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必修一地理期中模拟检测题(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1—必修一地理期中模拟检测题(全国真题精选 真题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8 11:35: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检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3分,共5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25·辽宁大连·期中]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2024年9月15日介绍:北京时间9月14日23时29分,太阳活动区爆发了一次明显的耀斑,其峰值强度为X4.5级,达到大耀斑等级。耀斑爆发之后不久,大量太阳等离子体被向外高速抛出,形成日冕物质抛射。下图为“太阳主要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大耀斑爆发所在的太阳区域是图中的( )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太阳内部
2.此次大耀斑爆发没有给我国造成很大影响的原因可能是( )
A.没有对电离层产生干扰 B.我国对太阳活动提前作了准确预报
C.大耀斑爆发时我国正处在夜间 D.大量太阳等离子体向外高速抛出但没到达地球
[24-25·辽宁大连·期中]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按由远到近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4.由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 )
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B.大陆的平均海拔降低
C.气温不断升高 D.地球经历若干次物种大灭绝
[24-25·陕西安康·期末]
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又成功迈出新的一步。探测取样目标之一的小行星2016HO3,直径为36-60米,28分钟自转一周。与地球的距离保持在38-100倍月地距离之间,像一颗围绕地球上下震荡的星星伴飞在地球周边,其围绕太阳公转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下图为小行星2016HO3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小行星2016HO3所属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6.与地球相比,小行星2016HO3( )
①公转快 ②引力小 ③辐射强 ④自转快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24-25·辽宁大连·期中]
“雾”和“霾”是对流层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霾”是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大气中的( )
A.杂质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汽
8.下面所示四幅图中,气温变化特征最有利于驱散“雾霾”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4-25·辽宁大连·期中]
下图是某年5月31日渤海附近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图示时刻长春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北风 C.偏南风 D.偏西风
[24-25·辽宁大连·期中]
我国东部某城市位于山区边缘的平原地区,山谷风为当地最主要的局地大气环流。下图示意2023年秋季该城市风向 (a)及大气污染颗粒物PM2.5浓度(b)的变化情况。图上箭头方向表示风向,箭头长短表示风力大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城市的山风为南风 B.山谷风有利于城市大气的净化
C.该地白天主要吹谷风 D.交通是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12.城市、污染源及山区的位置关系,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24-25·广东汕头·期末]
2024年9月,内蒙古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入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为中国新增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专家介绍,在乌达煤田开采时发现两煤层之间的火山凝灰岩里埋藏着丰富的植物化石,远古森林以原位埋藏的方式保存下来,让人类得以窥见3亿年前森林的实际模样。下图为拟齿叶标本及其复原图、部分地质年代表及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若博物馆要给“拟齿叶”化石做一个介绍牌,其地质时期为( )
A.古生代——寒武纪 B.新生代—第四纪
C.中生代—侏罗纪 D.古生代—石炭纪
14.埋藏着植物化石的火山凝灰岩形成时,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如图中的(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1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4-25·云南红河·期中]
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红褐色砂岩组成山体,山体岩壁常见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等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与图中风蚀壁龛成因一致的地貌是( )
A.准噶尔盆地的“魔鬼城” 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湘江橘子洲 D.金沙江的“V”形河谷
17.在地质作用持续影响下,该岩壁可能最终坍塌,其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
A.底部冰蚀作用强烈 B.底层岩石脆弱易被侵蚀
C.底部风力磨蚀强烈 D.底部夏季常有流水侵蚀
[24-25·浙江台州·期末]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研究发现,石灰岩主要在浅海环境下长期沉积而成。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
A.现代地貌格局形成 B.爬行动物大量灭绝
C.铁矿大量形成 D.蕨类植物繁盛
19.依据地质剖面图能推测该地( )
A.地壳水平挤压强烈 B.岩浆侵入活动频繁
C.白垩纪至古近纪海退明显 D.二叠纪较三叠纪水动力弱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3分。
