书实现”可知,唐代君主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是文书制度。
特征:据材料一“诸事应奏而不奏,不应奏而奏者……各杖六十”可知,对于哪些事该奏报、哪些不该奏报,如何奏报都有明确法律规定,违反会受到惩处,即具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途径二:匦制度和知匦使制度。据材料二“唐朝武则天在宫外设置了匦(guǐ,匣子),官员、百姓都可通过匦来上书”可知,武则天时期实行匦制度;据材料二“由于上书数量太多……往往设置知匦使对这些文书加以分类、拣择”可知,唐朝实行知匦使制度。
特征: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力图有所作为的君主大都广开言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政务信息”“唐朝武则天在宫外设置了匦(guǐ,匣子),官员、百姓都可通过匦来上书”,表明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能通过匦向君主传递信息,但同时存在信息处理压力大的问题,因上书数量多,君主难以及时处理,需设置知匦使分类、拣择,且围绕知匦使设置有反复调整,即广开言路,信息来源广泛。
(2)据材料二“君主得到的政务信息过多,便容易面临‘信息难题’”及所学可知,措施一:西汉设立中朝。汉武帝时期,丞相权力较大,为加强皇权,解决政务信息处理及决策权力分配问题,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侍从如尚书令、侍中等组成中朝,参与决策。
影响: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加强了皇权;推动了中枢权力从外朝向内朝的转移,使决策权力集中于皇帝身边的亲信集团。
措施二: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为解决信息处理和决策问题,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后来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务。
影响:废除丞相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内阁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协助皇帝处理了大量政务信息,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也推动了中枢秘书制度的变革。
19、【答案】(12分)
(1)原因: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一直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小农很容易流亡脱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6分,每点2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人口的统计与中央管理体制、基层制度、古代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经济模式和客观社会环境均有密切关系。从中央管理体制来看,当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地方势力膨胀出现的时候,往往地方豪强地主就会隐匿人口,逃避国家赋税,材料中魏晋时期和唐末五代时期的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大均与之有关;从基层制度和户籍制度来看,基层治理直接面向普通民众,负责户籍的编订和赋役的征收,所以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口统计的准确性;从赋税制度来看,唐代中期以前国家征收赋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所以封建国家非常重视户籍的编订、限制人口流动,所以这一时期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差别不大,但是唐中期以后国家征税标准转向田亩和财产,国家逐渐放松人口的控制,使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差别逐渐扩大;从经济模式来看,古代的小农经济发展具有脆弱性,在天灾和社会动荡的环境,土地很容易被兼并而破产,人口流亡而脱离原先的户籍。
(2)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可知清代统计人口大幅度超过了实际人口,说明当时赋税制度的调整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可知清代耕地整体上不断增加,但是人均耕地大幅度下降,说明当时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导致人地矛盾尖锐。
20、【答案】(12分)
示例
(1)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关中经济区
阐述:战国至西汉时期,由于关中处于黄河中游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地理位置优越。且四周有关隘守护,少受外来战争骚扰,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再加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及秦汉王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秦与西汉王朝的都城就在关中地区等因素,从而为关中经济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秦汉时期的中原经济区
阐述:中原经济区位于黄河下游地区,平原较多,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农业、手工业等都比较发达,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特别是东汉都城洛阳就位于中原地区,使中原经济区的形成具有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再加上当时国家统一的完成和社会政局的相对稳定,尤其是西汉时期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3)宋元时期的江南经济区
阐述:宋元时期,由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特别是两宋时期处于与北方、西北、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时期,大批中原民众为躲避战乱而大量南迁,从而为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资金、市场等。再加上南宋时期迁都临安、元朝完成国家再次统一等因素,都促使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最终完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评分标准】
论题(3分) 论题明确 3分
论题较明确 2分
论题不明确 0—1分
论证(7分) 论证的依据准确,论据与论题关系密切 6—7分
论证的依据较准确,论据与论题关系较密切 3—5分
论证的依据不准确,论据与论题关系不密切 0—2分
表述(2分) 表述清晰 2分
表述较清晰 1分
表述不清晰 0分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划定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个经济区。如,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关中经济区。主要从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政治局势、商鞅变法及秦汉王朝统治者采取的经济发展措施、秦汉王朝的都城等角度进行阐述。也可以选择秦汉时期的中原经济区。主要从中原经济区的地理条件、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政治条件及经济政策等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以选择宋元时期的江南经济区。主要从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中原人口南迁的影响、南宋时期迁都临安、元朝完成国家再次统一等角度进行阐述。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