[24-25·福建泉州·期中]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冲日是指某一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的位置,而地球恰好位于太阳和该行星之间的一种天文现象。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318倍,体积约是地球的1321倍。2022年9月27日出现木星冲日现象,是59年来最接近地球的时刻,此时,在地球上观测到木星特别明亮。
材料二 下图为木星冲日示意图。
材料三 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木卫二的表面温度很低,赤道地区近-160℃,两极地区表面温度低于-220℃,所以表面形成永久冻结的冰层。由于木星存在内部能量源,其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199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含有氧气。
(1)推测除木星以外的太阳系各行星中,可能出现冲日现象的行星。
(2)据图和所学知识,推测2022年9月27日木星冲日时木星特别明亮的原因。
(3)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是长期争论的话题,请根据材料三及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24-25·湖南·开学考试]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臭氧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微量气体,作为平流层重要的组成物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但在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空气污染物。除人类活动外,近地面臭氧浓度与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因素有关。风会影响臭氧及其前体物(前体物又称前驱物,某些一次污染物能转化成二次污染物,则前者为后者的前体物)的扩散和传输,在污染源下风向地区,臭氧浓度较高。下面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宁波市平均臭氧浓度在有无海陆风状况下的日变化示意图。
(1)说明大气层对地球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
(2)指出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对应左图的字母,并简述该大气层气温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3)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与无海陆风日相比,宁波市有海陆风日臭氧浓度日变化大的原因。
[24-25·江西赣州·期中]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夜晚坡地散热冷却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抬挤上升,从而形成地形逆温。M丘陵 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地表沙漠覆盖,其谷地是世界上冬季地形逆温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M丘陵不同位置1月份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日最低气温。
(1)说明甲、乙两地1月份平均日最低气温相差显著的原因。
(2)正午前后,甲地地表温度和气温都高于乙地,分别解释其原因。
(3)分析甲地1月份逆温强烈的自然条件。
[23-24·海南海口·期中]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1)与纬度较低的海南省相比,说明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
(2)结合相关地理原理解释“拉萨夜雨”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检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3分,共5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25·辽宁大连·期中]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2024年9月15日介绍:北京时间9月14日23时29分,太阳活动区爆发了一次明显的耀斑,其峰值强度为X4.5级,达到大耀斑等级。耀斑爆发之后不久,大量太阳等离子体被向外高速抛出,形成日冕物质抛射。下图为“太阳主要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大耀斑爆发所在的太阳区域是图中的( )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太阳内部
2.此次大耀斑爆发没有给我国造成很大影响的原因可能是( )
A.没有对电离层产生干扰 B.我国对太阳活动提前作了准确预报
C.大耀斑爆发时我国正处在夜间 D.大量太阳等离子体向外高速抛出但没到达地球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小题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①光球层、②色球层、③日冕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B正确。
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A错误。
太阳风主要发生在③日冕层,C错误。
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不是太阳内部,D错误。
故选B。
【小题2】耀斑爆发抛射的等离子体会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干扰,A错误;
此次耀斑爆发发生于9月14日,而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在9月15日介绍,并不能证明有提前准确预报,B错误;
耀斑发生于北京时间9月14日23时29分,此时我国在夜半球,相当于我国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所以受耀斑爆发影响小,C正确;
大量太阳等离子体向外高速抛出可能会到达地球,D错误。
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水旱灾害等。
[24-25·辽宁大连·期中]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按由远到近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4.由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 )
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B.大陆的平均海拔降低
C.气温不断升高 D.地球经历若干次物种大灭绝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小题1】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占优势,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正确顺序应为蕨类→裸子→被子,故A错误;三叶虫(古生代早期)→鱼类 (古生代中期)→恐龙 (中生代),符合由远到近的顺序,故B正确;元古宙应晚于太古宙,正确顺序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故C错误;哺乳动物 (新生代)晚于爬行动物 (中生代)和两栖动物 (古生代晚期),顺序颠倒,故D错误。故选B。
【小题2】地壳运动在中生代(如联合古陆解体)和新生代 (如喜马拉雅造山)均强烈,但整体趋势并非“越来越强烈”,故A错误;新生代形成许多高山 (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平均海拔可能升高,故B错误;地球气温存在波动(如古生代末冰期、中生代温暖期),并非持续升高,故C错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经历了二叠纪末、白垩纪末等多次物种大灭绝,故D正确。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4-25·陕西安康·期末]
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又成功迈出新的一步。探测取样目标之一的小行星2016HO3,直径为36-60米,28分钟自转一周。与地球的距离保持在38-100倍月地距离之间,像一颗围绕地球上下震荡的星星伴飞在地球周边,其围绕太阳公转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下图为小行星2016HO3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小行星2016HO3所属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6.与地球相比,小行星2016HO3( )
①公转快 ②引力小 ③辐射强 ④自转快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可知,小行星2016HO3围绕太阳公转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说明该小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是其所属的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B正确,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ACD错误,故选B。
【小题2】小行星直径仅36-60米,质量小导致引力小,故②正确;由材料“28分钟自转一周”可知其自转速度远快于地球,④正确;公转速度与地球相近 (轨道参数几乎相同),故①错误;辐射强度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接收量,由于该小行星与地球公转轨道相近,其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与地球相当,故③错误。综上,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最高一级是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
[24-25·辽宁大连·期中]
“雾”和“霾”是对流层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霾”是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大气中的( )
A.杂质 B.二氧化碳 C.氮气 D.水汽
8.下面所示四幅图中,气温变化特征最有利于驱散“雾霾”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小题1】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霾”是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因此“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是大气中的颗粒物,A正确;二氧化碳、氮气和水汽,都是气态物质,BCD错误。故选A。
【小题2】B图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的一般特点,没有逆温现象存在,对流运动活跃,空气流通性较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ACD图中存在逆温现象,只是厚度位置有所差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霾也称为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呈现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如果某地气温低、地面气压场较弱,近地面风力小,冷空气活动小,那么近地面就会容易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出现异常,大气呈稳定状态,不利于污染物稀释和扩散,此时如果湿度较大,就易形成雾霾天气。
[24-25·辽宁大连·期中]
下图是某年5月31日渤海附近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图示时刻长春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北风 C.偏南风 D.偏西风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小题1】风速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甲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最大,A正确。乙地、丙地、丁地等压线较甲地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于甲地,BCD错误。故选A。
【小题2】判断风向需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考虑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长春所在位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向北,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影响,形成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斜穿等压线。
[24-25·辽宁大连·期中]
我国东部某城市位于山区边缘的平原地区,山谷风为当地最主要的局地大气环流。下图示意2023年秋季该城市风向 (a)及大气污染颗粒物PM2.5浓度(b)的变化情况。图上箭头方向表示风向,箭头长短表示风力大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影响该城市的山风为南风 B.山谷风有利于城市大气的净化
C.该地白天主要吹谷风 D.交通是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源
12.城市、污染源及山区的位置关系,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读图并根据山谷风的形成过程,白天为谷风,晚上为山风,所以山风为北风,A错误;风可以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同时也能带来污染,B错误;从图 (a)可知,白天 (9-18时左右)多吹南风等 (结合城市位于山区边缘平原,可判断为谷风),该地白天主要吹谷风,C正确;上午6至9时是交通高峰,但是PM2.5的污染程度最轻,说明交通污染不是当地的主要污染源,D错误。故选C。
【小题2】由图中PM2.5的浓度可以看出,刮南风的时段污染物浓度迅速上升,表明污染源应该位于城区的南面,南风是谷风,山体位于城市的北面,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25·广东汕头·期末]
2024年9月,内蒙古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入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为中国新增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专家介绍,在乌达煤田开采时发现两煤层之间的火山凝灰岩里埋藏着丰富的植物化石,远古森林以原位埋藏的方式保存下来,让人类得以窥见3亿年前森林的实际模样。下图为拟齿叶标本及其复原图、部分地质年代表及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若博物馆要给“拟齿叶”化石做一个介绍牌,其地质时期为( )
A.古生代——寒武纪 B.新生代—第四纪
C.中生代—侏罗纪 D.古生代—石炭纪
14.埋藏着植物化石的火山凝灰岩形成时,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如图中的(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1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在乌达煤田开采时发现两煤层之间的火山凝灰岩里埋藏着丰富的植物化石,远古森林以原位埋藏的方式保存下来,让人类得以窥见3亿年前森林的实际模样”,可知“拟齿叶”植物生长的时期在3亿年前,对应的地质时期为古生代的石炭纪,D正确;寒武纪、第四纪、侏罗纪的时间与该化石形成时期不符,A、B、C错误。故选D。
【小题2】岩浆一般来自上地慢的软流层,如图中,①的深度最浅,且经过莫霍面后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加快,所以①是地壳,②的深度在2900千米以内是地幔,③④在古登堡面 (2900千米)以下,③是外核,④是内核,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小题3】蔓延的火山灰随气体向上运动漂浮在大气圈中,随后慢慢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在外力作用下在地表地势低洼的地区沉积,经过固结成岩的作用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所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点睛】植物演变:海生藻类时代(前寒武纪)-陆地蕨类物时代(古生代)-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被子植物时代(新生代)。
[24-25·云南红河·期中]
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红褐色砂岩组成山体,山体岩壁常见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等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与图中风蚀壁龛成因一致的地貌是( )
A.准噶尔盆地的“魔鬼城” 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湘江橘子洲 D.金沙江的“V”形河谷
17.在地质作用持续影响下,该岩壁可能最终坍塌,其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
A.底部冰蚀作用强烈 B.底层岩石脆弱易被侵蚀
C.底部风力磨蚀强烈 D.底部夏季常有流水侵蚀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小题1】风蚀壁龛成因上属于风力侵蚀作用,而准噶尔盆地的“魔鬼城”也是风力侵蚀形成的,A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湘江橘子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金沙江河段的“V”形河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小题2】风在地表附近的风速较高,因此携带沙粒能力较强,携带的沙粒的气流,能够对地表物质进行强烈磨蚀,C正确;因为干地区气候干旱,无冰川也无河流,AD错误;因为山体为砂岩组成,软硬程度差异不大,B错误。故选C。
【点睛】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崖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直径大多约20厘米,深为10~15厘米,有时群集,有时零星散布,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故又称石格窗。它是由岩石表面经风化 (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吹蚀形成许多细小凹坑,又经风所携带的沙粒在凹坑内磨蚀形成。大的石窝又叫风蚀壁龛。
[24-25·浙江台州·期末]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研究发现,石灰岩主要在浅海环境下长期沉积而成。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
A.现代地貌格局形成 B.爬行动物大量灭绝
C.铁矿大量形成 D.蕨类植物繁盛
19.依据地质剖面图能推测该地( )
A.地壳水平挤压强烈 B.岩浆侵入活动频繁
C.白垩纪至古近纪海退明显 D.二叠纪较三叠纪水动力弱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石灰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的,白垩纪早于新生代,A错误;
爬行动物大量灭绝是在中生代末期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符合这一时期特征,B正确;
铁矿大量形成主要在前寒武纪,并非白垩纪,C错误;
蕨类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期,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D错误。
故选B。
【小题2】从图中看,地层基本呈水平状态,没有明显的褶皱等受水平挤压的迹象,说明地壳水平挤压不强烈,A错误;
图中没有出现岩浆岩,也就没有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的证据,B错误;
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白垩纪有石灰岩,而古近纪是红色砂岩 (一般为陆地环境沉积),说明从白垩纪至古近纪海退明显,C正确;二叠纪是红色砂岩,三叠纪是泥岩,砂岩颗粒比泥岩粗,一般水动力强时形成颗粒较粗的沉积物,说明二叠纪较三叠纪水动力强,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3分。
[24-25·福建泉州·期中]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冲日是指某一行星在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的位置,而地球恰好位于太阳和该行星之间的一种天文现象。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318倍,体积约是地球的1321倍。2022年9月27日出现木星冲日现象,是59年来最接近地球的时刻,此时,在地球上观测到木星特别明亮。
材料二 下图为木星冲日示意图。
材料三 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木卫二的表面温度很低,赤道地区近-160℃,两极地区表面温度低于-220℃,所以表面形成永久冻结的冰层。由于木星存在内部能量源,其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199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含有氧气。
(1)推测除木星以外的太阳系各行星中,可能出现冲日现象的行星。
(2)据图和所学知识,推测2022年9月27日木星冲日时木星特别明亮的原因。
(3)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是长期争论的话题,请根据材料三及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木星体积大,对太阳光的反射强,此时木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且木星距离地球最近,木星可视直径更大,所以特别明亮。
(3)不存在生命。理由:木卫二大气层极其稀薄,含氧量少:表面温度极低,生命难以产生和存活:可能存在的液态水位于冰层深处,压力极大,不适宜生物生存:科学探测并未发现木卫二有生命存在。
存在生命。理由:木卫二或存在液态水,水是孕育生命的必要条件;有大气层,而且有氧气存在;其存在内部能量源,可为生命提供能量。
【分析】本题以冲日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太阳系以及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由材料分析可知,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太阳系行星 (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可能出现冲日现象。
(2)木星体积约是地球的1321倍,体积大,对太阳光的反射强,看起来更亮;此时木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地球上能观测到的木星面积更大,看起来更亮;此时木星距离地球最近,因此看见的木星比较亮。
(3)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如果认为木卫二上不存在生命,可从木卫二表面温度等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木卫二的表面温度很低,赤道地区近-160℃,两极地区表面温度低于-220℃”可知,木卫二表面温度较低,不适宜生命活动;根据材料信息“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可知,木卫二大气层较稀薄,不适宜生命活动;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木星存在内部能量源,其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可知,木卫二可能存在的液态水,但在冰下深处,压力较大,不适宜生命活动;到目前为主,人类没有在木卫二上探测到生命。
如果认为木卫二上存在生命,可从木卫二或存在液态水及其大气等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木星存在内部能量源,其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可知,木卫二可能存在的液态水,液态水是生命活动必须得物质;根据材料信息“含有氧气”可知,木卫二大气含有氧气,也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木星存在内部能量源”可知,木卫二有内部能源,能够为生命体提供能量。
[24-25·湖南·开学考试]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臭氧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微量气体,作为平流层重要的组成物质,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但在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是一种强氧化性的空气污染物。除人类活动外,近地面臭氧浓度与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因素有关。风会影响臭氧及其前体物(前体物又称前驱物,某些一次污染物能转化成二次污染物,则前者为后者的前体物)的扩散和传输,在污染源下风向地区,臭氧浓度较高。下面左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右图为宁波市平均臭氧浓度在有无海陆风状况下的日变化示意图。
(1)说明大气层对地球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
(2)指出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对应左图的字母,并简述该大气层气温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3)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与无海陆风日相比,宁波市有海陆风日臭氧浓度日变化大的原因。
【答案】
(1)氧气、二氧化碳等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气成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适宜的温度;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层的存在,可以减缓天体坠落速度,保护地球生命免受侵袭。
(2)b。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成因: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低,海洋相反,则形成海风,海风把海洋空气中生成的臭氧移向陆地上的宁波市,臭氧集聚,臭氧浓度高;夜晚吹陆风,离岸陆风利于污染物扩散,降低臭氧浓度,导致臭氧浓度日变化大。
【分析】本题以臭氧为背景材料,涉及了大气层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
(1)大气层中主要干洁空气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臭氧等。氧气、二氧化碳等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大气成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了夜晚的最低温,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适宜的温度;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过多紫外线直射地球表面,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大气层的存在,可以减缓天体坠落速度,阻挡大部分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地球生命免受侵袭。
(2)根据所学可知,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读图可知,a层位于最底部,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是对流层,b层随海拔升高气温上升,是平流层,因此臭氧层所在的大气层对应左图的字母是b。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高度越高,吸收的紫外线越多,气温也就越高。因此该大气层气温变化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3)读图可知,有海陆风与无海陆风相比,白天臭氧浓度更高,晚上臭氧浓度更低,臭氧浓度日变化大。根据所学可知,海陆风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热力环流。陆地比热容较小,海洋比热容较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空气受热上升,气流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低,海洋相反,则形成海风,海风把海洋空气中生成的臭氧移向陆地上的宁波市,臭氧集聚,宁波市白天臭氧浓度高;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洋空气上升,陆地相反,则形成陆风,陆地空气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宁波市夜晚臭氧浓度低。相比无海陆风日,空气相对稳定,臭氧浓度变化主要受当地人类活动排放等局地因素影响,变化相对较小,与无海陆风日相比,宁波市有海陆风日臭氧浓度日变化大。
[24-25·江西赣州·期中]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夜晚坡地散热冷却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抬挤上升,从而形成地形逆温。M丘陵 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地表沙漠覆盖,其谷地是世界上冬季地形逆温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M丘陵不同位置1月份平均日最高气温和平均日最低气温。
(1)说明甲、乙两地1月份平均日最低气温相差显著的原因。
(2)正午前后,甲地地表温度和气温都高于乙地,分别解释其原因。
(3)分析甲地1月份逆温强烈的自然条件。
【答案】
(1)甲地有来自坡地的冷空气,气温降低;乙地有被抬挤上升的暖空气,气温升高。
(2)地表温度:空气密度 (厚度)大,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强,散热慢。气温:下方地面长波辐射强,能够获得两侧坡地的地面长波辐射,热量收入多。
(3)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晴天多,夜晚坡地冷却快;纬度较高,冬季黑夜时间长,坡地冷却时间长 (来自坡地的冷空气较多)。
【分析】本题以M丘陵不同位置1月平均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图作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情境,涉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逆温形成的原因等知识点,共2道小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综合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
(1)读图甲位于谷底部,根据材料冬季坡地降温较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在谷底堆积,谷底气温降低;乙地位于谷坡,受谷底暖空气抬升的影响,谷坡温度较高。
(2)根据所学知识地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影响,甲地位于谷底,乙地位于谷坡,所以甲地接受太阳辐射弱,相比较乙地,甲地海拔低,云层较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所以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强,地表温度高;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甲地近地面辐射强,且两侧的坡地地面对甲地气温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甲地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强,甲地气温大于乙地。
(3)根据材料M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地表沙漠覆盖,该地位于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坡地降温快,冷空气易于下沉;该地纬度较高,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该地黑夜时间长,坡地冷却时间长,下沉冷气流多,大量暖空气被迫抬升。所以逆温强烈。
[23-24·海南海口·期中]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1)与纬度较低的海南省相比,说明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
(2)结合相关地理原理解释“拉萨夜雨”的原因。
【答案】
(1)与海南省相比,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阴雨天气少;远离城市,人类活动影响小,污染轻,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
(2)拉萨地处谷地,白天热量不易散发,气温较高,水汽蒸发量大;夜晚谷坡降温快,冷空气下沉到谷底,谷底暖湿空气上升冷却,易成云致雨。
【分析】本题以西藏自治区为材料,涉及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强的原因、“拉萨夜雨”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
(1)西藏自治区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的原因主要从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角度来分析。从太阳辐射的角度来说,与海南省相比,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并且天气晴朗,晴天较多,人类活动少,污染比较少,所以大气透明度比较好,尘埃杂质较少。因此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太阳辐射较强。从地面辐射的角度来说,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能够吸收的地面辐射比较少,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因此导致整体气温偏低。
(2)拉萨夜雨的原因主要从地形的角度分析。由于拉萨地区地处谷地,因此白天热量不易散发,所以白天气温较高,水汽蒸发量较大;在夜晚时由于谷坡降温速度较快,因此冷空气会沉到谷底,导致谷底的暖湿气团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开始冷却,引起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